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子鉴赏辞典 - 国学

 李明旭 2018-08-01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子鉴赏辞典 - 国学​​
《淮南子》Images for 淮南子图
----------------------------------------------------
http://www./huainanzi/94.html
《淮南子》的作者-淮南子鉴赏辞典 - 国学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       关于《淮南子》作者,大致说来,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自己的作品。《汉书·艺文志》以及历代正史史志如《隋书·经籍志》等均持此观点。第二种说法,认为《淮南子》是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的,这也是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但是陈静先生又将这种说法细分为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两种,前者只是说《淮南子》是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而后者则明确地指出这些宾客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这些门客名单最早由东汉高诱在《淮南叙目》中明确提出。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淮南子》作者了,但事实上问题不止这么简单,因为我们面临着更多的追问:如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获取这些门客更多的资料,因此即使面对这份看似有稽可考的名单,我们却仍然无从考证。例如苏飞等八人,见载于史书的只有左吴、雷被、伍被,而且只有些与《淮南子》创作无关的只字片语。因此,我们无法断定高诱为我们开具的这份名单的真实性;再如,由于无法进一步考察这些据说是与刘安共同撰著《淮南子》的门客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也无法搞清楚刘安与《淮南子》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仅仅挂名的主编而已,还是某些章节的撰稿人?是众门客分笔编写,自己再最后统稿并加以润色,还是自始至终都是刘安在主导其事?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进一步发问。因此,关于《淮南子》作者及其编写情况,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有接受比较含混的说法,即《淮南子》是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著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断定,即刘安之于《淮南子》的编撰绝非仅仅是挂名了事而已,而是积极的组织者,甚至直接参与编撰。首先,从《淮南子》的结构框架、思想主旨来看,虽然人们多称之为“杂家”,但是它仍然是有其一以贯之的主旨和比较严谨的章节结构,这都显示出它是一部有组织、有计划的作品;其次,从刘安本人的史料来看,刘安既是好学之士,又是才学甚高之人,故而高诱在《淮南叙目》中称他与其宾客“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这种说法恐也绝非虚诞之言,而是可信的。

  因此,关于《淮南子》作者,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刘安生平及其著作;二是苏飞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的一些情况。

  一、 刘安生平及其著作

  关于刘安的生平事迹,《史记》、《汉书》均有记载,而《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较为详细。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的孙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大儿子。刘长是汉高祖的少子,他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被废,在被流放到蜀郡严道邛邮(今四川荥经西)的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八年,汉文帝怜悯刘长之死,封刘长之子刘安、刘勃、刘赐、刘良为侯。又于文帝十六年时,文帝又三分原淮南王封地,立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到了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当时刘安已五十八岁,其因谋反罪而自杀。他跟他父亲刘长一样都以谋反罪而自刎身亡。徐复观说,刘安一家确实称得上是“两世(高祖、文帝)含冤的一系。”

  关于刘安因谋反罪自杀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是认为刘安确有谋反罪,罪有应得,如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夫之《读通鉴论》等均持此观点;二是认为刘安的谋反是场冤狱,甚至是种阴谋,是汉武帝打击地方集权和黄老道家的手段,如徐复观、陈广忠、王云度等先生持此观点。这两派观点都有其道理,我们先把结论暂时搁置,来分析刘安谋反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不管刘安是否谋反,或是被汉武帝捏造罪名,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作为淮南王的刘安是有其政治理想,并企图实践之。如果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支撑其政治理想及其实践的理论根据的话,那么,就应该是试图综合诸子百家的黄老道学,而这也正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思想趋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刘安之谋反而自杀,不过是个悲剧,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儒术与黄老道学之间斗争的牺牲品。

  作为西汉政权的诸侯王,刘安没能逃离开政治漩涡。但是刘安除了诸侯王这一政治身份外,他也是位好学的学者,也是好结交文学之士的学者。《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 但是,班固在《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又称:“淮南王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那么,我们是否能就此断定刘安是位好浮辩、谈虚文的文士呢?其实不然。《汉书·景十三王传》称淮南结交的多是“浮辩”之士,再加历代有关刘安好方术、死后升仙等传说,似乎更加坐实了刘安的“浮辩”。但是这里的“浮辩”,我们需要仔细推敲一下。这里的“浮辩”是相对于河间献王及其门客“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言的。河间献王刘德与刘安一样好书、养士,但是刘德收集到的书多是先秦旧书,且以儒家典籍为主,他本人也好儒术;而刘安的门客则显得鱼龙混杂,且以高诱《淮南叙目》列举的就有道家、儒家等,再以《汉书·艺文志》所罗列的书目来看,他所招致的门客有通习《周易》的,有擅长各种方术的,等等。其实这也与刘安、刘德各自的治学、养士的目的有关。刘德更多地体现出“纯学术”的特点,而刘安则更多地希望整合当时的各种思想以利于当世政治,体现出“经世致用”的特点来。因而这里的“浮辩”不能理解为虚诞、无实用,而应该理解为兼融、整合等。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搁置起刘安的政治身份,他可以说是位博学多才的“士”。

  在中国文化中,刘安这个名字还更多地与方术、神仙术联系在一起。根据记载,刘安不仅本人好学道,好招致方术,如《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称:(刘安)“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又《汉书·刘向传》说:“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等等;后人也有他死后成仙的说法,如《列仙传》、《论衡·道虚》(东汉王充著)、《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神仙传》(东晋葛洪著)等均有记载。由于《列仙传》作者历来有争议,因而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刘安成仙故事的当是王充的《论衡》了。王充在《论衡·道虚》中说:“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士,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是刘安成仙的故事。刘安死后成仙,这固然是无稽之谈,但是这则故事也点明了淮南王刘安与道家、神仙家的关系,也点明了刘安招致的门客中也有方术家。方术、神仙术在当时往往与养生、灾荒预测等联系起来。李零先生曾著有《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等书专门考辨中国古代方术。另外,在刘安时代,神仙术、方术也是当时社会的流行风气,如汉武帝好神仙方术、董仲舒也有土龙求雨的说法等。通过对刘安与方术、神仙术等的关系,我们也可看到刘安及其门客所学的“杂”,而这些“杂”也构成了《淮南子》一书的思想来源。

  刘安除了是位失败的政治人物、好学的文士外,他也是位多产的著作家。除了《淮南子》一书以外,他还留有其他不少的著作,或依附在他名下的作品。王云度先生在《刘安评传》中详细考证了有关刘安著作的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文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广博物志》、《正统道藏》、《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缺书目》等文献中共收录了刘安有关著作书(篇)目共54种次,外加一不知书名的兵书一种。经过辨析,“属于刘安及其群臣宾客所作之书共二十一种,属于后人伪托之书共九种”。这些主要包括:《淮南子》(即今《淮南子》,此书又有多个书名,如《内书》、《淮南内》、《淮南南诂》、《淮南子注解》、《淮南子鸿烈解》等,此书原名《鸿烈》,《淮南》之名是西汉时刘向整理典籍时所定);《中篇》(此书又名《枕中鸿宝苑秘书》、《鸿宝》、《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淮南中经》、《淮南王万毕术》等);《淮南道训》;《淮南王赋》;《淮南王集》;《离骚传》;《颂德》;《长安都国颂》;《谏伐南越上书》;《淮南歌诗》;《淮南群臣赋》;《淮南杂子星》;《琴颂》;《庄子略要》;《庄子后解》;《淮南八公相鹄经》;《淮南王养蚕经》;《淮南王草木谱》;《淮南王食经》;《淮南练圣法》;《灵棋经》,等等。这些著录的书大都已散失,仅有《淮南子》及少数赋文流传了下来。但是,光从这些篇名、书名,我们可想见当时刘安及其宾客的著作之丰富、思想之庞杂。如此,我们则不难理解《淮南子》一书的思想流派之繁多、思想内容之丰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刘安在政治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是在学术上,他又是个博学多闻的文士,也是位善于著述的文人。虽然他门下宾客众多,思想流派杂芜,但是他仍然努力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倾向来整合这些资源,从而为当时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淮南子》就是这种整合的产物。

  二、 刘安诸宾客考

  在有证可查的材料中,我们大概知道可能参与编撰《淮南子》的诸宾客有:1.上面提到的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2.诸儒大山、小山之徒; 3.通晓《周易》的九师。

  我们先来看看苏飞等八人和大山、小山之徒等的情况。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考证这些门客的具体情况,只能大致作些推测。苏飞等八人,后人常将之称为“八公”。高诱在《淮南叙目》中明确提到苏飞等八人,但并未明确提出“八公”的说法。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八公”说法的当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道虚》说:“八公之俦,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但是王充在这里只是提到“八公”,而没有为我们记录下“八公”的具体姓名等。明确提到“八公”姓名的材料,大概是东晋谢眺的《和王著作八公山》和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但是他们列举的“八公”姓名都与高诱《淮南叙目》中的八人略异。谢眺《和王著作八公山》说:“苏飞、李上、左吴、陈由、伍被、雷被、毛被、晋昌为八公。”司马贞《史记索隐》言:“《淮南要略》云,(刘)安养士数千,高才者八人,苏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号曰八公也。”到了明清时期,“八公”成了通行的说法,在《淮南子》的叙或跋中径直将苏飞等人称为“八公”,并认为他们是《淮南子》的主要撰著者。

  然而,这看似清晰的结论却充满着种种附会和增饰的成分。诚如陈静先生所说:“刘安死后,在他成仙的故事里出现了八公的名称,八公究竟是一个人,还是指八个人,或者是以地名概指那些住在八公山的淮南王宾客(这是南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的观点,他认为:“寿春有八公山,正刘安延致客之处。”——笔者注),这一点并不清楚。高诱虽然列出了八个名字,但是并没有说他们就是‘八公’,高诱的《淮南叙目》里没有‘八公’称谓。到了葛洪的《神仙传》,‘八公’才明确地变成了八个人的统称。再后来《史记索隐》又把高诱《叙目》里的八个名字和《神仙传》里的‘八公’名称组合在一起,遂使‘八公’具体地落实为苏飞等八人,并且被认定是《淮南子》的作者。这一点逐渐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事实,明清时代的序跋足以为证。”在这里,我们虽然无法更进一步考察“八公”或高诱所说的八人,但是可以推断《淮南子》的主要撰著者中有道家学者的大量参与。在《淮南子》中,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色彩也十分明显。

  关于“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历史留给我们的材料也十分有限。在现存文献中,只有《文选》收录的“刘安《招隐士》一首”,后人多认为是小山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是刘安的作品。东汉王逸《招隐士小序》认为这是小山的作品。他说:“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身虽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彰其志也。”(此处王逸的小序引自《文选集注》,另外还见于唐徐坚的《初学记》和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三者文字有异,可参见王德华教授《王逸〈招隐士小序〉各本辨误》一文。) 小山的这首作品主要是表达招募忠良,共辅社稷的想法。但是仅凭这首辞赋,我们无法收集更多的关于“大山、小山之徒”的信息。因此,更为妥帖的做法是: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这条资料理解为有不少儒家学者参与撰写《淮南子》一书。这点也因《淮南子》一书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而得以证实。

  关于通晓《周易》的九师,我们无法知晓他们的确切姓名。关于他们的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在《汉书·艺文志》“《易》家”条下有“《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现在我们没有直接材料证明这“九师”参与了《淮南子》的撰写工作,但是《淮南子》书中却有引述《周易》说法和观点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有通晓《周易》的学者参与编写《淮南子》,只不过是不是这“九师”,则不得而知了。

  史称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内书》即今天我们说的《淮南子》。在淮南王刘安处,“宾客方术之士”的人数未必真有数千之多,但是肯定不在少数,因此,各家学者都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另外,据杨树达、刘文典、王云度等先生的统计,《淮南子》对先秦诸典籍及各家学说的引用是相当丰赡的。如杨树达先生在《〈淮南子〉证闻》中粗略统计就有26种之多,尤以道家、儒家的材料居多。

  总的说来,《淮南子》作者并非一人,而是以刘安为首的、吸纳了各家各派学者的知识集体创作的产物;但是它又不是各家各派学者“自说自话”的辞典性质的编纂物,而是以黄老道家学说为其核心,试图会通其他各家各派思想的类似“专著”性质的奇书。诚如高诱在《淮南叙目》中所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因此,可能高诱正是看到《淮南子》这本书的“专著”性质,才会特别明确地提出该书是刘安与苏飞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编撰出来的。这里的“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正是强调了这部书是以刘安为主编、以刘安的学术观点为主旨、诸宾客通力合作、集体编撰的作品。
  (张锦波)
​-----------------------------------------------------------------------------
Images for 淮南子图 
淮南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