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西征路:走近黄河虎豹口

 醉翁的图书馆 2018-08-14

红军西征路:走近黄河虎豹口

 

 

2006101010:14

 

 

  出会宁向西,驱车行进在黄土高原上,中午抵达靖远县城南的黄河虎豹口岸边。秋阳下,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仿佛向我们诉说起70年前的峥嵘岁月。

  193610月,经过长途跋涉的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21000多名将士奉命西征,从这里西渡黄河,踏上了艰险悲壮的历程。

  临别时,战友们互赠纪念品,祝福、期待西征战友早日凯旋。然而,此后河西走廊艰苦卓绝的征战,使许多并肩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重重艰险的战友成了永别。

  在附近的虎豹口村,记者寻访到一位当年亲眼见证红军强渡黄河的90岁老人。老人名叫杜守义,精神矍铄。红军晚上就住在我家院子里,天亮出发时,把打地铺的麦草捆放好,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在院子里做好饭,还给我娘端来一碗。杜守义老人说,老百姓没见过红军,也不知道红军是干啥的,红军刚进村时,村里人以为是国民党军队,都跑到附近藏了起来。他们在暗处偷偷观察了一天,发现红军纪律严明,不拿也不损坏群众的东西,都悄悄回到村里给红军帮忙。

  听说记者采访,老人的院子顿时热闹起来,村民们争着向记者讲述红军的故事。有的人说起往事,眼里泪光闪闪,分明是在告诉记者:70年过去了,红军留在沿途百姓心中的美好记忆,仍灯盏般亮在人们心里,并一代代如数家珍地传颂。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沧海桑田,今天的黄河水已难见当年的湍急咆哮,河面也窄了许多,但黄河激流留在岸边山崖上数十米高的印迹,见证了当年红军强渡虎豹口时黄河的深度和宽度。

  靖远县党史办主任杜树泽指着对岸的山头告诉记者,当时红军还没到黄河岸边,敌人就调集了两个骑兵旅,在对面岸边修筑碉堡,摆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沿岸船只和船工也全部被敌人扣押。为了帮红军渡河,村民冒死把事先藏在河底的一条能容纳百人的大船打捞出来,送红军过河。

  杜树泽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第一次在营防滩强渡失败后,红军在虎豹口上游做了不少木筏子,上面立着身着军装的草人,点上灯,让筏子顺水东流,给敌人造成红军要从下游过河的假象,等敌人把兵力调过去,红军则立即从虎豹口登船强渡黄河。

  曾亲历强渡虎豹口的红九军战士、87岁的刘能江老人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当时天已经冷了,红军穿的衣服都很单薄,有的战士脚上穿的还是草鞋。1024日夜里渡河时,红军与对岸的敌人打得很激烈,先头部队登岸后,很快摧毁了北岸敌军防线,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过了河。

  站在黄河虎豹口岸边,记者好像走进了一条历史长河。不远处见证当年红军渡河的一片梨树林,如今多半已在风吹雨打中干枯,村民们相继搬到塬上住了,只留下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然而,虎豹口却被当地百姓改名红军渡,似乎在证明,岁月改变不了红军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红军播撒在这里的长征精神始终在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本报甘肃靖远109日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