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一公团队解出11次跨膜超大蛋白,最难的竟然是……

 Purefact 2018-08-12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8月10日,《科学》在线刊发施一公团队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达到3.6Å(埃,10的-10次方),核心区域分辨率达到3.2Å。(注:3Å级别的分辨率可观察盐桥和氢键等,对药物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PKD1PKD2是多囊肾病的致病基因,发生突变后将致病,使得患者肾中会出现囊肿,体积大小和数量不断增加。多囊肾病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由于它为单基因疾病,因此治疗靶点清晰。


2003年一篇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的论文中显示,该病的研究热点在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等,以阐明多囊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实现临床彻底治愈。


15年后,该蛋白家族的精细结构终于由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团队解出,其中的多囊蛋白1是拥有4302个氨基酸包含11次跨膜螺旋的蛋白。在蛋白质解析的研究过程中,冷冻电镜的“洪荒之力”经常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电镜“放眼”透射前其实存在着大量待攻克的难关。“通过冷冻电镜获得蛋白质的结构,必须先获得足够量且性质均一的蛋白质。”8月11日,论文作者之一的王廷亮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上镜”前的准备工作耗时5年。


A.人源PKD1和PKD2蛋白的拓扑结构示意图。B.人源PKD1和PKD2蛋白复合物结构;C.人源PKD1独特的通道结构域。


系统摸索

获得够用的体外蛋白


对于结构生物学家来说,测试蛋白经常在量上捉襟见肘。用来研究的蛋白质为人源蛋白,很难直接从人体组织中富集提取而出。怎么办呢?


他们通过已知的基因序列将基因在原核生物中(例如大肠杆菌)进行克隆,获得大量的基因拷贝后,通过病毒载体等方式,通过侵染的方法转入到常用的工具细胞中进行表达。培养大量的工具细胞,就有可能富集到目标的蛋白质。


然而,对于工具细胞来说,这些外来基因怎么能表达得好呢?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为目标基因(PKD1和PKD2)寻找最优的表达系统。“如通过基因编码的优化,可提高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拿到体外重组蛋白质。”王廷亮说。


经过优化的基因表达系统转入细胞后,这些带有目标基因的工具细胞将在培养液中大量培养。此时,目标蛋白仍旧在细胞中,如何将目标蛋白从复杂的细胞中“钓”出来?仍旧需要大量的提取条件摸索,如尝试和筛选了大量的去垢剂、确定蛋白边界等,以做到“不错杀一个、不漏网一千”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


在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摸索之后,课题组获得目标蛋白却仍旧非常珍贵稀少。“50升的细胞只能提取出100微克左右蛋白。”王廷亮表示,这些蛋白只够完成3-5次的冷冻电镜样品的制备,而能够符合电镜数据收集要求的样品往往只有1到2个。


蚂蚁搬家

高精度反推巨型蛋白分子结构


蛋白“上镜”后,需要长时间的运转和巨量的信息处理。对于超大结构的蛋白质来说,研究者将收集到倍数增加的大量数据,再通过计算进行结构的再现。


冷冻电镜通过发射电子、并测定电子通过蛋白质分子后轨迹变化的方式,达到蛋白质结构Å级精度地呈现。其每次扫描的视域非常狭小。一个“镊子尖”大小的小金片(直径约2毫米),会被分为大约200个左右的均匀小孔,每个小孔中再分150个小孔,电子束一次只“看”其中一个小孔。整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成型犹如蚂蚁搬家,在获得大量的多角度的二维图片后,由后期的三维重建系统对图片数据进行计算和重构,并通过可视化系统形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示意图。


最终,施一公团队获得了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形成了独特的一比三的复合物结构,并对该结构和生化数据进行了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组发现二者在没有蛋白C端卷曲螺旋结构域的情况下仍能形复合物。


得出清晰结构

对多囊肾发病机制提出新观点


研究人员还发现多囊蛋白1中存在区别于传统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细胞膜内外跨膜电位的变化能够开启、关闭的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暗示了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不利于钙离子的通透。


论文第一作者宿强解释,“多囊肾研究领域内对这两个蛋白是否形成钙离子通道一直存有争议,该结构不支持复合物为钙离子通道的假说,给多囊肾病发病机理带来全新思考。”


除此之外,该复合物结构也刷新了结构生物学家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类似折叠“长相”’的认识。之前报道的大多数离子通道类似折叠结构或者是同源四聚体,或者是单链的假四次对称体,这个却是两个蛋白组成的一比三的复合物。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蛋白自己单独也能形成四聚体。这种独特的结构意味着不同的工作机理和调控方式。丰富了结构生物学家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类似折叠蛋白组装的理解。”宿强说。


由于无论PKD1还是PKD2突变,多囊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都相似。因此二者的基因突变应是通过同一途径致病,即“协同合作”。在此之前,学界对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协作”模式有4中猜测,分别为:位于不同位置,远程作用,产生信号传至细胞核;同位于细胞膜上,直接相互作用,多囊蛋白2发挥钙离子通道作用引起信号转导;多囊蛋白1主要作用,2从旁监督;二者共同激活第三方通路,挟持细胞的发育。随着结构的清晰,对于“协作”模式的猜测将很快有更加明确的答案,给多囊肾病的机制研究带来有益的参考。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