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字两年的一些总结

 ybshzz 2018-08-18

我从小不喜欢规规矩矩写字,甚至故意潦草,写得大家都不认识。我父亲说我写的信,好多字都要靠猜的,我一直不以为然,没有重视。后来参加工作,把‘写字’ 丢到了遥远的山的那一边,一年写不了几个字。

直到前2年,不知哪根神经突然触动,练起了毛笔字。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能在接近不惑之年开始练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自父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小时候是这样,长大了还是这样。

父亲长期坚持练字,一有空就坐到书桌前,写一写。年轻时,白天农忙没空,晚上点着煤油灯,也会写一会儿,很少间断。

父亲没有临过帖,完全是自创的写法。写的大字虽然有一定水准,但毕竟是属于野路子,没有太多章法。现在年龄已大,写字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动力去继续提高,我买了《九成宫》《多宝塔》给他,临了几天,就改成他自己的写法了。如果我能早练10年,或许能改变他的一些习惯,只怪我练得太晚,那些年都干嘛去了。

书店很多入门字帖,我凭感觉选了《胆巴碑》,那个时候对楷书四大家都不知道,选的赵体,因为它看起来飘逸漂亮,没有其他三家那样严整呆板。

就此开始了练习。,闷头练了10多遍《胆巴碑》,进步很慢。

学一件事情,我喜欢自己慢慢折腾,不喜欢跟着老师学。这个习惯由来已久。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慢慢看书。当然,这不是个好习惯,只是我习惯这样。

现在网上书法学习资料很多,只要有时间,有兴趣,花点心思去找找,都能找到一些有很高价值的内容.

这是今人大大优于古人的地方。古人学习书法不容易,一般是家传,亲戚朋友之间的师传,学习的字帖很难得到,偶尔得到一本摹本刻本,也是如获珍宝。

现在网上有任何一本字帖的资料、照片,都可以临写。但今人和古人书法水平的差别,就像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差别,古代随便一个没有名气的进士都能秒杀现在99%的书法家。更不要提那些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在网上看到了2个系列的视频教程,感觉帮助很大,一个是香港书法家黄简,一个是台湾书法家陈建忠。反观大陆,那么多书家,都藏得太深,要么自以为是,瞧不起人,要么装神弄鬼,哗然取众,功利心过重,没多少人做这些免费的事情。

(田蕴章兄弟为大陆书法普及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的字被一些所谓的高手喷成什么样子,起码你们楷书要写得比他们好才有资格去喷他吧,写得都不如他,凭什么资格去说那是印刷体。)

黄简老师系统的讲解了书法,看完后总算有点明白了书法是件什么事,知道了那些极具美感的字帖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都起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一系列课程是入门必看的视频,任何一个培训老师都不会讲得这么全面和细致,这系列视频简直能剥夺培训教师的饭碗。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买回了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倪匡赞》《智永千字文》《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多宝塔》《勤礼碑》等。这个时候我犯了一贯的好大喜功的毛病,短时间吃得太多,消化不了,这些字帖中的一本就够你写2年,而我在半年时间把这些帖写遍了,效果可想而知,等于没写。

加上赵体楷书代表帖:《胆巴碑》《妙严寺记》《三门记》《仇颚碑》《寿春堂》,行书字帖:《前后赤壁赋》《闲居赋》《洛神赋》一下子就有了近20本字帖,这本写写,那本练练,徘徊在书法的海洋中,失去了方向。

父亲说过多次:”不要练杂了,专心练一本。”

到底练哪一本?赵字前前后后练了1年多,放弃有点可惜。这个时候也了解入门字帖应该选《九成宫》或《多宝塔》,比较容易上手。赵体字好看但难写,一般不从赵体入门,写几年后,有一定的基础,再去练赵体效果比较好。

基于这种认识,又重新开始从《多宝塔》开始练,练了半年。这期间认识了一个高手,20年以上功力,小楷写得非常有水准,他也是《多宝塔》开笔,“《多宝塔》三年能入门算有悟性。”这把我吓一跳。这位老师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只练一个字,《多宝塔》一千多个字,难怪他说3年练完。按他要求的去做,会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如果想在书法的路上走得远一点,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但对我来说已是不可能做到了,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枯燥。如果没有了兴趣,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也许刚练字的小朋友,练三年《多宝塔》打个坚实的基础是明智的选择,小朋友时间比较充足。

有了这点小小的抵触,在严师的要求下,只练了1个星期,之后有两天没有坚持,老师说:‘朽木不可雕也’,不再要求我写,不再检查每天的作业。

我又回到以前的节奏中。来兴趣挥一下笔。

上面介绍了香港的黄简老师,偏理论。台湾老师陈建忠,实战高手,临遍了所有主要一点的字帖,临什么是什么,临写过程都有视频放在网上,这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 陈老师坚持了10多年,视频不计其数,非常不容易,功德无量。这些视频成了书法学习者一个宝库,相当于一个水平很高的老师带着你写,边写边讲解要点难点。让人获益匪浅。

为什么要练书法?陈建忠老师给出了三个选项:

1自娱自乐 2 书法谋生 3 成为书法家。

第一个选项适合我,这两年如果没有练字,都不知道这些时间会干什么。看书累了,尽情挥毫几笔,起很好的调节作用。这注定我练字,主要是依性情,而不会练《多宝塔》三年。所以行云流水的赵字,妙趣横生的阴符经,精美绝伦的王羲之字,才是性情所在。就算这样,还是会想“要是小时候有3年《多宝塔》的底子,多好啊”

2年下来,整体进步缓慢(理论可能稍快一点),写写忘忘,记忆力严重下降,背不下帖。《胆巴碑》《妙严寺记》临了不下30遍,创作起来还是很多字不能记起。也许临到50遍会稍微好点吧。

中间练了半年的悬肘,一天坐得太久,希望站着悬肘写。也有人说,悬肘是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对我又是很难的一关,手臂不听使唤,练半年虽有进步,但感觉还是不能适应,不知他们说2个月能练好是怎么成的,反正我不成,放弃了。这半年相当于原地踏步。重新回到悬腕时,手又有点抖。

就这样写着,父亲不时看看

“写得不错, 有进步 ”经常这样鼓励。

”劲力差一些,以前的人写字,小臂上可以压三块砖头而不抖,劲力很大”看着我写的一些软绵绵的字,略有失望。

“涟源在清朝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出过帖,我忘了他的名字,我听你外公说起过他,太外公那个时候见过他的字。他手里的毛笔号称‘仙笔‘,一条街起大火,前后左右都烧了,唯独一个粮店没有着火,这个店铺的老板在他那里求了一个‘水’字,贴在大门口,火都避着走。”这个故事我以前没听过,像神话故事。父亲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时的冒出新故事,像井,不断的冒水,讲故事有声有色,很有吸引力。

我特意查了一下,找到了这个书法家叫黄自元,(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现属于涟源),清末书法家,实业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曾临摹《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书帖,为该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书法史上排得上号。

楷书止于鲁公,行书止于右军。

后人再难超越。天才如赵孟頫,米芾,东坡也只能在他们的体系里面寻找狭缝,谋取一席之地。这样就能理解现在的书法家无处安放的创造冲动,各种怪书、丑书、射书等等,借着创新的名号,博取一时之笑而已,我了解一个写了50多年,多次获奖的‘书法家‘,现在极少写楷字,行字,出手就是丑得辣眼睛的怪字,众人追捧,极有市场。

但书法绝不会止步,它像所有的艺术一样永无止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