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堆的工作,曾经的我内心是崩溃的,这感觉并不像“教研”,而是“教辅”啊! 于是,我忍不住来一次深入灵魂的拷问:怎么把教育做好?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苏格拉底 什么是教育?在我眼里,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我们的老师用同样的案例、数据、理论进行教学。但是,这使得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从别的地方再学习,这也许就是我此刻存在的意义。 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题,不是随随便便找的题,它是归纳总结的结果。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学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找到背后的“道与术”才是关键所在。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论证的严密与否。 教育要做的是唤醒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里面有智慧、理性、意志、品格、美感以及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并且不甚完美,但是同时你也相信自己是无与伦比的。 ——梭罗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知识超载与爆炸的时代,教育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潜在的自我,促使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造力的觉醒。
教育也不仅仅是解放天性,而是要唤醒孩子内心,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教育要做的是唤醒,而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那么,该如何去唤醒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当一个学生想自己爬上墙头,却够不到时,一个好老师不会把学生抱到墙头上,而是在旁边悄悄地递一把“知识的梯子”。当学生自己找到梯子,爬到墙头后,看到更美的风景,他会欣喜的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城堡里,我们的确需要随时提供一把好的“梯子”。 苏格拉底教学法 1973年有部名为《力争上游(The Paper Chase)》的电影,四十年来号称世界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电影。 影片开头便描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真实的“苏格拉底”式课堂:男主角在他首次课堂上就被教授点名回答问题。教授向他发问,迫使他阐述相关案件的事实,并要求他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释…… 所谓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法”,是指在课堂上主要提问的方式来教学,以问题引出问题,并且问题从来就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有通过对这些艰难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受到严格训练。 以下是影片中的一段精彩讲解。这是教授告诉学生他是如何教学的。 苏格拉底教学模式培养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Questioning,Analyzing,Simplifying。 如电影中金斯菲尔德教授所说的: Sounds easy, right? It is, at least in theory.(听起来很简单,对吧?至少在理论上)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教学法完全抛弃了填鸭式的教学,藉由询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在于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所以,苏格拉底式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经验和智慧,也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前准备工作。
如果一个学生上课前没有任何准备,这些问题也就无从下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这对老师苏格拉底式发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该如何提出问题呢?怎么提问更合适呢?
在教学上,苏格拉底的方法可能更合适。因为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在于创造新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只有特别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在青果双师课堂,每次课程都要历经5天的准备期,期间写PPT、改教案、试讲、调整再调整的不断打磨课程。 有时为了把一个知识点讲透,泡在书店里翻阅几十本参考资料,从点到面再到体,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立体化归纳总结…… 给学生一杯水,你不止要有一桶水,而是要能连接整个江河湖海。 未来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如果你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你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你必须加速奔跑,才能领先半步。 我做的是教育,但拷问的是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