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提高游泳速度,流体力学得研究一下

 CHEN阿锚 2018-08-10

游泳运动

凭借自我支撑力和推进力在水里游动,它包括竞技游泳和实用游泳。

游泳对匀称地发展肌肉,增强耐寒能力。锻炼内脏特别是心肺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从小学会游泳,不仅可为竞技游泳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掌握生活、劳动中的一种技能。在江河湖海泅渡、抗洪抢险、水上作业、驾船航行以及渔猎生产中,无一不需要良好水性和熟练的游泳技术,在军事上游泳也是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游泳的姿式多模仿某些动物的动作。如蛙泳近似青蛙游水的动作,蝶泳的双臂移动有如蝴蝶展翅,海豚泳的腿部动作是模仿海豚的波状压水,自由泳中速度最快的爬泳像动物爬行。我国民间游泳中的狗爬式、寒鸭浮水等,则更是以模仿动物在水中的动作而定名的。


要想提高游泳速度,必须研究流体力学。海豚是水中游速最快的动物之一,人们正从海豚的快速游进中探讨其流线型的形态,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波状动作及其产生的前进动力和均匀的游进速度。近年来,国外一些游泳教练和科研人员讨论的“正浪与反浪”、“蛙泳的旋涡阻力”以及“自由泳的水下波和蛙泳水上波”等,都是运用流体力学探索游泳技术的新理论。随着现代竞技游泳水平的提高,在运动员的选材上也都重视形态学的研究,并在训练中广泛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营养和疲劳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理论。


古代游泳

游泳是世界文明古国最先发展起来的运动技能之一。中国的古代游泳,出现很早。相传大禹治水时,人们在与洪水搏斗中已发明了不少泅水的方法。中国最早的游泳史料散见于先秦典籍中。如《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说明当时渔夫已掌握了较高的游泳技能。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了水军,在《六韬·奇兵》中曾论及泅渡江河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在古代绘画、雕塑艺术中,有不少反映游泳情景的。战国时期铜壶饰纹上,水陆攻战图的游泳姿势栩栩如生;敦煌壁画中也有一幅北魏时期的四个妇女水嬉的画面。中国沿江、河两岸的人,自古以来多熟习水性,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日喻》中写道:“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可见,在古代儿童时期就学会游泳,能浮善没的人是很多的。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狗爬式、寒鸭浮水、扎猛子(潜水)、扁担浮(踩水)等都是古老的游泳姿势。


在古埃及,关于游泳也有较多的记载。公元前2200年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已有表现游泳的文物雕刻。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中王国时期的纸莎草纸古文献中,已记载有当时贵族儿童的游泳情况。古印度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市民公共浴场,为公元前1500年所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亚述帝国首都尼姆鲁德原址出土的公元前900年的浮雕刻有拿着羊皮浮袋的士兵游泳图。古希腊人对游泳非常重视,斯巴达人和古雅典人,都把游泳作为青少年军事训练的内容。古希腊的大浴池传到罗马后,为罗马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罗马的卡拉卡拉大浴池(Bath of Caracalla)建于公元188—217年,其中心处冷水浴池长70米,比现代的游泳池还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