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岁作家一生笔耕不辍,每天创作上万字

 冬天惠铃 2018-08-19

他是一位上海南迁至港的文坛耆宿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从抗战到内战再到迁港

后来又见证了香港回归

半生离乱

中国大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尽在眼底


他就是

 刘以鬯 


 “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


2018年6月8日,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去世,享寿百岁。


2018年8月18日下午,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携手《香港文学》、《特区文学》、《深圳青年》三家杂志社在福田八卦岭香港文学出版社联络处成功举行了“以鬯以来——刘以鬯作品赏析暨深港文学之旅”沙龙活动。活动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由“中国瓶装功能饮料第一品牌”东鹏特饮冠名,提供独家赞助





刘以鬯1918年生于上海,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主编《国民公报》副刊与《扫荡报》副刊,后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编辑,创办怀正文化社。



1948年移居香港,先后任《香港时报》、《星岛晚报》、《快报》副刊编辑,《星岛週报》执行编辑与《西点》杂志主编。



1952年赴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兼副刊编辑,后到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



1957年返港,任《香港时报》副刊编辑。1985年1月创办《香港文学》月刊,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也是海内外华文作家笔耕的重要园地。



刘以鬯先生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酒徒》《对倒》《寺内》等文学经典作品


《酒徒》是刘以鬯先生名闻遐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化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和“现代文人小说高峰”


它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济盛行,文艺也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写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对倒》写一个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寺内》收入了14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融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体,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吵架》《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刘以鬯以其数十载与笔作伴,守住了香港边缘的纯文学一片阵地,开创了在武侠言情等通俗文学之外的另一面。2001年,刘以鬯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荣誉勋章,是继金庸后第二位被授勋的香港作家,10年后再获颁铜紫荆勋章。



活动现场就刘以鬯先生的代表作进行赏析,领略一代文学巨匠期颐的风采,纪念和致敬刘以鬯先生对华语文坛的卓越贡献。



在相识40多年的时间里,梅子先生首先举列出几个数字,概括好友刘以鬯成就。



“第一个数字是100。刘以鬯是百岁老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福气,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福气。第二个数字是80。刘以鬯一生创作不断,作品不断,整整坚持了80年,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第三个数字是10000。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从业者迫于生计压力,刘以鬯如何用一支笔站稳了脚跟?最多的时候,同时要写13个专栏,平均每天要写10000多字。如果都出版成书,垒起来足足有9米高。”



刘以鬯在1941年至2000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社总编辑。


“他是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如何评价刘以鬯的文学成就,梅子先生认为社会对刘以鬯估价还不够充分,提倡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多做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