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hzxg00xsmnp632 2018-08-02

闻是:这是18年前微末教授与石开先生在探讨中国书法的发展去向时两人的对话!尽管过去近二十年,但似乎并不过时,无论从那方面讲,依然在闪烁着智慧的光亮!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微末:中国当代的书法,流行书风在本质上基本是倾向于后现代性的。所谓后现代性就是对概念的消解,对现实和虚幻的模糊,把主体性东西退降到最低的层面。换句话说,就是使精英式文化不再成为主体观照,而让它成为一种多层两、多方位的文化快餐,渗进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并不像哲学和其它严肃学科那样,具有稳定的概念和观念上的厘定,它类似于一种思潮和人文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从不同的指向去碎裂那些被规定的东西,从而把具有放散性的心灵和意志伸进人类文化的多维空间。书法艺术,是汉民族独立拥有的艺术形态,对这种艺术本身的界定,实际上就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也限定了它独特的文化背景,那么它的文本原型就是不可变的,也即点线和汉字的方块结构。但是如果将这种原型推置于另一种大背景文化,而把它设定为方外语境下的点线艺术、视觉艺术等,是否就丧失了书法艺术真正存在的理由和支撑力量?是否是说这 种走向是后现代性在书法艺术上的泛化?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石开: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下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人类的交流和文明的传递,主要是靠语言和文字,但语言和文字经常有难以表达的局限,所以言不尽意。而当代的呢,就以借用影像、图片来辅导,没有图像,就是你写了一大堆东西,人家还是不明白,也就没有震动。而在没有影像、图片的古代,人们无法真实记录自己的形貌和状态。但是智慧、聪明的中国人,就会借助书法,用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虽然这种表达方式显得很隐晦,非常晦涩。但它仍然是帮助语言表达的符号,而精神的存在,也就似乎能仰仗这种管道得以展示。这也是清代刘熙载所说的'书如其人'的观点和理论,它可以表达一种人的精神、气质、修养,以及命运和道德操行。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神奇的地方。但是,如果离开这个语境,我觉得就很难了 。中央美术学院曾经就有西方的学子来学中国书法,他们完全是把它当作视觉艺术来追求的,他们理解的程度呢,也仅仅局限于此。如果你不给他们说中国书法的功能或更深刻的内涵,就很难理解。他们呢,根本不理解书法艺术怎样由此把人的精神和观念输入其中, 就是目前有很多中国人,也难以沟通。

微末:从大的方面来说:您基本上是支持我的想法的,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放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就丧失了它的依托性,它的根子就变了,它的出处就是从另外一个渠道走的。而现在,中国书法想把它推向世界,是把这种文化全部推向世界,还是仅仅把书法艺术推向世界?如果是后者的话,是否有些荒谬?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石开:不荒谬!西方人有交响乐,其实,中国人绝对不能理解它,它的交响乐里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从那个文化中长期泡出来的,但是我们中国有少数人去理解它是可以的。把它看作神圣的艺术,首先是要进入它的背景与音乐的历史,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国力和西方的国力处在同等的位置上,或者超过它,恐怕现在西方人看我们的书法就像我们听他们的交响乐一样,也要钻到里面去了。因为它是文化的精髓。

微末:我讲这个原型,实际上是书法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最原始的材料,即文本原型和人本原型。文本原型就是上面所述的, 而人本原型就是利用文本原型在创造过程中,依据我们所有智慧了总的集合量,激发的人的一种原始创造性,并且要把它提升到较高的层面上,兩种原型的合作、协调发展,是书法艺术的理想状态。但我们现在的书法艺术,仅仅在视觉和图像上强调它的功能,是否和后现代性有关联,也就是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浅化,让他们都处在同一个局面上,好的、坏的、深的、浅的,都是同等被处理掉,而这些表达和模式会不会对两种原型起到弱化作用。从我们传统的书法观念出发,书法艺术应该是有力的,有精神含量的,而只关注公众视觉支持、展厅效应和商业性,就会变成公众式的一种文化消费,倘若如此,那么,这种要求从层面上讲就不象真正的艺术本身要求的那种程度,迎合的人越多,就意味着问题会出得越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有必要重找或重建文本原型和人本原型。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石开: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实书法艺术它表现的范围很有限,是个体的艺术,他的艺术性之所以能深邃,是因为它只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它不象有些人认为的书法艺术是可以表现社会的,这很难。所以要表现更大范围的东西,它显然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到目前社会,它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的现象。中国的艺术都有这种情况,它要融入社会,它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跟外界密切配合,必须有这种功能。当代快餐文化这么流行的时候,书法有必要从展厅出发作为一个支点,然后普及地扩散开去,人人都可以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他自己追求的层次,它的包容性特别强。像儒家哲学那样,什么层次都可以用,书法处在现在的这种情况,我觉得要是能融入到当代快餐文化中,未必是书法艺术的悲哀,我认为书法艺术进入到这种平台上不是一种降格。因为每种层面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更深、更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

微末:咱们今天谈得很尽意,最后我想问问,石先生,陕西书坛在外地人的眼里究竟是怎样一个位置?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石开:陕西,历史积淀很深,而且是中国最强盛王朝的故都,所有陕西人都有自豪感,而自豪感的副作用就是自负。如果人太自负、自豪感太过,他就貌视周围和外界,他认为自己有碑林,有书法的故土,别人见都没有见过,边缘的城市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他们有这样的条件,并不见得那里的人每天都泡在那种追求里,甚至有的人并不很深地关注那些现成的东西,如果这种浸泡是有效的,那么,自负就可以起作用,要不然都是虚的,只能徒长虚夸的心理。我觉得陕西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必然会产生如此的结果。当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凡是每个省区当中,文化越发达,或者当时的书法家越多的地方,它的书法就越做得不好。奇怪的是,文化比较沙漠的没有书法家出现的地区,书法发展得特别快。因为,现在的书法是靠信息交流来促长的,比如说辽宁等一些省,他本地的老先生越少,新生力量发展得就越快,信息就越全。但是越是有文化积淀的或有老先生把守的地区,他们首先就把好的信息过滤掉了,人为地过滤了。所以,他下面的年轻人就很不容易在这个环境下,去自由吸取外面的新鲜空气。我个人认为,陕西的中青年,好的就不用说了,好的书法家他能很便捷地接受古代的信息和现代的信息,而其他的,弱点就是它阻碍了这种交流机会。书法是一种特别吃工夫的本领,是工夫的艺术。按爱因斯坦说的话,就是正确的方法加上下工夫,你若不用正确的方法去下苦工夫,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很累赘的。据我了解,陕西人也是很用功的,但是,不知道用功的方法是否正确,我不敢说。从我看陕西的篆刻界,我就明白,他们曾经笑我是渔村出来的,其实我没有见过海,他们可能也是孤陋寡闻。深圳是渔村或许有可能,福州我根本见不到海,他们认为你根本见不到我这边出土的秦砖、汉瓦、汉印。问题是:如果我们也能看到,也去研究的话,那我们彼此是同等的。尽管你看很多,但不拿去研究的话,等于无。但是,我们没有看见又不去研究,那还不如你们,因为你们至少还见过。关键在于你钻研的深度和程度。我觉得陕西篆刻,虽然在资料非常丰富,但是恕我直言,做得很不理想,那里有这么好的条件,应该是很好的。按理,中国目前所有篆刻高手,都应出在陕西才对。很遗憾,陕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明亮的篆刻人士凸现出来。

中国书法的后现代性倾向 微末与石开对话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