分享

邓匡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诗作风格

 陈嘉珉图书馆 2018-08-01

匡林先生诗作的表现形式有个特点,即形象思维较次,而形上境界最高,用一首朱熹的诗来对比便一目了然。在儒家人物中,朱熹算最有境界的,他的《活水亭观书有感》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人世间无为而无不为,且大有为的事物,就是朱熹这首诗揭示的“艨艟巨舰一毛轻”而“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情状。

读了匡林的《江月令·闭关(一)》,方知原来拳道也有这个最高境界,而不只是形下身体动作的“手舞足蹈”。《闭关》词写道:“假日入关悟练,浓荫阡陌田田。星稀持桩静月悬,唱亮蛙声一片。七年闭关精进,蓝天留痕年年。空洞无我真全拳,丹田暖玉生烟。”匡林给“全拳”下了一个定语、定义,即“空洞无我”。“我”既是形上第六意根的意我,也是形下色尘的体我,此二“我”皆无,于是便铸就“丹田暖玉生烟”之大用。江月令·闭关(二)》也是同样的功法过程和意境:“大成堂内闭关,七步功法井然。晨桩鸡鸣抱一,晚课蛙声双盘。松静安定自然,收视内听息岚。气血咝咝如虹,彻照天地出关。”

在朱熹诗的意境中,能够得到“艨艟巨舰一毛轻”而“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效果,全凭“昨夜江边春水生”这个巨大“推移力”,故其诗中会留下“枉费”、“推移”这些行迹深浓的字眼。匡林诗中也有“阡陌田田”、“蛙声一片”、“留痕年年”等有为痕迹,但这是有意本能起用、通向“暖玉生烟”的功法状态。由此可见邓诗境界比朱诗高远,朱熹只破初关,匡林应该破了重关。但朱诗的形象思维又比邓诗高,前者可以成画,不难构成一幅春水奔涌、轻舟激荡的鲜明图画。邓诗虽有“浓荫阡陌”、“星稀月悬”、“蛙声一片”、“暖玉生烟”等景象,但难以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自然景色被境界概念撕碎了。然而形象的高和低,却又反衬出境界的低和高,这是一种反比关系,由此可追究到形下与形上的差别。毕竟最高的境界需要修证、体悟方能亲见,非世间凡墨所能描绘,故形下比较生动有形,形上则往往无有行迹。

匡林先生的《如来如去》词第五节写道:“你我真含一如,明珠俱足,脱落云淡风轻。一颗心在红尘,一颗心在净空。一莲绽放,一叶飘零。如来如去。”这首词境界很高,智根不及者看了可能很痛苦,因为有个明确的理想、目标、境界,然而无法实现,巨大的差距、矛盾一出来,岂不委屈烦恼、痛不欲生?每次和匡林的好友映颛说到匡林,映颛都说匡林“入世太深”,然后我附和一句“出世太高”,映颛哈哈一笑,表示认可。一个入世很深的人,怎么能够出世很高“如来如去”呢?这不是撕裂自己的大矛盾、大痛苦吗?却原来,是定在了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无为之境,怀有真修实证的“一如”明珠,不搞方圆、大小、有无的矛盾对立,脱落掉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于是便“云淡风轻”一身轻了。“心在净空”、“一叶飘零”,难免高处不胜寒啊,那就独自担当、自己承受吧,还好尚有“一颗心在红尘”而“一莲绽放”。

匡林的习拳诗《有感二首》,也可用来说明他力行对立而须统一、阴阳而须和谐的主意:“(一)萌动亦初心,寂寞藏秋情。繁花满世界,红尘真如行。(二)遇神勿守神,遇鬼勿杀鬼。空明冲和处,一团春意存。”该诗得了儒家世法、释家佛法“冲和”、“一团”的精华神髓。易经有句话叫“居贤善俗”,你不搞贤俗对立,烦恼在哪里呢?根本没有。同样这两首诗的境界最高,而文学性较次,一般爱看热闹者读了没有印象,而发心修行、走到自性门前的人,读了则会刻骨铭心。

读匡林先生诗作,须得留意老子讲的一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81匡林先生写一诗、造一偈、作一文,必以真为本,内义信实可靠,皆是启人本性、救人真命、引人入道之言,故语言质朴简约。有创作实践的人,都能体会到虚华浮美的言词常与真义相悖,即《坛经》讲的“与义作仇家”。看到华美文词舍不得扔下,便曲义逢迎,对世间俗好邀宠迎合,于是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所以修行人要修忍德,对启人本性、救人真命的文字,要耐住性子,静下心来慢慢品味阅读,才能得其真义,得大受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