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二年,盛世大唐迎来了又一批在京城赶考的学子。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它最为辉煌的时刻,文化上也是群星荟萃。李白横空出世,在这一年走出家乡,四方游历;王昌龄更是在这一年远赴河陇,开始创作千古传颂的边塞诗;贺知章、张九龄等年富力强的诗人正在熠熠生辉。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也少不了唐朝最引以为傲的题材——诗歌。不过,此时的进士科的诗歌却必须采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叫做试贴诗。这种形式制约了诗人的发挥,而且在平时生活中,才子们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但考试毕竟有考试的规矩,所以从来没有人质疑过。 于是,各地的考生鱼贯而入,各自找到位置,便接受当时的试题。这一次试贴诗的题目叫做《终南望余雪》,很符合当时的情形。终南山就在长安的南边,在天气晴好的冬日眺望,也许还真能看到终南余雪。于是,这些考生或奋笔疾书,或冥思苦想。 没过多久,一名叫做祖咏的考生一挥而就,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首诗。他又小心翼翼检查了几遍,心中默念了几次,举手示意完成了试题。 有人说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是著名诗人赵冬曦,虽然没有确切史料,但能主持这种档次考试的主考官必非泛泛之辈。考官见到这个考生一马当先,提前了这么多时间交卷,也很诧异。他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试卷,极其小声地读起来:
好诗!考官几乎激动地叫了起来。这首诗看起来平淡无华,却是用笔非常讲究,它将终南山的秀,积雪的灵气,远远望去的颜色和长安看过去的感受都生动再现。特别是浮、明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堪称点睛之笔。 考官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篇即将千古留名的佳作,也为自己能见证历史的一刻而自豪。但是,他突然发现有点不对劲,马上拍了拍脑袋,又拉住准备转身离去的祖咏,小声对他说:十二句的诗,你好像少写了八句,这样是不合要求的。 祖咏回过头来,恭恭敬敬地向考官行礼道:学生知道少了八句,但是学生想来想去,实在再也没法添加了。这四句话,已经将终南山的景色写完了,写满了,强行再加,实在是画蛇添足。 考官却提醒他,不按要求作诗,写得再好,也是取不了功名的啊!祖咏再次行礼:诗真的已经写完了,别说再加八句,就算多改一个字,也是破坏了意境。 祖咏说完就离开了,留下了考官仍然在反复吟诵这首诗。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但他向上级提出建议,仍然破格录取了祖咏。 就这样,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成为了自古考场诗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祖咏本人的代表作。也许很多人对这首诗并不是太熟悉,但它的地位却高得吓人。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将这首诗列为咏雪诗的最佳之作,与其并列的只有陶潜所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所写“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王夫之则在《诗绎》中评价:
只不过,祖咏后来也不走运,他当上进士之后,很久都没有被授予官职。为了避免坐吃山空的局面,堂堂进士、大诗人竟然沦落道去钓鱼砍柴为生的地步。虽然宰相张说听说他的才华,举荐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心高气傲的他也没法应对官场的险恶,最终辞官归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