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的地域文化.TXT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17
    南通的地域文化 如果将南通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来考察,则能较为清楚地显示其个性特点。人类一般文化存在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时空限制性。从空间维度上看,人类总是在自己直接所处的地域空间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所谓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或称“区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影响。不同人群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所形成的文化隔离,也有效地保持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独特发展趋向。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其“地域”(Region)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的历史区域,是一个疆域模糊,大致的所在地区,如“齐鲁”概指山东,“关东”泛称东北等。这种模糊的地域概念已经转化为文化界分的标志,并且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既强化又融合的过程,强化的主要是特色,融合的主要是内容。上古时代的地域文化,大致有中原华夏文化和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文化,各有不同的层次和鲜明的特色。经过碰撞与融合,在更广大的中原地区汇聚成汉文化。汉文化又依据各地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巴蜀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内容相对稳定,有着多元的特定模式和传统,其本身变化比较缓慢,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也会有较快的发展。不论哪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根,这就是民族文化;而不论什么地域,也有它自己的根,这就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无不与自然、地理、经济以及其他复杂的人文因素相关,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个根一旦形成,大多数时候都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顽强地渗透于民族的、地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考察目前我国的地域文化研究,在学术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三个层次:其一,对中华文化中几个大的构成部分的关注与研究,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其二,以省为范围的省级文化史,这部分特点不太明显;其三,确定地域范围更小一点的,如以苏州为中心的姑苏文化,以扬州为中心的维扬文化,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等,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对南通历史文化的考察可以说属于这第三个层次。 要比较正确地概括南通历史文化的特征,首先需要了解南通地域的演变。南通地处江海交汇处,位于长江北岸,是长江冲积而成的平原。这块平原从西北逐渐向东南延伸,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曾有几次沙洲并接大陆的过程。至20世纪初,南通的境域初具规模,形成了滨江临海的独特格局。 很多人据此将南通的历史文化说成是江海文化,一是取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南通这块大地是大江和大海的产儿;二是取其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前的古青墩人活动的场所四面环水;三是取其文化的包容性,南通居民五方杂处,各种文化能和谐共存互相包容,虽说不上有汇纳百川的心胸,却有江海的宽广胸怀。这有一定的道理,由于江海文化和姑苏文化、维扬文化、海派文化相比较倒确实也有点差别。姑苏文化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情趣,那宜人舒适、悠闲清雅的生活环境,典雅的园林、高耸的古塔,江南细雨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留连忘返;维扬文化则更多地有一种脂粉气和文人气,似乎到处都有写不尽的诗情画意;海派文化则是中外文化荟萃,充满经济活力,更多大都市的贸易气息。江海文化比较它们来显然要粗犷开阔一些。 但是,仅用江海文化概括南通历史文化的特征,显然不够全面且嫌宽泛。虽然任何文化都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生存的方式和表现,但地理环境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决不是地域文化特征的唯一成因。倘若将南通的历史文化理解为或概括为江海文化,那江海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假如单从地理环境考虑,从苏中地区着眼,南通似乎可以划入维扬文化的地域,南通曾被称作“小扬州”,而古代它确实受到扬州的影响;如果这样,南通也曾有“小上海”之称,近代受到上海的影响较大,似乎也可以划入海派文化。而从方言的角度看,南通地区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划入吴文化也未为不可,这样一来南通历史文化的特征就无法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