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开展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新技术

 渐近故乡时 2018-08-14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刘兴斌教授带领的心衰与器械治疗亚专业组团队,成功为一名八十多岁的高龄患者和一名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的患者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这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次完成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标志着我院正式开展此项新技术,同时我院也成为全国首批开展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医院之一。


患者安置常规起搏器风险高,刘教授果断选择无导线起搏器技术

接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两位患者都属于高风险患者,其中一名83岁的老人,2个月前突发黑矇,伴出汗,幸得家属搀扶未摔倒,入院后动态心电图诊断“慢室率心房纤颤伴间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建议单腔起搏器治疗。考虑该老年患者高龄、瘦弱,给这样的患者安装传统起搏器,起搏器囊袋溃破的风险较高。另一名患者为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五年伴房颤、房室传导阻滞,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患者心跳时快时慢,无法服用控制房颤等心律失常的药物,面对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后,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考虑到患者的基础情况和安置常规永久起搏器存在的风险,刘兴斌教授为患者选择了经皮植入的无导线起搏器的方案。与传统起搏器相比,这款无导线起搏器,创伤微小,无需切开皮肤,无需制作囊袋,无需沿血管放置电极导线,大大降低了传统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

(刘兴斌教授团队正在进行无导线起搏器手术)


手术顺利,30分钟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2018年8月3日,在刘兴斌教授的带领下,在徐原宁医师、郑明霞护士长、冯明华护士等医护人员的通力协作下,两台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都十分顺利,手术仅半小时即完成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第2天病人即可下床活动;观察3天后,术后程控起搏器参数正常,各项指标正常,患者顺利出院。

无导线起搏器——降低传统起搏器并发症的利器

自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传统起搏器植入疗法已经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救治了无数患者。但传统起搏器由于需要植入起搏电极,需要在患者皮下构建能装入起搏器的囊袋,这些有创操作均面临着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穿刺导致的气胸、心包填塞;导线脱位、导线断裂;囊袋血肿、囊袋感染;起搏器相关的三尖瓣反流等。在此背景下,无导线起搏器被发明了出来。

无导线起搏器从外观看仅仅只有胶囊大小,其长25.9毫米,体积1.0 立方厘米,重量仅2克,体积和重量仅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大小,虽然体积小,但是它几乎具有单腔起搏器所有的功能,而且不需要起搏导线,不需要设置囊袋;此外还能兼容1.5 T和3.0 T核磁共振扫描。

据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已经在2015年获得了欧盟的批准,2016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全球已植入20,000余例。按国家药监局要求,中国本土的临床研究项目也正式启动,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我院会和其他六个中心一起完成本次临床试验,让全球最领先的疗法和产品更快的应用到中国患者中,解决老百姓的切实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