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抢是农人最高的劳动强度,其间不得休息,直到晚稻秧田全都泛绿,方能舒口气。 “人老一年,田黄一夜。”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下田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收割、犁田、插秧……老天给种田人的期限是七月中旬至八月初仅仅十几天,在农事里属于“十天挑两季,半月定全年”。 每年双抢,童叟皆上阵。天刚蒙蒙亮,在母亲反复催促下,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起床。到了田头,各家老少一字排开,锋利的镰刀在手中挥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一把稻禾割六七刀,旋即被整齐地码在禾蔸上。 清晨露水重,眨眼工夫,我全身就都湿透了,衬衣黏黏地贴在身上,手里的活计却不能停。待到日出一晒,更是难受极了。这时,歇伙就成了期盼。在家做饭的母亲用大水壶送来茶水。稻田边青树翠蔓,挡住了阳光,风来轻抚,搭建出一个清凉世界。 忙碌了大半天,农人们在树荫下或坐或站,聊着自家田里的收成,论着稻种的好坏,互相鼓励着再下田加把劲。 盛夏正午,烈日炙人,大地变得像蒸笼一般。突然,晴空一声炸雷,让所有正在吃饭的人都无奈地扔下饭碗,奔了出去。暴雨将至,农人们得赶紧把上午摊晒在稻床上的新稻谷收起来,否则雨把稻子淋湿发了霉,整整半年就白忙活了。 此时,村里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各种工具将稻谷围成一堆,用塑料薄膜盖上,压上石头和稻草防止雨水浸湿。整个过程火急火燎,容不得半点松懈,自家稻子盖好后还要帮助邻里。 抢收结束,就是抢插。千犁万耙不如早插一夜。早上略微凉爽,是扯秧的好时机。一大把整齐的扎秧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人们弯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地从秧田里扯起来,凑成一束,放在水田里洗去根泥,再抽出两根稻草绕拧在一起,熟练地打个活结,随手把一束秧苗丢在身后,直忙到日上三竿。 插秧一般放在早晨或傍晚,主要不是为了人好受,而是为了秧苗好活——上午插秧,太阳晒着,娇嫩的秧苗容易晒伤,返青就难了。插秧是个技术活,人须弯着腰、弓着背,左手分秧、右手插秧,左右配合,既要协调又要快速,两腿还要轮流后退。汗水顺着眼角流进眼里,辣辣的,豆大的汗滴顺着脸颊滴到田里,有如下雨。虽然带着草帽,但经过太阳的炙烤,取下帽来,头发都湿成了一绺一绺。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秧田一插完,洗净手脚,慢慢走在田埂上,回望汗水浸透过的田野,金黄已被淡淡的绿意替代,持续了十天半个月的双抢终于在企盼中结束了。酷暑的难受、忙碌的疲惫、睡眠的渴望,都被这付出的充实冲淡了。 “千金难买少时勤”,感谢儿时的艰辛劳动馈赠给我勤劳、善良、坚强的珍贵品质。那时,每年双抢我都会由一个白面书生晒成黝黑的庄稼汉,浑身褪了一层皮,身子骨都快散了架,那五味杂陈的滋味至今刻骨铭心。 而今,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双抢的壮阔场面已在农村渐渐消失。一批批的农人正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袱,开始往城市迁徙,沉淀下来的是对泥土的向往、对田野的依恋和对自然的敬畏。 忘不掉的双抢…… (作者:段伟,系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