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向世界宣布:我们申遗成功了

 读书能见道 2018-08-18
桂林城事  影响桂林有影响力的人 

据悉:桂林有20%的人关注了“桂林城事”,他们创造了桂林80%的财富。


世界看桂林,桂林看灵渠。今天,桂林人的朋友圈都被灵渠刷屏了!



今天,桂林灵渠申遗成功


正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于当地时间8月13日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灵渠、都江堰、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宋代文献已有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干渠上以有坝或无坝引水、提水等多种形式灌溉湘桂走廊沿线农田,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

图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灵渠“身份证”


与灵渠同时获得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还有都江堰、姜席堰长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世界遗产,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目的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每年申报评选公布一批。今年为第五批,除中国申报的4个项目外,还有来自其他4个国家的10个工程一同入选。

颁奖现场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近年来,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成为水利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载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历史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代表领奖


中国前四批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有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浙江宁波它山堰、安徽寿县芍陂、浙江诸暨桔槔井灌、陕西郑国渠、江西泰和槎滩陂、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和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等13个项目。加上本次公布的第五批,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

颁奖后合影


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成立于1950年,是以国际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74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5%的灌溉面积。本次会议自8月12日开始,期间除灌排大会学术交流、执行理事会及各技术工作组会议外,还包括多场专题研讨会或专题论坛、区域工作组会议及技术展览等,8月17日闭幕。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电视宣传片


○●中文版视频




○●英文版视频(中英文字幕



灵渠灌溉遗产简介


兴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多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但年内分配不均,汛期3-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5%,经常发生夏涝秋旱,农业用水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


关于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12世纪。南宋乾道年间,时任静江(即今桂林市)知府的李浩曾修治灵渠,在《宋史》中记载“郡旧有灵渠,通漕运,且溉田甚广”。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描述当时的灵渠,“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



此后,灵渠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明洪武二十九年(1386)专门修建“灌溉水涵24四处”。主持此次大修的监察御史严震直在纪事诗中称颂:“塘陡经营筑版初,皇恩滂沛海南隅。民田自此多沾溉,安享丰年乐有余。”桂北地区山多地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灵渠的农业灌溉效益越来越突出。清代以前没有关于灵渠具体灌溉面积的可靠记载,18世纪时描述“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约合数千亩。(清)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1938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当时灵渠保灌面积为8502亩。


20世纪70年代之后,灵渠的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已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000多人。灌区除种植水稻外,还包括葡萄、柑桔、草莓等经济作物,农业年产值约13.16亿元。

灵渠的灌溉主要有自流和提水两种方式。渠堤上的水涵就是灵渠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在渠低田高的地方,则普遍使用筒车、龙骨水车等提水灌溉,20世纪60年代则改为水轮泵提水灌溉。

        在一些渠段建有堰坝来壅高水位、控导水流,一方面能够蓄引渠水自流或提水灌溉,同时还留有船只通行的“堰门”。随着灵渠水运功能的消失,这些堰坝也转变为完全的灌溉工程。

两千多年来,灵渠不仅是岭南地区与中原交通的战略要道,更为兴安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堤内航运千年通畅,渠外农田五谷飘香。秦始皇的千秋伟业早已载入史册,一渠清水仍长流千年,泽润着万亩沃壤。


灵渠申遗之路


灵渠,1988年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列为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

2011年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再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调整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3月,兴安县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将申遗文本及相关资料报送国家文物局,并参与了2016年国家申遗项目的竞选。编制《南渠环境整治及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等。

2016年与花山PK,灵渠以7:6票胜出,但在后续竞争中惜败。

2017年,灵渠申遗工作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被重视。


文章转自:灵渠咨询、兴安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