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弃

 呓农 2018-08-12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06a980102yd7d.html

 扬弃是个哲学概念。书本上说它是德语aufheben的意译。音译为“奥伏赫变”。意指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

其实“扬弃”这一词不必到德国去意译,中国的老百姓最懂得它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农民在场院扬场的过程。农民把收割上来的稻谷,经过碾压后从秸秆上脱落下来。为了去掉杂碎的东西,就用木锨把囫囵在一起的稻谷扬起来,借助风力把外壳一类的东西用风吹走,成实的稻谷粒便落下来。我想德国的哲学家也一定是受到了他们那里的农民扬场的启发,才创造了“扬弃”一词。

扬弃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好的继承方式。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扬弃是个过程。首先要“扬”,就是都拿过来。如果农民扬场不是先把所有的东西都先扬起来,那就可能漏掉好的东西。同样,我们对传统文化也要先拿过来,不要漏掉。

在进行了第一个过程后,才能进行第二个过程,就是鉴别。农民是通过风力进行鉴别,把不好的东西吹走了,留下成实的颗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方式是先认真阅读,在阅读中区别好坏。好的继承,不好的丢弃。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犯两个毛病。一个是不敢全拿过来看,怕这怕那 总是先取舍。这样的话就会使许多好的东西被遗弃。另一个是“扬”的不彻底,鱼目混珠,使得一些糟粕夹杂进来,贻害无穷。

由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我也想到了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外来文化,我们不可能全都拿过来。这一点和传统文化不同,但第二个过程是一样的,就是要认真筛选。目的是“洋为中用”。既然是洋为中用,那么在拿过来的时候也是要有选择的。

当然,说道外来文化,也不能不想到外来政治宗教和道德。我想也应和外来文化一样对待。既不要谈虎色变,一概拒绝,也不要全盘照搬。还是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拿来,然后认真鉴别取舍。

由对文化的态度我也想到了对人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社会上,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要想生存好,我们必须要学会处人。那么我们在处人上也要有个扬弃的过程。首先是不要怕,要去接触,这是“扬”;然后再是“弃”,远离那些不好的人。这个“弃”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时间上看,在事上看。一旦鉴别出来,就果断处理。“有的人离我们远去了,有的人不离不弃”,人在交往中就是要遵循这个过程,不断扬弃,不断取舍。当然,我所说的这些,与互相利用的交往没有半点关系。

扬弃是一个很通俗易懂的现象,但已上升到理论就高深莫测了。我想还是还原它的原始状态,让人们从中感悟为好!

           201612、23

扬 <wbr>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