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记忆之112:他被称为“天才预言家”,还曾建下这座园林享誉后世

 天龍琴川 2018-08-04

导读

他是湘军之父、中兴名臣曾国藩最亲信的幕僚,提前近半个世纪预测了大清的崩溃,被誉为“天才预言家”。


他学识渊博,名重里中。擅长易经、卜卦,通晓医药、金石、佛学、盐政,留下一部《能静居士日记》54卷。是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历史的核心资料之一


他完美地实现了归隐山林的梦想,在常熟,盖了一座依山傍水的花式园林,藏书万卷,娶了五个妻妾,其中两妾还是亲姐妹,光艳照人。终老常熟。


这个人,就是曾赵园中的赵园最初的主人——赵烈文。



01


赵烈文(1832—1893)

字惠甫,号能静居士,

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出身官宦世家。

赵园最初的主人


阳湖赵氏是当地一个声势显赫的家族。其父赵仁基为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勤于政事,所至有能声。其母方荫华是著名骈文家方履篯的妹妹,出身名族。 


赵烈文生于休宁县官署,十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由母亲艰难抚养成人。赵烈文在十八岁、二十岁、二十一岁时三应省试,均不中,遂绝意科举,一心钻研学问。


他的四姐夫是同县的周腾虎,在曾国藩幕府中任职。姐夫深知其贤,便把他举荐给曾国藩。


咸丰五年,曾国藩组织湘军跟太平军作战,初期并不顺利。这个时候,有人推荐来一位幕僚,这人就是赵烈文。


初入幕府,曾国藩并未安排实际性的任务,只让他到基层去走走,到驻守南昌上游樟树镇的湘军主力周凤山营观摩学习。


观摩完毕,赵烈文回去向曾国藩报告说,周凤山军营制懈怠,“未足恃”。曾国藩平素最不喜空口无凭的书生之论,闻言不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距赵烈文的论断不到十天功夫,周凤山军果然溃败。


▲赵烈文


曾马上把赵请来,请他讲周凤山湘军必败缘由,赵向曾讲了一番自己的看法。自此之后,曾对赵极其信任,成了他主要的幕僚之一。随着曾国藩职务的变迁,赵烈文一生四次入曾幕。深得器重,军事上多所谋划。

▲曾国藩


后受曾国藩保举,曾任易州知州,中年辞职归。其年少时即有才名,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涉猎。


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士日记》54卷。是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历史的核心资料之一,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后经过和语录事实。其中就有与曾国藩讨论时局时,他抛出的“不出五十年”大清灭亡惊世之论!

02


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待这种已经发生的寓言,可能难以体会这个论断的超前与惊人,但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稍稍理解寓言者的远见卓识。


19世纪60年代,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是史称“同治中兴”的时期。


▲洋务运动


而就是在出现“中兴”的繁荣局面时,赵烈文却偏偏要唱反调,胆敢在大清重臣曾国藩面前直言:大清土崩瓦解不过就是五十年内的事情!


这次谈话发生在1867年7月21日初鼓之后,应该是深夜12点以后了,曾国藩与赵烈文进行了一次有关国家命运、前途的长谈。


▲曾国藩与赵烈文


当时,曾国藩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后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


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

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他认为清朝打天下时杀人太多,得天下太容易,好运气已经用完,君主再有德行也靠不住了。



经过赵烈文的一一剖析,曾国藩被说服了,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03

不过,曾对赵的论断仍无法或不愿完全相信,总感到清王朝还有一线生机。直到同治七年七月下旬(1868年9月中旬),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


此时,曾国藩终于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同治帝、恭亲王奕及文祥、宝鋆等高官,并在几天之内四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见。


▲曾国藩


这时他才知道,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料,而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最终,他不得不同意赵烈文两年前的论断: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救药。


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1867年预言它不出五十年就彻底垮台正好四十四年!


而且,接踵而来的也是赵所预言的长期“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即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然,曾、赵已分别于1872和1894年去世,并未看到自己的预言成真,对他们来说,这或许倒是一种安慰。


04


第四次离开曾国藩幕府后,受曾国藩保举,赵曾任河北磁州、易州知州,在短暂的宦海生涯中,他算得上是尽职尽责。坐堂理讼、下乡查案、兴修水利、考试文童,事事亲力亲为,官声颇佳。


但由于自身性格散诞,不愿打着老师曾国藩的旗号升官发财。他的生平志向只不过是“求一技之安,得以安隐读书而已”。于是,光绪元年(1875),赵烈文主动辞官退隐。辞官之际,他感到“如释重负,身心泰然”,此后终身未再出仕。


而在此前,赵烈文已找好归隐之地——常熟。同治四年(1865),宦游多年的赵烈文动念想在常熟安家。这一年七月起,其日记中出现了多次与朋友一起在常熟城里“相宅”的记载。


▲赵园


一天,赵烈文与朋友喝完茶后,一起到城南九万圩一带游玩。他觉得此地临山傍水,“西山翼然如张翅”,全城无此胜境。更惊喜的是,他还看到了“荒土一片,南一大池”,有一老翁“持插其上”,正在售卖。



▲改造后的九万圩畔


这里正是明万历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原址所在。清嘉庆、道光间为邑人吴峻基所有,初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赵从业主吴氏手中购得此地。


从同治四年(1865)买地起,至光绪十二年(1886)赵园完工,其建造过程前后长达二十二年。赵烈文在这二十二年的建造过程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日记里有大量他风雨不辍,督促工人修筑围墙、安装窗户、种植花卉、挖池垒山的记载。



光绪元年(1875),他结束宦海生涯后便退居常熟。在常熟,除了偶尔外出访友寄情山水之外,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赵园。



在常熟,他的生活很自在,从他的《能静居日记》记载可以看出,主要就是建造赵园、读书著述、研究金石碑帖。园内还建有藏书楼“天放楼”。



他还接连娶了两个妾,一个叫“大俞”,一个叫“小俞”。两个妾都非常漂亮,一个“清逾秋月”,一个“丽胜春葩”。尤其是“小俞”,光艳照人,嫁给他时只有十七岁。



赵烈文寓居常熟直至终老,光绪二十年(1894),他去世后,家境迅速衰落,藏书也被陆续变卖。民国初年,赵园被另一个常州巨富盛宣怀购得,盛又将其舍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此时,距赵烈文去世还不到20年。


(来源:常熟史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