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heitudi 2018-08-21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记得一年暑假,校长塞给我一本书,让我假期里认真读读。我一看书名,故意开玩笑地说:“什么,要批判/反思型教师?”“不对,应该是批判反思型/教师。”她纠正了我的戏谑,“是并列偏正词组,不是动宾偏正词组。不同的断句就会生出不同的意义。”书名的新颖及扉页上顾明远、林崇德、叶澜、钟启泉、鲁洁等赫赫大名组成的编委会使我对这本外国教授写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全书叙述的口吻、活生生的事例、理性的思索、适用的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之前我对作者和本书并不了解,但随着炎炎夏季一天天过去,随着书签慢慢往后夹,我对批判反思渐渐认可、渐渐推崇。通读全书,虽然是异邦的教育专家用生动、详实的笔触描述异邦的教育情景,但我可以处处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的景象。

这本书浅显易懂,像一个同行在我耳畔娓娓道来,真诚地向我倾诉教育的心得;这本书丰厚广博,像一个慈祥的长者对我循循善诱、给我谆谆教诲。然而它所带给我的却绝非一种单纯的享受。平静的话语下潜藏着一种震撼,一种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如果说前年暑期,我作为普通教师细读此书后能够有所领会、有所感悟的话,那么,今天当我经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已近三年,再度温习这本业已被封存于图书室一角的著作时,内心所体验到的便远不止这点感受。一种面临挑战迎难而上的激情,一种不安现状敢于突破的豪情充斥着我的脑际。重温全书让我浮现出友人赠我的一句话:“年轻就没有失败!”青年教师就是要在不断批判与反思之中正视自我、超越自我,用学习和思考冲破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重重阻碍,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用热情和坦诚影响学生,用锐意创新的精神感染学生。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在课改轰轰烈烈开展的形势下,幸而有像《批判反思型教师ABC》这样的好书给我们细致的指点。毋庸置疑,新课程将积极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必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美好而令人激动的变化的前提是学习。这本书无疑对我的学习大有帮助。

“批判反思”也并非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这一理念在中国的教育思想史上早有流露。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新课程理念就像是一份丰盛的嘉肴,我们不经口尝便不能品尝到这份饕餮大筵的美味。课程改革的思想精要,不经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所以说,教师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并加以反思,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知识不够,便能严格要求自己去抓紧学习;遇到困惑便能严格要求自己去刻苦进修。古人早以认识到学习、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而其中“自反”,即自我批判反思对于推进学习的深度和保证学习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下面,我想针对新课程改革,在两度领会全书的主旨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要做一名批判反思型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 必须学习理论 提高反思层次

要做到批判反思能力的提高,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并不是经常地毫无根据地否认自己的教学行为,关键在于批判和反思的价值何在?有无依据?在我们日常的反思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与迷茫,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理论的浅显理解和盲目判断,理论知识过少。须知,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分析,才能追溯到根源。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它只有靠我们多思多琢磨多实践。勇于接受挑战必然促进我们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这些的确需要理论的帮助。

二、 批判不是批评 教师要善于学习他人

批判反思并不反对学习别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有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了一个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和研究,必定能够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那么又向教育实践家们学些什么呢?

一学关于课程的专门知识。对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自然更能够把握教材、把握重点、把握本学科的教学规律。既然教师参与课改的全过程,那么学习课程的相关知识就成必要,向名师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学对课程及其教材的分析评价。课程和教材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思想编写的。我们可以在名师的帮助下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理解,另外名师经历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多次改革,深谙课本背后暗含的观念立场,与他们交流,得他们的指点,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目的。三学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课程制度上重视学校在处理课程方面的自由度和权力,实质是给了学校和教师一定的空间。名师并非僵固不化的老学究,他们恰恰是专业功底和创新精神并重的实践家、改革家。他们往往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个性特征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倾向的课程内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千方百计寻求同行支持、高人指点。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三、坚持课后札记 长写不懈

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和教学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辨析好坏,进行及时的扬弃并及时的捕捉闪光点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学习比较提供依据。这也是本书介绍给我们的一个学习方法。另外,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实施,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而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它只有靠我们多思多琢磨多实践。至于教学札记的写法,我认为不需拘泥于格式但也要遵循一些原则:

1、 真实性

教师讲述的教学片段必须是发生在自己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的,否则便失去了札记的意义。

2、 叙述化

语言方式以叙述式为宜,就事论事,切忌高谈阔论,甚至牵强引用生硬的理论。叙述要清晰明确、有条理,语言朴实自然。

3、 思想性

教学札记不是流水帐,也并非一定要做到天天写。写教学札记要有感而发,使其能反映自己的矛盾与困惑,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具有自我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反思。

4、持续性

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不懈,长写不辍,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思考,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就一个教学行为做持续深入的探讨,反映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收获的心路历程更具价值。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四、 加强横纵向比较 在反思中提高

反思的目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超越昨天的自我。我们一方面要“三省吾身”,另一方面要横向比较。听课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要注意:听课并不是要把授课教师的所有语言都记录下来,做一个简单的录音机去“克隆”别人的教案,而要根据该教师的优长之处选择性的重点记录。所以要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我们就应该在课前了解该教师的特点,做到有目的的听课。另外教师应在听课前自己先备同一节课,然后在听完课后比较反思,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既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课堂,同时更要关注周围的课题,别人的课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我们在广泛地向别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反求诸己,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树立“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的谦逊态度,主动求教。只有善于寻找不足,敢于批判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才能在新课改中获得最大收益。

校长推荐给教师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更有专业精进的动力了!

学习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为青年教师我常常乐此不疲。“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一项平凡的工作”永远是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座右铭。“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和着青春的节拍,让批判反思的理念不断点燃我智慧的火花,在学习与思考伴随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昨天的自我!

关注“明白说教育”,私信“读后感”获取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相关电子文档!关注我还有大量教育人用得上的资料免费提供。

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

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