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三大王牌间谍的个人命运,一个正剧,一个喜剧,一个悲剧

 湖光山色云深处 2018-08-07

温馨提示

间谍,严格来讲战国时期应该称之为“间人”。所谓间人,能够以谋略使敌国出现裂痕之人也。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间谍,与古代另外一种职业“斥候”或许更加接近,一种专门从事敌情搜索与传递的职业人士。而战国时代所说的“间人”,除了刺探军情的职能以外,则更加偏重于进入敌国完成重大使命的特殊人物,一种几乎完全脱离了具体的情报搜集行为的专业人才。

为了简化理解,我们姑且认为间人就是间谍吧。战国时代比较著名的王牌间谍先后有三个,他们肩负的使命是相同的,但最终的人生命运却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一说。

苏秦

苏秦,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时代有名的纵横大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由于受《史记》的影响,可能很多人记住了他身配六国相印,合纵六国抗秦的壮阔故事。实际上《史记》中关于苏秦的很多记载存在一定的失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代重要史料《纵横家书》中保存了一些苏秦真实言行的书信,澄清了关于苏秦及其相关历史的诸多根本性错误。不过也有人认为虽然出土的《纵横家书》帛书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著作,司马迁或许没看见这本帛书,但也并不意味着这本帛书就是最真实的。本文本着出土文物优先的原则,与《史记》记载内容有出入的地方,还是以《纵横家书》的说法为准。

无论是根据《纵横家书》的记载,还是《史记》中的记载,有一则事实是非常明确的:苏秦是一名燕国间谍。只不过年代有些不同,按照《纵横家书》的说法,苏秦是燕昭王时期帮助燕国颠覆齐国的王牌间谍。《史记》的说法则是苏秦在燕昭王之前因为和齐国的大夫争宠,被齐国大夫派人刺杀了。

战国时期三大王牌间谍的个人命运,一个正剧,一个喜剧,一个悲剧

苏秦

战国时期,燕齐接壤,齐国的长期强大,对弱小的燕国有极大的战略威慑力,这让燕国上下倍感忧虑。为了改变这一态势,即位后的燕昭王制定了‘谋齐’策略,最主要的一个举动就是派苏秦到齐国进行间谍破坏活动,以削弱齐国的实力。

苏秦在齐国从事间谍活动主要有两步棋:

  • 其一,破坏齐国和赵国之间的盟友关系。

  • 其二,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也就是让齐国四面树敌,并在和各国的交恶中不断地被削弱。

在苏秦的不断活动之下,齐赵之间的关系持续恶化,同时苏秦又不断地鼓动齐王吞灭宋国,这一招极为险恶。宋国虽然是个三流的小国,但是地处各大国的夹缝之中,所以灭宋必然会牵动各方的利益。

  • 齐国第一次攻宋,与秦、楚之间的关系恶化。

  • 齐国第二次攻宋就比较奇葩了,事情是这样的,表面上苏秦促成了五国合纵攻秦的谋划,但是暗地里又鼓动齐湣王在五国联军攻秦的过程中,再另外出一军顺便把宋国给灭了。这一“明为攻秦,实为取宋”的阴谋,几乎把齐国与三晋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苏秦第三次鼓动齐湣王攻宋差点将齐国推向了绝境。宋国在齐国的第三次攻击下终于陷落,宋国的灭亡引起了周围几大诸侯国的恐慌,认为齐国已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于是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齐,济西之战大败齐军,齐军主力被消灭之后,联军撤走,乐毅则率领燕军继续进攻齐国腹地,一口气连下70余座城池,齐国几乎灭亡。

苏秦最后无论是被刺杀还是被车裂,总之是完成了“弱齐存燕”的使命之后牺牲了,所以,如果将苏秦的间谍活动看成一部电视剧,他的结局应该算是一部正剧,完成使命,光荣牺牲。

郑国

郑国,韩国的水利大师,主持修建完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原本是韩国针对秦国发动的“疲秦计”,因为郑国渠水利工程的修建,几乎要征调秦国关中绝大部分精壮劳动力才能够完成,从而在经济上拖垮秦国。韩国派出实施这一计划的间谍正是韩国非常有名的水利大师郑国,而计划的最终结果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秦国不仅没有疲软,反而更加强大了。因为在秦国举关中所有民力修建郑国渠的时候,韩国既没能趁机对秦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又没有发动六国合纵攻秦,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秦国公然建成了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一举解决了秦国渭北地区的旱灾威胁,使得关中成为秦国号称“金城天府”的巨大粮仓。

郑国以间谍身份实施疲秦计,自己的身份暴露了,赖以疲秦的工程却给敌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自己最后也成为了敌国的大功臣,他的结局应该算是一部喜剧。

战国时期三大王牌间谍的个人命运,一个正剧,一个喜剧,一个悲剧

郑国渠故道遗址

韩非子

韩非子,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在实施水工疲秦失败之后,又策划了另外一个“弱秦存韩”计划,这个计划的大体方略是:派遣一个大才名士,进入秦国,完成两大任务:

  • 其一,离间秦国君臣关系,引发秦国动荡,从而削弱秦国的力量,这就是“弱秦”。

  • 其二,以韩国向秦国称臣为理由,将秦国的东进攻击目标转向山川广袤的楚国,或者城高墙厚的魏国,或者寒冷偏远的燕国,总归是,不能使秦国对韩国开战,从而使韩国得以喘息,再图谋长远之计,这就是“存韩”。

而韩国最终选择实施这一计划的王牌间谍正是韩非,韩非以间谍身份进入秦国之后,按照上述方略做了两件大事,不幸地是均宣告失败。

  • 其一,猛烈攻击秦国的外交分化战。韩非采取的方式是全力诬陷秦国的外交大臣姚贾,力图使秦王杀掉姚贾。因为姚贾主要负责对魏、韩、楚三国进行外交分化战,对韩国的威胁最大。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韩非失败了,不仅没能搞掉姚贾,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自己。

  • 其二,韩非对秦国“先取韩国”的战略,正面做出了否定。这次韩非不是向秦王当面进言,而是以更为郑重也更为擅长的方式,正式上书秦王,驳斥了“先取韩国”的方略。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战略的提出者,正是韩非的同学李斯。对于韩非的上书,秦王嬴政没有直接反应,而是立即下发给了李斯。作为政治家的李斯,既明白韩非的用心,也明白秦王的意图。李斯的做法也很明确,与韩非一样,郑重上书秦王,直接驳斥韩非的《存韩书》。最后的结果,按照史料的记载是“秦王未用韩非”,不久之后,韩非下狱,并最终死在了秦国的云阳国狱。

韩非的个人命运算是三大王牌间谍中最差的,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后也牺牲了,算是一个大大的悲剧。

战国时期三大王牌间谍的个人命运,一个正剧,一个喜剧,一个悲剧

韩非子

参考材料

《纵横家书》  

《史记》

《战国史》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