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助容易紧张的孩子适应新环境 | 家庭支持专栏

 长沙7喜 2018-08-09

神经科学的成长启示

+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


前面的话

本文内容来自7月中旬的游戏力家庭支持见面会。


见面会上,家长们不仅跟游戏老师们学习了陪孩子游戏的方法和很多新游戏,还共同讨论了孩子的情绪调节、适应力养成等问题。


我们将讨论中的典型问题及解答整理成文,希望对更多的家长有启发和帮助。


总是让孩子赢,怎么能锻炼出抵抗挫折的能力?

在游戏中,我们并不是一味让着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一点点适应挫折和压力。只是,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先从补充安全感开始。


提问


在我们家,我和孩子妈妈对待游戏输赢的态度有些分歧。


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赢,认为在游戏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赢”来为孩子补充安全感。


但是我更看重锻炼孩子的力量感。


我觉得,打打闹闹的游戏,有输有赢应该是常态啊。我希望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失败。


如果大人总是让着孩子,总是让孩子赢,那么孩子怎样才能够锻炼出力量,怎样才能具备抵抗挫折的能力呢?



回答:


在我们这一代人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被人让”的体验,都是要自己一次次去经历挫折和失败。


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就是需要在不断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力量。而爸爸对儿子,更容易有这样的要求。


但在实际过程中,无论是从我们的个人经验,还是大量的家庭案例中来看,这种“锻炼”的成功率很低,甚至出现越“锻炼”,孩子越退缩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每个孩子个体情况不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不相同。


先天谨慎,先天高度敏感的孩子本身就很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紧张,这种紧张的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尤其是自控能力的发育。


所以,通过“挫折”来锻炼孩子的力量的做法,至少是并不适合这类孩子。


其次,在游戏当中,我们并不是一味让着孩子,我们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为孩子补充安全感。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一点点适应挫折和压力。


但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要相信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提供帮助和保护。只有先建立这样的信任,孩子才会接受我们的建议。


因此我们才需要从补充安全感开始,然后是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也就是自信心),这样逐层搭建,最终帮助孩子锻炼适应力。


李岩老师在“帮助敏感慢热的孩子”的课程中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


爸爸教儿子学游泳。让孩子松开手,不要拉着爸爸,尝试自己游,并且反复向他保证:“我会在旁边保护你的。”但儿子无论如何就是不肯松手。


后来,儿子又跟隔壁的伯伯学游泳。很顺利就能够松开手自己游,没几天就学会了。


儿子跟隔壁的伯伯刚认识一星期,为什么伯伯就能帮孩子克服恐惧呢?爸爸为什么不能呢?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不信任我,不相信爸爸会在需要的时候为自己提供帮助和保护。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感受,就是在之前大量的互动中逐渐积累的。


因此,和孩子游戏的时候,还是要从充分的保护开始,从给孩子充分的掌控感开始。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一点点增加游戏的难度。


比如,跟孩子玩“推倒巨人”的游戏,有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敢上前推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让孩子吹口气,就能把大人吹倒。


当孩子发现“我的某个动作可以掌控大人”的时候,他就会逐渐接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来,我们就能逐渐增强孩子的信心。


当孩子相信我们会帮助他,会保护他,当孩子发现“我的某个动作可以掌控大人”的时候,他就会逐渐接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来,我们就能逐渐增强孩子的信心。


而当孩子的信心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他会主动要求我们增加难度,使出全力,“不要让着我”。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本能是期待自己有更大的力量,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因此,想帮助孩子锻炼适应力,目标是没有错的,只是需要我们分阶段,根据孩子的状态,一点一点来。


如何帮助敏感,容易紧张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某一种挫折大到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关键在于我们相应的支持力度够不够大。


足够的高质量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有效的帮助。


提问 1


在参与家庭支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紧张、慢热的状态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家里跟游戏老师互动已经比较放松了。


但是,上小学之后,面对新环境,新同学,孩子还是很紧张,不敢跟同学互动。


这种情况,我们做父母的能提供什么帮助呢?


回答

家长要仔细观察,可以在孩子的同学中,寻找性格比较温和的孩子,邀请这个孩子到家里来玩。


因为是一对一,又是在自己家里,我们孩子就容易放松,互动的难度也不大。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要把同学邀请来之后,就让两个孩子自己玩儿。


建议是大人陪孩子们一起玩儿,这样我们比较容易控制节奏,发挥黏合剂和润滑油的作用。


大人带孩子一起开心地游戏,小客人的体验好,下次就还愿意来。自己孩子的体验也好,就逐渐积累了对于社交的正面感受和信心,这样对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 2


我的孩子特别容易紧张,之前就已经有过在学前班因为紧张而情绪崩溃的情况,我们不得已还让孩子推迟了一年入学。


现在马上又要面临入学的问题了,我们还是很担心,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回答

有两个建议:


第一,家长要想办法提前跟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


让老师了解到,孩子需要一些特殊的关注和帮助,争取获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对老师给予的帮助,我们一定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二,父母需要尽力营造放松的气氛。


当孩子面对难关时,往往父母也会非常紧这种情绪一定会被孩子感受到,导致孩子更加紧张。所以,父母要做好“镇定的第二只小鸡”,这非常重要。


另外,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有时候我们的鼓励反而会给孩子压力。


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不是带着目的的鼓励,比如“你今天自己去学校了,真棒啊!”而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知道这件事有多么不容易。


用吃药来举例,我们是对孩子说“你吃下去了,真棒!“还是说:”我知道这药特别苦,吃下去特别不容易”,不同的表达,给孩子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回应应该是后一种,是针对感受,而不是针对行为,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当时的感受。


我们也要有信心。


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某一种挫折大到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关键在于我们相应的支持力度够不够大。


只要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陪伴,陪伴的质量足够高,能够为孩子创造大量的亲密和欢乐感受,就能够陪孩子一起抵抗挫折。


如何用角色扮演游戏帮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游戏是假的,情绪是真的。这是角色扮演游戏的独特之处。我们仍然要注意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掌控感,而不是被强迫。


提问1


儿子的分离焦虑十分严重,我每次送他去幼儿园,都会大哭。


我尝试用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面对分离。我们在家玩分离的游戏,假装他被老师拉走了,然后我就特别舍不得他离开,夸张地大哭。


但我感觉,这样的游戏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我理解妈妈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游戏告诉孩子:“我很爱你,我也很舍不得离开你“。这的确是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但是在这个游戏中,老师被设计成了“把孩子强行拉走”的角色,这样是不太合适的,容易让孩子害怕老师,从而更不愿意跟妈妈分开。


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角色扮演的方式,让

爸爸或者妈妈扮演哭闹粘人的小孩,哭着“不要去幼儿园”,不让“爸爸”(孩子扮演)走。


这样的角色置换游戏有两个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通常会快速入戏,比如把成人常对他说的劝慰之词拿出来安慰哭闹的爸爸(妈妈),“别伤心了,你放学了,我一定会来接你的”。


这实际上就是把我们想讲给孩子的道理重新又消化了一遍。这种主动的消化,要比单纯的大人唠唠叨叨地讲、孩子被动地听的效果要强很多。


第二,游戏中,孩子在情绪上找回了一定的平衡。在真实生活中,她是被送进幼儿园的弱小的被控制者,而现在,她变成了强大的掌控者,尽管这是游戏,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假的,但是对于她的情绪上的影响,仍然是真实有效的。




游戏力家庭支持


寻找愿意和我们携手行动的家庭。

家庭、游戏老师、咨询老师三方合力


2-8岁的孩子

共同构建支持性网络,

打造积极的养育环境


父母遇到的每一个育儿难题,

我们与你共同面对。



游戏课程

经过专业培训的游戏老师每周进入家庭,和孩子展开以人际互动游戏为主的一对一游戏课程。


一方面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控力和适应力,另一方面,也为家长提供了“如何根据孩子的独特需求,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的直观示范。


咨询支持

咨询老师、游戏老师与家长一起组成专属微信群,共同面对养育难题。


老师们会通过孩子日常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家长提供建议和方法,优化日常的亲子互动方式;带动和鼓励父母实践高质量陪伴。



对孩子和家长两方面同时提供手把手的支持,不仅让父母“知道”,更帮助父母“做到”,打造更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


让孩子的童年成为每个家庭的美好时光。


常见问题

Q:游戏力家庭支持针对什么样的家庭呢?


A:以往家庭支持案例中,孩子的状况各不相同,有谨慎退缩的,也有冲动难以自控的。相同点是父母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积极行动,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不在于孩子的问题有多严重,而是如果父母感觉到孩子因此而不快乐,受到困扰,那么就可以尝试通过家庭支持,一起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逐渐积累起信心与勇气,并最终获得主动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的适应力。

Q:家庭支持的过程和进度是怎样的?


A:初期,游戏老师会以跟随的方式,先与孩子建立联结,为孩子补充正情绪。


随后游戏老师和咨询老师会共同努力,按照安全感、自信心、适应力这三个心理层级,从建立和补充安全感开始,逐层“搭建”,逐渐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培养适应力。


Q:家庭支持为什么会有效?


A: 家庭支持的首要目标是优化亲子关系。从真正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开始,为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成长蕴含的积极力量就会显现出来。


亲子关系涉及日常生活中各种互动,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疑问。家庭支持在一年时间中全程陪伴,家长一方面可以看到游戏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咨询老师针对每一个细节充份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已家庭状况的养育方式。


Q:孩子会积累一些负情绪,压抑在心里,在其它小事上突然情绪爆发,对于这样的状况,家庭支持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A:孩子的情绪就好比是一个天平,有的时候负情绪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总去挖掘原因,把这些负情绪拿掉,而是主动的注入积极的快乐的正面的情绪,这样,孩子情绪的天平就不会倾斜。


根据以往的案例经验,课程初期家长会看到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游戏课程,用家长的话说,这课对于孩子像一次“深度放松”,“孩子笑的特别开心”。在笑声中,孩子的情绪天平不再失衡,快乐的情绪会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在积极的情绪影响下,人会更倾向于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勇于尝试,正情绪日积月累,孩子的神经系统从生理层面会发生改变,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孩子面对复杂环境适应力增强了。

Q:孩子在同龄社交方面遇到一些麻烦,家庭支持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A:人生下来开始学的第一件事,学习一辈子的事,就是社交。每个孩子除了身体能力的练习,剩下的就是社交练习,其重要性远胜过学习知识。

 

社交必须有对象,成年人是社交环境中首先出现的重要元素,同龄伙伴的重要性要到8、9岁以后才显现出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与成年人交往的经历中,不断进行学习,然后再应用到同龄交往中。学习自己与他人到底构成什么样的关系,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处于什么位置,与他人交往时,最好采取什么策略。

 

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一味将孩子推向同龄伙伴,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挫败感,对于社交越来越紧张,有压力,甚至在同龄群体中直接被贴标签。游戏教师会根据孩子的特殊状况,有意识的不断调节游戏的类型及强度,提供一个练习社交技巧的最佳环境。孩子通过和游戏教师不断变化的互动,体验社交中的种种场景,认知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打磨社交技巧,更好的应用到同龄社交中。


在游戏课程以外的时间,孩子面临社交难题,父母会随时获得工作室咨询老师的支持,咨询老师成为父母的外部调节器,父母成为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帮助孩子走出社交困境。

Q:孩子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怎么通过游戏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A:正如《游戏力》书中所说,孩子需要与攻击的冲动和平相处,不管这种冲动是他自己的 还是别人的。假如我们不让他们在游戏中练习,那么他们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


相关文章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增强孩子适应力的两个关键

游戏教师手记:男生豆豆

当孩子把坏情绪玩给我们看时

如何帮助爱发脾气,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

每个父母手里,都握着帮孩子提升自信心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