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历代总督中他死得最窝囊:打胜仗后被洪水淹死

 思明居士 2018-08-16

清朝时期的总督,除了寿终正寝外,还有不少死于非命。

被刺杀: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刺客张汶祥刺死,成为千古奇案“刺马案”;

被革命党处死: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丰派兵弹压保路运动,引发“成都血案”,被革命军抓住处决;

自杀殉国:1911年,闽浙总督松寿弹压福建革命党起义未果,感觉大势已去,吞金自杀,成了清朝的殉道者……

与上述这些死于非命的总督相比,我们将要提到的主人公则死得很窝囊。他叫沈兆霖,任职陕甘总督。

沈兆霖,字尺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1801年,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按部就班地进入官场,历任侍讲、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1852年,任职吏部侍郎,督江西学政。

清朝历代总督中他死得最窝囊:打胜仗后被洪水淹死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起农民军起义,如洪流滚滚,清朝八旗军和汉人绿营都不堪抵挡。见到这种情况,沈兆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建议:兴办团练,来代替八旗军和汉人绿营。

沈兆霖在折子里说:“今贼专攻省会、郡县城池,城既破,乡勇亦相与解散矣。抚州如此,各省各府亦必皆然。”“乞饬直省当於练勇中精选十之二三,联为乡兵,统以练达有位望之人。遇本县有警,互相救援。其外府、外县仍不得调往,以免扰累。”

在沈兆霖看来,太平军战斗力很强,不同于以往四川、湖北的白莲教徒,必须由各地有名望的人,组织训练精干力量,遇到敌人进攻时互相支持,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兴办团练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建议。在这之前,各地有自发组织的团练,比较散乱,而由朝廷的名义来兴办团练还是第一次。朝廷采纳了沈兆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曾国藩训练的湘军……

清朝历代总督中他死得最窝囊:打胜仗后被洪水淹死

从一定程度上说,沈兆霖的建议挽救了危在旦夕的清朝。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钦差大臣、大学士桂良奉朝廷之命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这是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沈兆霖强烈反对《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内江通商”两款,认为这两款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仅如此,沈兆霖还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闻风而逃,带着一帮大臣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沈兆霖力主抗战,反对求和,又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命令直隶各州县组织民团,扰袭、打击英法联军。

当然,沈兆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整个国家都在英法联军的打击下败下阵来时,沈兆霖的努力如石沉大海,毫无作用。

清朝历代总督中他死得最窝囊:打胜仗后被洪水淹死

1862年,沈兆霖奉旨署理陕甘总督,接替剿回不利的原陕甘总督乐斌。沈兆霖是典型的书生带兵,可他在行军打仗上还有一套,三下五除二就平息了回乱,当年7月,胜利班师。

然而,就在班师回来的路上,出事儿了。

7月7日,沈兆霖带着护卫前往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城)的路上遭遇暴雨袭击。暴雨引发了山洪,沈兆霖和护卫都被山洪卷走。《清史稿》的记载是:“水退,得兆霖尸,犹端坐舆中。”是说洪水退去后,找到了沈兆霖的尸体,发现他神色如常,如端坐在舆中。沈兆霖享年61岁。

一个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竟然被洪水淹死了。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生。平番县的县官闻讯后,大为惊慌,深怕朝廷怪罪下来,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毕竟,沈兆霖是死于自己的境内。

他的师爷倒很冷静,劝慰他,说山洪发作不是人力所为,属于不可抗拒因素,朝廷无法追究责任。倒是事后可以做些补救工作。在师爷的建议下,这位县官将境内的山神、城隍等泥像送到沈兆霖出事的地方,狠狠抽打了一顿,惩罚他们没有好好保佑总督大人。

随后,平番县在那里建了一座祠堂,里面祭祀着沈兆霖的泥像。人们便把这座祠堂称为“沈公祠”。

沈兆霖遭遇山洪袭击时,总督大印也随身携带,被洪水冲走。后来,一个放牛的儿童找到这枚总督大印,辗转交到总督府门。放牛儿童为此还得了50两银子的奖励,小小地发了一笔财。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