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学

 不觉春去斋 2018-08-10
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针灸处方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调和阴阳、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1.近部选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远部选穴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通常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用于脏腑病及头面、五官、躯干疾患,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等。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
4.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经验选穴”。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对症选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二、配穴方法
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两大类。
1.按部配穴
(1)远近配穴法 
在病变附近和远部同时选穴。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
(2)上下配穴法 
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胃脘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鱼际、下取太溪。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即属于上下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 
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等。俞募配穴属于前后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基于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
如胃痛可选用双侧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右侧面瘫可取右侧的地仓、颊车和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选左侧的太阳和右侧的外关。

2.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用本经脉的腧穴配伍组成处方的方法。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取率谷、风池、侠溪;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可取颊车、内庭。咳嗽可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等。
(2)表里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本经和其相表里经脉的腧穴配合组成处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配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同名经配穴法 
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组成处方的方法。本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即名称相同的经络相互沟通、交会。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失眠、多梦,取手少阴经的神门配足少阴经的太溪。

  
第一章  内科病证 
1.头痛 
2.中风  
3.眩晕  
4.面瘫  
5.不寐  
6.感冒  
7.哮喘  
8.胃痛  
9.呕吐  
10.便秘  
11.腰痛  
12.痹证  

  
一、头 痛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
头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  
太阳: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  
阳明: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少阳:两侧头部疼痛  
厥阴:巅顶痛或连于目系  

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风寒(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  
风湿(如裹、苔白腻,脉濡)  
风热(头痛而胀、发热、苔黄,脉浮数)  

内伤: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肝阳上亢(胀、跳、掣;口苦、易怒、脉弦)  
痰浊上蒙(昏蒙、胸闷脘胀、脉滑)  
瘀血阻络(固定不移、舌紫暗、脉涩)  
气血虚弱(空痛,神疲无力、脉细弱)  

(二)头痛的治法: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方义: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活络止痛之效。
“百风合太阳,是(实)在头痛”

分经配穴: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昆仑;
阳明头痛:印堂、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辩证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头维、阴陵泉;
肝阳上亢:太冲、太溪;
痰浊头痛:丰隆、中脘;
瘀血头痛:血海、膈俞;
血虚头痛:脾俞、足三里。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二、中 风
(一)辨证要点
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  
肝阳暴亢: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闭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脱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  

(二)中风的处方 
1.中经络
治法: 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
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内关:心主血脉藏神,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三阴交: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
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

(1)闭证
治法: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主穴: 十二井、水沟 、太冲、 丰隆 、劳宫
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
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
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丰隆豁痰开窍;“
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神阙。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心包督脉中脏腑,劳宫水沟二穴针,
太冲丰隆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

(三)中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内关用泻法;
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

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
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
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治疗 

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

此法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三、眩 晕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兼症:
肝阳上亢: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两虚: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  
肾精不足: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  

(二)眩晕的治法
1.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2.虚证: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三)眩晕的处方
1.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足少阳、足厥阴、督脉穴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百会,清头目、止眩晕;风池,疏调头部气机;太冲,平肝潜阳;内关,通于阴维脉,既可宽胸理气,和胃化痰,又与太冲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百风冲内关,(实在晕)
  
2.虚证: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方义:百会升提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配穴:
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山里百风(伤)肝肾,(人虚晕)

(四)眩晕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实证毫针用泻法,虚证百会、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四、面 瘫
(一)辨证要点 
  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以口眼歪斜为特点,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症  
风寒外袭: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不足: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面瘫的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三)面瘫的处方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面部诸穴疏通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远端取穴,可祛除阳明、太阳经筋之邪气,祛风通络。肝经循行“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太冲与合谷相配,具有加强疏调面颊部经气作用。
攒四百车阳白谷全充仓,(免谈)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
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
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
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四)面瘫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2.其他针法 
(1)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2)刺络拔罐法: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五、不 寐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主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二)不寐的治法;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穴为主。
(三)不寐的处方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取督脉穴百会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安眠穴位居头部,是治疗不寐的经验效穴;心主神明,取心之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和与不寐密切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同用可调节阴阳跷脉以安神助眠。
辨证配穴:  
噩梦:厉兑、隐白 
头晕: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夹脊、四神聪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太溪、肾俞  
心胆气虚:心俞、胆俞  
肝火扰神:行间、侠溪  
脾胃不和:足三里、内关 

(四)不寐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疗
拔罐法: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六、感 冒
(一)辨证要点 
本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二)感冒的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三)感冒的处方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
主症: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兼症  
风寒感冒: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曲池、尺泽  
夹湿:阴陵泉  
夹暑:委中 
体虚感冒:足三里  
咽喉疼痛 :少商、商阳 

(四)感冒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拔罐法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七、哮 喘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发作期多表现为气阻痰壅的实证,亦有素体肺肾不足或正气耗伤者,发作时表现为虚哮。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等脏气虚弱,兼有痰浊内阻之证。
(二)哮喘的治法
1.实证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虚证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三)哮喘的处方
1.实证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方义: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可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调理肺脏、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为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
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肺中(痰)烈,缺吃(药)定喘
2.虚证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溪、太渊、足三里、定喘。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之气;足三里调补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配穴:
肺气虚配气海;
肾气虚配关元。
山里高荒,太远太稀,肺肾定喘(虚)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肾定喘
(四)哮喘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及肺肾气虚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八、胃 痛
(一)辨证要点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主症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  
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二)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三)胃痛的处方(“同呕吐”)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循经远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远近相配,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辨证配穴:  
兼症
寒邪客胃:胃俞 
饮食伤胃: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瘀血停胃:膈俞、三阴交  
脾胃虚寒:关元、脾俞、胃俞  
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内庭 
(四)胃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根据虚实证候进行相应毫针补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发作时可适当加强刺激,持续运针1~3分钟,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转为主,中等刺激。

   
九、呕 吐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呕吐初病多实,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 
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二)呕吐的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三)呕吐的处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同胃痛”)
方义:中脘居于胃脘部,为胃的募穴,可理气和胃止呕;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理胃肠气机,与中脘远近相配,通降胃气;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功擅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止呕要穴。
辨证配穴: 
寒邪客胃:上脘、胃俞 
热邪内蕴:合谷、金津、玉液 
饮食停滞:粱门、天枢 
肝气犯胃:期门、太冲 
痰饮内停:丰隆、公孙 
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四)呕吐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法。寒气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宜配合灸法,热邪内蕴者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十、便 秘
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治法: 取理肠通便大肠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兼症:
热秘:合谷、曲池  
气秘(气郁):太冲、中脘 
冷秘(阴寒):神阙、关元 
虚秘: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  照海、太溪  
  
便秘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实泻虚补。冷秘、虚秘宜配合灸法。
  
十一、腰 痛
辨证要点: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辨证配穴  
1、辨经络
督脉:后溪
足太阳:申脉  
2、辨兼证
寒湿腰痛: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肾俞、太溪  
腰椎病变:夹脊  

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2.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十二、痹 证
辨证要点: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肉、筋、骨。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等。痹证以实证多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治法:通络止痛,局部穴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行痹:痛无定处——膈俞、血海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痛痹:遇寒痛剧——肾俞、关元 (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  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红肿热痛——大椎、曲池 (泻热疏风) 
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痹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痛痹、着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疗法
拔罐法 取阿是穴,行闪罐法拔至皮肤潮红;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第二章 妇儿科病证
1.月经不调  
2.痛经 
3.绝经前后诸证 
4.崩漏 
5.遗尿 

一、月经不调
辨证要点:病位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
月经先期:热扰血海或虚热扰动冲任或气虚不能统血。(提前7天以上)
月经后期:寒凝血脉或血虚化源不足所致。(推迟7天以上)
月经先后无定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肝郁扰动冲任或肾虚精血不足所致。

先期:调理冲任,清热调经。任脉、足太阴经穴。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八脉隶于肝肾,故本穴是益肝肾、调冲任的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脏,养血调经,与关元皆为治疗月经病要穴;血海清热和血。 
配穴:
实热证 行间 
虚热证 太溪 
气虚证 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配隐白。
操作: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可加灸。

后期:温经散寒,行血调经。任脉、足太阴经穴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方义: 气海是任脉穴,具有益气温阳、散寒通经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三脏,养血调经,是治疗月经病的要穴;归来调和气血。
配穴:
寒凝证:关元、命门。
血虚证:足三里、血海。 
操作:毫针补法,关元可加隔姜灸。

无定期:调补肝肾,理血调经。任脉、足太阴经穴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方义:关元、三阴交为治疗月经病要穴;肝俞为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养血调经的作用,且肝肾同源,故又可补益肾精。
配穴:
肝郁证 期门、太冲 
肾虚证 肾俞、太溪 
操作:毫针虚补实泻法。

  
二、痛经
辨证要点: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关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宫,或情志不舒等导致气血滞于胞宫,冲任瘀阻,“不通则痛”,为实证;多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为虚证。

痛经的治法
1.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痛经的处方
1.实证
主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三次交(战)中计,(实痛惊)
三次交(战)中极,(实痛经)
2.虚证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山里三叫,关元(虚痛)。
三里三交,关元(虚痛)。
痛经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实证 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虚证 毫针补法,可加灸。
2.其他治疗
艾灸法:取关元、气海穴,隔附子饼灸3~5壮,隔日1次。适用于虚证和寒凝血瘀证。
  
三、崩漏
辨证要点: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脾、肾关系密切。多种原因导致的虚(脾、肾)、热和瘀,均可使子宫藏泻失常,使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从而导致崩漏的发生。
1、辨虚实 
实证: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经血色红质稠者。 
虚证:久崩久漏,淋漓难尽,经血色淡质稀者。 
2、辨兼症 
血热: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舌红,脉数。 
血瘀: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舌暗,脉弦或涩。 
湿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兼带下量多,苔黄腻,脉濡数。 
气郁:血色正常或有血块,兼时叹息,小腹胀痛,苔薄,脉弦。 
脾虚:色淡质稀,苔白,脉沉弱。 
肾虚:经血色淡质清,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 

崩漏的治法
1.实证:清热利湿,固经止血。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健脾补肾,固冲止血。取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崩漏的处方
1.实证
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配穴:血热配中极、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湿热配中极、阴陵泉;气郁配膻中、太冲。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既可健脾调肝固肾,又可清泻三经的湿、热、瘀邪,邪除则脾可统血;隐白为脾经的井穴,可健脾统血,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2.虚证
主穴: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配穴:脾虚配百会、脾俞;肾虚配肾俞、太溪。
方义:气海既是任脉穴,又为气之海,可补下元,固胞宫;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配合肾俞可补脾肾,固冲任;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助气血化生,补气摄血。
山里三叫气海渗(漏)
三里三交气海肾(漏)
崩漏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实证 毫针刺,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隐白艾炷灸。
(2)虚证 毫针补法,可灸。

四、绝经前后诸证
辨证要点:病位在肾,与肝、脾、心关系密切。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则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诸多证候。
主症: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  
主穴: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 
方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益气固本;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肾俞合用,可调补肝肾;太溪滋补肾阴。诸穴合用气血自滋,冲任自调,神安志定。
配穴:
肾阴虚:照海、阴谷 
肾阳虚: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中脘、丰隆 
烦躁失眠:心俞、神门 
纳少便溏:中脘、阴陵泉 
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电针法:取三阴交、太溪。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疏密波,弱刺激,每日1次。

  
五、遗尿
辨证要点:本病病位在膀胱,与任脉及肾、肺、脾、肝关系密切。多由禀赋不足、病后体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因而发生遗尿。另外,肝经热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遗尿。
主症: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觉。 
兼症 
肾气不足: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舌淡。 
脾肺气虚: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肝经郁热:遗出之尿,量少味臊,兼性情急躁,面赤唇红,或夜间齘齿,唇红,苔黄,脉数有力。 
遗尿的治法: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遗尿的处方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固摄下元;中极、膀胱俞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奋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中计光输叫怨(遗尿)。
中极胱俞交元。
辨证 配穴 
兼症 
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 
脾肺气虚:肺俞、气海、足三里 
肝经郁热:行间、阳陵泉 
夜梦多配百会、神门
遗尿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下腹部穴位针尖向下斜刺,以针感到达前阴部为佳。

 

第三章 皮外骨伤科病证
1.瘾疹  
2.蛇串疮 
3.落枕 
4.颈椎病 
5.漏肩风 
6.扭伤 

   
一、瘾疹
辨证要点:瘾疹病位在肌肤腠理,与感受风邪及脏腑气血盛衰关系密切。腠理不固,风邪入侵,或因体质素虚,食用鱼虾荤腥食物,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均可使邪郁腠理而发病。基本病机是营卫失和,邪郁腠理。
主症:瘾疹起病急骤,皮肤突发瘙痒不止,可见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淡红或白色,边界清楚,此伏彼起。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者,病情较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风团时多时少时无者,病情较缓。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胃肠积热:风团色红,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午后或夜间加剧,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疏风和营。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瘾疹的处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方义:曲池、合谷属于手阳明经穴,与肺经相表里,可通经络、行气血、疏风清热;血海、膈俞合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两组穴位相配能疏风、活血、止痒;三阴交属足太阴经,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养血活血、润燥祛风止痒。
何故 (隐忍) 学 三(首)歌 曲?
合谷 (瘾疹)血海 三交 膈俞 曲池
配穴:
风热犯表配风门、大椎;
风寒束表配风门、肺俞;
胃肠积热配天枢、足三里;
血虚风燥配脾俞、足三里。
呼吸困难配天突,恶心呕吐配内关。

瘾疹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膈俞可点刺出血。风寒束表者可灸,血虚风燥者只针不灸。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取神阙穴,选用大号玻璃罐,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拔至穴位局部充血。

二、蛇串疮
辨证要点: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与肝、脾相关。多由于情志内伤,肝经郁热,热溢皮肤;或脾虚生湿,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肌肤成。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气血凝滞,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主症:初起时患部皮肤灼热刺痛、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最为常见。疱疹消失后部分患者可遗留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
方义: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  
辨证配穴;
兼症
肝胆火盛:行间、侠溪 
脾胃湿热:阴陵泉、内庭 
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 
便秘:天枢 
心烦:神门 
  
蛇串疮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强刺激。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即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取疱疹处及周围皮肤,用三棱针刺破疱疹,使疱内液体流出,并拔火罐,令出血。

   
三、颈椎病
辨证要点:本病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主症: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后项部疼痛者属太阳经;
颈项侧后方疼痛者属少阳经;
颈项侧部疼痛者属阳明经;
后项正中疼痛者属督脉。
有明显的受寒史,遇寒痛增者为外邪内侵;
有颈部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痛如针刺者为气滞血瘀;
颈肩部酸痛,兼眩晕乏力者为肝肾不足。

颈椎病的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腧穴和手足三阳经穴、督脉穴为主。
颈椎病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颈夹脊、天柱、曲池、风池、悬钟。
方义:阿是穴调节局部筋脉。颈夹脊能疏调局部筋骨;天柱疏通太阳经气;风池疏通少阳经气;曲池疏通阳明经气;悬钟为髓会,滋肾壮骨,以求治本。诸穴配伍,共同疏导太阳、阳明、少阳及督脉经气,共奏通经止痛之功。
配穴
太阳经:申脉。
少阳经:外关。
阳明经:合谷。
督脉:后溪。
外邪内侵:合谷、列缺。
气滞血瘀:膈俞、合谷。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上肢麻、痛:合谷、手三里。
头晕头痛:百会或四神聪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耳鸣、耳聋:听宫、外关。

颈椎病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夹脊穴宜直刺或向颈椎斜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余穴用泻法。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取局部压痛点,适用于外邪内侵和气滞血瘀证者。
(2)电针法 参考基本治疗取穴,每次选2~3对穴位,用连续波或疏密波,每日1次。

   
四、落枕
辨证要点: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本病属于实证。
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在督脉与太阳经;
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经。
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颈项疼痛重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者为风寒袭络;
颈项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显的夜卧姿势不当或颈项外伤史者为气滞血瘀。

落枕的治法
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落枕的处方
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天柱、阿是穴舒缓局部筋脉;后溪能够疏调督脉、太阳经脉气血;悬钟疏调少阳经脉气血。诸穴远近相配,共奏疏调颈部气血、缓急止痛之效。
配穴
病在督脉、太阳经者配大椎、束骨。
病在少阳经配风池、肩井。
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
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
肩痛配肩髃。
背痛配天宗。

落枕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先刺远端外劳宫、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颈项疼痛立即缓解,再针刺局部腧穴。风寒袭络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气滞血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 拔罐法取局部压痛点,先施闪罐法,再施留罐法。也可以配合刺络拔罐法。

五、漏肩风
辨证要点:本病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
手三阳经及手太阴经分别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内侧,肩部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皆可使肩部筋脉气血不利,不通或不荣而痛。本病以实证为主,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
以肩外侧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
以肩后部为主者为手太阳经证
以肩前部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遇风痛增者为外邪内侵;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者为气滞血瘀;
部以酸痛为主,劳累加重,或伴眩晕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漏肩风的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漏肩风的处方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配阿是穴,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配穴:
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
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记忆:
肩部三阳阿是穴,
贞前髃髎压痛点,
太阳后溪阳明谷,
太阴列缺焦外关。

漏肩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穴可加灸法。
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取局部压痛点,以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再拔火罐。
3.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可用针刀松解粘连。

   
六、扭伤
辨证要点:本病多发于腰、踝、膝、腕、肘、髋等部位,病位在经筋。本病属于实证。
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滞血瘀;
若为陈伤,遇天气变化反复发作者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扭伤的治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取扭伤局部腧穴为主。

扭伤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腧穴。
颈部: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腰部: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歌诀:
扭伤肩部髃贞髎,曲池小海井肘笑。
阳池阳溪阳谷腕,大肠委中腰痛点。
梁丘膝眼膝阳关,秩边居髎髀环跳。
解溪昆仑踝丘墟,椎骨风池悬后溪。

配穴
1.根据病位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急性腰扭伤:
督脉病证:配水沟或后溪;
足太阳经筋病证:配昆仑或后溪;
手阳明经筋病证:配手三里或三间。
2.根据病位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
如膝内侧扭伤:
病在足太阴脾经: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
3.根据手足同名经配穴法进行配穴。
方法:
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
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
髋关节与肩关节对应。
例如:
踝关节外侧昆仑穴、申脉穴处扭伤,病在足太阳经,可在对侧腕关节手太阳经养老穴、阳谷穴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的穴位针刺;
再如:
膝关节内上方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对侧手太阴经尺泽穴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针刺;以此类推。

扭伤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陈旧性损伤留针加灸法,或用温针灸。针灸对急性扭伤者,常先针刺远端穴位,并令患者同时活动患部,常有针入痛止之效。
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以皮肤针叩刺疼痛肿胀局部,以微渗血为度,加拔火罐,适用于新伤局部血肿明显者或陈伤寒湿侵袭,瘀血阻络者。

 

第四章  五官科病证 
1.目赤肿痛  
2.耳鸣耳聋 
3.牙痛 
4.咽喉肿痛 

   
一、目赤肿痛
1、辨证要点:病位在目,十二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其余五条阳经皆直接联系眼睛,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也联系目系,故目赤肿痛的发生与上述七条经脉有关,但与肝胆两经关系最为密切,以实证为主。
2、主症: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眵多。 
外感风热:起病较急,目睛红赤灼热,痒痛皆作,眵多清稀或黄黏,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肝胆火盛:起病稍缓,病初眼有异物感,视物不清,继而目赤肿痛,眵多胶结,兼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 
3、目赤肿痛的治法:疏风散热,消肿止痛。近部取穴及手阳明、足厥阴经穴。
4、目赤肿痛的处方
主穴:睛明、太阳、合谷、风池、太冲。
方义:睛明、太阳宣泄患部郁热以消肿;目为肝之窍,阳明、厥阴等经脉均循行至目系,故取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导肝胆之火下行。
配穴:
外感风热配少商、外关。
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
何故太阳净明,风(大)冲(目)。
合谷太阳睛明,风池 太冲
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太阳、少商点刺出血。

  
二、耳鸣耳聋
辨证要点:本病常与肝胆火旺、外感风邪和肾精亏耗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耳。肾开窍于耳,少阳经入耳中,故本病与肝胆、肾关系密切。
实证
主症: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耳鸣如潮,鸣声隆隆不断,按之不减。
兼耳闷胀,畏寒,发热,舌红,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邪;
兼头胀,面赤,咽干,脉弦者为肝胆火盛;
兼耳内憋气感明显,胸闷痰多,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郁结。
虚证
主症:久病耳聋,耳鸣如蝉,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
兼头晕,遗精,带下,腰膝酸软,脉虚细者为肾精亏损;
兼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

耳鸣耳聋的治法
实证:疏风泻火,通络开窍。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虚证:补肾养窍。取局部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耳鸣耳聋的处方
1.实证
主穴:听会、翳风、中渚、侠溪。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听会属足少阳经,翳风属手少阳经,两穴又均居耳部,可疏导少阳经气,主治耳疾;循经远取侠溪、中渚,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配穴:
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
肝胆火盛配行间、丘墟;
痰火郁结配丰隆、阴陵泉。
侠医中渚听(开)会,(耳实在聋)
2.虚证
主穴:太溪、肾俞、听宫、翳风。
方义:太溪、肾俞能补肾填精,上荣耳窍;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可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配穴: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耳虚),听医太甚,听翳太肾

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听会、听宫、翳风的针感宜向耳底或耳周传导为佳,余穴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三、牙痛
辨证要点:病位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上齿,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外邪与内热等因素均可伤及龈肉,灼烁脉络,发为牙痛。
主症:牙齿疼痛
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何故下车?——(牙痛)
方义:手阳明经分入上下齿,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清阳明之热,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属局部取穴,疏泄足阳明经气,消肿止痛。  
辨证配穴
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风火:伴形寒身热)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虚火牙痛:太溪、行间 
  
牙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补法。


四、咽喉肿痛
辨证要点: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为肺系,肾经上循喉咙,结于廉泉,故本病与肺、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外感风热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或肾阴亏耗,虚火上炎,均可导致咽喉肿痛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
主症: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适。

外感风热:兼发热,汗出,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肺胃热盛:兼吞咽困难,高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阴虚火旺:兼咽干微肿,疼痛以午后或入夜尤甚,或咽部异物感,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咽喉肿痛的治法
1.实证: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肺热,为治疗实证咽喉肿痛的要穴;合谷疏泄阳明郁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穴,以泻肺经实热;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三焦之火,消肿利咽。
配穴:
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
肺胃热盛配内庭、鱼际。
(因实)何故斥责关绍商。
(咽实)合谷尺泽关少商。

2.虚证: 滋阴降火,利咽止痛。取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列缺、鱼际。
方义: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阴降火作用;照海亦属肾经,又通阴跷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通任脉,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擅治咽喉疾患;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清肺热、利咽喉。
(咽)(虚光)照海太溪,缺鱼。

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实证用泻法,少商、关冲点刺出血;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列缺、照海行针时可配合做吞咽动作。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取少商、商阳、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第五章 急症
1.晕厥
2.内脏绞痛 

一、晕厥
辨证要点:晕厥常与气血不足、恼怒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脾关系密切。体质虚弱或情志过激,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晕厥的发生。
虚证:突然昏仆,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实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晕厥的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穴为主。
晕厥的处方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配穴:
虚证配气海、关元;
实证配合谷、太冲。

督脉心包晕厥症,
内关水沟会三里

晕厥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 取太阳、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2)指针法 取水沟、内关、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二、内脏绞痛
辨证要点
1、心绞痛的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有关。各种外邪或脏腑内伤,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养,心络不畅,均可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者为气滞血瘀;
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背,舌质紫暗,脉涩者为寒邪凝滞;
胸中痞闷而痛,痛彻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舌胖,苔腻,脉滑者为痰浊阻络
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彻背,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微者为阳气虚衰。
心绞痛的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心绞痛的处方
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能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郄门、阴郄(郄穴):活血、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
痰浊阻络配中脘、丰隆。
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2、胆绞痛的辨证要点
病位在胆,与肝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胆绞痛多实证。
肝胆湿热:突然作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兼恶心呕吐,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
肝胆气滞:兼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脉弦。
蛔虫妄动:突发剧烈绞痛,有钻顶感,呈阵发性,脉紧。
胆绞痛的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胆绞痛的处方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方义: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相配,疏调肝胆气机,共奏疏肝利胆之功。
配穴 
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
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
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3、肾绞痛的辨证要点
常与湿热之邪相关。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脾关系密切。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肾绞痛以实证为主,久发可由实转虚。
下焦湿热:突发绞痛,疼痛从后腰肾区,向腹部、同侧阴囊、大腿内侧放射,兼小便时有中断,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肾气不足:尿痛已久,兼排尿无力,小便断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肾绞痛的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相应背俞穴为主。
肾绞痛的处方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病位在肾与膀胱,肾俞、膀胱俞助膀胱气化,清利下焦湿热;调气止痛;中极为膀胱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交会,鼓舞肾气,利尿通淋;阴陵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配穴:
下焦湿热配委阳、合谷;
肾气不足配气海、关元

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1)心绞痛 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胆绞痛 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3)肾绞痛 毫针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