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我与涅槃

 天地虚怀xia 2018-08-02

无我与涅槃


在印度这个宗教与哲学盛行的国度,经常会将涅槃与永恒自我的概念混为一谈。要于各种边见中保持佛法“中道”的特质,会比在其它国家面临更大的风险。除了认为涅槃虚无的负面断见,也存在将涅槃与‘恒我’混为一起的正面常见,如有神论、泛神论或其它形而上一类推测出来的思想。

 

根据《梵网经》透彻的分析,各种有关我、世间及天神本质的形而上、神学上的见解,其来源有二:狭隘与错误地解释禅修经验,其中可能也包含天启或神灵的指示等。二、单纯的推理,推断性的哲学与宗教学。但是这些形而上与神学观念的背后,隐藏着一股驱动力,驱策人们以某种方式保有永恒的“我”,并赋予它一切人们所渴望的永恒、安全与恒久的幸福。

 

无怪乎现今不少的佛教诠释者,或许受到这股强劲的、本能的自我保存力量的驱策,以及这受重视已久并广为执持的见解所影响,而认同以正面形而上的观点来解释无我与涅槃。其中,部分人士甚至深信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他们至诚地尊敬佛陀,并十分欣赏佛陀的其它教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见解。

 

从中道的精神来看,以下驳斥正面形而上极端的论点,也意味着反对因驳斥虚无主义,而错误地衍生出来的任何形而上的结论。形而上的极端对于涅槃的诠释,在于将各自见解背景所认为的涅槃,视为与纯净无杂的自我合而为一,或有形而上的关连:一、假设统一、单一原则,与从实证的“我”解脱而成为纯净的自我融合为一,或基本上将两者视为一体,这些论点依其受到通神学、吠陀或大乘影响的不同,在细节上各有差异。

 

二、假设于五蕴中解脱的阿拉汉,其“超越的自我”进入被认为是他们“永恒的家”、“唯一适合他们的境界”的涅槃。一般认为涅槃本身是“无我”的,然而,阿拉汉被认为留有某种特质于“涅槃”中,这些特质难以解释,甚至无法解释。事实上,一切“自我”的概念皆不出五蕴,单以佛陀在《相应部》的开示即足以说明:“任何修道者或梵志,将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思想视为‘自我’,全都是视五蕴或其中任何一蕴为自我。”

 

那么,任何有关“我”的见解又如何能生起呢?与“自我”有关的观念依据的又是什么?“诸比库!无闻凡夫…认为身体是我,或我拥有身体,或身在我中,或我在身中。其余四蕴类同,由此而得到‘我存在’的概念。凭借或依靠色、受、想、行、识,而相信有‘我’若“我”、“自我”、“个体”及“自己”等字眼会有任何意义,那么,任何的自我概念,甚至是最抽像、粗浅的,都必然与有别于非“自我”的特殊见解有关。那特殊或别立的见解又从何产生?

 

佛陀在《中部.蛇喻经》指出:“比库们!若有‘我’,则亦有‘我所’?”“是的!世尊。”“若有‘我所’,亦有‘我的自我’?”“是的!世尊。”“但既然实际上无法找到‘我’及‘我所’,那么,‘这是世间,这是自我,我死后将永久、常住、永恒、不灭、维持永恒的特性?’这难道不是个愚蠢的教义?”“世尊!这确实是个愚蠢的教义。” 

这经文的第一句,简单明了地指示我们先前所提出的论点:假设“自我”成立,需要属于“自我”的事物(我所),也就是藉由从属物而使“自我”得到属于自己的特色。若讨论“我”,而忽略这类独特的属性,便无法强调它的特点,并赋予此字特殊的意义,如此,“我”将失去意义,并与一般公认的“我”、“自我”等语词的用法相反。

 

但这正是正面形而上极端的两大主流中第一派的主张,也就是假设“大我”与宇宙的、无差别的形而上原则结合,或两者在根本上相同。支持这论点的人有时会大胆地宣称:佛陀要否定的只是个别的“自我”,在其开示中,从未反驳“超越的自我”的存在。他们主张已解脱的“超越的自我”,个别地存在于涅槃界中。然而,这主张留下许多未加解释的议题。他们并未指出,若不透过经验的世界,如何达到这别立的看法;他们也未能提出,这样的别立是由什么组成,它如何能在定义上没有扩增,与别立完全相反的涅槃界中延续。

 

两种自我的信仰,都希望将佛教的涅槃教义与自我的概念结合。《蛇喻经》中十分具有哲理的重要论述,一开始便驳斥它,暗指“我”与“我所”、主人与财产、实体与属性、主词与述语等,是相关且不可分的字眼,但这些在胜义中,都缺乏真实性。以正面形而上的角度诠释涅槃的这两种主要见解,很明显地属于佛陀曾提及、归纳并驳斥的邪见,而这些邪见为数十分可观。

 

没有一个自我与涅槃的永恒概念,或任何想像的形式,能和最古老、现今可得到的巴利藏中所记载的佛教教义兼容。 在《相应部》中,我们看到:“阿耨罗陀!你认为如来在色之外?…或在识之外?”“世尊!当然不是。”“你认为如来没有色…没有识吗?”“世尊!当然不是。”“阿耨罗陀!既然在这一生中,你均无法真正、实际地找到如来,那么如是宣说: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以某种方式存在,以另一种方式则不存在…,不能说存在或不存在?在这四个可能性以外,而使人知晓最上的如来是否适当?”“世尊!当然不能。”

 

这经文适用于假定五蕴之外有“我”的两大主要见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注释以“有情”解释“如来”,或许是显示在经文中的论述,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如来”一词,也能用于指称个体的语词。由于“我”的概念,必然与诸多特质及所属属性的概念相连,所以两大主要的见解,也就归属于下文的二十种身见。

 

他视自我拥有色……受……想……行……识。这点特别适用于乔治葛宁姆所主张的第二种主要见解,他主张五蕴是自我的“属性”,这些“属性”不但“相当于”自我,且能够将之舍弃。这样的看法并无关紧要,但使他的见解列入前述信仰“自我”一类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对“自我”与五蕴关系的假设。

 

在《中部一切漏经》提到驳斥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自我的存在与本质所产生的十六种疑问,例如:“我存在,亦或不存在?”“我是谁?”“我将存在,或不存在?”“我会成为什么?” 以这种方式,驳斥一切有关“我”的推论。 《梵网经》中详述与“自我”有关的诸多理论,然而,提倡正面形而上极端的人,通常会避免、拒绝详述涅槃与“我”的本质。

 

但如果他们假设有个恒常并超越的我,这“自我”就必定是被动、不动与不变的。因为任何与世间主动的关系,将使所假定的超凡境界无法成立。因此,《梵网经》分析、驳斥这两类见解是常见:“自我与世间是永恒、是无所生,不动如山峰,安稳如梁柱。”

 

驳斥任何我见与“有”、“无”二边,没有比以下这段已成为此经箴言更恰当的结论了:迦旃延!对于以真实、正慧来看世间集起的人而言,世间没有称为“无”的东西,世间也没有称为“有”的东西。迦旃延!这世间通常为喜好、执取与偏执所系缚,但这些喜好、执取、固定的想法,以及偏执与根深柢固的倾向,正见者不接近、不执取、不认为:“我有个自我。”他对苦生与苦灭确定不疑,于其中,他的智见不依恃其它而生,迦旃延!这即是有正见的人。

 

如果检视巴利藏中有关涅槃的论述,我们会发现它同时以正、负两面的语词描述涅槃。正面特质的叙述包括:“深奥、真实、纯净、恒常与微妙”等语,此经文可见这样的引文:“有这样的处……”“有不生……”等。负面用语的陈述包括将涅槃定义为:“息灭贪、瞋、痴”与“有的灭尽”。若想要正确了解佛陀的涅槃观,必须权衡两边陈述所表达的要义,若只引用其中一种,以证实自己单方面的见解,将会导致偏见。

 

宣说正面特质的用意如下:(一)排除虚无的极端;(二)减轻未充分了解苦与无我真义者的恐惧,不会畏惧最终的苦灭——轮回的止息,就像畏惧坠入无底的深渊之中;(三)揭示涅槃是可以证得的,是真正令人满意的目标。 强调“有”,在《自说经》中开启了两部众所皆知的与涅槃有关的经文,确认涅槃不仅只是绝灭或究竟虚无的伪装。但在另一方面,为了预防对这庄重的宣言:“有……”产生形而上的误解,我们同样驳斥“有”与“无”的极端。

 

但即使在正面陈述涅槃的语词中,也经常出现负面的用语:“有无地之处……无此世、来世;无来、去。”“有不生、不有……”“我将教导你们无为……甚深……及修证之道。何谓无为……甚深?即贪的止息、瞋的止息、痴的止息。” 这些包含正、负两面叙述的经文,说明了我们的论点:涅槃的正、负面论述需要彼此相互限定,以避免陷入某一偏见。负面的说法,是强调出世与难以言喻的涅槃本质,是无法用正面的字眼来形容的。基本上,我们的语言并不适宜作这类的描述,因为语言必须与我们经验的世间有关,而从中衍生出语言的结构与词汇。

 

因此,经中正面的论述不过是隐喻,利用我们能够了解的情感价值,以刻划行于道上、走向无学者的经验与反应。基于上述理由,使得正面的论述虽然极具修行价值,但也只是用来激励人心,而非描述实际的情况。而消极的论述本身则十分合理、正确,它们仅用否定的方式,将涅槃与世间经验扯上关系。否定的方法在于排除不适用于涅槃、与涅槃不相称的事物,这让我们对出世间法的涅槃更能作出明确且有用的描述,而非使用抽像的字眼,其所显示的正面特性是暗喻的。

 

消极论述被认为是描述“希有的”与“未曾有的”境界,最适当、恭敬的方式。消极的表达方式有另一项重要的优点,这类将涅槃界定为“贪、瞋、痴的止息”的叙述,明示修行的方向,与实际到达涅槃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克服贪、瞋、痴的字眼,指出此时此刻即能实践的明确任务。此外,它们不仅指出可行的、极具价值的道路,还提到可以在此时此刻体验崇高的目标,而不必在未知的来世。因为这些论述如是说道:如果贪、瞋、痴已完全止息,即是现法涅槃,实时、欢迎检视、智者直接体证。

 

这可见的涅槃,一直受到已证者的赞扬:它是纯粹且不可剥夺的幸福、无上的安慰、卸下重担与束缚的解脱。在每一次充满喜悦的出离,在每一刻的平静舍离中,都可以微微品尝到涅槃的滋味,知道自己从烦恼的奴役与盲目的自我欺骗中解脱,只不过是暂时的、部分的;同样地,能够自己作主,并以智慧来生活与思考,也是短暂且有限度的。这些对于不只明了短暂且虚假的欲乐的人来说,并非“只是消极的事实”,而是积极和增上的经验。

 

“诸比库!有两种乐:欲乐与出离乐,而以出离乐为胜。”因此,息灭贪、瞋、痴,这些看来消极的字眼,向深思与积极的人传达了振奋人心的正面讯息:此处有可行之道,有可实现的目标,也有能体验的快乐。然而,此时此刻可证得的极乐,不容我们忽视一项事实:证入涅槃为轮回的止息、“有”的寂灭,但这种寂灭或止息并未破坏或消灭任何实体,真正发生的是:由于根本因——无明与渴爱的止息,而结束了新的出生。 透彻明了苦谛的人,“不再受制于虚妄不实,不再害怕面对真实”,他知道:“这即是苦生,这是苦灭。”拥有坚定的心,他为苦的究竟止息——涅槃,而努力不懈。

摘自向智尊者的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