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群雄并起,都想要夺取天下。此刻的齐桓公躲过了公子纠的追杀,回到齐国成功的继承了王位。刚继任的他,急需召集人才,重振齐国之威。而此时的他,手下的心腹只有鲍叔牙。 他作为心腹,被齐桓公所重视,所以对于挑选人才的事情,也交给了他去做。可是偏偏鲍叔牙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管仲。“管鲍之教”这一成语大家应该都听过,形容两个人的关系要好,说的就是这两位。虽然他们关系要好,但却各为其主,管仲正是公子纠的手下,当初刺杀齐桓公的,也正是他。 齐桓公本想将管仲杀掉,奈何鲍叔牙力荐其做官。看他的坚持,齐桓公才把管仲从鲁国押了回来。刚开始齐桓公还是不屑的,可是经过几日的交谈,他才相信了鲍叔牙说的话。当时鲍叔牙告诉他:“如果只是治理天下,那么他和高傒就足够了,可是如果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只有管仲能实现“。 管仲和齐桓公聊了很多国家大事,两人在交谈的过程中惺惺相惜,互相都十分的欣赏对方。很快管仲就被拜为了宰相。齐国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本身就有深厚的底蕴。再加上管仲的才干,没过几年时间,齐国就超越了其他诸侯国,成了众多国家中的霸主。 政治方面,管仲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规划,首当其冲的把齐国分为了21乡,其中又具体分为士农工三种类型,使得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能够按部就班。后又在各地设置了官员,并要求地方官员要按时上报情况。这一举措有效的控制了地方。 经济方面,管仲作为法家代表,提出人民只有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让他们知法守法。所以他废除了公田制,以土地的贫瘠制定税收制度,而后又把铸币权和盐业都收归了国家,有效的保证了货币的价值,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对于用人方面,管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留下的世袭制度,只有做出实际功绩的官员,才能受到重用,而且划分的21个乡,也要向中央举荐民间的人才。不仅保证了人才的能力,也扩大了人才的基数。这也成为了隋朝科举制度的前身。 军事方面,管仲强调的是寓农于兵,农民也要接受军事训练,平时的时候就进行耕作,一旦发生战争,全部投入战斗,成为即时的战斗力。这一举措也为齐国后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奠定了基础。而且每年中央都会召集军队,通过狩猎的方式增强战斗力。 在对外的政策方面,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这也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前身。当时的诸侯混战,各自都不服气,齐国对内高举拥护周王室的口号,提议诸侯之间不应互相兼并,而是要一致对外,吞并蛮夷的土地。就这样齐国成了诸侯国之间的老大,游走在各方之间。这一政策让齐桓公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齐国已经是兵强马壮,百姓们也能够安居乐业了。这个时候管仲又制定了官妓制度。通过这种手段再一次地拔高了国家的收入,而且这种风月场所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稳定了整个社会。虽然这一制度对于女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制度成了古代税收的一大来源。 我认为管仲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是名相,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才能,回顾管仲的为政之策,他对于道德的束缚并不是很在意,只要是能富国强兵,不惜开办妓院。管仲不顾自己的名声,为的就是能让齐国强大,这种精神是能成就他的一大助力。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功地站在了诸侯的顶峰,管仲也因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被齐桓公称为仲父。可惜的是一代名相的思想最终还是没能传递下去,临终前给予齐桓公的建议,也没能被采纳,一手辅佐起来的齐国,也因此而衰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