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碰到很多家长询问我家孩子吃饭太慢了。我会回问他们,孩子吃饭慢,你们什么感觉?家长们说:看着着急啊,一顿饭吃40分钟,恨不得我帮他吃。其实这个恨不得我帮他吃就已经把吃饭的事从孩子自己的事变成了家长的事。本来饥饱是人的本能,孩子从生下来就是饿了就吃,饱了就睡,可是为什么慢慢地就变成什么时候吃饭都是老大难呢?其实,很多是因为家长太过焦虑造成的。 首先,在0—2岁,孩子想自主吃饭的时候,可能家长怕孩子弄脏乱,总是喂,而这个敏感期过去以后,孩子渐渐大了想让孩子自己吃了,孩子已经不想自己吃了。 其次,只要看见孩子吃少一点,都要催促孩子多吃一口,让孩子对吃饭感到压力。 最后,平时是否吃了过多的零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平时不断的催促,孩子在用磨蹭和拖拉来被动抵抗父母的催促和指责。从这位妈妈谈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这个原因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后,再谈到学习,其实本质跟吃饭差不多的,因为从这两件事件都可以投射出家长对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和焦虑程度,家长有多焦虑和重视,孩子可能就有多抵抗。因为其它的事情你们可能没有要求太多,孩子没有压力,所以他愿意去做,于是就会出现“平时挺乖的,让他帮忙做什么事,立马就去做了”,但一旦碰到你们焦虑和重视的事,他就有阻抗。这个道理很简单,你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的上司不断的催促你工作,你的积极性肯定会经常受挫,也许会用磨洋工来应对上司。但如果你的上司经常鼓励和夸奖你,你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高很多。 有几个小建议可供参考: 1、建议父母可以做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即先由一方扮演孩子,另一方扮演妈妈或爸爸的角色,扮演爸妈的一方就一件具体的事情不断催促孩子,指责孩子(语气要按照平时对孩子所用的着急的语气)。最后双方交流感觉。之后再交换,双方交流感觉。 这个游戏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处境,真正能理解孩子,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2、停止催促和指责,让孩子跟随自己的速度去学习和吃饭。同时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你吃饭速度稍微快一点,到七点我们就收,不然你就只能迟到,让家里其他人送你(或者只能饿肚子),因为爸爸妈妈迟到也是会被骂的。” 而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和支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孩子一把。我知道有位家长特别聪明,她孩子也是同样的问题,在我提醒过她之后,她忍住了每天催促孩子写作业的冲动,而只是平和地问了一句:“你写作业了吗?”,孩子说玩一会再写。然后她就该干吗就干吗去了。一晚上都没再问,孩子很高兴的玩到了到上床睡觉时间。到第二天早上才想起来作业没写,早上吃饭怨妈妈:“你干嘛不催我了?”妈妈说:“我提醒过你了,而且妈妈以后也不再催你,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负责。同时,以后妈妈可能会提醒你可能不会提醒你,但自己决定写作业的时间,但只能是晚上10:30之前,因为这个点之后一定得上床睡觉”可想而知,上学后,孩子肯定挨了批评。可是,却改变了写作业拖拉的毛病,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写完再玩,因为他自己体会到没写作业的后果。当然,这个方法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因为这位妈妈的改变并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完了,她也是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反复的磨合,才渐渐放下自己的焦虑,平和地去对待这件事情,才能跟孩子平静坚定地去协商。 所以,我们常常说父母只要一改变,孩子慢慢就会发生变化,所以首先家长可以试着从停止催促开始。希望能给予你一定的提示。若需要进一步厘清,也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 一二年级的孩子普遍会存在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的情况: 首先,希望家长多观察一下孩子,在平时玩游戏或者做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维持的时间大概多久,如果可以玩10分钟以上,那从一些注意力游戏和行为养成的角度,就可以对孩子吃饭和写作业存在的问题起到帮助作用。 建议如下:1.您可以买一个小沙漏放到孩子桌上,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不能很好的把握时间长度,40分钟对于孩子而言一方面有些长,同时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放一个30分钟左右的沙漏,利于孩子更清晰了解时间长度和掌握时间的概念。2.吃饭问题上,不要老催孩子,对于孩子而言,看到父母一直督促自己,或许反而是一件“好玩”“受关注”的事情,所以从行为养成上来讲,说一遍,孩子不吃,就不要再说了,同时强调一遍,现在不吃饭,今晚也不能吃,并严格执行。(如果晚上孩子实在饿了,可以吃水果,不要给零食)3.您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亲子注意力训练的小游戏,一方面陪伴了孩子,同时也会对孩子注意力起到训练作用,对孩子目前出现的情况都会有帮助。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在您的信念系统中,您可能是害怕孩子出现慢、磨蹭等现象的出现,所以,您会很充满善意的提醒孩子,“快点儿,快点儿”,那么孩子在您的高焦虑状态下,能够100%的接收到您的焦虑状态,并用自己的行为去验证您的行为,让您体会到自己的焦虑,只可惜,孩子做出的这些“牺牲”您还没有看懂,没有接收到。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是青蛙、有的孩子是豹子、还有的孩子是蜗牛,那么您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您对孩子的状态有多少的了解呢? |
|
来自: ENJOYTRUELOV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