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各种“秀”也称为“晒”,旅游、菜品、照片、幸福、隐私等;励志、哲理、人生教诲感悟、养生常识、实用小百科等;节日祝福、聊天,日常联络、情况交流等。有了大杂院、四合院的感觉。那么,这背后,都体现了哪些心理?... 跟你注定要斗一辈子的那个敌人,是你自己。——马徐骏 朋友圈”作为微信的重要功能,在微信使用内容中比例高达77%。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各种“秀”也称为“晒”,旅游、菜品、照片、 幸福、隐私等,励志、哲理、人生教诲感悟、养生 常识、实用小百科等,节日祝福、聊天,日常联络、 情况交流等。这使得网上的人们有了大杂院、四合院的感觉。那么,这背后,都体现了哪些心理?1 好奇心与窥私欲 朋友圈作为一个“晒场”,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的窥私欲和好奇心。这在“点击全文”段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因顺应浅阅读时代碎片化、跳跃化的信息表达形式与朋友圈熟人传播模式,“点击全文”段子以自身形式创新和内容唤醒的效果,快速吸引注意力,并由受者的心理作用转化为将其传播和分享的内在动力,即发布者在受众阶段因好奇与窥 探心理,注意到基于朋友圈“默认折叠机制”创新而产生的新形式段子;然后基于段子内容的反常有趣性产生的唤醒与补完心理,选择转发,这时发布者由最初的受众变为新的传播者;最后发布者基于自身投射效应的分享行为满足其所需的注意力、控制欲和他人认同。 2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范围较小,私密性更强,访谈对象在进行自我表露时往往抱着“分享”和 “展示自我”的目的,他们渴望获得心理安慰,满足对心理的需求,自我表露的心理动机更强。 微信具有强关系特征,弱关系缩小了世界,带动更多的信息传播,而强关系赋予了社交网络更多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延伸,令自我表露有更大空间。 社会自我是大学生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内进行自我表露的主要形态。 另外,微信根据个 体的社会关系将其好友无形中划分到不同的小圈子,如 “同学”“同事”“老师”“家人”等,这种设置保证 了不同的圈子互不干扰,进而确保表露空间的私密性。 这种私密性是其展现精神自我的重要前提。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 提出了“无知之幕”的概念 ,指出社会个体都不知道自身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和真正的社会身份,其他的社会个体更不会知道他的才能、天赋、力量 和智慧。“无知之幕”的存在 ,社会个体掌握着塑造自我 ,呈现自我和表演自我的绝对主动权。使得个体与个体交流更像一个虚拟空间 ,个体可以 完全表露自我 ,释放自我。 3 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为什么发微信朋友圈?客观上说,年轻人“玩”微信,一是打发聊的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玩玩微信显得时间过得快些;二是排谴郁闷,和在朋友里吐吐槽心里痛快;三是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这时使用手机比电脑方便、快捷。 从深层次讲,在现代中国社会,邻里之间即使住对门都不认识,大家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很远,没有归属感,微信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微信控”的 典型症状是“狂刷”与“滥晒”相结合。“微信控”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 就是源于人们“被关注”和归属感的需要,源于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狂刷”源于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滥晒”则源于人们对被关注的渴望。 为什么想被赞?一方面,被“赞”是朋友对自 己所发内容的肯定,能够带来很强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被“赞”是受到关注的表现,能够满 足人们尊重以及归属和爱的需要。当然,不同情况下被“赞”的心理感受不同。 为什么要晒自拍?一是虚拟性的成就感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社会个体都需要被关注,被关怀。晒自拍者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别人的关注。晒自拍者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平台上呈现自己,表露自己。并且希望与他人交流中获得他人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 ,晒自拍者角色转变和自我塑造的某种身份得到了认可 ,也可以说是虚拟性和补偿性的 获得了成功 ,实现了虚拟性的自我价值;一方面是虚荣心的满足。虚荣心是指期望拥有但实际上并未拥有某种荣誉或引起普遍注意 ,而在行动上竭力表现出似乎拥有某种荣誉的个性心理特 征;此外,还有控制欲的满足。在现实社会中 ,社会 个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别人 ,能够增加自身的权力。虚拟的网络恰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诉求 ,微信朋友圈也很好地充当了满足人们欲望的方式和途径。 4 自我形象构造 人们在人人网的自我形象构建上,往往带有目的性,他们倾向于构建符合自我认知的形象,如活泼的、乐观的等。而在微信朋友圈内,则更加倾向于展现一个真实随性的自己。从访谈对象看来,朋友圈的好友大多与自己熟识,互相了解彼此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没有必要伪装自己。 微信这个社会个体网络和大的网络空间是存在重合和交叉的 ,在社会个体网络内可以讨论公共空间的事件, 社会个人网络的聚集也组成了一个公共空间 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更加频繁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个人在形象塑造和印象管理中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社会个体之间只有建立认同感才能保证互相信任和进步的交流。于是,个人通过在微信朋友圈晒自拍照对自身形象进行加工或改造 ,利用他人的窥私心理将私人空间的信息呈现于公共空间中 ,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将个体更多的卷入群体之中 ,也就是个人空间逐渐向公共空间渗透。 5 角色转换需求的满足 在现实交往中 ,个体的自我表露都会有特定对象和特定的形式 ,对自我表露的深度、 广度要十分注意。但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晒自拍不会顾及“面子”问题 ,晒自拍行为的发出者不需要面对其他人,也会避免现实交往中的各种不愉快和尴尬的情景。真实的个体不在场,晒自拍的行为就像演员的舞台表演 ,虽然在台前扮演着观众期待的角色 ,但是表演者却在后台隐藏了自己一部分的真实身份 ,所以在表露的广度和深度上会远远大于现实生活中。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 , 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演员”的身份 ,承担着不同 的社会角色。微信朋友圈作为个人空间 ,人们可以将自己喜 欢任何角色扮演出来 ,并且通过自拍的形式将自己 的“新”的角色展现出来 ,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私人空间晒自拍者大可过足演员瘾。 6 自我认知需求 现实生活中 ,自我是自己对自己和社会或他人对自己评价的集合。在自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 社会个体关注的重点是自我 ,并尝试通过晒自拍照 的形式在公共空间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在微信朋友圈晒自拍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包 含探索自我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 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认为现实自我是个人在受环境影响并且与环境相互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实际状况和行为;理想自我就是个体结合实现自身理想或者满足自身需要而在个人意识中建立起来关于自己的形象。现实自我和 理想自我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落差,个体既需要对现实自我形成认知,也要了解自己的理想自我。晒自拍者可以尝试对自己扮演不同角色嵌入自己的理想、亟待满足的需要和理想的人格 ,通过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来审视自 己 ,形成自我认知 ,探索出理想自我。 另一方面 ,微信朋友圈晒自拍行为中交流是自 我认知的过程。根据心理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来解释 ,微信朋友圈和镜子的实质很相似 ,人们 照镜子是为了获得自身的镜像自我 ,在微信朋友圈 晒自拍主要是用图片和文字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形象 建构 ,这种自我认知的实现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实 现的 ,也正是他人对于自拍照的点赞与评论。 7 经营人际关系 人际传播是在个体完成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动机。在微信朋友圈晒自拍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人际传播的动机。 晒自拍、发朋友圈的自我表露 ,是人际传播的基础 ,反映 其人际传播的需求。良好的人际传播 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表露逐渐加深。晒自拍者将自己的图片 ,表达方式或者更为隐私的信息,如年龄等更为隐私的信息传达给他人时,他人对个体的信任感和接纳程度会逐渐增高,这样才能形成良 好的人际氛围和人际互动 ,进行高效的人际传播。 微信朋友圈晒自拍一定程度上促进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晒自拍者可以将自身最理想的一 面给呈现出来 ,这契合了人际吸引的关键点。除此之外 ,微信朋友圈晒自拍行为可以对现实人际传播的缺失进行弥补和优化。 8 朋辈心理场域的建构 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 , “朋友圈”中智慧的言论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拥有智慧、传递正能量的朋友,我们称之为智友 。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 ,它起源于 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场域是指一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共同存在、相互倚赖 的因素 。 在自媒体时代 ,朋辈心理场域显然是积极而又有效的。以微信为例,大学生会在朋友 圈中宣泄和表达情绪,寻求心理共鸣;会在朋友圈树立自我形象,拓宽社交渠道;会在朋友 圈中评论时事,表明政治立场 。 正是这种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内形成了一个私密的 组织,不被陌生人打扰,使得圈内的感情更加牢固 。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重 要的心理场域。 9 超我人格心理要求和“人格面具” 在微信的功能中,朋友圈的功能比较适用于满足超我的人格心理要求。因 为在这里,人们更趋向于表达出符合社 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譬如理智、富于同情心、博学等—— 这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其风险在于可能会戴上“人格面具”,按照外界的意愿行事,隐藏自身真实的想法。 荣格认为,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 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面具,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行事。”在朋友圈中,同学、同事,还有的可能是半熟不熟的“朋友”,因此使用者会展现出数张不同的人格面具。这就是我们发现 朋友圈中的那个“人”似乎和我们平 常认识的那个“人”有些不同的原因。 在每个朋友圈中,使用者都是以一个 人格面具出现,他的行为与在这个特定群体中的形象会较为一致。 总体来说,微信的社交性是比较鼓励外倾型人格发展的。 10 自娱自乐/自我发泄 作为记事本的微信“朋友圈”。 在访谈中,几名调查对象都认为微信“朋友圈”具有一 种记录的功能。通过浏览4名调查对象两个月内的微信信 息情况,发现“90后”大学生微信平台上大多数信息都是以 个人文字记录或上传照片等形式呈现。人内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常 表现为自言自语等行为,又包括发泄(自责)、消遣(自娱)等 具体情况。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微信就是一种个体系统 内的信息传播。在微信的世界里,微信使用者则完全可以进 行“自言自语”,在微信上进行自我的发泄和消遣,类似于个 人日记的心情记事本。 11 群体“狂欢” 人际关系的场面是多种多样的:时而是严肃认真的讨论,时而是轻松愉快的玩笑,时而是推心置腹的交谈,时而是虚情假意的逢场作戏。 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的多样性。 作为群体“狂欢”的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在微信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围绕一定话题的或建立一定兴趣的讨论组或关系群。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重要手段。 12 信息共享和组织传播 作为新型电子公告栏的微信“朋友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此意义而言,微信也是一种组织传播。在大学生微信空间里实现了新 型的电子公告栏功能,通过快捷的信息群发,从而有效达到 组织内部成员的信息共享,适用于如班级、学生会这样的组 织。成员之间得以在此进行情感交流,还可以进行组织内部 的通知传达,如老师布置作业、某团体下达开会通知、异地 或远程信息沟通等,微信信息可以保存、可以共享,这些功 能使得组织传播更有效率,效果更好。 13 知识获取需求 作为自媒体的微信“朋友圈”。在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大 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向大众发布信息和提供知识。微信 “朋友圈”的传播尤其是大量转发,实际上具备了大众传播的特征,即利用一定媒介、利用先进技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播。 14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某一好友点 “赞”会同时被两者所有的共同好友看到。一些人担心两人 间的互动被其他好友看到会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因而在很 多情况下会谨慎点“赞”。如一位受访者讲道:“一想到给 一个朋友点‘赞’会被其他朋友看到,我就感觉很不自在, 就会犹豫到底要不要点这个‘赞’。”当微信朋友圈中的人有较高的点“赞”频率 时,会对个体产生影响,提高其点“赞”的可能性。反之, 则会降低其点“赞”的可能性。有受访者就表示:“朋友圈 里的人都很喜欢点‘赞’,受他们影响于是我也就经常点 ‘赞’了”。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