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马歇尔·卢森堡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无题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大作。暴力无处不在,我曾以为把人打的头破血流才叫暴力,不曾想到最恐怖的竟是精神暴力。它隐蔽又神秘,存在于一个人深深的内心,沉重又灰暗。至此,非暴力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的复杂,让人精疲力尽,心烦意乱,疲于应付,措手不及,但是换个角度,变个方式,一切看起来又是那样单纯又简单。“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所以啊,一点点改变,多一些爱与倾听,多一些尊重与理解,这世上的暴力与冲突就会少一些,恐惧与痛苦就会少一些,这世界就真的会变得更美好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若能减少语言暴力 今天中午读完这本书,掩卷长叹。 书很好,不过,如果要大范围地被人接受,还需要很久时间。 里面所述及的沟通习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习),东方的沟通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家庭之间,更多来说是命令,而非沟通,语言暴力,比比皆是,网络上更是习为为常,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行有什么过分之处,或者更有甚者,是有意为之,做为发泄手段。 善意的、试图达成彼此间互相理解的沟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渴望被理解,但又容易在指责他人的时候犯错。《非暴力沟通》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习惯,在我还只读到一小部分的时候,已经向人做出推荐,很多问题的根本,其实也是源于沟通,多读这样的书,多改善自己的沟通艺术,是有益的。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听起来简单,却需要不断练习 读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都或多或少提到过本书的理论,帮助我们不至于陷于情绪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忽略言语中的本质信息。 区分谈话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部分能解决很多沟通的障碍和误解。于自己是一种和解。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描述行为本身+感受+什么内心需要导致了感受+提出具体的请求 异化的沟通和思维:道德评价,进行比较,将责任归于他人,'应该怎么做'。关键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别人。 区分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 区别: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quot;你现在关注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致力于更好的生活 提到非暴力,你首先会想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的孙子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为本书写了前言。“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这本《非暴力沟通》写的很实在,像一本工具书,教你如何倾听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学会“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将会促进你的自我理解和内心和谐。对于时常自责、指责他人、陷入争执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甚至将一些要点写下来作为行为指南。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方面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个方面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和体会他人。 一、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总是”、“经常”、“很少”、“从不”这样的词语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会使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 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 以下词表达的是感受:(我觉得)兴奋、喜悦、甜蜜、感动、欣慰、踏实、安全、放心;害怕、担心、着急、紧张、尴尬、惭愧、失望、困惑、寂寞、茫然、郁闷等等。 以下词表达的是想法和判断:(我认为)被羞辱、被拒绝、被打扰、被贬低、不受重视、不负责任等。 三、需要: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比较也是一种评判,与他人做比较,会让你过上悲惨生活。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比如:“你成绩不好让我伤透了心。” “不得不”的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这种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五、用全身心倾听自己和他人。 全意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碍了倾听。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六、爱惜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非暴力沟通的自我宽恕: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需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而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或处罚,那么,他们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 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不顺心时,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批评和指责他人。因此,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八、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者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九、重获生活的热情。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十、表达感激。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小时候,我是我家有名的“气包子”,我妈让我写一张字条在墙上,“我为什么要生气”,但我仍然常常各种生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有所好转,然而脾气还是不好。我想,如果我小时候学习过非暴力沟通,肯定能少生很多气。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审判着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在我说与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Ruth Bebermeyer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非暴力沟通》 要点总结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道德评判 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 观察 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温德尔·约翰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六):「非暴力沟通」的亲密关系指南 gt;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为什么别人对女朋友就可以那么好,你就做不到?」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不能迁就我一次吗?你怎么这么自私?」 「我当初怎么嫁给你这种人?」 当和朋友讨论到亲密关系,或者对他们的生活稍作观察,往往会听到类似的语言,听到对伴侣的评判、分类、指责…… 在帮助他们理顺情境的同时,我也会思考,该如何处理此种问题呢?如果我是她,是否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我算是不擅长处理这种问题的,因为它很难实际发生。 如果是他人责骂我,我会原地消失,留下一句「请你重新定义问题,冷静下来再和我沟通」;如果是我指责他人…… 我没有多少指责的经验,拥有一定的边界感,凡事算是拎得清楚,能讲道理就平稳地讲。当然,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迷失理智,失口指责。毕竟真正陷入恋爱的话,兴许会改变原有的性情。 读《非暴力沟通》之前,题目起初几乎将我拦在门外,我自以为是地觉得这个概念与我无关,后来意识到是我对「暴力」的误解——不是拳脚相加、粗语相向才叫暴力,人往往不觉得自己沟通方式是「暴力」的,但你想想,有多少次,你说的话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难堪? 很多话,是一刀下去,不见血却致命的。 ## 是什么阻碍了爱? gt;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有人想谈一场永不吵架的恋爱?实际上,有的伴侣不常吵架,但危机暗涌,心事重重。 最令人无法察觉,但也为许多已经察觉到的人所苦的,就是普世存在的「道德审判」。所谓道德审判的前提,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他人做出批评、职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审判人。譬如:「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你是不是智障?」「她就是绿茶婊你为什么要接近她?」「他们都是辣鸡!」 也有些审判之言也许是无心之举的玩笑话,但是如果没有拎清分寸,传达出的滋味和造成的效果,是会伤人的。譬如「没事啊,你想做就做嘛,你开心就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站在自我堆砌的道德高地,审判对方的固执诉求。 究其根本,道德审判暗含着「审判者」的价值观和需要,而暴力的根源则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我们在抱怨「春节需自救」的时候,其实也在将冲突归咎于他人,而非自己。 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你在反感的情绪爬起之前,可以先察觉到这种审判背后,其实是他们的需要,这些需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与记忆?而在理解之前,任何指责与归咎都是不负责任的暴力。 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反感「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执着于「别人的男/女朋友是怎么做的」,比较会蒙蔽他们对人对己的真实爱意。 爱情需要承担责任,但人类在语言表达中往往容易推卸责任,而且,很多人察觉不到这一点。人类的大脑会骗人,会诱惑你做出符合当下利益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你会在第一时间选择利于自己的理由,而这些理由背后的深层功能,就是逃避责任—— 「你为什么要和我分手?」「因为你不理解我。」 「你为什么出轨?」「因为我受不了诱惑。」 「你为什么这么对我?」「我这人就这样,我对我妈也这样。」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他人行为、上级命令、机构规章制度/政策、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无法控制的冲动力,这些都是逃避责任的理由。 再就是强人所难,这和许多人根深蒂固的念头相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有些行为必须受罚。」这就引发了「不应该」「应该」「不得不」之类的言论,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命令与规定,比如:「就算是我错了,你也应该先跟我道歉。」「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难道不应该有所表示吗?」 卢森堡认为,人们越习惯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尤其女性作为「他者」,生来就在男性权威角色下成长,在性别弱势的境遇中,一方面是受害者,一方面又是同谋。权威笼罩,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标准下参照与辩驳,不事顺从的女性,也会走向极端。 现代人的悲剧之源,正在于过度流连道德审判,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你在亲密关系的镜子中照见了怎样的自己?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爱?你想要的,与此间情意是否契合呢?拨开阻碍了爱的迷障,才能认识你自己,认清关系之镜中的自我投射。 ## 学习非暴力沟通 ### 观察 gt;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学习非暴力沟通的首要行为,便是区分观察与评价,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语言是有缺陷的工具,我们可以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 这是语言的迷障,也是语言的魅力。想要实现良性沟通,我们需要学会打破迷障。如何避免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和观察相比,评论有哪些不易察觉的特征呢? 1.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比如「你就是直男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你对该定义又是如何理解的?) 2.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做唯一可能「你对我就是没耐心」(耐心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3. 把预测当事实「如果你再这么作,我们就分手吧」(负面预测的背景前提是?作的缘由是?) 4. 缺乏依据「你花钱大手大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买了什么?累计多少金额?) 5.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做事实「他不会做饭」(什么时间做了什么菜?谁的评价?) 6.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事实「她长得丑」(在谁的审美观下并不欣赏?) 卢森堡表示: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境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 陷在爱情之中,更要竭力学习观察与觉知,对自己,对他人。切实的观察,才能推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将沟通拉回地面。区分观察与评论,在被动的状态里,保持警觉的感官,才能看到成见之外的东西。 ### 感受 gt;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感受都像军号声那样单调。——心理学家罗洛·梅 「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在一次研讨班中,卢森堡遇到一位太太对她的先生这样说,然而,这样的话很难提醒先生留意她的真实感受,如果他只是在指责中,感到沮丧甚至疏远,只会恶化在太太心中「墙」的形象。 表达感受,有时候需要示弱。在与伴侣的相处中,有时候将真实的表达出来,会让人觉得是在将整个社会面具卸下,但是这有什么呢?沉默如金,此刻这条金线,拦在了你们之间。表达真实情感,不仅仅展露开心积极的一面,也要有机会去释放你的脆弱与恐惧。 在表达感受时,你需要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在这里,卢森堡介绍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譬如: 1. 表达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 表达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羞愧、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这个词汇表还需要不断补充,但归根结底,学会描述自己的情绪,表达事件情境中的感觉,是沟通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你觉察此刻自我的真相,并真切地传达给对方,才能帮助他理解你的诉求。 觉知情绪,然后表达。也许有人深信爱是想触碰但又收回手,但想摸就摸、笑和泪都能挥洒与分享的爱情,更有意趣。 ### 需要 gt;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指责之前,认真思考,真的是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我们的感受吗?感受的根源,实际上是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体察人心,与其直接批评他们,获取对方条件反射的申辩或者反击,不如直接说出我们的感受,表达需求。 譬如:可以说「你不给我买礼物,我会觉得有些难过,我也会怀疑你是不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爱我,这是我现在的心情。」而不是「行,我明白了,你根本就不爱我。」 在对需求的探寻中,也要学会倾听,用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也去体会他人的脆弱和挣扎,体会某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需求」是沟通的核心,每个环节,其实都在为当事人的「需求」服务,亲密关系,实际是一场社会合作。 认清你的需求是什么,了解伴侣的需求是什么,良性沟通才能发生,生命与爱才能在场。 ### 请求 gt; 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另一边。——坎贝尔 想要得到积极回应,就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我特别特别要和身边陷在沟通不畅的恋情的朋友说,不要暗自对伴侣怀抱某种期待,而又因为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而难过、生气甚至指责。 因为你压根就没说。 有时你即便说了,也不够具体。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许多人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怎样的期待。 譬如,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恐婚,其他人都在问「你怎么这样啊?你没必要这样,婚姻的好处有一二三啊……」她辩解半天,最后自己下了结论:「我就是恐婚。」也就没人追问了。我问她「你说自己害怕婚姻,想到婚姻的时候有恐惧感,而且认为自己不适合结婚,能不能告诉我,在你做出这种判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觉得男朋友做出什么,才会让你对婚姻有所期待?」 后来她告诉我,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期待什么,索性就拒绝期待。这是一种恐惧,对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恐惧,而非对婚姻本身。 学会请求,就是不去试图说服他们。请求他们讲出自己的需求与心愿,如果他们尚不愿意,就安静倾听。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工具,而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 懂得请求,也要在对方请求时,不去过分反应。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低到尘埃里,想开出花来,哪是容易的事?何况你都不确信自己有没有根。 ## 归根结底,请爱自己 gt;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朋友「被」分手时,给男友发去最后的短信:「我知道你觉得我还不够完美,在我们的相处中,我小作大作,你忍过这么久,现在忍不下去了,我能理解。谢谢你在这段爱情中对我的包容,希望你遇到更好的女孩。」我看完之后痛训她十分钟,严肃痛训。 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让我们视自己为工具,而看不见自己的美。 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成长是出于爱的驱动力,而非自责。「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有一个词极其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用它来打击自己,那就是「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样,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这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又心有不甘。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自责是不必的,我们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允许遗憾的感受充分流动,然后去满足尚未满足的需要,去行动。 在书中,卢森堡提供了又一件思维语言工具: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 第一步 列出清单,你觉得那些事情没有意思,但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 -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选择做,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 - 第三步 我选择做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 - 不论你选择作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比如:我不想陪她逛街,但是不得不做。我陪她逛街,是因为我选择陪她逛街,我希望不想惹她生气。我选择陪她逛街,是因为我不想惹她生气,否则她会觉得我没有花时间陪她,和我吵架,和我分手。你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得出其他的解决方案:我不想惹她生气,但是我又需要花时间和她在一起,所以我可以安排一些出行,安排一些约会项目,比如游泳、攀岩、潜水、拍照……替代我并不喜欢的逛街。 深入理解行为的动机,你就会发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取向。也会做出某些判断,删除掉某些行为,将更多精力投入服务两人生命的乐趣中。 认识你自己,归根结底是,深爱你自己。然后呢,再去钻研爱的艺术。 ## 学会表达愤怒与感激 与其在愤怒中沉浸,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学会有意识地也「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的行为……」。比如:「我生气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理想的前戏。」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你太粗暴。」愤怒可以表达,表达一定要具体有效。 感激也是如此,在非暴力沟通下,感激的内容可以采用如下步骤: 1.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比如:「谢谢你在电影院帮我提醒了那位聊天的女士,我的确不喜欢有人在看电影时窃窃私语,希望能够拥有良好的观影环境,她在与旁人聊天的时候我很烦躁,但是你的行为让我松了一口气,谢谢你。」 通过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愤怒还是感激,都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在坦诚的基础上加强联系。 ## 小结 语言,作为人类本能,在传达信息与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推向好恶的分水岭,沟通方式与内容成为人类关系的重要基石。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许多时候,人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其他时候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针锋相对。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就是观察并改善沟通方式,察觉你使用的语言,明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表达你当下的感受与你真实的愿望与整个价值观,持续不断地提醒自己:想要更好的亲密关系,就要平衡沟通成本与诉求,以激发更美妙的生命故事。 在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七):自我与他人的沟通 “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其中语言是进行沟通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从这本书中,收获到最为重要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鼓励人们倾听,培养尊重与爱,让人和人之间情意相同,乐于互助的理念。从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中,一步一步阅读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运用,得出成效。 语言是一种魔力,同样一件事情的表述,很多时候因为需要的不同表述,让说的人和听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样的。 人的不同需求会导致人不同的感受,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从与自己内心的沟通当中,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的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加体会到自己缺失的某种需要,和这种语言跟别人的言语沟通之间的关系。 除以上说的需要和语言的力量关系外,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实用性超强!注意这三点: 1.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说话时注意这三点的表述,传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我想比仅仅说谢谢你好的多。 我想我会再看第二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八):语言是把双刃剑 这本书跟《如何说,怎么听》异曲同工,主要都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之类的,归根结底,就是要如何运用好语言。 看这类书跟看小说完全不一样,看小说是单向地向读者输送故事,读者知道故事发展就行了,这种实战的书籍是双向的,作者教给我们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不去运用,就会如纸上谈兵。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团疑云当中挣脱不出来,看作者举的例子好像明白一点,但看文字说明真的很困惑,要表达观察还是感受在做练习题时可能还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使用。整本书读完了有种什么都没有get到的混沌感。 想去运用书中的说话方式,会突然感觉自己话都不会说了,然后依然按照以前的说话方式。看书中的对话方式也觉得离生活有点远,要那么说话估计要被骂。可能最后一页的总结是最有用的,应该抄下来时刻带在身边。 不过这天有个电话挂断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按照书本说的我换个说法的话,双方都会愉快很多。 —————————————分割线 合上书后的这两天,在生活中总是想到非暴力沟通,然后发现已经忘记内容。翻看瓣友的书评,发现把书读薄和做笔记很重要,于是手抄了梗概,并分析自己遇到的棘手问题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九):笔记 1.说事实,不说评判。人都是自恋的,主观评判总会引人反驳。千万不要“证明对方错了”,即使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也极厌恶现场承认。人们是具有“认错厌恶”的。 2.表达感受,描述自己情绪能拉近跟别人的距离。描述情绪归描述情绪,不要评判“这个对不对,好不好”。 3.建立一套不伤人的语言体系,注视自己的语言,把伤人的词汇去掉,把冲突的口气改掉。 4.探索自己内心的需要,就是那种被尊重被认可被关心的情感,看看自己是不是因为没有满足这些需要而使用暴力语言了。 5.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之后,明确告诉他人,讲的时候不要用冲突人的口气,表达自己内心需求才是重点。 6.每个人内心都有需求,在对方冲着你讲话的时候你要知道——TA是内心有需求没被满足,可能是TA需要你关心、需要你尊重、需要你认可。 7.在你“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告诉自己:我选择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