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什么书都买,买书不读书,是藏书的大忌!

 万事如意2td0c4 2018-08-15

藏书爱好者,在有一定积累之后,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著名藏书家龚明德认为,藏书没有方向,什么书都买,买了又不读,是藏书的大忌。

周六,应一位新结识的爱买旧书的同好之邀,去他的藏书室观书,这位同好的收藏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我用一个多小时,把他的全部藏书约两三千册的书名都仔细看了一遍之后,觉得他的《聊斋志异》可以再进一步充实,成为他今后的主攻方向。

藏书|什么书都买,买书不读书,是藏书的大忌!

《聊斋志异》具有权威版本价值的共十四种,这位同志已有十二种。他再努力一下,搜齐所缺的两种,并用五至十年的功夫,把各种《聊斋志异》的选本和连环画,以及有关研究专著和零散资料收齐,都不是难事。他还可以与山东淄博的蒲松龄纪念馆取得联系,把淄博等地出版的所有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研究专刊也一并收藏。

凑巧我对《聊斋志异》有点常识,就即兴一边喝茶,一边与这位同好在他的“斋”里“聊”起了“聊斋”。

藏书|什么书都买,买书不读书,是藏书的大忌!

龚明德家藏书多为中国现代文学典籍。 陶霞 摄

我说:“一九五几年《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矛盾论》一文注释《聊斋志异》,说这本小说集‘共短篇小说四百二十一篇’,这是当时旧通行本所收的篇数。其实,早在1948年于东北的辽宁西丰一户贫农家中就发现了《聊斋志异》稿本,证实有四百九十一篇,一九八几年第二版《毛泽东选集》仅仅在注文中删去了《聊斋志异》的具体篇数,却不注明究竟该是多少篇才是准确。

这位同好急了,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他的书稿怎么到了辽宁?

我翻开他收藏的1955年文学古典出版社影印的该稿本的《出版说明》,用手指点着读了一遍,详细地向他释说其中“1948年东北的西丰”的历史背景:“蒲松龄的七世孙蒲国权由山东移居沈阳时,曾带来《聊斋志异》原稿的一部分。蒲松龄的九世孙蒲英灏移居西丰时,又把手稿带到西丰。”

这里,我并没有做过什么艰辛的考据,仅仅只是读了一位前辈的文章,记住了这个情节而已。写文章的这位前辈也没有做什么考据,他是从《静悟室日记》中找到日记作者1933年借阅《聊斋志异》手稿本的记载才弄明白的。

我对这位同好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还没有收藏者刻意专买《聊斋志异》,你不动声色地搜集,不会代价太大。”我曾当教师十五六年,“好为人师”的恶习改不了。我继续唠叨:“不仅成本儿书刊,包括有几百字文章的废报纸,只要写及《聊斋志异》,你都注意保存。等你有规模了,你这里就是‘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资料集散中心’之一。我敢说,成都地区的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和有点出息的学生,都将是你的书斋的受益者。”

告别这位同好出来,我就想:人不管多大年纪,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两三年的逛旧书店、旧书摊买旧书的历史,他肯定再不去买旧书就难受,就是说他有了习惯了。有了某个良好习惯的人,只要他稍加努力,就会是某一方面的懂行的人。这种人,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人。

我在出版部门打工二十多年,卧底探知的内情非常让人难以置信。在这个以文化为唯一目的的行业里,几乎凡是认真读书写字的人大多是收入最少、职称不高,而凡是对文化不忠诚的都有升级别、升工资当官的可能。所以,这十多年的新书出版业很少有令人满意的。因为,主管出书的人不读书、不逛旧书摊,他们只凭自己的“智慧”来“策划”选题。试想:上述那位逛旧书店、旧书摊的朋友一旦成为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收藏家,如果他搞出版,有了一笔经费,他就可能出版一部“《聊斋志异》史料大全”,哪怕只印一千册,也是有用的好书。

藏书的方向,在我看来很重要。没有一个方向,什么书都买,买了又不阅读,是藏书的大忌。

原载于《藏书报》2007年3月26日第4版“书界人物”

———— / 完 / ————

藏书|什么书都买,买书不读书,是藏书的大忌!

龚明德

龚明德,集藏书家、研究专家、作家三位于一身,是中国当代坚守高雅出版文化的优美出版家,大约藏书四万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