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负面事件,人类应向机器学习

 木森moose 2020-03-01

全文约3420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常常面对着各种焦虑。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焦虑来源就是负面事件——那些症状的发作。

所以,在一些患者交流群里,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字。

“今天又腹泻了,哎,这日子没法过了。”

“刚刚又开始痛了,今天下午还有好多任务要做……感觉身体被掏空。”

“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得这个病真是心累……”

……

毫无疑问,这些症状的发作并不是“正常”的事情。

而面对“非正常”的状况作出反应也是人的天性。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

当症状发作时,我们的反应就一定要是消极、焦虑或抑郁的吗?

这些症状和我们的负面情绪之间有任何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在症状发生到我们的情绪反应之间,其实是有一段“距离”的。

而恰恰是这段“距离”,决定了我们最终的感受。

所以,为了避免症状带来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对中间的那段“距离”进行调整。

而这,就是“情绪ABC理论”的核心。

一、情绪ABC理论:
元认知的应用

情绪ABC理论是一套著名的情绪反应理论模型。

在该模型中,A表示的是负面事件,C表示的是我们对负面事件的反应或感受。

在其中,A并不会直接导向C——A到C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段距离,也就是B。

而B,即我们对事件A的看法,是我们是否会产生负面情绪的关键要素。

比如,当腹泻发生时,这个症状“A”并不足以导致焦虑不安的情绪。

真正导致不良情绪“C”的是我们持有的看法“B”。

也许你持有的是“过于绝对”的要求——“慢性腹泻这种事情不应该在我身上发生!”

但事实是,所有的疾病都有它的发病率;而在发病率背后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个体。而你,只不过也恰好是其中的一员——你并不孤单。

也许你持有的是“以偏概全”的评价——“哎,天天腹泻,我的日子充满了黑暗。”但实际上,你受到的并不是“全方位的打击”。

尽管你可能存在肠胃的不适,但是你其他的身体机能依然完好。你能说、能看、能跑、能跳、能自由的呼吸——要知道,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奢求……(PS. 截止2010年,中国残疾人总人数已达8502万人

因此,当症状发生时,如果能暂停一下,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并调整到对事件A的正确态度,那么情况将会好很多。

比如,今天出现了腹泻,告诉自己:“这本来就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过我的精神状态都还好,所以这并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再比如,一阵疲倦突然袭上身来,告诉自己:“我是有点累;但我现在可以来个10分钟的冥想,说不定马上就能满血复活。”

……


当我们改变了对负面事件的态度,我们就能够以更平衡的状态去生活,从而能打破“身劳心,心劳身”的恶性循环。

而这其中的心法就是:在症状到来时,动用你的元认知能力。

即,

①觉察你对症状的想法B——我究竟是怎么想的?

②分析想法B的影响——这种想法对我有利吗?

③确定对自己有利的想法——我究竟应该怎么想?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能够帮助我们更积极地应对各种负面事件。

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改变看法B需要动用较多的意志力。而很多时候,在症状来临时,我们往往已经是意志力不足的了。在此时,可能还没来得及去动用元认知,我们就已经陷入了焦虑和抑郁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向机器学习。

二、预装程序:
从A直接到D

当一个机器遇到负面事件A时,它不会对A做任何判断和评价。

当A出现时,它会立刻采取行动(Do)——而不会产生任何没有必要的情绪(即C)。

图:机器在摔倒后立刻采取行动爬起

没有了B和C,就没有了负面情绪。

那么,为什么机器能做到这点?

因为,它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已经写在了代码里。

因为,它了解自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行动的程序已经预装进了系统里。

更简单的说,它拥有应对各种情况的“预装程序”

仿照着机器的行事风格,我们也可以编写出应对症状的“预装代码”。

这个代码的逻辑可能会像是这样的:

switch("症状"){

    case "腹泻": 避免可疑触发物;补充电解质;服用益生菌;

    case "便秘": 摄入更多可溶性纤维;摄入更多脂肪; 补充镁;

    case "疲劳": 深呼吸10次;冥想5分钟;去户外接触大自然;

    case "大脑迷糊": 做舒尔特方格;聆听α波音乐;唱喜欢的歌;

    case "睡觉时烧心": 垫高枕头;往左侧躺;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case "疼痛": 做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回忆轻松的场景(比如在草地上晒太阳);找亲密的人抱抱你(刺激催产素的分泌);

    default: 深呼吸20下;列下可以执行的三件事;按顺序执行这三件事。

}

如果将上述代码“写入”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也将拥有一套“预装程序”。

那么,当症状来临时,我们就无需被负面情绪所干扰。

我们只需辨别是哪种症状,再根据相应地症状作出行动。

比如,出现了腹泻,我们首先可以回顾食物日记,检查是否存在可能造成问题的食物、药物或补充剂。

接着,要做的就是防止身体脱水——轻度腹泻喝清水或稀释的果汁;水样腹泻补充补液盐。

然后,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帮助身体恢复。

而接下来,该干嘛去就继续干嘛去。

而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之前毫无防备的症状,我们还有default给出的默认方案。

首先,深呼吸20下,保持在一个平静的状态;

然后,拿出纸和笔,列下接下来可以做的三件事。

最后,按顺序执行这三件事。

永远记得,我们的目标是“能让自己更好一些”,而这也是我们的预装代码的目标。

这总的原则就是:

①能解决的问题去解决

②不能解决的去缓解

③不能缓解的去转移——转移你的注意力。

你可以通过①医生的指导;②权威的文献;③专业的科普文章;④自己的个人经验;⑤其他病友的分享 获取素材,来编写属于你自己的“症状应对代码”。

当你将这份代码转化为了“预装程序”,当症状再来临时,你就能跨过负面情绪,快速作出正确的行动。

不过,对于人类而言,从诱因A直接到行动D的“预装程序”的建立是需要反复训练的。

所以,在刚开始,我们仍然可能不受控制地陷入到负面情绪之中。

为了能让“预装程序”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向机器学另一样东西——错误日志。

三、错误日志:
克服“习惯性跌倒”

错误日志是机器在运行异常时生成的日志。

这份日志详细地记录了错误发生的时间、类型和原因。

当对这些记录下的错误进行调试和修正后,机器就不会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

然而,人类这种动物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哪里跌倒,就还在哪里跌倒。”

对于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具体的表现就是:每一次症状发生时,就陷入到焦虑、沮丧、抑郁之中。下一次症状发生时,再一次地落入负面情绪。

而当我们有了从A-D的预装代码后,这种情况可以减少。但人毕竟是一种由感性主导的动物,总可能会有失控的时候。

为了不让自己每次都在一个地方跌倒,我们也需要一份错误日志。

运用好这份错误日志需要分两步。

第一步,如实记录。

第二步,分析评估。

在如实记录时,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这样一来,你就能够进行更为客观的审视。

比如你称呼自己为“小王”:

小王在进行一项报告的写作;突然之间,他又感到了左下腹的疼痛。

他原本列好有“预装代码”:遇到腹痛时就进行深呼吸练习,调整好状态后继续进行工作。

但在今天,有些疲倦的他又开始不受控制地陷入到负面情绪之中。

小王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无法完成工作;他觉得自己很失败,注定会一事无成。

紧接着,他下意识地打开了手机,开始不停地搜索自己的症状。转眼间,一下午的时间就过去了。

当他缓过神来,才发现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在进行完整的记录后,你需要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

我为什么会出现失控?

可能是我昨晚又熬夜了,造成自控力的不足。

可能是我还缺乏反复的演练,未能将“预装代码”真正转化为内在的程序。

那我今后可以怎么做?

①设立一个睡前闹钟,一听到铃声就准备洗澡睡觉,养成早睡的习惯。

②将“预装代码”贴在自己经常能看得见的地方。这样一来,在症状出现时,我就能作出正确的行动。

木森说

如果你患有慢性疾病,你可能每天都在应对着来自症状的焦虑。

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症状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引起焦虑的是我们对于症状的看法。即情绪ABC理论中的B。

所以,我们可以动用元认知能力去改变我们的看法,从而化解负面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向机器学习,设定好“预装程序”。

——在症状到来时直接作出正确的行动,从而跨过负面情绪。

“预装程序”写入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需要时间,而记录“错误日志”可以帮助我们慢慢地学会执行正确的程序。

元认知是人类中精英的必备能力;“预装程序”是智者拥有的“机器智商”。

现在,你的生活也许还受到慢性疾病的限制。

但当你在限制中将这两者融会贯通,

也许,在这个智能时代,你将能达到你未曾料想的高度。

-End-

思考与行动:

  1. 应对负面事件,你有运用过哪些方法?它们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帮助?

  2. 为了让自己能变得更好,你会为自己装入怎样的“预装程序”?

系列文章:

疗愈心理学:如果你患有慢性疾病,你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