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 ''脑膜转移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zskyteacher 2018-08-10

脑膜转移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脑膜转移瘤(meningeal metastases)包括柔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与硬脑膜转移。柔脑膜转移瘤更常见,也称脑膜癌病及癌性脑膜炎,多合并脑实质转移,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脑实质转移瘤者约50%合并脑膜转移。原发瘤常为肺癌及乳腺癌(约50%),其他包括消化道癌、血液系统肿瘤,少数为黑色素瘤及骨髓瘤转移。高级别胶质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可沿脑脊液途径播散。硬脑膜转移常为乳腺癌所致。病理表现为脑膜弥漫性或多灶性增厚与浸润似糖衣状包裹脑实质,脑膜炎性反应及交通性脑积水,脑底池为著。一般在原发瘤诊断后6月~3年内发病,少数见于10年以上。确诊方法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型细胞。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约半数出现头痛,80%病人衰弱,40%见脑神经麻痹。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常见于脑底池、脚间池、桥小脑角池、小脑上池、脑神经脑池段、及大小脑凸面,也可弥漫性侵犯幕上下脑膜。硬脑膜转移者为颅骨内板下带状或线状影,不深入脑沟;

  ②脑脊液阳性病例中仅1/3病例CT可见局部扁平状脑膜增厚与脑膜结节、脑积水,脑膜、室管膜及邻近脑实质结节状、线状强化;

  ③MRI敏感度约为CT的2倍,FLAIR序列最佳,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结节、线状及斑块状信号增高,其原因是肿瘤细胞导致脑脊液弛豫时间改变。T1WI可见脑沟变浅、脑回轮廓模糊、脑膜增厚。T2WI易漏诊病变。增强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线状或结节状强化,深入邻近脑沟,并可沿血管周围间隙浸润邻近脑实质,弥漫性者呈糖衣状包裹脑实质。其他表现包括脑积水、脑实质转移瘤及其周围水肿。

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 《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 小程序

简要病史

A

B

C

例1,男,64岁。肺腺癌术后3年,头痛、呕吐1周。

A

B

例2,女,57岁。左乳腺癌术后12年。肢体麻木1个月,言语不清及视物模糊2周,腱反射亢进,闭目难立征(+)。


例3,男,26岁。胃癌术后1年,近1周头痛、视力减退。


CT与MRI所见

  例1,FLAIR(图1A),脑沟弥漫性信号增高,双侧额颞叶为著(箭),双侧侧脑室扩大,室管膜下片状高信号。轴位与矢状位增强T1WI(图1B,C),幕上下脑沟及小脑幕、大脑纵裂弥漫性线状强化,明显者如箭所示。

  例2,T1WI(图2A),小脑蚓部及右颞中下回前部信号减低、脑沟变浅(箭),右中颅窝前部隐约可见稍低信号肿物。增强T1WI(图2B),小脑蚓部及右中颅窝前部斑片状及条状强化(箭)。另见终丝及马尾增粗,腰部蛛网膜下腔多发结节状等信号影(未列出)。

  例3,增强T1WI(图3),幕上颅骨内板下弥漫性线状强化(箭),左侧为著。左眼眶外侧肌锥外明显强化肿块(未列出)。


最后诊断

  均为脑膜转移瘤,例1、2为柔脑膜转移,例1伴脑积水,例2伴右中颅窝硬脑膜转移伴椎管蛛网膜下腔转移,例3为硬脑膜转移伴眼眶转移。

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 《临床应用解剖学》高清版 小程序

鉴别诊断

  ①感染性脑膜炎,常见者如结核、化脓及真菌、病毒感染,国人以结核最常见,可有高热及结核中毒症状,影像学显示脑膜及脑实质异常强化灶,慢性者可见脑底池钙化。真菌性及病毒性者脑膜强化常较轻,脑膜增厚也不明显;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发病,常可显示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肿瘤,CT平扫为脑池及脑沟高密度,SWI显示为低信号;

  ③结节病,累及脑膜可见脑膜增厚及异常强化,皮质醇试验性治疗有效;

  ④术后脑膜可因创伤及炎症反应、纤维化等所致增厚,常位于手术区及其附近,结合手术史不难鉴别;

  ⑤硬脑膜转移需与特发性肥厚性脑膜炎及低颅压综合征鉴别,常有头颈部慢性炎症等基础病及下垂脑征象,必要时可行脑膜活检鉴别。


简要讨论

  脑膜转移瘤并不少见,MRI增强T1WI及FLAIR序列为首选检查,需注意的是本病常合并邻近脑实质侵犯或其他部位转移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