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中医:中医同行要把中医推广到西医世界,而不是改变自身向西医妥协

 为什么73 2018-08-14


“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德国汉学家波克特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说道。

我们知道,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30多万家中医诊所,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医学科学殿堂也有3万多家中医诊所以及十几所中医药大学。

外国人对中医越来越认可和热衷,洋中医正在成为老外新的梦想职业,“到中国学中医去!”已然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年轻人的共同选择。

在这些“洋中医”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中医的魅力,也看见了中医的希望。

马里中医迪亚拉

把中医整套体系推广到西医世界

一双黝黑的手,写下潇洒的方块字,开出一张“君臣佐使”的中医药方。他叫迪亚拉,来自非洲马里的黑人中医。

1984年,迪亚拉由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深造。到中国之初,他先在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学习,但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决定弃“西”从“中”。他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那里读完了5年的本科。

1990年暑假,迪亚拉回到了家乡,决定到医院一展中医之长。当时,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妇科专业的师兄是医院的院长。师兄听说迪亚拉要来医院坐诊针灸,脸上露出了怀疑的表情。

一天,一个怀有四个月身孕的孕妇因打嗝到医院就诊。之前,师兄已经为其诊治过几次,并未见效。无奈,这次师兄将患者带到了迪亚拉面前。

迪亚拉在患者手腕的内关穴和脚上的公孙穴进针,行针5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紧接着,他又在患者背部定喘穴行针。约半个小时后,孕妇打嗝的症状完全消失了。“太神奇了!”师兄感叹道。

2014年,迪亚拉又在生日期间抢救了一个阿莫西林过敏的小伙子。

当天下午18:00左右由成都开往昆明的K113列车上,有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因吃了两粒125毫克的阿莫西林而出现呼吸困难,全身起皮疹,心率160次每分钟,呼吸困难。

迪亚拉便用自己随身带的针具给他做针灸治疗,15分钟后患者呼吸平稳,心率92次每分钟。经过一个小时的治疗,小伙子全身皮疹消退,呼吸18次每分钟,心率68次每分钟。迪亚拉不禁感叹中医太伟大!

很多人认为中医很神,迪亚拉解释说,其实这个神不是神秘,而是奇妙。

因为中医讲究个性化,因时因地因人而治之,迪亚拉认为,这是最早的精准医学。

“很早中医就讲,两个病人不能用一模一样的方子。个性化到什么程度,我用的药,跟你用的不一样。中医的辨证论治才是精准医学的理论起源,或者说启蒙。”

“中医治未病是伟大的,能够防患于未然。”迪亚拉博士后课题就是围绕治未病的,研究抗病毒的中药。“中药不仅有治疗功效,还有预防作用。中药,或者中药措施,通过扶正祛邪,就可避免、减少病毒感染。”

中医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科学性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事。迪亚拉经常给大家说,如果认为西医是科学,我就要反过来问,西医在中国才不到200年历史,而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

这个民族发展了这么多年,文明延续不断,如果不是中医,这个民族的生存、健康是怎么实现的?

迪亚拉认为,西医只有很短的历史,在中医面前,西医还是个小孩子。中医体系要比西医成熟很多、完善很多、先进很多。

每当有人把中医看作伪科学,迪亚拉比中国人还着急,他说他和中医同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中医整套体系推广到西医世界,而不是改变中医自身向西医妥协。

德国中医狄特马

中医最有魅力的就是临床疗效

狄特马3岁的时候,就从妈妈那里得到一本童话书,其中有一幅关于中国的图片,令他印象深刻。长大之后,狄特马学了几年西医,但他对西医手术治疗在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存在疑惑,不久便放弃了西医。

19岁的一天,狄特马在公园里看到一名中国人在打太极拳。从小便痴迷中国功夫的他,就开始跟着学习功夫。

怎料,师傅不仅会功夫,而且还略懂中医。有一次,狄特马在师傅家中看到不少躺着的病人,身上的银针扎得像刺猬,但却没人喊疼。在请教了师傅之后,他才知道这是针灸治疗,从此就迷上了中医。

这之后,狄特马还先后赴法国、日本和中国学习中医,还考取了针灸医师的执业资格,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的老家开了一家中医诊所。

每日限号接诊30例病患,门诊要提前4周预约,临床效果有口皆碑,狄特马的中医诊所开业26年以来,在当地远近闻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看来,中医最有魅力的就是临床疗效。

但狄特马渐渐发现,单纯的针灸治疗在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方面,仍然存在盲区,临床效果并不好。

偶然的机会,狄特马遇到了一位美籍日裔的中医师,并从他那里了解到经方(即中医药经典之方),并开始尝试运用经方与针灸相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在临床治疗中,狄特马发现这样的治疗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便坚定了这种结合治疗手法。

狄特马在德国开诊所期间,常常碰到过不少疑难病例。在德国中医圈里的朋友,也经常会分享一些对于中医及经方的疑惑,并托他带到中国,向中国的中医请教。

狄特马说,如今中医在德国非常流行,德国人也热衷看中医,认为疗效更快。在德国,中医的费用比西医便宜得多。

虽然中医未纳入德国的医保,但仍有不少德国人愿意自掏腰包找狄特马这样的中医师看病。

几个月前,全球爆发流感。在德国,40多度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少。狄特马的诊所,两个月里就接诊了这样的病人不少60来例。

其中有一个病人,先是去看了西医,结果40度高烧反反复复,之后找到狄特马。狄特马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病人的情况才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未来,狄特马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如今中医在全球的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在德国,学习中医的人很多,但对于经方,却知之甚少。

他说自己会继续钻研《伤寒论》,等到时机成熟,他希望能与中国的中医名家合作,创办相应的机构组织,招募更多的中医师,帮助中医在德国乃至欧洲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葡萄牙中医姚灵

更好传扬中医药文化

葡萄牙姑娘姚灵,在22岁时因消化系统问题,出现了西医的乳糖不耐受等症状,看了不少西医无效,后得遇中医渐好痊愈,由此展开她与中医的情缘,并痴迷至今。

27岁那年,她毅然辞去中学体育老师的工作,“半路出家”投身中医,在葡萄牙完成5年系统的学习后,2013年又随学校交流团辗转到了中国的南京学习。

她说,关于中医针灸我非常好奇,感觉非常有趣,所以我把我的工作放下来了,去学习中医针灸。

姚灵讲,葡萄牙临近海域的地方,民众的风湿病比较严重,但西医并没有风湿的概念。

另外,很多腰痛、颈椎痛、关节痛等疼痛疾病首选的也是中医,中医针灸在我们国家正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我愿意花9年时间为人生第二份职业练好技术。

2008年毕业后,她将回到葡萄牙从事中医工作,开了一家自己的中医诊所。

她说,她可以把在中国学习的传统的方法、新的方法,带到葡萄牙,跟葡萄牙的中医医生进行交流,更好传扬中医药文化。

韩国中医金仁根

此生都会与中医相伴

迷恋中医的金仁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博士,他说,“我信佛,我相信中医与我有缘。”他此生都会与中医相伴。

在中国求学期间,他曾先后花费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中国内陆的各个城市,寻访真正的民间中医。

他经常他乘坐出租车遍访中国内陆各个城市的名医。他说,“出租车司机是城市里消息最灵通的人,我一说,他们就能带我找到。”

为了学习如何用药,他不仅尝试已有的方子,还尝试自己觉得可行的中药方。

为了验证泻火的方子,他将黄芪、黄柏、黄连煎服成中药汤剂自己服用,结果因为太苦而呕吐;为了尝试以毒攻毒,他尝试用河豚毒入药,结果把自己送进了急诊室……

他说,“我觉得这样的尝试非常重要,它会让我更清楚如何使用药物的计量,也更能照顾到病人服药时的口感,尤其是小孩喝的汤药。”

面对中西医之争,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爬山,在没有到达山顶之前你是无法把风景尽收眼底的。对中医的认识也是如此,在科学水平尚有限的现在就来评判它的整个体系,这是不恰当的。”

而今,他学医有成颇有名气,开办了自己的中医馆,不少韩国病人和欧美的病人,都愿意专程打“飞的”去请他治疗。

巴西中医海金斯

甘做中医文化的巴西使者


海金斯学习中医的经历堪称传奇,当年他被胃痉挛的痛苦所折磨,吃了很多西药都不管用。后来“我忽然想起我的武术老师会针灸,便向他求助,结果针到病除,一个疗程就痊愈了。”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立竿见影的效果深深地震撼了他。海金斯从此迷上中医,一发不可收拾。

为此,海金斯毅然放弃即将毕业的法律专业,下决心学习中医,并于2001年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拜师学艺。

学习之余,海金斯还将中国古典文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翻译成葡萄牙语,把中医文化带给巴西人。

2002年海金斯在圣保罗创办巴西中医学院。如今,这所中医学院里有着4100平米的新教学楼,已有近1500名学生,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慕名而来,到此进修。


海金斯已经开始计划把学院扩张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同时,该学院还拥有拉美地区最大的中医图书馆和巴西唯一一家全年无休的中医诊所。

目前,巴西的正式中医针灸医师达5万人,其中华人针灸医师近一万人。海金斯介绍,在巴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中医。

很多水平高的巴西医生都对中医赞不绝口,想不到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能把很多疾病做出了诊断。

法国中医阿贝乐

中医是一门治疗的艺术


法国人阿贝乐,14岁时得了中耳炎,看了几个西医都不见好转,于是妈妈带着他去看中医。

那时候他对中医完全没概念,那位医生是位有20年经验的老婆婆,给他针灸,明明是耳朵痛,他却发现医生扎自己的手和脚。

更奇怪的是,第一次治疗后,耳朵就不怎么痛了,一周后再扎一次,中耳炎就好了,阿贝乐觉得非常神奇!

高中毕业时,阿贝乐对升学指导老师说想学习中医。“在全法国可能都很少有高中毕业生想学这个,老师去查了资料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学科”。

老师告诉他要先拿到西医学位,再去进修中医学才能做执业中医。于是阿贝乐考进了波尔多的一所西医大学。“一年后我觉得方向不对,老师们特别批评针灸、正骨、自然疗法等”。

那时,迷茫的阿贝乐接触到太极拳,一位教授太极拳的老师介绍他去图鲁斯的私立学校学习中医。

阿贝乐决定退学,为了负担学习中医的学费,他考进了图鲁斯一所心理大学,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一边打工赚钱。

在两所学校里,他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拿到两所学校的毕业证后,他又继续跟着老师学了两年的中医临床知识。

渐渐地,阿贝乐不满足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他想要看懂中医学典籍,开始抱着词典学中文。

他当然知道想要更快速地学习中文必须来到中国,2007年,阿贝乐变卖了在法国的车子,看着中国地图,选定了成都。

来到成都,阿贝乐一边在川大学习中文,一边找了一对一的医古文老师,还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

阿贝乐认为,中医是一门调整人体整体平衡的医学,也是一门治疗的艺术。

西医检查的仪器冷冰冰,而一个活生生的中医师会对病人望、闻、问、切,我们会去分析,去考虑病人身体、心灵、情绪方面的原因,去全面理解这个人的状态。

我们不再拿冰冷的眼光去对待病人,而是要细腻地考虑所有因素,然后再做出我们的判断。

如今他获得了中医学博士学位,还将《伤寒论》、《医理真传》、《四圣心源》、《神农本草经》翻译成法文出版。

俄罗斯中医加琳娜

西医代替不了中医

加琳娜本是一名莫斯科残疾人协会工作人员,2000年,因为一场中医讲座,加琳娜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当时就喜欢上了中医,并决定到中国学习。”

对于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加琳娜来说,这一决定意味着她要辞掉原来的工作,一切重新开始。理所当然,她的决定遭到了家人,尤其是科学家身份丈夫的反对。

她说服丈夫去听中医讲座后,取得了丈夫的认可,但他仍不相信妻子能学好中医,因为汉语很难。最终,加琳娜还是毅然搭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学习,她成功了,现在加琳娜在莫斯科开设私人中医诊所。从开办诊所至今,她每年至少来一次中国学习与交流,多则一年去五次。

如今在自己的诊所里,大多是已放弃西医治疗的患者选择了中医治疗,加琳娜说“西医代替不了中医,现在世界上出现了电脑综合症、疲劳综合症以及各种肿瘤、癌症,西医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中医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

除帮人调理身体外,加琳娜还是对外宣传中医文化的使者。

在她的私人诊所里常年摆着《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等书籍,她不仅自己经常阅读,还供患者读取。她还在俄罗斯各大养生俱乐部讲授中医讲座。

并不定期去欧洲宣讲,力求将中医恩泽带到更多民众身边,许多人还曾因为她的影响,也辞去原来的工作,到中国学起中医。

加琳娜说,中医诊所在俄罗斯已成为“时尚新宠”,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组团来中国“取经”,学习针灸、推拿、中医基础、中药相关知识等。

现在在俄罗斯,中医师约2.3万人,有67%的人相信包括传统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