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轻风无意 2018-08-13

大荔境内由于河道摆荡多变,建置沿革屡更,境域亦随之变迁。总体变迁趋势是:秦、汉、晋、唐时期,县境较今略大;北宋、元、明、清代,县境较前缩小,民国以来,县境相对稳定至今。大荔县级建置,历史悠久,设撤分合,称谓较多。自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设临晋县始,历代县名,曾有过临晋、怀德、华阴、南五泉、武乡、朝邑、冯翊、河滨、河西、临沮、同州、大荔、平民县。大荔县名,始于西晋武帝末年,因地处大荔戎国而得名,后多变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复设大荔县,沿用至今。今之大荔县是1958年由原大荔、朝邑两县合并而成。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大荔这片土地,在历史上被称为同州,那可是“太平洋的警察”——管的宽啊。大荔县城门上有一幅楹联:“二华关渭水,三城朝郃阳”,说的是同州的管辖区域。二华指华阴、华县,关即潼关,渭即渭南,水为白水。三城指韩城、澄城、蒲城,朝为当时的朝邑县,再加上郃阳县。明清时作为府治,曾统辖着今渭南市的十个县市。因为是府治所在,所以当时大荔城的规模、格局都领导着“时代的潮流”,宽敞通达。澄城、白水山区的农民,穷一生的憧憬,也许只是走一趟同州府。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大荔县境内留存下来很多古迹,证明了大荔在历史上的变迁过程,也说明了大荔的重要性。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晋将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即在此地。《朝邑新志稿》称:“辅氏在小伏坡村”。民国时期,小伏坡西城门上仍有石刻“古辅氏城”四个大字。小伏坡村现属步昌乡,距县城东北18.5公里。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周平王末年,一支少数民族大荔戎入侵国,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王城就是大荔戎国戎王之城。

魏长城遗址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八年(前352)筑,南起华县,越渭河,沿洛河东岸到今洛川西北。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现在的马坊头、马坊渡、石槽等村名的来历,传说都与沙苑城有关。杜甫《沙苑行》中的“缭以周垣百余里”,“王有虎臣司苑门”诗句,可以窥见沙苑城的局部规模。据《朝邑县志》称:“沙苑城,旧志在县南12里,沿洛南岸,东入朝邑县境,南至渭水,城广80里。内有鹅鹳池、李公池,今皆没于沙。隋置羊牧,唐置沙苑监,牧马及上供牛羊,宋初置牧龙坊,又复改沙苑监。今城坊俱湮,惟故址存焉”。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朝邑县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创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时圮时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发,东、南、北三面冲崩几尽,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池深广各一丈,城门五:东一曰临河,西二曰镇羌、曰金汤,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就建在遗址的西半部。距今县城正东17公里。

朱立挺专栏|大荔饮食文化——历史变迁对饮食形成的影响

以上的历史变迁,说明大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延续,从上古,商周到明清,境域在变化,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多种饮食习俗也在这里融合,在时间的磨炼下,终于形成今天大荔特有的饮食习俗,既有独特性,又有普世性,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流传至今。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教授,陕菜网董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