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了解的马泉艺先生2010年02月09日

 一切随缘123 2018-08-06

我了解的马泉艺先生 <wbr>2010年02月09日
《大漠雄风》

 

我了解的马泉艺先生 <wbr>2010年02月09日
《月上昆仑》

 

我了解的马泉艺先生 <wbr>2010年02月09日
《希望之光》

 

近几年,马泉艺以马背民族风情为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泉艺是我国继黄胄之后又一位以速写起家的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他具备多方面的天赋,据悉,他儿时学习绘画,同时也在学拉小提琴。到了六七十年代,他的小提琴演奏已很出色,在乌鲁木齐地区颇有名气,并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还代表新疆作为一名作曲、配器、指挥的身份,随团参加全国汇演并获大奖。他有超常的记忆语言的天赋,他几乎可以用全国各地方言与当地人对话。他又是一个极其幽默学谁像谁的喜剧演员。文革后期他还曾是一位颇受听众喜爱的说书匠。马泉艺真可谓是个奇才、怪才。到后来决定他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也就是音乐和绘画这两大门类,当时他的绘画水平和小提琴演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而将音乐作为绘画创作产生灵感的兴奋剂。作为一个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一个艺术修养全面深厚的画家,除去在艺术上的千锤百炼、学识上的博古通今、生活上的深入探讨外,还需创立起属于自己的笔墨、肢体、色彩等方面的语言,需长时间的扎实修炼,画完数百刀宣纸(还不包括二三十公斤的速写纸),这就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文革时期,由于家庭出身使他失去了进美院的学习机会,但却给他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他每天独自一人躲进宿舍里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有时还去外地写生。在那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整个单位办公楼空无一人,大家都去闹革命了,只有他在默默的耕耘着每一幅作品草图。他没有星期几或是上下班的概念,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按照自制的日程表进行的,累了就关起门拉一阵小提琴,他很珍惜这一段意外获取的时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确实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时间,为他以后的成功赢得了足够的空间。

马泉艺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在任何时期都不随波逐流,他很自信地认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扎实深厚的写实功底,又凭借新疆地域性优势,认真地完成每一件作品。他既不随潮流,也不赶各种主义的时髦。他曾多次深入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巴里坤草原及塔里木盆地。从马背上满头黄毛憨态可爱的小胖胖巴郎,到反穿羊皮大衣托鹰立马的牧羊人;从腰间佩戴小花刀、身背猎枪的护林老人,到头披开莫谢克契老什(哈萨克族头饰)的老阿娘;从头顶羽毛花帽的美丽少女,到面孔肌肉像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般的叼羊手。碧蓝色的草原,白色的阿吾勒(毡房),穿梭在羊、驼群间的牧羊犬,翱翔于蓝天的猎鹰……还有富含雅丹地貌的魔鬼城、古楼兰遗址,五彩斑斓的神秘大峡谷,叱咤风雷的马蹄声,饱含沧桑的高昌、交河。眼前的一切全部都记录在马泉艺的速写夹中。他每次进山多则半年,少则两个月,回来后便投入创作过程。

鲁迅曾经说过:民族性越强的文艺作品,就愈具世界性。巴尔扎克说过:奔驰的骏马和翩翩起舞的少女……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所有这些在马泉艺作品中都具备了,终于在1986年,四十岁刚出头的马泉艺带着他的“游牧兵团”画卷走进了北京中国美术馆,同时走进了洛杉矶、东京、大阪、汉城、墨西哥、檀香山、新加坡、曼彻斯特、蒙特利尔等地的主流社会、主流画廊及美术馆,为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画在国内外赢得一片掌声和鲜花,很快他就成为美国比弗利画廊、东京银座、蒙特利尔美术馆的签约画家。作为一名在海内外暂露头角的中青年画家,应深感自豪,然而他从不张扬,以极其低调的方式做人,一直默默的耕耘着。

两千年后,他虽定居北京,但却将创作目光聚焦海南岛,并在海口安营扎寨。从阿尔泰山、天山脚下来到五指山下的大跨度迁徙,创作题材有着很大的跨度。从粗犷的马背民族到陌生的黎族阿妹,全新的创作生活和视角等待着他。经历了七年的探索,以横溢的才华和毕生执着的追求,加上他非同寻常的毅力和韧性,终于完成了以海岛风情为题材的笔墨语言,以极大跨度和全新的艺术感觉注入读者的视觉空间。

马泉艺的艺术创作在于表现领域、语言形式、艺术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丰富和更新了他的创作。无论从其社会性、地域性、风骨性或者观赏性,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与徐悲鸿、黄胄等大师前辈们一脉相承。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泉艺的作品传承徐悲鸿、黄胄,并有所发展和甚至突破,以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以耳目一新的时代画风逐步登上了艺术大师的巅峰。是天赋和勤奋造就了他,是时代和地域优势造就了他,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迈进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