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我和孙子一起成长

 人也昔兮 2018-08-21

本文参加了【护苗 • 成长】有奖征文活动

第一部 

他是我的老师

1

他叫王艺辰。他是我的孙子。

201487号上午917分他出生了。他被包裹在襁包里的第一张照片上,一只眼睛微睁着,露出特别亮的眼光。另一只眼睛的眼神被他隐匿了起来。

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是人的普遍性吗?

在我的思维里,答案是肯定的。至于初生的婴儿怕光,我也不觉得这有十分的道理,因为我的孙子告诉我,这个世界的光线没有让他那只睁着的眼睛感到不适和不快。

由此,我想他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感到陌生。

陌生,应该是他的第一感觉。

陌生感,包括光线,包括温度,包括声音,包括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一切。

他一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还感觉到了什么;他一定还有出生前的记忆;他一定有过比较,出生前的记忆让他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了陌生感。

一定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婴儿的第一感觉是陌生这样的学说。

我知道,这是一个无以证明的命题,学说需要论据需要论证。所以,不会有无以证明和论据的学说,也不会有哪一个人为此去做不讨好的事。

我不需要成为什么理论家,我在王艺辰的照片上看到了他想说的话,他的眼神深入到了我的生命感知里,唤起我对他,对他的生命的特别关注。

由此,我认定了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陌生感。

在他出生前,我的家人嘱咐我:等孩子出生三天后,才准许我去医院看他。并且我还要等电话通知。

87号晚上915分我接到家人电话,电话里,我听到了王艺辰的哭声。接着我知道王艺辰上午917分出生的,63两体重。我听着电话,更仔细听着王艺辰的哭声。我不想他哭,可我想听到他的声音。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地听电话。最后我听到的嘱咐是三天后我再去医院看他。

我没有遵照这样的嘱咐,第二天上午我上完课就坐车去了医院。我看到了他,看到了王艺辰。

我抱了他。

我的心里冒出了一句话:这个孩子很特别。

从医院里出来,我一直想,他特别在哪儿?

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为什么会在心里冒出这句话。 

2、这是他的第一个故事。 

三天后,医生诊断王艺辰有轻微黄疸,需要常规性理疗。轻微黄疸,医学上叫隐性黄疸。医生的判断来自于血验。常规性理疗,是把他放在一个黄疸治疗箱内进行理疗。

接下来的故事是我听家人说的。

和他一起进行理疗的还有两个小孩,护士把他们分别放进治疗箱时,那两个小孩安然而睡,全然不知他们是在治疗箱里。在治疗箱里,小孩什么都不能穿,这可能是治疗的需要。

王艺辰被抱进治疗室时,很安静。把他放进治疗箱,他就哭起来,护士测试了他的那个治疗箱,一切正常,箱内的温度不凉不热。可他不停地哭。把他抱出治疗箱,他很快止住了哭声。再把他放进去,他又哭起来。

他的哭,我是听到过的,哭声很响,像是要特别引人注意。

让他哭着治疗,护士不敢,奶奶和姥姥决不可能忍心。

奶奶细心,拿来一块纯棉毛巾,问大夫是否可以铺在治疗箱里,大夫同意这样试试。毛巾铺好了,再放他进去,他不哭了。护士禁不住笑了。奶奶和姥姥也相视而笑。

这个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过不多久,奶奶看见他不停地动弹身子。这一次,奶奶很快明白过来,再抱起她,把那块毛巾翻过来铺下。然后放他进去,他完全安静下来。

那块毛巾正面绘有图案。奶奶第一次为他铺毛巾的时候,没有留心到毛巾的正面反面之分。有图案的一面不柔软,他感觉到了毛巾的生硬,把毛巾的反面贴着他的身子,他没有了异样的感觉,不再弹动了。

我把这个故事记了下来。

这是王艺辰给奶奶上的第一课。他在这节课上,表达了他对那个治疗箱的感觉,后来,又表达了对毛巾的感受。他肯定了奶奶为他拿来毛巾铺在治疗箱里的行为。他对毛巾的正面反面区分得很清楚。

在这个事情里,倒是奶奶相对要迟钝一些,非要让他反复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才能有所理解。

其实,他的感受十分单一,也十分纯粹。没有什么复杂,身体什么感觉,他就表达什么。

可奶奶呢,在这事情里,她为什么会有迟钝?

原因很简单,奶奶在成人生活里习惯了,早已忘记了婴儿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把他的第一个故事记了下来,我要学着进入他的世界。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是一个纯洁的世界,纯洁得我一样看不清,因为我也一样,在成人的世界生活得太久了。

进入王艺辰的纯洁世界,不学习可以吗?

他的第一个故事还告诉我: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过三天,对于治疗箱,对于毛巾(在这个故事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或事物)这些俗世的事物,他以自己特别的感受认识它们,排斥它们或接受它们。

他还不能确切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就需要有人理解他的感受和认识,更需要有人为他描绘这样的感受和认识。

3、生命的感觉

 

没有人告诉出生三天的婴儿对这个世界有没有感觉。

感觉!什么感觉?婴儿的感觉!王艺辰的感觉!

他告诉我:他有!

我知道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有感觉的。

可他们的感觉或者被成人们忽略了,或者成人们不愿意去读懂他们的感觉。成人也许并没有这么认为:婴儿的感觉不足为意;他们哪里会有什么感觉;大人们不必为婴儿的感觉操心。

可成人就是这么做的。读不懂婴儿的感觉,不以他们的感觉为意。成人们为婴儿做的事是喂奶,换尿布,为他们洗澡,抱他们睡觉,或者抱他们引自己开心和高兴。

接着,在婴儿的房间和床前摆满了玩具:有声音的玩具,带色彩的玩具,半自动的玩具,不一而足。

这些玩具带着大人们的成见,过早地来到婴儿的眼前。把本来陌生的世界打扮得光怪陆离,更加陌生。

王艺辰教我重新认识了他面前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主体是爸爸妈妈,他只想和他们在一起。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哪?在一个房间里,那么这个房间就是他的陌生世界的第二部分。

然后呢?这个房间里有各种灯,有床,有桌子,有椅子。他看到了有人不仅在这个房间里陪着他,他们有时坐在椅子里,有时躺在床上,有时摁亮或摁灭电灯。

他的世界的第二部分多么复杂啊!复杂,意味着更深的陌生。

这个世界和他出生前记忆里的世界差别太大了。

他太小了,不管是眼睛,还是耳朵,还是感觉,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感觉这个陌生世界里的一切。

所以,请把婴儿的房间设置得简单一些大方一些,最重要的色彩是温馨和单一。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世界扩大了。因为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世界里出现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并且,这些人的出现几乎是时时刻刻的。他们在自己和爸爸妈妈的世界出出进进,并且,他们发出了和爸爸妈妈不同的声音。

这个扩大的世界,是婴儿的另一个陌生。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婴儿的感觉里很快被打上很深的印记。他视他们为自己那个世界的一部分。

请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脚步轻一些,声音低一些再低一些。再请你们自觉一些,明白他刚刚从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来到人间,他更喜欢安静,他自己的安静。

你们的爱,你们的爱抚,你们的开心怎样才能不打扰到他的纯洁。

不要那么早就让孩子陷入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无意之间的“市井”里去。

尽管婴儿期的王艺辰不在我身边,但他一样教会了我这样的认识。 

4

 

他是孩子,但别把他当成孩子。

孩子这一概念,第一定义是小。他的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自己拿东西,不能向父母爷爷奶奶确切表达他自己,等等,都是这一定义的因素。

在确认了孩子有感觉有思维有意识的前提下,爱孩子的具体意义是,替他说话,替他走路,替他拿东西,替他表达。这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能做到真正爱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那么多替孩子做的,首先要懂得孩子的生命感觉。

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不能确切表达,但他有感觉,感觉是孩子的内在生命。

孩子的感觉是单纯的。孩子的单纯,是向爱他的人敞开的门,只要用心爱他,就不难走进他纯洁的世界。

爱,对孩子的爱,不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智慧。

只是行动的爱,常常让孩子受苦在先。当孩子大哭之后,再去为他准备吃的,再去为他换尿布。不管你的准备行为多么迅速,多么用心,都只是爱的行为,而缺乏爱的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爱已经让孩子经受了不适和痛苦。

没有智慧的爱是爱的残缺。

从孩子的角度看,不能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接受一种残缺的爱。爱的残缺或者不完整,是人的悲剧。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受到这种残缺之爱的待遇,对于孩子来说,是对他的极不尊重。

想想吧,爱是多么美好的情感,爱的美好的第一层意义是让被爱者享受到了快乐和幸福,第二层意义是爱本身充满着快乐。

当我们拿着冲好的牛奶喂给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哭花了粉嫩的脸蛋,爱的美好在这样的情形里还剩下几分?

孩子只有感觉,他不会表达,但端着牛奶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还有几许的快乐。说不定,埋怨的心情就有了。和孩子的第一次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不要以为他是孩子。他其实是一个你还不懂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纯洁的世界。请不要破坏了这个世界的纯洁和美丽。

他是孩子的定义,需要我们爱他,需要我们呵护他,需要我们为他做一切可以让他健康成长的事。

他不是孩子的定义,需要我们会爱他,需要我们学会爱他。

学会爱,最重要的是用心去爱。

书上或者别的渠道里的爱护孩子的方法指导,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说你还不懂的,但那些方法是大众化的,未必适宜你的孩子。

所谓的用心爱孩子,是把自己的心贴近孩子的世界里,知道他一天需要吃几次奶,每一次吃多少,他什么时候尿尿什么时候拉大便,他的哭声有哪些不同的表达。他在睡着的笑里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用心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孩子的一切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意识和思想。

当然,书本上的大众化的爱的方法也可以化为你爱的智慧。那需要你花时间把它们融会到你的身心里。

5

 

他能听懂你,你却看不懂他,听不懂他。

我是爷爷,我要看懂他,更要听懂他。

(我想告诉那些第一次做了爸爸和妈妈的人,你们才是第一个看懂听懂孩子的人。可你们未必能在这看懂和听懂上做得比爷爷奶奶好。但从孩子看,你们应该做得比爷爷好,比任何人都好。可从一般的情形看,爸爸妈妈不如爷爷做得好,带有普遍性。因为爷爷把两份爱给了孙子,一份是亏欠儿子的爱,尽管可能不亏不欠,但在孙子这儿,爷爷是亏欠的;一份是对孙子的爱。而爸爸和妈妈,只有也只能有一份爱。尽管这份爱你们自认为比爷爷的深。你们错了,因为你们对孩子的爱,带有很大的霸占成份。并且,你们认识不到在爱的份量上,远比爷爷少了一半。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爷爷在他成为爷爷的这许多年里,不断地在反思自己做爸爸的缺憾。这反思,成了爷爷爱孙子的宝贵经验。这许多年的反思经验在可以用在孙子身上的时候,爷爷的爱带有天然的快乐成份。这不是做爸爸和妈妈的人能够有的。)

我在第一句话里用的那个人称代词你,不单指爷爷,后面括号里的话,很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不单指爷爷的代词,只包括爸爸妈妈吗?不!包括所有爱孩子的人,更包括远在孩子世界遥远地方的人,比如说那些孩子心理专家,包括教育家,包括医生,包括国家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里,应该能够体现懂孩子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因为,这一切构成了爱孩子的大环境。

没有这个大环境,那些做爸爸和妈妈的,做爷爷和奶奶的人,在实现懂孩子的爱上,就会有困难。

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在他的世界里,不仅要融合爸爸妈妈的世界,还要融合爷爷奶奶的世界,姥爷姥姥的世界,还有整个民族的大世界。这些世界的融合,才能构成孩子的完整世界,完美的世界。孩子世界的完整和完美,是构成人类世界完整和完美的根本保证。

我的话并没有说远,说大。相反,爷爷也好,爸爸妈妈也好,不可把自己对孩子的爱看狭隘了。我们的狭隘,是对孩子爱的残缺,多么不应该的残缺。

七天后,王艺辰回来了。这意味着我可以每天看到他,抱着他,为他做他需要的事情,或者为他操心他需要的帮助。

说实话,这只是王艺辰回来感到幸福和开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或者说更让我开心和愉悦的是,我要像听老师上课一样看他听他,当然,我想要看懂他,听懂他。

我抱到他了,当然,这是在看到他和听到他的后面的事情。

当我从家人的怀抱里接过他的时候,他在哭。没有人知道我在这个时候抱过他来想的是什么。

我在想:王艺辰一定能感觉到爷爷,因为我在心里感觉着他。

他不饿,他也不渴,他的尿不湿还不湿,屋子的温度他已经习惯过了,没有人吵闹他,他身体的感觉让他不高兴吗?他的哭声表达了他的不舒服,这是一定的。我用排除法判断他为什么不舒服为什么哭,我想把他抱在怀里去感觉被我排除以外的他不舒服的原因。

但我该怎么做呢?

我把他抱进了大卧室里来,我把他平放在我的怀抱里,我用手抚住他的腰身,让他充分感受到一种舒适,我轻轻的走动,我的嘴里哼着一种曲子,并且跟着那曲子的所谓韵律唱着眼前的情景,唱着他。我在歌词里有宝宝这个词语,并且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

他不哭了,他真的不哭了。

我在想。

王艺辰听懂了我,王艺辰感觉到了我,王艺辰的感觉和听懂就是他感觉到了我。就是说他感觉到了我对他的感觉。

(可我的行为,抱,轻轻起动,引起了异议:孩子不能抱。我的心里冒出一句话,但没有说:俗话!别和我说俗话!)

我听懂了他,看懂了他,感觉懂了他:

王艺辰有一种天生的孤独感。

孩子的这种孤独感,不是他被抱着被你在为他做什么就可以抚慰的。他需要你想着他,需要你对他有感觉,需要听到你对他的感觉,需要你替他理解他的这份孤独感!

孤独感,孩子,刚出生的婴儿有吗!

别问我!我的回答是有!如果你怀疑,就自己去怀疑吧!

把孩子看成是身体的人,是我们当爷爷的无知,是我们当爷爷的资格不够,是我们当爷爷的不懂得爱孩子。

当爷爷的人,包括所有在这个时候应该爱孩子的人,都不能只把孩子看成身体的孩子。

给他吃,给他喝,给他穿衣服,给他换尿不湿,只是一个方面。

对孩子的爱要全面要完美!

 

6

 

我还记着那只治疗箱和那块一面有印花的毛巾。

它们在偶然里见证了王艺辰对一切的陌生感。

但还是那个治疗箱,还是那块毛巾。当治疗箱铺上了毛巾,王艺辰躺在里面就不再哭,把毛巾印花的那一面翻过去,他就不再动弹身子。

这让我想到,他的陌生感,其实应该是舒适感和非舒适感的比较和界定的感觉。

如果他感到舒适,陌生感就不表达;如果不舒适,陌生感就立即出现。

那么,和他一起进入治疗箱的另外两个小孩为什么不铺毛巾也没有哭的反应?

很简单,陌生感在不同孩子的身上,反应力是不相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所以,不要把那些大众化的儿童养育宝典当成真的宝典。只有那些不愿意用心爱孩子的人,才会拿什么宝典当回事,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者,亦步亦趋地学着爱孩子。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多。当然,依照宝贝爱孩子又比连宝典也不看更不学的懒汉爹妈和爷奶好一些。爱孩子,是一门适用于一个孩子的学问,这门学问的核心是有爱心。因为孩子小,他需要你的爱深入到他的世界里去。

用惟一的爱去爱自己的孩子,这是爱孩子的基本条件。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惟一的。不会有第二个与他相同的孩子存在。

王艺辰是惟一的,这就是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就在心里对自己说,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的根本原因和理由。

舒适感,是孩子出生前生命的惟一感觉。在母体里发育的那个生前世界,让他充分享受到了生命的舒适,这样的享受让他具有了生命的基本感觉,舒适感。

带着这样的生命感觉他来到尘世人间。

他不知道自己换了“人间”,出生后的一切,与他出生前的世界相比,都是陌生的。但陌生感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所具有的生命感觉,是舒适感。当这个世界里的事物让他感到不舒适时,他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陌生,才会有陌生感。

这种陌生感和他的舒适感发生了冲突,他就开始表达舒适感受到了伤害。他不愿意在这个世界里再这样继续下去。他的不愿意继续下去,惟一的粉尘,就是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替他立即消除这种陌生感。

那个治疗箱,和那块毛巾印花的一面,刺伤了王艺辰的舒适感,让他对这两样东西产生了极不舒服的陌生感。于是他哭起来,动弹起身子。

从具体的意义看,他的陌生感是对治疗箱和毛巾的。从陌生感的广义看,王艺辰的哭声和弹动身子,是对整个世界的陌生表达。

因为,他再遇到会刺伤他舒适感的事物时,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他的陌生感。

孩子对世界的陌生感,不是先天的。因此,用不着担心。

相反,孩子对世界的陌生感会让他有主见地认识他要生活其中的新世界。

孩子先天的舒适感,是他对这个世界陌生的判断标准。

就是说,如果他遇到的陌生,与他的舒适感吻合,他就会很快适应它,甚至会趋向于这样的陌生。这很有些像向日葵的特性。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陌生里存在着很多孩子向往的事物,也存在着不少孩子不喜欢的事物。向往和不喜欢,在孩子对世界的感受里,慢慢形成了他的好恶感和是非观。

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面对孩子的陌生,能做些什么呢,又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白孩子的舒适感和陌生感。

可是我发现,在所有的心理学里,都忽略了我这里所说的孩子的舒适感和陌生感。或者那些所谓的心理学书籍,不过是一些所谓的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没有王艺辰用他的惟一和特别去引导我,我也不会明白陌生感和舒适感这两个司空见惯的词语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这两个概念的特别的孩子性意义。

7

 

孩子的陌生感是由他的不舒服感引发的,是后天的。

这是因为,这个陌生的世界在孩子这儿是没有认识或感觉上的存在的。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来自于他的舒适感,先天的舒适感,让孩子感觉到这里的一些存在和他记忆里的世界不一样,这不一样,构成了孩子的陌生感。

孩子的陌生感是他要长时间生活其间的世界的本性。这个世界充满着冷暖,充满着美丑,充满着自在和不自在。而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从一个方面看就代表着这样的世界,孩子所感到的不舒适,或者说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其实,是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带给他的。当孩子的这个爱的世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不懂孩子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个不懂的世界带入陌生里。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孩子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第一认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能否把这个世界的爱带给孩子,决定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感觉和认识的正负度。如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予孩子陌生感少,那么,他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就美好的多,相反,这个世界在他的印象里,就会是不舒适的多。

我从王艺辰的第一次笑,想到了另一个概念,快乐感。

我在王艺辰出生的二十几天里,发现了他的幼小生命里藏着的生命秘密:我把这些秘密和一些概念对应起来:陌生感,舒适感。

舒适感是他对出生前那个世界的记忆,带有先天成份,他的舒适感,一方面让他很有信心地来到一个新的世界上,但很快,由他的不舒适感,引发出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陌生感是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开始。

现在,我又从他的笑里认识到了他生命里深藏的快乐感。这时候孩子的快乐感是最纯洁的。

有一天,我抱着他,他在我的怀里睡着了,或许他没有睡着,只是闭着眼睛。我看着他的眼睛,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鼻子,看着他的嘴,看着他的头发,我就这样看着他。我能听到他的呼吸,又轻微又匀称。他安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我感觉到他在我怀抱里的一种特别的快乐和幸福。我不知道他是否感觉到了我的快乐和幸福。我这样想的意义在于,我偏向于他知道,或者他感觉到了我的快乐和幸福。

这时候,我看见他笑了,他把笑意表达在他的嘴角和嘴唇上,那粉红的嘴唇把他的笑意挂在嘴角,绽露在他的小脸蛋上。我看着他的笑。我一个人享受着他的笑意。我不能打断他的笑,所以,我抑制着自己的享受,没有对家人说:王艺辰笑了。他的笑连续了几次。我心里想的不是:王艺辰会笑了。

我看到的不只是他的笑,我看到了他生命里深藏的又一个秘密:快乐感。

快乐感!不同于舒适感。舒适感是先天的,快乐感有后天的成份。

舒适感,是身体的感觉,快乐感带有情感性。

当这个概念被王艺辰的笑引发出来后,我在想,它和舒适感有怎样的联系?如果我找不到这种联系,就不能断定他的笑就是快乐感的表达。

在他的手和脚可以挥可以伸的新的空间里,在他的眼睛能够看,并且能够看到很多东西时,在他感觉到饿了有人把奶瓶送到他嘴里,喂他喝奶粉的时候,这一切,不同于他出生前的记忆。这一切给予他的是另一种舒适。如果说出生前的世界给予他的舒适是浑然不觉的,那么现在的这一切舒适他能看得到,能听得见,能感觉得到,并且还可以自己伸脚或挥手去够去摸。这种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摸的舒适,引发了他的身体表达。

这就是他的笑。他的嘴唇第一次受命于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做出了表达笑意的行为。他的嘴,可爱的小嘴巴,不仅会吃会喝,不仅会发出不舒适时的哭声,还会为他的快乐感形象表达。

对,笑,应该是快乐的表达。就是说,他在二十天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他有的快乐感,我敢肯定,这种快乐感应该是他的后天性,因为,他的可爱的小嘴巴,不用经过练习,就自然而然地做出了笑的行为,这种天生的嘴巴机能,与他的快乐情感是相应的。他有了快乐感,身体的相应机能表达了他的如此感觉。

想到此,我明白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孩子,要给他舒适感,让他感觉这个世界的美好,很舒适,和他生前的世界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爱是给他吃给他喝,给他温暖,给他换尿布,给他洗浴,给他舒适。

但只有这样爱他,是不够的,这样的爱不能引发他的快乐感。反过来说,孩子有快乐感,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更要给他快乐的爱。

给孩子快乐的爱,不同于给孩子舒适的爱。

孩子的快乐感高于孩子的舒适感,那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爱,更要明白。

8

 

王艺辰的这一次笑,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不用照相,我会永远记住他的这一笑。

当我把他的笑过后告诉家人时,他们告诉我他们已经看到过他的笑了。就是说,我看到的不是他的第一次笑。我可以这样推断,他的笑,不是出生二十天后才能有的。

由此,我可以断定,他的快乐感,和他舒适感是相连的,舒适感是他的第一表达,他安睡,他在床上,或者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的怀抱里不停地弹动他的身体,他吱吱地喝奶粉,喝完了,嘬一会嘴唇,这一切,都是他舒适感的表现。他的舒适感很快就转接到了他的精神神经里,于是,他开始用笑表达他的快乐感。

快乐感来自于他的精神元,这是孩子愉悦感的高级表达。

二十天,王艺辰让我看到了他的笑,我从他的笑里,感受到了他的精神世界的纯洁之美。

我不把他当孩子看,我不认为他小,他的世界是健全的,是纯洁的。我不能因为成人世界的成份复杂,就视他的世界小,就把他当小孩子看待。

笑,是王艺辰对他的精神元的形象表达。

但我知道,这时候的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布满了快乐的氛围,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困窘,什么是折磨,什么是难受,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情绪的东西还没有产生。

他的精神世界非常干净,干净得像澄碧清澈的蓝天,只有阳光没有云翳的蓝天。

我明白了,给予他的照顾或者呵护,第一层面的意义是满足他身体的需要,这一满足,会让他感受到新的世界的舒适。

对孩子的养育,决不只是在这一层面上的意义。真正的爱孩子,是把身体成长的呵护从给予他舒适感这一自觉和明白上体现的。

呵护孩子,给予他身体上的舒适感,另一层意义是,不能在他干净的世界里玷污。每天都让他感到这个世界的陌生,都让他有不舒适感。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过早地写入不和美的字符。

这是我感受到不能把孩子当孩子看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孩子在他的生命之初,感受到的陌生感多,就很难从他的舒适感顺利走向他的快乐感,就是说,他的精神快乐,或者迟到,或者受到健康成长的阻滞。

从第一层面的意义过渡到他的精神快乐这一层面,差不多不存在时间上的太大间隙。

王艺辰在二十天的时候,能在我哼哼唧唧的歌唱里,安静的睡去,让我明白了,在对他的呵护和爱里,身体舒适感的给予和精神快乐感的给予几乎应该是同步的。

再过一个多月,他就四岁了。他刚出生后的生命感受,我在他的现在的行为里还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9

 

第一个月里,王艺辰给我的信号很简单:

安睡,自己玩或躺在怀抱里玩(他的玩也简单,弹动胳膊腿,他的手指和脚指还不能灵活弹动)喝奶粉,喝水,出汗,哭,笑(不出声的笑)受惊吓的身体动作。

把他的这些感觉表达记录下来,记录时间,记录他的感觉表达。记录我的见和听和悟,记录他的成长(他在第一个月里,成长得很快。很快的意思是指他的感觉世界那么快就完善了),记录他的很多生命之真。

这样的记录应该以一周为一个周期。为什么不是十天,等记录之后,就会发现,王艺辰的成长是以周为时间序的。这也许与他的第一周时间在医院有关系,但我知道这并不重要,生命的力量性,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体力的,脑力的,有一个生命的自然极限,比如说,背诵记忆,读记七遍就是一个极限,读记七遍会达到记忆的最好效果,如果再反复,七遍之外的强行读背行为不只无效,并且是对记忆力的一种折磨。这是生命的自然之律。

二十天后,他有了自己的习惯,对他的呵护和照顾,不再忙乱。二十天,从时间上看,是三周。他给出了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吃奶粉,什么时间大小便的信号。

信号,是对他的记录的意义。当在记录里看到他简单的行为有了时序后,很容易就明白了他很自然地进入了生命的自律状态里。所以,他的哭声,他的睡觉,他的弹动,他的笑,其实都是一种信号,他成长的信号。再不会把他的这一切看成是小孩子无意识无意义的行为。所谓的无意识无意义是我们对孩子的懒惰。

信号的第二层意义是,王艺辰在这段时间里每一个简单的行为都来自于他的生命感觉。这很重要,如果把他的哭声只看成是身体机制表达,就不能从根本上去关照和呵护他。

这让我想起早年在老家时常听到大人们抱着哭闹的小孩一边走一边嗷嗷嗷地哄他,只想他能很快安睡。这种关照,是王艺辰让我记起来的。我在抱着他时,不管怎样的想让他舒服,可他依然不肯停下他的哭声。我明白了,他的哭声不是在向我传达身体不舒适的信号,而是另有原因。

另有原因!什么原因?这很简单,他那么纯洁,除了身体,就只能是生命的感觉了。他想哭一哭,他需要安抚,他的哭声不是不舒适的表达,而是需要安抚的表示需要安抚,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生命的内在需要。

当领会到这儿的时候,你还能把他当小孩子看吗?

这时候,我已经知道,王艺辰的生命感觉全都启动了。

在他纯洁的生命感觉里,有着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存在,这种情绪的表达,其实并不是提醒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照顾他,而是他自己在成长,在唤醒思沉睡的生命感觉。

我把他当成我理解的王艺辰,开始和他对话,我想试验一下,我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不再抱着他来回悠悠地走去,也不再哼哼唧唧地为他唱,而是对他说话。

因为我明白,他依然哭个不停的信号告诉我,他并不是身体不舒服。

我对他说:“宝宝!你不高兴了,你告诉爷爷为什么不高兴了!爷爷知道你不能告诉爷爷,让爷爷想一想你为什么不高兴吧!”

我就这样说下去,一直和他说。他渐渐不哭了。

对他的不哭,我这样判断:

1、他听到了我在和他说话。

2、他纯洁的生命感觉,对于负面的情绪具有一种自抗性,这种自抗性的生命力,最直接的表达就是感觉转变得特别快,这一会他处在这样的感觉里,很快,他又在另一种感觉里。

我和他话,我用一种特别的语气和他说话,转移了他的生命感觉,所以,他不哭了。

如今,我还能看到他的生命感觉的转变证明。

他爸爸为他拍摄一段视频,他坐在一张小桌子前,面前放着一个笔记本,他的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模仿写字,一边嘴里不停地说着话:一、二、三、五、六……。他漏掉了四。我反复看这段视频,过一会,他又模仿老师批作业,嘴里念叨着:批,批,但批什么他说不下去了。这时候,他转过身,脸朝着另一边的大人,大声地说:皮皮,皮皮在狗窝里。

没有人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怎么从写作业一下子转到皮皮狗那儿去了,又是狗,又是狗窝。

这个视频我看一次就大笑一次。太有意思了,批,批,批什么一下子说不出来了,从批的音节转到了皮皮狗的生命感觉上,这太自然了,这正是他感觉急转的表达。

这个视频证明了我对他二十天时进行的判断是正确的。

我断定了王艺辰在二十天后,所有的生命感觉机能全都唤醒了,并且进入了各处的工作状态。

他对自己唤醒的早,这就是他特别的地方。


10

 

满月后,王艺辰躺在姥姥的怀里去了姥姥家。姥姥姥爷把他养育到三岁,他回来上幼儿园。

他姥爷告诉我,他们看他三年,后面教育他的事就交给爷爷奶奶,他就不管了。王艺辰这一去,就是三年。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什么话都会说了。回来后,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爷爷,我长大了。我对他说:是,我们的王艺辰长大了。

王艺辰去了姥姥家。我想,我不能等着他回来,我不想教育他的事,我想我要为他做些事,我做什么呢?为他做些事,他可没有给过我什么指令。这也不是我想着他去为他做什么事,等我后来做了,我才知道,我在寻找他给我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他不在我身边,我做的那些事,与他有关系,做那些与他有关系的事,我感到特别快乐。

这是他给我的快乐,是他默默给我的快乐。我体会到,王艺辰用一种没有形式的给予,给予了我快乐,这是世间最纯真的给予,也是最纯真的快乐。还有什么样的给予和获赠的快乐能比得上这样的快乐。我体会到了我和他之间的一种生命关系,自然纯真,我想到了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每看到小孩,不管他是婴儿,还是刚刚呀呀学语,蹒跚学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他一会,我多么羡慕他们那最纯洁的生命年齡。有时候,听懂了他们说的话,那种声调,那种稚嫩的语气,那些从他们还不太明白的嘴唇间吐出的词句,传达给我的是生命之初的净美。

我知道,当他长大以后,我和他之间的这种快乐,必然地会异变。这种异变由不得我,也由不得他。在不远的将来,我和他的这种快乐,会异变成什么样,我不能知道,但我已经开始为这种无奈的异变感觉到不自在。他的承受,在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已经替他先感觉到了。

我不能再记录了,我把每天对他的记录,改变为和他的对话。

每天晚上,我在固定的时间,把我和他的对话写下来。其实,对话,是我自己的自言自语。但在这自言自语里,我会站在他的角度和我说话。这很有意思。我先把自己的一些事告诉他,在我告诉他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他在专心地听我说。然后,我会听到他问我一些话,比如说,我告诉他今天外面下雨了,我去上班的时候,雨下得很大。他就会问我,爷爷你淋雨了吗?然后,我会要他告诉我他今天吃了什么饭,睡午觉了吗,高兴不高兴,玩什么好玩的了。他就会回答我的问话。

每天和他对话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我很想他,他也会对我说他也很想爷爷。

也许这样的对话有一些重复,但正是这些重复才真正体现了生活的意义。

王艺辰不在我身边,这样的对话,有意思,但也不那么容易写。他还小,即使在我身边,也一样不能真正地与我对话。不同的是,我可以看到他这一天里的一切,把他的一切记录下来,或者变成对话,会更真切更有意思。

这样的对话,更能让我走进他的世界里去。

我开始为他读书和讲书了。开始的时候想得很好,等他长大了,我可以把这些读书和讲书录音放给他听。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古代的诗歌,是我自己选的。我读,我解释。不管是读,还是解释,我都要想着是在读给他听,讲给他听。这其实是借书和他说话。

但过了不久,我悟到,我想得天真了。等到他能听的时候,就是说他能听得懂的时候,未必能去听我的读和讲。何况,在电脑上录音,播放的效果一点都不好。再加上我的口音重,他会因为听不明白而不耐烦的。

同时我又想,像古代的诗歌,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下来是有意义的,如果拿它们当作语言规范来教学生去学习语言,在当今是很可笑的。如果我让王艺辰将来去听我录音,除了为他凭空增加负担,意义实在很了了。

但读和讲的对话形式,和写又不一样,对话不就是这样的两种方式吗。

于是,我坚持了很长时间,才把读和讲放下了。

在这些所做里,我体会到了做学生的味道。可是这样的学生味道太有意义了。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味道,那该是他们的幸运。

老师没有管束我,也没有告诉我每天该做什么,也没有规定我每天学什么。可老师的存在,就是让我自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老师的不管束,让我感觉到了学生的真正自由和快乐。更要紧的是,我按照自己的快乐意愿做好了学生的角色。

11

 

王艺辰去姥姥家了,不对,这话说得不确切,王艺辰还没有自己去的能力和主动性。

王艺辰跟着妈妈去姥姥家了。也不太对。跟,即使作为介词,也有主体性表达的语义。

应该是,王艺辰被姥姥抱着去了姥姥家。

王艺辰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这句话体现了出来。被抱着,体现的是孩子,抱着去了姥姥家,更多的是大家喜欢他的可爱。

王艺辰给我留下的四个概念,让我对他的被抱着,有了一个新认识,从他的身体看,他是一个孩子,一个不能自己走路的孩子,但孩子的称谓只适用于他的身体。

因为,在这一个月里,他让我看到了他生命的内在性的一面,已经完全启动它们的机能。

感觉世界!(包括陌生感和舒适感)

这是王艺辰给我留下的生命概念。在这一个多月里,他的动作行为,很简单,不断重复。在这些简单和不断重复的动作行为里,他向我表达了他的这些生命之能已经被他激活,并且开始启动了各自的机能。

感觉,是王艺辰的第一生命反应。他用哭声表达了他的这一感觉。哭声,可以说是他孩子性的一个特征。也是这哭声,告诉我,他对这个世界的感觉,首先是由不舒适引起的。如果没有不舒适,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由此,我知道了,他处在舒适的状态里,是不表达自己的感觉的。因此,我可以断定,他的感觉,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赋予他的。

陌生感,是他表达给我的第二个感觉。他的陌生感,是以他的不舒适感体现的。亮的光线让他把眼睛半眯封起来,屋子里凉了,他会打冷嗝,他用这样的一些行为表达他的陌生感。但他处在只有舒适环境下的时候,他就会收回自己的陌生感。陌生感和舒适感是相连的,舒适感给予他的是生命正极,陌生感给予他的是生命的负极。而负极的表达,只有在他感觉到不舒适的时候,才会出现,才会有。王艺辰的这一生命现象的意义是:

1、陌生感,不是先天的。他的感觉机能,在不舒适的环境里,衍生出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一个不良感觉。

2、所以,在孩子的初生阶段,和成长阶段,爱孩子的真正意义在于,不让孩子感觉这个世界的不舒适,这样会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积淀尽量多的正极。建树他生命与这个世界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做得相反。

感觉是他内在生命第一反应。

我再补充的一点是,感觉,应分为先天的身体反应,和后天的身体反应。饥饿感,冷热感,这是孩子生命的身体感觉,但属于先天的身体感觉,但陌生感则属于后天的感觉,因为那些不舒适的事物,在孩子出生前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才遇到了这些不舒适的事物,他的感觉机能对这些不舒适的事物有所反应,这样的感觉则是后天的。正是因为了此,我才明白了,对于孩子的爱,就是从他刚一出生,就要呵护他,不给他这个世界的不舒适感,在他的感觉里,给予正极的东西。让他的生命能健康成长,而不是扭曲地成长。

感觉的积淀和发展,产生了孩子的意识。

说积淀和发展,很可能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孩子的感觉和意识是同时生成的,不是这样的,感觉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孩子的意识。

在这里,有一个区分,有的孩子从感觉到意识,过程会长一些,有些则几乎同时。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区分,认为是孩子聪明和不十分聪明的区别。

当他的陌生感,就是对某一件事物,比如说那只治疗箱,和那条印花毛巾产生了不舒适感后,他发出的哭声,是他不舒适感的表达。不属于意识表达。

但把他放在箱内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不用把他放进去,只要他看见那个箱子或者类似于箱子一样的事物,他就会哭。这时候的哭,是他意识的表达,而不是感觉的表达。因为,他没有被放进治疗箱子里,就是说,他没有不适的身体感觉,但他哭了,那是来自他的意识反应,他的意识告诉他,你又要被放进那不舒适的箱子里了。那种曾经的不舒适,在他的意识记忆里,唤起了他的不舒适感,所以,他哭起来。

生命的意识,在最初的时候,先从生命的正极开始。为什么这样肯定?

我可以认定在他的意识里,是有记忆的,并且是他出生前的记忆。在他出生前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舒适的,美好的。这给了他很深的印象,这一印象让他错以为这个世界和他出生前的世界是一样的,一样的舒适和美好。出生后,他生命里先天有的感觉机能、意识机能、情感机能、思维机能,一个一个因这两个世界的差异而启动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他的各种生命机能就无法启动。

所以,当我抱着他,让他感觉到十分舒适时,他笑起来,他在二十天的时候洋溢在嘴角的笑,就是他生命感觉的表达。他现时的舒适契合了他记忆里的舒适,所以,他像在梦里笑一样,闭着眼睛,嘴角洋溢起最纯洁的笑。

但也可以说这是他为他以后的意识之笑的准备。所以,在他出生二十天的笑里,他启动了意识之笑表达的机能。

王艺辰的笑,也可以说成是他情感的表达(但只能说是他情感机能的最初启动),就是说,他的情感几乎与他的意识启动而启动。但情感的启动和感觉与意识之间,有着一个不可颠倒的关系。当孩子的感觉和意识长时间积淀之后,就会发展成他的情感。感觉是短暂的,意识也是短暂的,情感比感觉和意识稳固得多。当孩子对一个人一样事物依偎的时间长了,他就会这个人或这样事物那儿获得一种长时间的舒适感和他好的意识,这样的感觉和意识积淀多了久了,孩子的情感机能就会被唤醒。打个比方说,情感就像感觉和意识的储存器,当感觉和意识存满后,这些感觉和意识就会融合起来变成情感。正极的感觉和意识化成的情感是快乐的,负极的感觉和意识化成的情感是痛苦的。

从这里,我已经看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生命的所有智能都不是先天的,只有生命的机能是先天的。比如说,嘴巴的笑的机能,这是先天的,当情感向嘴巴发出表达愉悦的指令时,它就会笑。那么情感呢,情感像一个储存器,这是生命的情感机能,当感觉和意识存满了这个先天的储存器时,情感就产生了,但情感是需要后天的感觉材料和意识材料去构成的。

我在这一个月里,没有看到他给予我思维的表达,这种更高级的精神活动,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和生命智能积淀才能有。但我从他的这些生命智能表达里,已经看到了思维的如何存在了。

如果没有王艺辰的如此生命表达,我能有对生命的如此认识吗?

在这样的认识里,我知道了如何去爱他,同时,他给了我爱他和认识生命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概括为:我和王艺辰一起成长!

第二部 

孩子的世界 

1、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

王艺辰在他出生后那一个月里,给了我一个崭新的世界。他用哭声,用笑,用身体的弹动,用手和脚的动作,用吃和喝,组成了他生命全新的世界。

这是一个干净的世界!

我在他这些行为的重复里,看到了他的世界的干净。因为他的行为简单,他把这些简单用重复的方式表达为生命的快乐存在。就是说,生命的存在,以最初的状态看,是简单而又干净的。

我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哭声,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他手脚的动作,而是他的生命在自己全新的世界里的自我表达。

我在观察他的世界,我想了解他的世界,我要进入他的世界。

如果我只是听到他的哭声,只是看到他手脚的动作,我就不知道他的世界,也看不到他的世界,更进入不到他的世界。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首先是孩子世界的欣赏者,进而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成为他的爱护者和朋友。孩子的世界需要共同的欢唱和快乐。

我看到了王艺辰的世界,他的世界是那么的干净。这是我对他的世界的特别的认识和感觉。

他的世界为什么会如此干净?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

他一个人?不,应该是他一个人生之初的生命体。

我把他和成人区别开来,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最纯洁的生命体的方式存在着。这是什么意思?

我在想:他的感觉,我认定他是有感觉的,但这感觉有待启动。感觉是他生命世界里的全部内在。

感觉的机能,随着他的生命降生了。这种生命机能;还不曾启动,或者说还没有全部启动。作为可以启动的生命机能,它们是空白的,什么信息都没有储存,它们在等待着第一个信息的来临。它们是作为生命体的不可或缺而存在的,是他生命世界里必然的一部分。

当我看到了他的这一世界时,我惊呆了!原来,一个生命的最初状态,只有生命机能的存在。他干干净净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等待着这个世界对他生命机能的启动!

而操控着启动他生命钥匙的人,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他们给予他什么样的信息,他的生命就会怎么样启动。

并且他的生命启动,只有两个方向,或者正,或者负。哭声,表达了他感觉或意识的负启动,安静,笑,表达的是他生命的正启动。但有时候,他的负启动,属于他生命机能的需要和自然态。

我由此看到了爷爷这个角色不是容易当得好的。在他的世界里,如果像一个群众演员那样,凑成他世界的一个氛围,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懂他的世界,更进入不到他的世界里去。可只是站在孩子世界之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太普遍了。

我的意思是,要能够看到孩子世界的干净,不能带给孩子世界丝毫的不干净。

因为孩子的干净世界是不容污染的。

身体是孩子干净世界的外在部分。这一部分世界需要喂养。喂养的要义是保护他世界的干净!

所谓进入孩子的世界,就是看到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处在他的世界里。

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这是生命之初的自然态。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世界的干净,这是孩子的世界非常需要的! 

2、轻声说话 

王艺辰会说话了。他会叫爸爸妈妈的时间大约是在他一岁之后的时候。

我的家人都认为他会说话的时间有些晚。他们以一些说话早的孩子比较,这样认为。

但在他不会叫爸爸妈妈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他的说话意识和他说话机能启动。

从今天看,我的所看是有道理的。王艺辰是一个语言能力非常强的人。

我记录有他这方面的很多故事。

这个录相是在他姥姥家拍摄的。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地方是在王艺辰称之为太姥姥的家。从客厅到餐厅要经过一道门。王艺辰先走进餐厅,餐桌上已经放好几个炒好的菜。王艺辰一边说:“吃饭了。”一边伸手到餐桌上。他爸爸从外面看到了,大声说:“哎哎,端饭去了!”他这是对王艺辰的提醒。王艺辰的反应是:

1、很快离开了餐桌。

2、一转身就对着客厅的人大声说:“到这儿来吧!到这儿来吧!”

3、然后跑到客厅,搬起一个小圆凳,嘴里说着“姥爷”,他的意思是要把他搬的那个凳子给姥爷坐。

再后来他说的话是“鸟儿,鸟儿。”这应该是在此之前,他和大家在说的话题,他又接上了。

他爸爸的提醒,带有批评他的语气,他一边转身表示离开餐桌,一边说:“到这儿来吧!”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是来端饭的,这表示他爸爸说得不对;我是来看饭摆好了,叫大家都来吃饭的。然后他跑到客厅搬凳子,证明他就是叫大家去吃饭的。并且,要把搬起的凳子给姥爷坐。

如果说他说话迟,只能是指他说话的身体本能开启比有的小孩慢。话是嘴里发出的,从声带到嘴巴,说话的本能只是一个传声筒,本能的意义是把话说出来,但本能不会编织话。话是从大脑制作和产生的。大脑制作不出话,说的本能就无能为力,能说却无话可说。

后来,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他爸爸。想让他知道,王艺辰的确特别,他的特别在于他的感觉思维,他有独到且反应快的感觉思维。

他会说话后,不时地回来,和我们待一天或者两天。他说话声音很大。我对他说:“王艺辰,我们说话声音可以轻一点,我们学习轻轻说话!”他很快把声音放低了很多。等我再和他说话时,他会先提醒我:“说话轻声点!”他还故意用悄声的方式和我说话。

我从这件事里,更加明白了他的世界是多么地干净。

在说话这件事上,王艺辰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要大声说话或者小声说话的记忆,更没有是大声说还是小声说的规则和标准。那么,他的世界里在说话的声音上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当我们把大声说话的方式灌入他的世界时,他就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当我们把小声说话的方式灌入到他的世界时,他一样接受。但他的世界为什么是干净的呢?干净只是什么也没有,给他什么接受什么吗?

不,干净的更深层意义是,他的世界会选择那些符合其干净的事物接受,从而使他世界的保持干净。

王艺辰干净世界的选择性接受的证明有很多。

他特别喜欢听讲故事。只要他和我在一起,我就给他讲故事。我给他讲故事,很少讲现成的书本上的。他喜欢动物,最喜欢听我讲的动物的故事。他说他想听大灰狼的故事,我估计他听过大灰狼的故事,一定有人把书上的故事讲给他听过。或者他说想听小白兔的故事,我就给他讲小白兔。

故事是我根据他的题目讲的,不是书上的照搬,他听我讲故事的时候特别专心,眼睛始终不离开的的嘴。可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所忽视。我发现在他的眼神里,有一种恐惧感。这是害怕,是恐惧。我把动物们的故事讲得太分明了,兔子是聪明的,大灰狼是残忍和狡猾的。我想着要把故事讲得特别形象和生动。并且随着故事情节,语气也时轻时重,忽明忽暗。这让他一方面听得专心,一方面又很害怕。后来,他对我说:“爷爷,你不要再这样讲故事了!”有一天,我并没有讲太可怕故事,只是语气上有一点深沉。他钻到我怀里,竟然哭了起来。

我赶紧停下来,笑着对他说:“王艺辰,不怕,爷爷再给你讲。”

我并不认为这只是像俗话所说的那样,他胆子小。真正的原因是:

在他干净的世界里,选择接受的不是像大灰狼那样残忍的东西。他不要这样不干净的事物进入他的世界。

在孩子的成长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他的世界是干净的,不能把那些不干净的事物带进他的世界,而孩子的生命有自我的选择接受机制,他们会拒绝那些不干净的事物进入。 

3 、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

 

王艺辰去了姥姥家。我有了很多的时间想他,想他在的这一个月,想他这一个月给我留下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我看到了他的世界的干净,真正的干净。

我还看到了他的世界的纯洁!

孩子生命里的纯洁世界,正如他的世界干净一样,源于他生命的纯净。

人的生命在来世之初,是纯净的。

人的出生,生命体只有本能存在。

吃、喝,看、听,感觉、意识、情感,在生命的本能里,只以自然的机能状态存在。

就是说,他有吃的自然本能,当他饿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本能吃东西。孩子吃的本能是十分纯洁的。

与吃的本能一样,当孩子感觉到太热或者太冷,感觉到身体被碰撞后疼痛时,他的感觉本能才开始启动,他对自己的感觉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如果他没有遇到太热太冷或碰撞的疼痛,他的感觉本能就会一直处在沉睡的状态,在那样的状态里,孩子的感觉本能是隐匿的。

我明白了,一个孩子出生后,他的生命在最初的那个阶段,生命的本能是以原始状态存在的,就像一台崭新的机器一样,各部件都还不曾启动。不染丝毫尘灰。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这样降生于尘世的。

生命的这一降生,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生命的本能是先天的,但本能的开启与属性是后天的。

每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有情感本能,但这时候的情感本能是空白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一张白纸,既没有得以开启,更没有任何注入。当孩子把自己的感觉信息积淀到一定时候,那些信息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不仅启动了他的情感本能,并且经过启动后的情感本能的提炼,将那些零碎的感觉信息化成了一种情感。固化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

生命的所有本能都是这样从先天的自然状态经过开启而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本能世界,组合成一个人的惟一生命形象,

2、处于自然本能状态的生命阶段,生命本能的开启和注入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生命的降生,意味它做好了被开启的一切准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的关爱呵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开启孩子的生命本能。

本能的开启,一般地说,有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被动式的意义是,爱孩子的人,在等待着他表达不舒适的感觉,而后再去关爱孩子。主动式的意义则相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明白孩子的世界,他们对孩子的爱一直在孩子对不舒适感表达之前,让孩子一直处于舒适的状态里。

被动式的开启,会让孩子在生命的开始,以悲观的方式进入世界世,主动式的开启,会让孩子以乐观的方式进入世界世。

所谓的注入,其实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以怎样的爱去影响孩子生命的本能。这样的注入,一直要持续到孩子十四岁到十六岁的时候。

从这里,可以看到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我们能把这个纯洁的世界保持到什么时候。这里的保持,是指让孩子的世界永远是纯洁的底色,而后,让他的世界绚丽多彩。

从事实上看,孩子的不良,恰好证明的是,他原本的世界是纯洁的,因为,没有先天或者说天生的不良。

那些与人为善的孩子,从正面表明了生命的世界原本是纯洁的。

孩子的善良与不良,是因为孩子纯洁世界的开启和注入不同形成的。

爱孩子,必须从保护孩子纯洁的生命世界开始。这才是真正的对孩子的爱! 

4 、抱柚子的视频

 

王艺辰在姥爷家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成长我看不到。虽然,我每天都写和他的对话。王艺辰的爸爸每个周末都会去看他,有时候,会从手机上发一些王艺辰的照片和录相,从照片和录相里,我能看到他,并仔细看他的成长。

他会爬了,会站起来了,会走了,会简单发音了;会表达了,会表示他的感觉思维了。但我不知道他会爬会站起来,会走,尤其是会表示感觉思维的时间。他爸爸也没有详细记录,我只能通过他的照片和录相,看他的成长。

对于他的会爬,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录相。地方是姥姥家的新沙发,沙发的一头有个靠背,那靠背像一块搭起来的斜坡,但坡度很陡。王艺辰一次又一次向那个斜坡爬上去,再滑下来,然后再爬上去。姥姥在沙发边上看着他,实际上是在保护他。

我看到了王艺辰在这个游戏里的快乐。

我还看到了他纯洁的内心世界:

他会爬了,这是他身体的成长,是身体本能的成长。这样的本能让他对那个沙发上的斜坡十分有兴致,他试着爬上去,那需要力量,需要手脚并用,需要身体每一部位都跟着运动。

在他爬斜坡的这一行为里,不管是他自己的本能,还是姥姥为他设置的条件,最终让他快乐地投入到这一活动里的因素是他纯洁的内心世界。

身体的本能把自己希望去爬斜坡的信息告诉这个纯洁的世界,姥姥为她设计的这一切变成信息被他接收了,最后传达给他的纯洁世界。

最后是他内在的纯洁世界接纳了这一切,让他快乐地进入到这一活动里。

如果孩子的世界在来世之前,已经装满了许许多多东西,那么,他身体的本能愿望,还能被他接受吗?外界给予他的有益帮助,还能被他接纳吗?

纯洁世界的另一个意义是:这个世界需要并喜欢接纳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个斜坡对于他刚刚会爬的身体本能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如果你换成了别的,他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这是因为外界环境给他提供的事物,与他的纯洁世界不相合。

我明白了,王艺辰用自己纯洁的世界去接受这个世界(在他还不到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姥爷姥姥、爷爷奶奶就是他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对他的爱),他的接受,已经有了明确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机能就是他自己世界的纯洁。他不接受与纯洁不相合的物事。

这是生命最初阶段纯洁世界的自然性。就像向日葵一样,它的花永远选择对着阳光的方向,而不是相反。

但孩子的纯洁世界是十分幼稚的。孩子纯洁世界的选择只有自然性,还没有理性思维的自觉性。

这是我们很容易为孩子的纯洁世界输入不干净的东西、污染孩子纯洁生命的原因。

王艺辰抱柚子的录相我看了无数遍。

那时候,他已经有了简单表达的能力,他可以发出很简单的语音,嘴里发出呜啊的声音,手脚并举,表达他的心思。。

他在太姥姥的家里,和很多人一起在客厅里。他抱着一个柚子,但他力气不够,抱起来很吃力,又不知道如何抱省力气。姑姥爷告诉他怎么抱,他学会了,抱了柚子转身走到一个凳子前,他想把柚子放在凳子上,太姥姥看他太吃力了,就过来帮助他。这时候,他的一个上小学的小姨说了句什么话。等他吃力地放好柚子后,转过身来,向着小姨一边跺脚,一边从嘴里发出啊啊妈八的声音,语气很不高兴。姑姥姥听出了他在表示不高兴,嘴里的啊啊妈八声音,显然是骂人的话。

从这个视频里,我看到了他纯洁世界里的负面输入。

一是不高兴的情绪;二是妈八啊啊的语言。

他显然未必知道妈八的意义是什么,但他知道,那是用来表示不满感觉的。

从这两个视频里,我看到了他那个纯洁的世界,更看到了他的世界对于外在世界的接受,看到了他的接受方式。

这两个视频给了我一个启示,给孩子的世界输入纯洁的东西,用一种纯洁的方式输入!

我必须谨慎这两个方面。明白如何做到。 

5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这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孩子从出生到十六岁,他生命的世界一直属于快乐的自然状态。

孩子的快乐世界有两种意义:

1、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是其主题。

2、孩子从出生到十六岁,他所做的一切,他的一切言行,都只是表达他的快乐。

十六岁,是生命从自然性过渡到自觉性的个分界。从孩子成长的年龄看,十六岁之后,人开始由意识主宰自己的言行。在此之前,人的行为基本上属于自然之为。俗话说的无心之行。

一个人的意识,是介于感觉和思想、情感之间的思维存在。

在第一章里,我说过孩子的感觉、情感和意识。它们属于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从感觉到情感再到意识,都是生命的原始精神形式,这些精神形式在一开始,属于生命的本能状态。我对本能状态有过述说,感觉、情感和意识随着生命降生后,它们全都没有启动,其存在形式属于生命的原始机能状态。它们的存在,干净而纯洁,一尘不染。

2、生命对于自己的原始本能状态,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保守期。不管外界对生命施以怎样的影响,也不管生命的本能对存在的世界环境,有着怎样的模仿,但生命的精神世界,一直留守在生命的自然状态里,不肯改变。

一个人,从他四岁开始具有了相对长时间的记忆力。儿时的记忆永远美好,美好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那些幼稚的言行。从一个的一生看,有两个生命美好期,一是16岁前的那段时间,因为,这个阶段的生命主题只是快乐。二是彻底卸去人生负担之后的退休时期,人在老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成为回忆癖,因为,他在通过快乐的回味,重享生命的美好。

从这个意义看,人的生命从16岁之后开始异化,一直到退休,这是生命承担社会性重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生命不再属于自己,就是说,它不能再像儿童期那样,而是时时处处听命于生命外的指令。生命的自然性开始慢慢弱化,人开始收敛起自己,把自己装扮成生存环境里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流移,生命变成了角色,再不是它自己。

从生命的精神状态看,16岁之后,生命的快乐越来越少,渐渐完全失去。我说的完全失去,指的是生命的自然性快乐,或者说是本能性快乐。

自然性快乐,本能性快乐,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本能开始的状态是无色无臭、无声无息的,像一块澄澈的蓝天,没有一丝的云翳。生命初始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追寻起来,可以这样认为,生命的生前世界是无风无雨无痛无忧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孕育而成的生命,是纯洁而干净的。我还认为,生命对于它的生前世界有着深深的记忆,正是这种记忆,让孩子在16岁之前,不愿进入到后来的世界,或者说,不愿接受后来世界给予他们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毅本性。

这样一个纯洁干净的生命世界,还能有其他的色彩吗?快乐是它惟一的主题。

孩子生命世界的快乐认识论具有这样的意义:

1、生命以它的委屈降生于这个尘世。

生命降生的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说,是成人的世界,成人世界的意义是,它不理解孩子的生命自然性。这个世界只是从一个方面去同情孩子的弱小,从一个方面给他以关照。这一个方面,能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基本上是忽视的。想想吧,刚一来到人世,生命就被如此的忽略。这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初之悲。

谁都没有提前告诉孩子,他所降生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需要他做好准备,身体上的准备和精神上的准备。想想吧,成人世界里的人在进入成人世界时,有多少进入成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而生命在他的孩子期,缺乏这样的一个程序。所以,在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上,他的预先无知,对于他而言,是多大的委屈。他在后来的时间里,只能凭着自己本能慢慢地摸索。

2、孩子的世界照出了成人世界的愚昧。

因为孩子的身体弱小,就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看成幼稚。这不是成人对孩子的同情和怜悯,恰恰相反,这是成人的自以为是,是对生命之初的不尊重,是成人对自己幼年和童年的忘记,是成人对生命的无知。

由此,我们对孩子做了很多愚昧的事情。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人式教育,对孩子的模仿,尤其是不良模仿,像犯罪一样看待,然后,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孩子教育。这种暴力方式,还被自己视为对孩子的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快乐世界的践踏和摧毁。

不懂孩子生命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无视孩子生命世界的快乐,对孩子的快乐世界一无所知,却强硬地站在孩子世界之外,对孩子大呼小叫,吆三喝四,使尽了做孩子家长的威风。把给孩子提供吃穿,提供舒适的条件和各种帮助看作是一种高尚,在孩子和他们之间建立这样的不平等关系,以这种成人的世俗心理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必然过早的给孩子快乐的世界蒙上一层阴影。

过早地把所谓的文化知识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孩子的快乐世界,强迫孩子丢弃快乐世界,早早进入成人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顾孩子的生命快乐,单方面设计教育模式,把孩子变成教育模式下的作秀者和牺牲品,扼杀孩子精神世界的自在性。

就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教育现实看,不尊重孩子生命,任意扼杀儿童生命自在性的尊严,已经成为政府和整个国家的社会性犯罪。

而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却以摧残儿童为乐事,教育部和总理衙门竟然看不到如此对待儿童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无所作为地维持着现状,并把这种现状弄得越来越烦琐。把孩子紧紧地束缚在这种教育的套式里。这是在对待孩子生命的快乐世界的国家性愚昧。

3、关爱孩子的快乐世界,保护孩子的快乐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这一认识论的根本性意义在于,每一个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乃至各个学校及教育机构和整个国家,都应具有尊重孩子生命的自觉性,关爱孩子的快乐世界,保护孩子的快乐世界,而不是做得相反。

王艺辰让我看到了他生命世界里的快乐主题,让我对生命的快乐主题进行思考,让我看到了客观世界对孩子的不尊重,让我明白了,我该如何去爱他。

我在走进他的快乐世界,和他一起快乐!

我只能这样做!所以,我要赶在爱他之前学会保护他生命世界的快乐。

 

2018/6/28 

6、走进孩子快乐的世界

 

有一天,王艺辰坐在我的电脑前,我打开写给他的记录,把其中的一篇读给他听,他安静地坐在那儿,直到我读完。

他在姥姥家这三年时间里,我用写记录的方式表示我天天和他在一起。当然,应该是单方面的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只是要坚持为他写记录。可这些记录积淀的结果,让我知道了,实际上我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和他在一起。

和他在一起的真正意义,是我慢慢走进了他的世界。记录是我走进王艺辰世界的一个引渡者,我在记录里开始了观察他的世界。

从他爸爸发在微信里的那些照片和录相,我看到他永远在笑,永远是快乐和高兴的。不管他在哪,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他总是在笑。笑,是他那个世界的快乐表达。

我保存了他在北京的15张照片,有4张是在公园里拍的,有3张是在亲戚家里照的,剩下的8张是在天安门拍的。家里的3张,他穿一件圆领体恤,坐床上光着两腿,身边放一只狗玩具,那是一只太极狗。这3张照片上的他,张大了嘴巴笑,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我看着照片,仿佛听到了他的笑声。他笑得夸张而自然。从照片上,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笑成那样,但还是从照片上,我看不到他有任何为照相而笑的痕迹。这三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201692号。公园的4张拍摄的时间是在第二天。他坐在公园的一个圆鼓型的石凳上,穿一件黑色的圆领体恤,手里拿一盒饮料。他看着远处,身子侧向一方。看来,他在看什么地方或东西。天安门前拍摄的那8张,时间在2018819号。他穿着印有5字的白色体恤,外面还有一件风衣一样的防晒服,下穿一条牛仔裤,脚上一双旅游凉鞋。戴一只蓝色礼帽,我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想到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个演员。看来,天气很热,阳光很厉害,他的眼睛眯了起来,拍摄不是刻意的,王艺辰在走,在跑,拍摄的时候,他只顾着他的高兴,只顾着他的走。

这些照片拍摄在他两岁的时候,外界的世界进入到了他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快乐,迎接着外界世界的一切。或者说,外界世界的一切,不管是公园,还是天安门,或者是北京的亲戚家里,都让他感到快乐。

快乐!是他的世界的元素,是他的世界的主题,这一快乐主题,让外界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变成了快乐的素材,构建起他快乐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场景。

还有更早更有意思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925号,他刚一岁零一个月,他已经会走了。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那一天我们去看他,下午,王艺辰的姥爷开车带着他和我们去了黄河滩,下车后,我们蹲在河滩地上拣石子。他也蹲在我的面前,拣地上的石子,然后放进我手里拿着的塑料袋里。他拣得特别认真,一颗两颗。我站起身,用手机拍下了他拣石子的照片。

从这些照片里,我看到了他的快乐世界。外界的一切,只要能进入到了他的世界里,都会变成快乐的素材,编织着他的快乐世界。

把田野给他,把山林给他,把河流给他,把蓝天给他,把城墙给他,把高楼给他,把马路给他,把一片落叶给他,把一茎细节给他,给他的都是快乐,他可以让这一切都快乐起来。

但到下午三点时分,他困了,很快就躺在我的怀里睡着了。别的人都往河滩的深处去了,我抱着他坐在车里,打开车窗,车子停在荫凉处,我用我的衬衣搭在他身上,不让风吹到他。他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

我不能把9月里下午三点时分的阳光直接给他,自然世界里的一切都是他快乐的素材,但这时候的阳光不是。他的世界有着自然的选择性,我只能带着快乐的元素走进他的世界。

换句话说,走进孩子的快乐世界,其意义是,把快乐带给孩子的世界,带给孩子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常常会有相反的作为。

1、把孩子带到他的身心不能承受的环境里去,而那个环境,只是因为我们对他有兴趣,而强迫孩子作陪。

2、按照我们的口味偏好给孩子吃东西,让孩子的肠胃受伤害。

3、把孩子的行为看成学坏,或者不良,加以管教,甚至禁止。

4、对孩子的偏好加以硬性纠正,或者禁止。

5、认为孩子是教他什么样就什么样,而不懂孩子的世界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因为不懂而挫伤了孩子的自我能力。

6、不知道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他的快乐在模仿。

在这六个方面里,第3和第6最普遍,也最要不得,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孩子快乐世界的健康发展。

我会在下一节里专门谈到孩子的模仿,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不能走进孩子的快乐世界,就意味着对他们快乐世界的破坏。成人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快乐世界的摧毁。这真的很可怕。

7、从模仿到创造

 

孩子的模仿是从他刚一出生就开始的。孩子的模仿是十分单纯的,他只是模仿,在他们的模仿里,不存在仿善和仿不善,所有“学坏”的说法,都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莫须有。

孩子的模仿自有其择善能力,这也属于生命的本能。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性善说,我很赞赏这个观点。能发现人的生命的性善,在几千年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人的善良本性,给了生命自然的择善能力。这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生命里自有的。这样的自有可以称之为生命的本能,择善的本能,让生命自然拒绝不善的东西。正如很多人害怕老鼠和蛇一样,那些不善的东西,会被生命的择善本能拒于生命的善良世界之外,人会远离老鼠和蛇的存在,模仿的择善本能会让生命拒绝不良事物。

生命的性本善,赋予生命自有的择善能力,陪伴着生命的成长,让生命书写它的美好。正如兔子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一样,不管有多少狐狸的存在,也不管有多少狼的残忍,但兔子永远是兔子,也只能是兔子。与兔子不同的是,人会有异化,人不如畜的话是对人的异化的形象解释。如果人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成人的卑鄙和无耻,那么,小孩子的成长,根本用不着教育,生命的自我择善能力,会让孩子安全而又健康地成长。人类的历史一样是干净而纯洁的。

我们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样板,让他们在自然的模仿中,慢慢学会了我们这样,然后成为另一代孩子的很坏的样板,这样一代接一代,人类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可恶的一个群体。

我们的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者本身很干净,也很善良,或者假装很干净,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打扮得很善良,这说明,在孩子的纯洁世界面前,我们是很惭愧的,并且,不管怎样的卑鄙,对于善良和纯洁是不敢否认的,不敢不崇尚的。我们有一句话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可对于孩子而言,不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只能说假话,装假好人。因为孩子的真是惟一的真。成人世界的真,本身就是假的冒牌。

无论怎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一个孩子模仿的第一世界。对于这个世界,孩子的模仿是不分善和非善的。择善能力,是生命的一种本能,而不是有意和自觉性的行为。

我们可以比较很多小孩,他们手抓奶瓶的方式,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与爸爸妈妈们开始拿着奶瓶喂他们喝奶粉大有关系。爸爸妈妈们的稍有差异,都被他们模仿得十分相像。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在他们的模仿里有着他们自己的创造性。

但这时候的模仿和创造,都与成人的所谓模仿和创造是两个概念,是两回事。孩子的模仿和创造属于生命的本能使然。

一个孩子的生命,自有其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就是说,一个孩子在他刚刚出生之后,不仅具有模仿能力,而且具有创造能力。他的创造能力是从他的模仿得以启发的,换句话说,孩子的创造性本能,由他的模仿得以启动。

这为对孩子的爱,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明白孩子的模仿性和创造性本能,给予孩子这方面的引导,更不能有意或无意毁坏孩子的这两样能力。

孩子的模仿和创造,很多时候,以“不良”的形式表达。所谓“不良”,实在是成人的世俗之见。孩子在他的模仿和创造里,不存在良与不良之说。

比如说在孩子语言的模仿里,有所谓的粗话脏话的模仿,这种模仿,是单纯的模仿,对于孩子而言,那些粗和脏,不存在成人的意识,他不知道那些骂人的话有骂的成份。他只是在模仿,他在语言的模仿里,还模仿到说脏话说粗话人的神态和动作以及身体状态。比如说,我在王艺辰抱柚子的那个视频里,看到他一边麻八呜啊的模仿语言,一这跺脚的动作。他虽然还不能把话模仿出来,但他已经知道他所模仿的话应该是怎样的方式去说。

如果这时候,我们不关心孩子的模仿和创造,过早地认为他这是表达一种不良,从而开始担心孩子的成长,然后开始纠正他。这样的纠正和担心是多么地可笑,更是多么地可悲,因为这样的纠正是在对孩子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扼制或者扼杀。

当然,我们必须对孩子有向善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决不能带有一丝一毫的杀伤力。

不光是如此,为孩子选择优良的成长环境,比如说幼儿园,比如说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这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模仿和创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呈阶梯状,善于发现孩子这两种能力的变化和发展,是很重要的。

 8、让沙发垫子躺在地上

 

预定这套沙发的时候,王艺辰还没有出生。这是一款靠背可以后移的皮质沙发,靠背后移后,沙发就是一张长长的双人床。老板小气,只给了我三个沙发垫,他答应我送五个。

王艺辰可以走的时候,这沙发成了他一个柔软的活动场地。他小的时候,放他在沙发上,他想翻滚到地上,要费不少劲才能滚到沙发边缘。等到他可以在沙发跳或者跑的时候,这沙发还不算小气,每次看着他在沙发上跳上跳下,我就会想起当初的预定:它可以陪着将来的孙子成长不少年。

沙发上的三个垫子,每天都按一定的角度等距离放在靠背上,那三个垫子的颜色不相同,也是皮质的,这样的摆放,不只是好看,也是一种习惯。

我已经记不得王艺辰第一次把那三个垫子推到地上或者扔到地上的确切时间了,大约想来,应该是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在他长至三岁这三年里,他也不时地从姥姥家回来。我从记录里也没有找到他把沙发垫子扔到地上去的确切时间。可能,他偶然回来一次,我在记录时忽略了这个细节。当我注意到它的时候,这个细节已经失去了它确切的时间。

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我从来没有认为他把沙发垫子弄到地上去是一种“不良”行为。恰恰相反,我会为他这样做暗自高兴。我看到的不是那垫子们不应该躺在地上。我也从来没有对他说,把垫子拣起来放回到沙发上。我会任它们躺在地上,然后看他把它们拣回去再推再扔到地上。

沙发是用来坐的,但他可以在上面跳,沙发应该为这一不意的事情高兴。沙发的作用除了坐和躺,还可以由王艺辰在上面跳。如果我用常规的眼光看这件事,我可能就要犯错误了。

还有那三个垫子,它们的作用意义尽管不多不大,但地上不应该是它们在的地方。可它们在王艺辰的手里,躺到了地上,这意义非同于它们的常用,而这意义对于王艺辰而言,要比常用的意义大得多!

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听一位心理专家讲座,他在那次讲座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破坏性是人的天性,人会把这一天性携带一生。他举出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四十岁的人蹲地上抽烟,忽然之间,他把烟头摁在一只在地上爬行的蚂蚁身上,蚂蚁很快烧死了。

这个四五十岁的男人,把烟头摁在一只蚂蚁身上,可以说他的表现具有破坏性的特征,但说这是他的天性,我却不认同。破坏性这个词语我当时也有异想,在成人,比如说拆房屋、扒桥梁,或者把烟头摁在蚂蚁身上,确是破坏的行为,但对于小孩子,则不然。先是小孩子没有破坏意识,他如果上了房顶,或者把花盆里的花移种到地里去,或者打开水龙头看着水流哗哗冒,他要的是快乐和高兴。他的诸如此类行为,称不起破坏性。

相反,我则觉得,对于小孩子而言,成人认为的破坏,正是他们的创造,破坏性正是他们的创造性。

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为他准备的这个世界有两个特点,一是整洁,二是舒适。这是成人的习惯或者规矩所为,也可以看作是成人的创造,成人按照习惯在创造,比如说我的那三个沙发垫子,它们摆放在沙发靠背上,这是成人的习惯性创造。

在这样一个整洁舒适的世界里,孩子的创造和创造性又该如何表现呢?如何得以实现呢?从事理看,他们的创造和创造性只能是在成人的整洁舒适的创造基础上去体现去实现。而当他们这样做了,成人把他们的行为说成是破坏,说他们具有破坏性的天性,这是成人的偏见,或者说是成人的自私。

然而,很多孩子正是在他们如此的创造性活动里,被成人的自私给否定和伤害了。

所以,我让那些垫子躺在地上,它们记录着王艺辰某一天的自我创造和快乐。

不要忘了,孩子们还有模仿能力,当他们看到你把地上的沙发垫子拣起来放回到沙发上时,他们也会模仿的。可是被我们赞赏的这种行为,只是一种模仿,而不创造,也不具有创造性。

不要把孩子的创造和创造性与破坏和不良联系在一起。那是对孩子的不公,也是对自己的自劣。 

 9、对孩子世界的不解

 

成人的自以为是,表现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既愚蠢又自负。

把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孩子是所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普遍思维。他们把这种普遍的思维当作自己对孩子的爱,从而以此原谅了自己,原谅自己对孩子的无知,原谅了自己对孩子的不当作法,原谅了自己明明知道的对孩子所犯的错。

这里所说的不解,指的是对孩子的模仿和创造性的不理解。

对于孩子干净世界和纯洁世界的不解,和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不解,对孩子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最可怕的,所以,我想在后面专门这述说。

对孩子模仿和创造本能的不理解,是显性的,甚至很多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姥爷奶奶姥姥自己也知道,但他们一定要按自己的爱的意识去对待孩子。我之所以认为这样的行为很愚蠢,是指他们把对孩子的爱的意义换成了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这样的爱,有一句俗话说得十分形象,恨铁不成钢。让铁成钢,是愚蠢之爱的可怕之处。我干过“打铁”的手工作业。把一块铁放在炉火里烧得透红,然后拿一只大钳子夹紧了它,放在铁砧上,由一个或者两个人抡起大锤朝那些烧得透红的铁块狠捶很打,手拿铁钳的人不停地翻动铁块,让抡起的大锤一下又一下捶打在铁块的不同位置,经过几个来回,那铁块慢慢就具有的要把它捶打成的器具形状。

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留有“打铁”之爱的烙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如此之爱,首先把孩子看成了一块顽铁。忽略了孩子的生命力。孩子不是铁块,他有自我的创造性本能。

孩子的创造性与模仿相连,或者说,孩子一开始的模仿就是他的创造。因为,他的生命的最初状态是干净而纯洁的,当他的手动起来的时候,模仿着大人或者影视上的动画动起来的时候,他的动作对于他的手而言,是创造性的。

我们对孩子模仿性本能的不理解,在于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模仿意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认为他听不懂我们的声音,更不懂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大声说话时,我们既意识不到我们说话的声音大小和粗重细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言的干净或非干净;更意识不到孩子在听我们说话,对孩子的在场视而不见。当他会说话的时候,大人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记忆里。我们常常觉得奇怪,在孩子会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当着他的面说过什么话,可孩子无意之间就说了出来,模仿得让你发笑不止。这是为什么?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已经在记忆里模仿着你的声音和语言,当他会说话的时候,听到你的说话,触动了他的记忆,把储存在记忆里的你的语言说给你听。

在语言上对自己的放纵和迁就,用习惯性说话在我们的无意中,给孩子以模仿,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对孩子模仿世界不理解的一个方面。

这不只是说我们在孩子模仿的世界里,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差的模仿对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模仿本能的忽视。

不理解的第二个方面是,把孩子规范在我们的习惯行为圈套里。不允许他属于自己。把他的模仿和创造限定在我们的模式里,让他们在这样的限定里去行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变成了机械手。他的自主的模仿本能和创造性本能被封杀了。这是十分可悲的。

封杀孩子的模仿本能和创造本能,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剥夺了他们自主立足的能力和权利,只能让他们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大小孩或老小孩。如今孩子没有责任感和不能自立成了普遍的现象,从根本上说,责任不在他们,而是我们对孩子模仿和创造性本能不理解导致的结果。

在这方面,我也犯过错。王艺辰能听故事后,每次回来和我在一起,我都会给他讲故事。有一次,我对他说:爷爷再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爷爷听你来讲一个好吗?他很高兴,等他讲故事的时候,他端坐了身子,然后开始。第一句话是:从前,在一座山里……我忍住笑,听他讲下去,他把别人讲的故事和我讲的故事串到了一起。听他讲完了,我拿起了爷爷的架式,告诉他:不能都是从前的故事,记住下次不能一开始就说从前。接下来我又说,你的故事里不仅有爷爷的故事,还有别人的故事。我忘了他的从前的时候,不只是模仿,并且还是一种创造。而对于他的串讲故事,我应该做的是发现他的创造性所在,而不是发现他串讲!

总之,在孩子面前,我们一定要小心! 

10、初说孩子的性情

 

孩子的性情不是先天的。

一个人除了生命本能的机制——这种机制很像一本书的空白页存在——没有什么是先天的。遗传学的观点存在偏颇,性情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性情属于生命现象。性情只属于生命个体,生命个体的意义是惟一的,其性情也是惟一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从某种意义看,这句话的意义包含没有两个人的性情完全相同。如果性情属于先天,那么多的孩子不与父母性情相,又该如何解。

性情随着生命的成长而生成,在生命的成长过程里,性情从不成形到成形再到不断改变,这是性情的特征。

一个十六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性情的。性情是生命的固定性状态,在十六岁之前,一个人虽然状态,但不固定。从这一角度看,很多人的性情一生都算不得固定。这样的人十分常见。

性情是一个人意识和情感积淀后固化的生命现象。

在这个定义里,我们从意识和情感这两个关键词看到了性情的由来,再从积淀和固化两个词语看出了性情的如何形成。

前面,我已经说过,孩子表达的是生命之初,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生命的精神存在,十分简单:只有感觉。孩子的基本感觉是陌生感。陌生感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孩子对这个出生后的新世界是陌生的,二是他对自己的出生和存在也是陌生的。

孩子生命的陌生感,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两大感觉:舒适感和非舒适感。

当他处在舒适感的时候,他的感觉系统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所以,我说,非舒适感是对孩子生命感觉的启动。不仅如此,孩子对客观世界里一些事物的舒适感或不舒适感积累得多了,就会形成意识。从字面上看,意就是意念,识当然指的是见识。见的多了,时间一久,这些所见就会让一个人对其所见有所认识。这认识就是所谓的意识。

从一般的角度看,意识有两种,悲观意识和乐观意识。在这两种意识里,悲观意识不是说一个人的意识完全属于悲观的色彩,乐观意识也一样,所谓的悲观意识和乐观意识,是说一个人的意识里悲观或者乐观的成份多一些。悲观意识的人也有一定的乐观意识,乐观意识的人也有一定的悲观意识。

乐观、悲观从何而来?

在生命最初阶段,孩子的保护人,给予孩子的保护,决定孩子感觉里舒适感和不舒适感的多少。一个真正爱孩子的保护人,他会很少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不舒适,孩子一直处在舒适感特别充分的环境里,这种舒适感慢慢积淀,就变成了这个孩子意识的乐观成份多。相反,就是悲观意识成份多。

孩子的意识是在感觉之后的生命存在现象。这个世界给予孩子的不舒适感多,孩子的意识就是悲观的,相反,他的意识就是乐观的。

可是感觉是随着生命的降生就存在的,而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是这个世界给予他的不舒适感得以启动的。想想吧,一个生命刚刚出生后,他的世界是什么,是谁?不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吗?这个世界给予孩子的舒适感和不舒适感,不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爱吗?爱的糊涂和爱的明白,爱的细心和爱的粗糙,就是孩子感觉舒适或不舒适的主要由来因素。所以,决定一个孩子意识的悲观与乐观在于爱他的人。

当一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感觉多了,就形成了他这方面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再与更多的感觉融合,就形成了孩子的情感。在一定的时间里,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感觉,或者对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感觉,形成了他对他们的一定意识,觉得他们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更好。这种意识再经过一定的时间,再融合进他的感觉,就形成了他的情感,喜欢谁,更喜欢谁,不喜欢谁,特别不喜欢谁,喜欢或者不喜欢就是孩子的基本情感。孩子的情感世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一个人的所谓性情,是由意识和情感融合而成的。这种融合,必须有两个重要的元素:长时间积淀和固化。有很多人,虽然有长时间的积淀,但不能将积淀的意识和情感固化,说一个人没有个性,不是说他没有意识没有情感,也不是说他没有意识和情感的积淀,而是他没有将其固化。不能将意识和情感的积淀固化,就不能形成性情。

固化,是由一个人自己决定的,那些意识坚定,情感深重的人,如果意识和情感的积淀深,性情就特别鲜明。在这里,意识坚定和情感深重,是固化的重要因素,这两个方面浅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积淀,也不能固化为性情。

关于意识坚定和情感深重的话题,我会在后面专门述说。

我们知道,性情与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立足和他一生的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养成性情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性情来自天意,是先天的,或者说是遗传的,这种说法,把成人的不负责任和愚昧洗刷得干干净净,是这个世界的可悲,也是孩子的可悲。

另一方面,因为性情的形成与意识和情感的关系,在时间上很容易被遗忘,所以,我在前面说过,这种隐性的意义,很容易被我们的的愚昧利用。推卸成人不懂孩子性情形成的原理而不从根本上爱孩子的责任。这是十分可悲的。 

11、任凭书写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从它对客观世界的关系看,是一个任凭书写的世界。

孩子的这个世界,有一个年龄度。如今的现实是,孩子在他们十六到十八岁前,他们的世界一直处在任凭书写的阶段。可是这个年龄度,从现实看,是很可悲的。如果对孩子世界的书写者有对生命世界的充分自觉性,这个十六到十八岁的年龄,可以提前到十三岁。从另一个方向看,正是因为书写者的强横,把孩子的这个年龄度向后推移到了不定的年龄,或者二十几岁,或者三十岁还要多。

孩子的世界早一些让孩子自己描绘,与被动到二十几岁或三十岁的自我描绘,有什么样的差别或不同。总的来说,把孩子的世界提前交给他自己,由他自己描绘,整个世界才是健康的,充满活力,前行的步伐坚毅而超前。

然而,我们如今的现实显得幼稚而可笑,与剥夺孩子世界的自我描绘的权利有着深切的关系。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世界,被别人主宰,凭别人描绘,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的。现实是一个有力的解说和证明。

如此愚昧的社会,对于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和家长而言,就象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一样,家庭和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愚公精神是可望不可及的,他们只能在这两座大山的山道上迤逦而行,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走得艰难而乐此不疲。在这个不见首尾的长龙队伍里,每一个孩子除了紧紧拉着家长的手,几乎每个孩子都在闭目而行,因为他们只需要自己抬脚和迈腿。

至于说到孩子个体,他们自己的世界被一再地涂抹之后,早已不愿意属于自己,把自己的世界交由别人来处理,在孩子们看来,也是乐得自在的现实。既然自己无以改变,那就任由它去吧。

一个重点学校的里高一孩子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她说她真的很累,从上学到现在,一直都是被灌着,她已经习惯了。双休日和假期时间里,她已经没有了自己坐在屋子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了,所以,她特别愿意家长为她请的家教和报的各种辅导班。让那些家教老师和辅导班继续朝着她的脑子里灌灌灌。比较起来,不管能接受多少,和坐在家里什么也学不了还是要好一些。她困了,就在课堂上睡觉。她说,在课堂上睡觉,对考试的成绩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当她睡着的时候,老师灌的东西,未必就在考试题的范围内。

她说,如今的学生,知道她就知道了所有。

她的话,告诉我:如今的孩子共同拥有的是一个怎样苍白而木然的世界。

而每一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正牵着孩子的手,朝着这个世界毅然迈进。

但从孩子的初始生命看,他们的世界的任凭描绘性,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正是这积极的意义,孩子才无忧无虑地让自己的生命降生于这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在最初的时候,不具备自己书写的能力。

既然要交由别人来书写,孩子就管不了许多。这许多的意义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怎样的人,怎样的世界。

这意味着,遇到怎样的人,他们的世界就会是怎样的!

他们希望自己的世界很美好,可他们遇到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却是各不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生存的时代和社会,最终决定着他们的世界。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也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被左右者。

这个更强大的孩子世界的描绘者,任何个体都无力决定它的美好与否。而从历史看,这个描绘者从来都是不良的时候多。孩子遇到这样的描绘者,其生命世界能是怎样的!

但从生命的个体看,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们,也希望用最美丽的色彩去描绘孩子的世界,但这样的描绘,常常与现实形成一种矛盾,结果,孩子的世界被涂抹得糊涂而模糊。

这是孩子的无奈,也是家长的无奈,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无奈。但时代和社会不仅不是无奈的,并且还要承担这无奈的责任。

孩子世界的任凭书写性,具有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在孩子的这个世界性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们很多时候是尴尬的。 

12、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

 

孩子的生命,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

什么时间吃,什么时间睡,什么时间玩,也许因为简单,所以就显得秩序井然。

孩子的这个世界,是惟一不用启动的生命机制。

一岁前,孩子的这个世界十分清亮,不含一丝杂尘。

孩子的这一生命本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世界意味着孩子的将来是否事事分明,处处节奏,时时条理。

孩子的世界干净而纯洁,这是孩子世界秩序井然的根本。生命在这个阶段,没有欲望,只有本能的需求;吃、喝、睡觉、玩和大小便。而这本能的需求,基本上决定于孩子身体的自然性。

秩序的第一个因素是,准时。体现在时间上的秩序,指的是同一样本能需求,在每一天的相同时间里重复。

所以,进入孩子的世界,首先是进入孩子世界的秩序。这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发现孩子吃喝及睡觉和大小便的时序,自觉依孩子的时序完成孩子的本能需求;自觉加强孩子的生命秩序性,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孩子秩序世界的第二个因素是,质量。质量在这里的意义是,孩子本能需求在实现过程里的效果。比如说睡觉,孩子能否深睡,多长时间是孩子深睡的标志?玩,孩子在一定的阶段,他有多长时间的玩力,他玩的兴趣是什么。吃与喝的质量意义,更重要地体现在孩子肠胃健康的成长上。

如此看来,秩序的世界,是孩子对自己生命爱惜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他要用秩序让自己的成长有条不紊,健康而又快乐。

对于孩子秩序的世界,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进入。

进入孩子秩序世界的意义我已经简单说过,但后面会有专门的详说。

但也有不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仅不能进入孩子的秩序世界,却在无意之中破坏了孩子的秩序世界。

对孩子秩序世界的破坏,一是扰乱了孩子的时序。不知道尊重孩子秩序世界的本能性,而是把成人世界的规矩强压给孩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睡午觉,这是多数成人的一种习惯。(近来有人从地球的东西方区域论证了亚洲人午睡的意义,在我看来,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在孩子三岁前,成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习惯强压给孩子。可是有很多孩子,在这个时间段是不需要睡觉的。有理论说初生的婴儿每天需要十到十四个小时的睡觉,这样的长睡时间,哪一段时间说明了午睡的重要。但当一个孩子进入到社会性活动的年龄阶段,他适应一定的社会性习惯,也是很自然的。

更不用说把孩子从沉睡中摇醒十分常见。

破坏的另一层意思,是不去弄明白一个孩子的秩序本能是怎样的。只是从笼统的意义上,看到孩子睡,看到孩子吃,看到孩子玩。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秩序本能都是不一样的。王艺辰在他刚出生的一个月里,不像理论上所说的需要十到十四个小时的睡觉,我敢说,他在那一个月里,不停地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就是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秩序本能,不能让他在玩的时间里得到满足,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他该更多地睡觉。就是在那一个月里,我知道那个十到十四个小时的理论应该是坐在办公室里乱翻书乱翻出来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一个孩子在后来的生活里,不能够节奏,或者说缺乏节奏感,追究起来,是他的秩序本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被破坏过。

生命自有秩序世界,这为我们建立孩子世界秩序自觉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孩子建立秩序世界对其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孩子这一概念在这里的定义,是从出生到十六岁这个年龄阶段。

为什么是这个年龄段。因为从生命的自然情形看,十六岁之后,孩子才具有他自己的意识。对与错,最终的解释是有否自我意识。

出自自我意识的不良行为,才可以确定为错,否则,不良的行为只能被认作不良行为,不能拿对错来定义。

从这一意义看,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一个充满爱的健康社会,孩子的意识形成的早,反之,则晚甚至晚得多。

孩子意识的不成熟,或者没有形成,这决定了他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从孩子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世界的对错界定。从一般的意义说,成人的世界是有错的世界,因为成人有意识并且可能是很强的意识。而成人的不良行为却不一定全都出自自我意识。如果能够断定行为的非意识性,就不能判定是善行或者恶行。这样看来,孩子完全没有错的世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从前面的述说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孩子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快乐的世界,是说快乐是孩子世界的主题。快乐是生命的主题,也是生命的自然选择。从这一意义看,为什么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而成人的世界却充满着不快乐,越是长大成人,快乐反而成了生命的追求?根本的原因在于,孩子的一切都发自于快乐的意愿。而成人的多数行为只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这种目的,除了名利和欲望再没有别的可寻。从如此目的出发的行为只能是越为越不快乐。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从快乐发,为快乐行,得快乐果,在整个过程里,孩子始终是快乐的。孩子在扔完东西之后,发出自然而开心的笑,表达的正是他的快乐世界的愿望实现。

那么,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成人之见。在孩子,没有良与不良之分,他也根本分不清良与不良。或者说,孩子没有良与不良的意识。

从另一方面看,孩子的行为来自于模仿。但孩子的模仿,是有所选择的。一个孩子模仿什么,不模仿什么,模仿谁不模仿谁,既是他自己的自由,更是他自己的自然选择。孩子具有自然选择的本能。这种本能让他知道自己模仿的蓝本。但这种选择并非意识性的,而是本能性的。

从这一意义看,孩子的行为根本不存在对与错之分,只有快乐之意!

但我们该不该用不良去定义孩子的行为?

从行为本身的存在看,把沙发垫扔到地上,拿长杆把吊灯上的吊坠打下来诸如此类的行为,有着“不”的客观之实。然而,不,是成人的习惯思维。如果抛开我们的习惯思维,或者说只从孩子的角度看,不还存在吗?

我也曾为王艺辰的如此行为有过不的思维和心情,但很快,我在跟着他为他的把沙发垫扔到地上发出开心的笑声,所不同的是,我的笑不像王艺辰那样充满着自然。

这就是理解孩子世界后的爱的表现:爱,不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

因为,快乐更应该是成人生命世界的主题!

不从错的视角看待孩子,孩子永远是善良的,可爱的!而有哪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不可爱,不善良!

认识孩子世界的完全没有错,这意义是非常大的! 

14、成长的代价

 

孩子的成长是残酷的!

没有人愿意承认这句话!

可是,谁敢断定,人类在自己发展的历史过程里,残酷的成长之路是惟一的,也是符合生命生存意义的。

我在前面已经肯定了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干净的世界,纯洁的世界,快乐的世界,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然而,成人的眼光从来不去注视孩子的如此世界,甚至无视于这个世界,乃至只想让孩子尽早背叛这个世界。

在干净、纯洁、快乐、无错的世界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而我们的历史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否定了孩子的世界,否定了孩子,要让他们成为社会性的人,而不是再是孩子。当我们的历史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样连续下去的时候,孩子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它渐渐变成了人类的梦想!

从孩子的世界看,人类生命的初始是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的。这就是说,人类一直坚持孩子的世界,不是不可能。现实的意义是,人类可以回到孩子的世界,回到童话世界。也应该回到孩子的世界。因为,我们已经这样活过,如今,对那个世界还有回望,并且正在回望!

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对孩子世界的背叛。背叛干净,背叛纯洁,背叛快乐,背叛无错。人的社会性优秀,实际上,是这种背叛实现得早,实现得彻底。

当一个孩子三岁的时候被剥夺了快乐,湮埋在所谓学习的牢笼里,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出人头地得早。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残酷而又现实。

人的世界(不是孩子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不同?难道生命必须从孩子的世界演变到人的世界吗?

从孩子的生命看,她们不贪,吃饱了,他们就不会想再吃东西,并且,只给他吃奶,他一样的快乐和成长。他的味觉如果不是人为地启动,可以永远保持其简单而干净。他们只需要快乐,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主题,快乐。并且,他们的快乐实现,非常简单。

由此很容易明白人的生命,其主题是什么:无休无止的欲望和贪婪。为了这种欲望和贪婪,人泯灭了善良之性,变得越来越残忍和无耻。在这个充满着欲望和贪婪,充满着无耻和残忍的世界上。孩子的世界只会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可不管怎样的目瞪口呆,人类历史决定了生命的如此演变。孩子的世界越来越早越来越快地被毁灭掉了。

没有人对此有异议,更没有人对此感到激愤!

当我明白地看到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地残酷,我就替孩子感到难过。但我能做什么?

在这一节里,我是痛心的!我惟一能做的是为孩子们的成长落几行凄凉的泪。 

15、被动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被动的。

被动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1、孩子的生命本能需要启动,而他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启动,孩子的生命本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偏向。

2、孩子的世界需要描绘,它只有底色,比如快乐,比如干净和纯洁,这样的底色,给予相应的描绘,才能体现孩子世界的真正色彩。

我们还可以从这一角度来为孩子世界的被动性定义:孩子还不具备主宰自我世界的能力,只能借助客观世界的帮助实现自我世界的最大化。

这一定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孩子不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是他能力上的不及。

但孩子维护自我世界的意愿却是十分强劲的。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这种强劲意愿说成是孩子守护自我世界的坚强意识,是的,这种意识特别坚强。这种意识应该是本能的。

王艺辰出生后,一直吃奶粉。每一次为他准备的奶粉必须达到奶瓶上的一定刻度。在第一个月里,我听到过他为没有喝够奶粉发出的哭声。他的哭声特别引人注意。我并没有参与为他准备奶粉的事情中,但他的这种哭声,我特别敏感,一听到他的这种哭声,我就会说,孩子没有吃够。而他的没有吃够,是差一点都是不够,他从来不凑合,等你再给他泡了奶粉,把奶瓶喂给他,他很快止住了哭声,但只吃了一点,或者只是两口,他就不再吃了。

我在想,如果他有能力,自己可以泡奶粉,自己可以拿奶瓶,自己可以拿奶瓶或坐或躺吃奶粉,他的世界就不再是被动的了。这一切,他需要帮助,所以,他是被动的。

但是,他那哭声,是那样的能惊动人,那样吸引人注意。其实,他并没有惊动人或引人注意的用心,他只是在表达他对自我世界的守护。他没有吃够,他还要再吃。他不让自己的世界忍饥挨饿。所以,他的哭声就特别响。

孩子用这样的坚强与客观世界抗衡,目的只有一个,守护自己的世界。

孩子守护自己的世界,就是守护他的干净,纯洁,快乐。

可与成人世界相比,孩子的世界是软弱的,它的软弱来自于它的被动。

王艺辰三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带他去外面骑自行车。在天气暖和的这个季节里,他在一个小广场里和小朋友骑车玩得很高兴,所以他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回来,都记着想去那个小广场骑自行车。

那一天,下楼时,我和他说好,骑半个小时。因为他爸爸打电话要我早些送他回自己家。在那个小广场,我看着时间,半个小时过后,我提醒他半个小时到了。他说,求求你了爷爷,再玩一会。我答应他再玩十分钟。

十分钟到了,我再叫他,他一点不想回,可又不能不回。在我帮他把车子从台阶上往上搬的时候,他在我的胳膊和手背上,扣伤了好几处。

我任凭他用力地扣,没有劝服或者阻止他这样。后来,他在我胳膊上留下的抓伤过了差不多两周才慢慢好起来。

当他把小手的指甲扣到我的皮肤时,我感觉到了疼痛,但我更感觉到了他为了自己的快乐用力在维护那个快乐世界。而我,却因为有能力,为一个借口,剥夺了他快乐的权力,伤害了他的快乐世界。所以,我应该任他去惩罚我。

在这件事情里,我用他惩罚我的方式,向他表示歉意。可结果还是他跟着我回了家。这就是他的被动处,就是他的软弱处。

孩子世界的被动性,决定了他的成长只能是向成人世界的方向发展,也决定了成人用一点一点伤害孩子世界的方式把孩子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夺走。

但不要忘了,孩子在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守护着他自己的世界。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那么残忍地任意破坏孩子的世界。 

第三部 

我为孩子做什么 

1、我和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这里,我是谁?

我,可以是爸爸妈妈,可以是爷爷奶奶,可以是姥爷姥姥;还可以是幼儿园的老师、小学和中学的老师;还可以是医生、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士。

我,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责任者和保护者,是孩子世界的赤心朋友,是孩子生命里的同伴,是孩子成长的真爱者!

我,和孩子有亲情,我要启发孩子的亲情感;我,爱孩子,我会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成长;我,爱孩子,我要和孩子共筑爱的世界,我爱他,他爱我,爱更多的人,爱有他有我有很多人存在的世界。

孩子出生后,我是最先出现在他世界里的人,他的世界里有我,他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很温暖,很光明,很快乐,很安全;而我被孩子允许进入他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久违的真正快乐,这是孩子给予我的,这是孩子的世界赋予我的生命回归感!

一个新生的世界,和一个回归的世界,相遇了,并且融合在了一起!

我从王艺辰那里得到了“我”的角色的如此启发。我把爷爷这两个字看得不那么呆板了。

我是爷爷,我就应该对他板起一张严厉的面孔吗?

(爸爸呢,妈妈呢,奶奶呢,姥爷呢,姥姥呢,谁有资格对孩子变脸,把朝向孩子的脸变得黑沉沉又难看又凶相)

我是爷爷,我可以对孩子高声说话,或者用“哼!”表达年龄的权利吗?

(爸爸呢,妈妈呢,奶奶呢,姥爷呢,姥姥呢,谁有资格在孩子面前粗声厉气地说话,或者不站在孩子的世界里说话,而是按自己的习惯说话给孩子听)

我是爷爷,就有资格在孩子面前唯我独尊吗?

(爸爸呢,妈妈呢,奶奶呢,姥爷呢,姥姥呢,谁有资格在孩子面前唯我独尊?)

我是爷爷,就觉得不可以和孩子平起平坐互为朋友吗?

(爸爸呢,妈妈呢,奶奶呢,姥爷呢,姥姥呢,谁认为自己只能做孩子的爸爸或者其他,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我,是爷爷,但更是王艺辰的朋友,是他在这个客观世界里的朋友。我要做他的朋友,一个进入到他世界里的朋友,一个和他一起徜徉在他的世界里的朋友,一个把自己的世界抛在脑后的朋友,一个和他一起快乐的朋友!

(爸爸呢,妈妈呢,奶奶呢,姥爷呢,姥姥呢,谁不想成为孩子这样的朋友,谁就演错了自己的角色,谁就做不成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姥爷好姥姥)

我,是老师,是医生,是社会工作者,是教育部门的专业人士。我们有爷爷的爱心,有爸爸妈妈的爱心,我们是孩子的真诚朋友,我们应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成为他的世界里的朋友。

不要以为,我这里所说的太理想化。在孩子那里,我和孩子的关系,或者说,我是孩子的什么人,不应该那么简单,更不应该那么粗糙,也不应该那么古板。当我们不对孩子如此简单和粗糙后,我们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才是我们的老师。

当王艺辰叫我老王同志时,我会对他说,王艺辰小朋友,你有什么吩咐吗!

然后,我们一起大笑! 

2、我的准备

 

如果只是做爷爷,那就用不着什么准备。

如果爷爷只是一个名号,更用不着准备。

当孩子会叫爷爷的时候,只要听得见孩子的叫声,跟着应答就是了。这种自然态的爷爷,我见过,更听说过,并且从事理上听人头头是道地述说过。

当爷爷的不管隔辈的孙子。一是没能力管,二是管了就是越权,父子之间的矛盾又因为孙子加重,最终都是爷爷的过。

这是我的第一个准备,准备着承担这样的过。

如果只是这一个被动的准备,也算不得准备。

承担,需要有信心!

这信心首先要敢破头头是道的事理之说,什么隔辈不可管!这管指的是什么?吃喝拉撒,要不要管?不管可以吗?身心的成长,该不该管?如果隔辈不管的说法指的是孩子的成长应该由他的爸爸妈妈管,这说法完全有道理吗?如果不是完全有道理,为什么受它的拘束?

而真正的信心是:有能力管孩子的成长。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是有信心的;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取得这样的能力,学习管孩子的能力,一样可以让自己有信心。

准备做爷爷,准备做一个有能力管孩子成长的爷爷,这是我对准备的所想。

在这样的所想里,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能力不是能够预先从书本上或者从别人的经验里搬过来的,只能是从管中学,学中管。于是我想到了,教我学的老师应该是孩子,他是我如此之学的惟一老师。只有跟着他学,才能学到真正的管的能力。

学,我想到了学生的学习。听讲,听老师讲,记笔记,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整理笔记,在笔记里发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孩子是老师,他是一个无言老师,他不讲课,但他时时刻刻传达他的生命秘密,我要看到他的传达,明白他传达了什么。

我想到了写记录。记录他成长的每一点每一滴,在记录里明白他告诉了我什么,明白他生命的秘密。

由此,我想到了世界一词,想到了孩子的世界这一概念。他还没有出生,他的世界已经存在了,我在等待着进入他的世界,我做好了进入孩子世界的准备。

我,当然可以是别的人,但对于孩子而言,为他作准备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我”其准备会有差异。 

3、先让我不“存在”

 

我的不存在,是我要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一个孩子出生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就不能再做完全的自己了。

我的不存在,应该是部分不存在,被我不存在的那一部分我,是无益于孩子成长的。

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自己,个性的我,社会的我,善良的我,不良的我。我不能把我的一切都摆在孩子面前。

概括地说,一个多元的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善良的部分;

2、中性的部分;

3、不良的部分。

对于孩子,第2和第3是一定让其不存在的。

是让它们不存在,而不是伪装,不是把它们掩藏起来。这样更坏。因为伪装是不良中的大恶。绝对不可让孩子跟进伪装的世界。

然后,即使善良的部分,也未必全都适宜孩子的成长,也应该让那些不宜的部分不存在。

我知道自己性情过刚过直,在我看来,它是我的善良本真,但这是不能端给孩子的。如今自己到了爷爷的年龄份上,也用不着这过刚过直了,更要紧的是,孩子不要这“过”的东西。不适宜孩子的,即使善良,也应该让其不存在。

有些不良,是需要改善的,如果让它不存在,我也就可能不存在的。比如我的方言,如果完全封掉方言,我就得噤声,这显然是不行的,如此不良,只能也必须改善。

让我的部分不存在,在认识到自我的多元后,更要紧的是明白这些多元里哪些是适宜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宜孩子的。

下面是我的具体所做:

1、和孩子说话。

声音和语气要温婉。让大嗓门和急粗语气不存在。我说话习惯了声音高,和王艺辰说话,我变得平静起来,柔和起来。

孩子进入的客观世界,首先是一个语言世界,对于孩子而言,语言的第一个要素是声调和语气。怕吵醒孩子睡觉的小声,不属于语气的平静,我的意思是,语言的平静,首先体现在声调和语气上,不管我有多少年的习惯,在王艺辰面前,我一下子改善了,这是说,为孩子改善自己,是很容易做到的。

孩子最需要听到柔和的声调,平静的语气,这符合他生命世界的纯洁和干净。

然后是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俗话,不干净的话,可能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习惯,但对孩子而言,这是一定要让它不存在的。

语言等于思维,什么样的语言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世界观。语言对于孩子很重要,模仿语言,接受语言,等于模仿思维,模仿表达。

和孩子说话要有所选择,选择明了,准确,清晰,有意义的语言和孩子说和孩子对话。这样的选择,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动画片和电视电影给孩子看等等。

2、不以我的心念推测孩子。

王艺辰上幼儿园不久,每天送他去幼儿园,他都表现出不高兴。有些时候,我从他爸爸手里接过他的手,牵着他往幼儿园的门口走,穿过校园再送他到教室门口。我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高兴吗,他都会说高兴。我用快乐的语气和他说话,慢慢把他从不高兴里引出来。我还会告诉他,今天记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回来告诉爷爷,爷爷和你一起记住这个小朋友,好吗?他就会说好。这样走,他就高兴起来。

有一天,九点多,他爸爸来电话,说王艺辰在幼儿园肚子疼,老师打电话给他,他在上班,要我们去幼儿园看他怎么样了,是不是他不想上幼儿园,故意装病。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太不懂孩子了。

我跑去幼儿园,见王艺辰一个(其他孩子去出去玩游戏了)坐在那儿趴在小桌子上,他疼得满头是汗,看见我哭着说他肚子疼。一个老师在教室里陪着他,她告诉我,王艺辰说他肚子疼,幼儿园的校医来看过了,说他可能是着凉了,你们还是送医院看看。在医院里,医生诊断为肠痉挛。

这件事告诉我,大人的心念最是庸俗,最是不干净,用我们的心念推测孩子,是对孩子的不懂和不尊重。

我的俗念最是不该存在!

3、我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

当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会让我的眼睛和他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位置不太好改变,那就把腰弯下去,或者蹲下去。用请求的语言和声音把自己放低,和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蹲下和他玩,或者坐下和他玩,还要爬在地上和孩子玩。

王艺辰不会走的时候,我和他爬在一起玩,他会走了,我一样会和他一起爬在地上玩。

我让自己的高大不存在。

一个纯洁的孩子,我只做到如此,他就会感到快乐。

快乐是孩子生命主题! 

4、让孩子决定我的意愿

 

今年5月份的一天,我带王艺辰去了一趟宁夏图书馆。

那天天气还好,王艺辰休息了一周没有上幼儿园。早晨我接他回来,问他今天愿不愿意和爷爷一起出去,我告诉他我想和他一起出去。他问我去哪。我说去图书馆,我告诉他那里有他可以看的书,图书馆里的书很多,人也多,儿童读的书专门在一个地方,你可以自己去挑书。我想说服他去图书馆。

我很清楚自己的用心,去图书馆,是我的意愿。我和他说的关于图书馆的话,不过是想与他一起实现去图书馆的愿意。当然,还有一个用心,一个俗心,他应该喜欢书。

我的这份用心说不上不好,但也说不上好。

吃了早餐,准备好水和吃的,王艺辰很高兴地和我出了门。

带他进了图书馆。我对他说,先去少儿图书借阅馆去看看。他用手示意我轻声说话,并且放慢了步子,轻手轻脚起来。我伸出手为他点赞。他冲我一笑。我们进了儿童馆。一走下去,在楼梯间的一个书架上,我们开始挑书,我让他自己选,高处的我抱起他去挑选。我把他选的书放在一起,最后再让他确定借哪一本。我又告诉他,里面还有更多的书,还可以挑选。

他挑选了一本乌龟和兔子,这是一本几个成语故事联编的图书。

再往里面走,这儿我也是第一次来,没有借书的儿童和家长,三个服务员在聊天。我带着他一排书架一排书架看。他又挑选了几本,有一本的封面上有两只小狗,他喜欢狗,一看见就把它抽了出来,书名是《糊糊和咕噜》。

他自己会挑书,他从封面上的图画确定他喜欢或不喜欢。他每挑一本,我会告诉他那本书里写的是什么故事。他听了,会把有些书再放回去。

过了一会,我把他挑选的书放在一起,告诉他可以借四本,多了图书馆里有规定不能借给我们。他说好吧,从选的那些书里再挑选出四本。最后管理告诉我们只能借三本,他又挑选出一本来放下。我没能记住他最后放弃的那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我应该记住,这样就可以更清楚地确定他的兴趣了。

我想让他自己挑选书,他真的自己挑选那些书。

我想在儿童借阅馆和他多待一会,可他对我说他想和我一起走,不要在这里里。

我又带他上了二楼,去了几处阅览室,在一处休闲沙发上,他翻看了借的三本书,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他示意我不要拍照。过一会,他告诉我,不想在图书馆再待了。

带他从图书馆出来又去了一趟科技馆。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科技馆。他告诉我,科技馆他已经来过两次了,他告诉我他在科技馆看到过一只黑熊标本。

带着借到的三本书回到家。他最喜欢那本《糊糊和咕噜》。

可是他告诉我,他再也不想去图书馆了。果真后来我又对他说再去图书馆时,他说不去,他就是不想去图书馆。

这让我意识到:我做错了。

去图书馆是我的意愿。王艺辰答应我去图书馆,是听了我的话,是我告诉他那地方人多,有很多书,好玩。

他对书还没有感觉和认识。

在图书馆里要小声说话,轻手轻脚,这对于他是一处个拘束。

儿童馆有很多书,可那些书并不吸引他。

关键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

所以,这一次带他去图书馆,不仅不像我所想的那样,反而让他对图书馆有了排斥。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自己:我用自己的意愿捆绑了他;我的意愿因他而起,但那只是我的意愿,我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

我想起王艺辰爸爸妈妈晚上带他出去和朋友吃饭。

 我想起他爸爸妈妈休息天带他去公园,回来的时候,王艺辰趴在他们肩膀上睡着了。

我想起他姥爷说有一次带着他去足球场,让他看他们踢足球,结果把他冻感冒了。

我想起奶奶几次给王艺辰做面吃,可他不吃。

我们常常因为孩子小, 很容易用我们的意愿捆绑孩子。

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设计和他在一起的事情和时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才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5、我什么时候对孩子负气

 

负气,在词典里有两个义项:1、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2、赌气。

无论哪一种解释,它都是成人的一种情绪。成人的如此情绪起因于当事人的关系人。结果是当事人从与关系人的关系里退出,满足自己的意气或赌气,发泄一种情绪。

小孩子没有这样的情绪。但我们知道,小孩子即使很小,也有不快乐不高兴的情绪,但他的不快乐和不高兴十分单纯,也是十分干净的。不论他如何表达自己的不快乐和不高兴。他更不会在向亲人表示不高兴时,有脱离与亲人关系的意识。就是说,他只有不高兴,不快乐,没有负气。孩子是没有情绪的。

可是当小孩子到了自己会行为要行为的时候,他的一些行为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视为不好甚至在学坏。

小孩子的所有行为,对他而言,没有不好,更不是学坏。

第一他是在模仿,第二他一切行为的主题是快乐,他为快乐而模仿,模仿一切他可以模仿的。

但应该知道,在孩子的模仿里,有他自己的创造性存在,不然,他不会因为单纯的模仿满足他的快乐感。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去约束孩子,而多数父母在约束孩子时,都使用的是强权方式。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快乐感,更重要的是毁灭了孩子的创造欲。与孩子所谓的破坏性不当性行为相比,父母的约束是极可悲也极可怕的。

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指在对孩子约束的时候,大人所采用的方式,有负气的情形。“我什么时候对孩子负气”,这里的我,指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什么时候,指的是对孩子负气的时间,一般来看,孩子在不能自己行为的时候,大人是不会有这样的负气情绪的,也不会对孩子做出负气的行为。到了孩子可以自己行为后,大人的负气行为方式可能就有了,只是不同的人发作的时间有先有后。

我见过奶奶和王艺辰负气的情景。她在王艺辰不听话的时候,先是劝他听话,然后是从说不听话会怎么样,这就把对孩子的约束转到了负面上去了。如果王艺辰还只顾着自己的高兴和快乐,奶奶就会说,再不听话,奶奶走了,不管你了。

开始的时候,我还见这种方式凑效,王艺辰会对奶奶说,奶奶不要走,对不起了,我会听话的。当然,奶奶的走了,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种形式,不管你了,也不是真的不管。可是这种虚拟的负气方式,表示着奶奶对孩子无计可施了。她不知道,这种无可奈何的方式,王艺辰很快就知道其真相了。

所以,这种方式凑效的时间很短,不久之后就不再灵验了。当她再说走了和不管的时候,王艺辰就会对她说:奶奶,你走吧!我和爷爷在一起。

这种情形,我听王艺辰爸爸也说过。

王艺辰在姥爷家,不知为什么事,他大声说:我不要你们管,我有爷爷!

他爸爸告诉我的意思是,王艺辰因为我变得不听话,我不应该那样宠着他。他没有去想,王艺辰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当我们对孩子感到无计可施时,使出最下等的负气方式,孩子不仅不担心,还会以看不起的口吻告诉大人,他不用你管。即使爷爷也和他们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各种方式约束孩子,他也会表示他的不怕。

但我很清楚,王艺辰对于大人的负气,只是表示他不会上当,他即使将来,也不会真和人计较的。可是他爸爸,或者别的人能看到吗?

我用这种方式试验过王艺辰的反应。

有一天,我带他去小区广场上骑自行车。定好了时间,他想多玩一会,我答应他两次再玩一会,告诉他不允许超过三次。可他高兴得停不下来了。我对他说,让他自己一个人继续玩,爷爷走了。我真的走了,他很快跟上来。我故意不理他,只顾自己前面走。他骑着车跟在后面。我一边走一边想,我这样用负气的方式实验他,多么不应该呀。

王艺辰到了第二天看见我还十分腼腆。我知道,这种负气方式对他的伤害有多大。

负气,是大人的负面情绪。对于孩子,用负气的方式去约束他,是极可悲的。

当大人对孩子负气时,只能表明我们的愚蠢。说得好听一点,这是最笨拙的方法,确切地说,它根本算不上约束孩子的方法,就像自己落在水里不会自救,抓住一棵稻草当作船只一样可笑。

我为王艺辰所做的,是提前和他约定好做什么,玩什么,怎么做怎么玩,一心一意陪着他,如果他把不高兴和不快乐的情绪表达给我时,我一定充当好他的抒发的对象。

至于他的所谓不正当行为,我只视为是他快乐的一种方式,而在他的这些行为里,我看到的是他的创造性。

负气是一种不干净的情绪,我们不允让孩子过早遇到它,并且,我们可以从孩子那儿,学会去俗习俗情。 

6、孩子需要我

 

孩子需要我,这里的我,不是一个有亲情关系的爷爷,不是一个与孩子有亲情关系的笼统的个人。

孩子需要一个能懂他的人,能看懂他的人,能听懂他的人,能理解他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因为他不能确切地表达;但他会把自己的不适表达出来。他不能自己作主,这不只是他还没有自我行为的能力,更要紧的是,他还不具备应该和不应该的意识思维。他需要我们为他作主。

所以,孩子需要我。

孩子需要的我,其实是孩子的体外自我。我,应该是孩子的那个可以替孩子说,替孩子行为,替孩子拿主意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孩子自己的代言代行代思者。

孩子需要的是我,是这样的人!

我够格吗?

所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这个标准面前,几乎全部是不及格的,甚至是很不合格。

爷爷怎样才是合格的?

1、爷爷是孙子的主心骨。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及格的。

爷爷的经历比爸爸妈妈多,爷爷比爸爸妈妈更懂得疼爱孩子,爷爷在孙子那儿想弥补以前对儿子的亏欠(所有的爷爷都在有了孙子之后,才发现自己对儿子是有亏欠的),爷爷最能看清楚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不当。

所以,爷爷最有资格是孙子的主心骨。在孩子健康成长上,爷爷最有资格替孩子说话。

孩子的成长可分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成长和精神方面的健康成长。孩子的主心骨有两个意义,在身体健康成长方面,爷爷应该具有医生的意义。医生!是身体的明白者,孩子有了什么不适,平时该注意什么,医生的话最让孩子的爸爸妈妈信服。所以,爷爷具有的医生意义,可以替孩子说话,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照顾。

在精神成长上,爷爷更要替孩子作主。爷爷从儿子身上,明白曾经有过的遗憾和经验,在孙子身上,爷爷明白如何做才能不让孩子的世界受到伤害。

我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我的俗心却让我没有能做到。

第一个俗心,孙子由他自己的爸爸妈妈管,不管隔代人的事。所以,由着王艺辰的爸爸自己为王艺辰作主。在这个过程里,我看得很清楚,王艺辰已经受到了伤害。可我却听之任之由他去安排王艺辰的一切。

我一直后悔,在与儿子的矛盾和王艺辰的身心健康两个方面,我屈服于前者,而让王艺辰身心受到伤害,这是多么地不可饶恕。而后愧无补于孩子,如果借此安慰自己,我只觉得更是一种可悲。

第二个俗心,我能有什么办法。其实这是对王艺辰不负责任的借口。如果我不明白怎样做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许我还可以自我宽慰,但既然知道,却不去想办法说服他爸爸做出对王艺辰成长有利之为的调整。这一俗心之过也是不可饶恕的,因为最终耽搁的是王艺辰。

2、当好孩子的体外自我。

爷爷最有资格成为孩子体外自我。

爷爷有成熟的人生见识,爷爷很容易进入到孩子的世界,爷爷因为对孙子的爱会自觉去学习和观察孩子,所以,爷爷可以成为孩子的代言人。

体外自我,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爷爷要替孩子表达,孩子有什么感受,孩子有什么不适之处,爷爷是他身心的代言者,

要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准确地代言孩子的身心之愿,就要细心观察并了解孩子,将观察和了解形成生命的认知,这就需要整理自己的观察和认知。爷爷有时间和耐心做好孩子的体外自我。

在这方面,我只能是认知上的及格,而在对王艺辰爱的所做上,依然不能及格。因为我和王艺辰在一起的时间特别有限。

从孩子身心成长的具体事情上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各自都有着不同的角色,都存在着不及格的大的概率。

但孩子需要及格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更需要合格的爸爸妈妈!

7、别让唐诗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王艺辰三岁从姥姥家回来上幼儿园,会背几首唐诗。我听他背唐诗回数不多。他不太情愿背诵。

他一岁多的时候,跟着电视学会了几首歌,我见过他的表演。他自己站到茶几上,他把茶几当成了舞台,拿着一个电视的遥控器,把它当成了话筒,有唱,有动作,我为他鼓掌,为他点赞,他表演一遍又一遍,十分高兴。

我见过比他还小的小孩背唐诗,当家人提醒他背一首唐诗,再提醒他背李白的《静夜思》或杜甫的《春望》,孩子就一首一首地接着背。我也夸赞说好。看那孩子带着一副很炫耀的神情,他的爷爷或者爸爸也觉得骄傲。

王艺辰从来没有自己对我说,爷爷,我给你背一首唐诗。并且,我见到他背唐诗的那几回,先是他爸爸提醒要他背,他每一次都背诵得不流畅,不情愿。

王艺辰上幼儿园不久,我下午去接他放学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回来,他会有一段不长的时间和我在一起。他爸爸要他跟着我背唐诗,背三字经。

我知道,问题来了。

我先来试验一下,王艺辰是否愿意跟着我背诵,我先从三字经开始,一天教他四句。我不是教他只记词句,而是把每一句的故事讲给他听,他爱听故事,讲故事,吸引他去记那些句子,更重要的是他不只是背诵,还有理解。

但我发现,如果让王艺辰再背诵下去,就该用到奖励的办法了。

我从背诵三字经先讲故事,包括人之初,性本善,我都给他编形象的故事,可讲故事的目的是让他背诵,他很快明白这整个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所以,他对背诵不仅没有了兴趣,反而,再要让他背诵,他会表示厌烦。有一天,我对他说,今天咱们做三件事,第一件玩游戏,爷爷和你玩;第二件,讲故事或者爷爷带你出去,第三件背三字经。他听完,对我说:爷爷,咱们不说背诵的话好不好,求你了爷爷。

我知道,这件事做错了。我有意试验他的厌烦。有一天,我对他说,王艺辰,今天咱们用十分钟时间一起学习好吗?他说:爷爷,今后咱们都不要说学习的话了,好吗?。他常常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话。

我当即答应他。对他说,好,爷爷答应你,咱们再不说学习的话。他高兴了。

我不再让他背诵三字经和唐诗。不再说学习的话。

带他去图书馆、科技馆这样的事情,必须是以带他去玩为主题。

我开始想这件事错在哪,或者说不应该在哪。

孩子的思维能力,在七岁前还处于感觉阶段,连意识都不能形成,更不用说思想了。

感觉思维,其对象只能是形象的,立体的,客观的。

形象,立体,客观,这三个概念对于孩子的感觉思维而言,具有层级关系。图画的立体感,故事的形象性,都不如客观存在给予孩子的感觉思维深。

孩子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以及他可以触摸到的事物构成了孩子感觉思维的直接原材料。孩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把他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事物变成他的感觉思维,这是生命智力成长的程序决定的。

孩子的眼睛、耳朵和身体的各种感觉把客观世界的各种存在直接引入自己的感觉思维中来,这个过程让孩子感到了兴奋和快乐,因为他把客观的存在吸收到了自己的感觉世界里。

然而,在孩子还不能把客观世界的存在化为自己的意识和思想的时候,就让孩子去通过文字(书本)建立他智慧世界,他除了死记硬背,根本没有办法去认识和理解书本里的东西。那是十分抽象的东西。孩子还在感觉阶段,还没有积累足够的感觉材料形成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拿什么去认识和理解书本里的东西呢。

王艺辰让我认识到了生命成长的自然性,让我看到了在背诵唐诗和三字经这件事上他爸爸还有我错得多么厉害。

同时,我也认识到铺天盖地的儿童教育基地和辅导班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现在我明白,教育的严重问题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摧残。

我告诉王艺辰爸爸:

1、唐诗不过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把它归入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部分,未尝不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文系里,接触一些古诗,是应该和可以的,惟一的价值和意义是让我们的孩子一代接一代知道在我们的古代,还有着这样的一种语言形式。但用它来鉴定当代孩子的智力水平,实在是荒谬。试问,唐诗宋词元曲在现代生活和现实世界里,能体现怎样的的价值意义和现实。

2、从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来看,七岁前的孩子的记忆力,最可贵的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分辨记忆。而不是对书本里抽象文字的死记忆。

3、背唐诗三字经和孩子的快乐相比,快乐是第一位的,而背唐诗三字经是没有位的。

我之所以能有如此认识,全在于王艺辰给予了我启发。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说,他是我的老师。

爷爷应该具备这样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只会被动地带孩子。 

8、爷爷了解孙子吗

 

我为孩子做什么,到了这一节,才具体写到爷爷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了解孙子,当然首先要有和孙子在一起的时间。可和孙子在一起了,就能了解孙子吗?从我自己看,真的不应该这样认为。

我带王艺辰,开始的时候,只限于下午五点半去幼儿园接他放学,但也不是天天去。回到家,开始的时候,他待的时间不长,喝了水,吃点水果,然后再送他下楼坐车回自己家。

很快,我发现,为王艺辰做这些事,不是最重要的。

下午如果我去接他,我会提前十几分钟甚至更早,我会第一或者第二个站在他们教室门口,他也常常是第一或第二个从教室里出来。我为他背上书包,带他在幼儿园的院子里玩一会,看看动物,然后再带他回家。

做这件事,十分简单,因为简单,我把程序安排得特别有节奏,我会为他要看的动物带些吃的,装在塑料袋里,让他走到动物们的笼子边上,去喂它们。看着他玩,让他玩得高兴。不管这件事怎样的节奏,都是简单的。简单的意义是什么,简单就是一种重复,可以重复不断重复的事情可以称这简单,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重复里,事情一直有意义。比如说带王艺辰每天下午在幼儿园的院子里玩十数分钟时间,不管怎么重复,他永远都是快乐的。这是真正的简单,因为复杂了,快乐就没有了。

过了不长时间,我每次去接他,让他告诉我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说每天告诉爷爷一个小朋友,爷爷和他一起记住他们。他很有兴趣,我们坚持了一段时间。从幼儿园到家只有几分钟的路,把这几分钟安排好,和他一起说话,问他在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不问他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如果他有,我知道,在他,很快就过去了,不该再让他想起那些不高兴的事情。把这件事重复下去,他也是快乐的。

最应该为他做的事,是了解他!

了解孩子,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也不是去做了就能真正做好的事。

我意识到,和王艺辰在一起时,首先要做的是,我也必须是孩子,用孩子的语气和他说话,用孩子的感觉体会他什么感觉。他不会告诉我他有怎样的感觉,我把自己变成他,就体会到了他的感觉。

王艺辰喜欢狗,他要我和他一起做狗的游戏,那游戏很简单,我们两个趴在地上,学狗叫,学狗咬架。开始的时候,我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发出粗声粗气的狗叫声,他竟然害怕了,对我说:爷爷,你不要这样,我们都是小狗。我由此明白了,我应该真正地像他,那样才能把这个游戏做好。当我再学小狗叫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他趴在地上当小狗的感觉。我想到了他跟着姥爷去喂狗,和姥爷一起牵着小狗时高兴的样子。在他游戏的时候,实际上有着这样的许许多多的景象在他的心里放映着。

第二个启发是我给他讲故事,我是在给他讲故事,可那故事只按我的理解讲给他,他就听得不入心,不如意。有一次,他对我说:爷爷,不是这样的,应该不是这样的。我有些惊讶了,他一边听我讲故事,一边在按他的感觉想应该是怎样的。可他没有说应该是怎样的故事。我由此知道,在我和他一起做什么事,(比如这里是讲故事)先要放下自己的角色,完全变成他的角色,或者与他同岁的感觉。

其次,当我和王艺辰在一起时,我把全部的时间都给他,我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角色,完全和他一起,就会和他融合在一起。我才能体会到他每一时刻的感觉。

把我和他在一起的所有记录下来。这是了解王艺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记录,记的不仅是他,更多的是记录自己。在记录里,很容易看到他是怎样的,更看到了我的角色不配。

这样和王艺辰在一起,是真正的快乐。我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他因我的快乐更加快乐。 

9、谎言就是谎言

 

和王艺辰说实话说真话,是在他还不满月的时候,我就嘱咐自己。

有一天晚上,我抱着他一边走一边为他唱歌,我不会唱歌,就用一种调子自己编词来唱。月亮升起来,星星亮起来,天色暗下来…..就这样唱下去。 一边唱,一边想,我给他唱的是眼前的情景和事实。等他长大一些,能说话,认识天地万象的时候,我一定和他说实话,说真话。他的世界里,不能有不真的东西进入。

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没有做到时,他已经三岁半了。

他喜欢听动物的故事。在那些动物里,他最喜欢听的是狼的故事。我知道,在我给他讲故事前,他已经听过不少狼的故事了。我第一次给他讲故事时,他插话说,爷爷,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了,他记住了在我之前听到过的有关狼的故事。我也知道了他已经对狼这种形象有了他自己的记忆和感觉,它是坏的,它一定要受到惩罚。

其实,我开始给他准备讲故事的时候,自己设定了两个规则,一是不重复现成的故事,我自己为他编故事讲;二是在故事里,可以有是非之分,但不给他一成不变的好与坏的意识影响。可他的插话让我意识到了在他的世界里,已经有了这种好与坏的清晰分别了。我再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就有了照顾他的意识,但在惩罚狼的机智上,我多把兔子,小羊等动物说得特别善良和聪明。

这件只是讲故事的事情,突然有一天,让我意识到做错了。

那一天,我们两个在书房里,他坐在我怀里,这个细节我当时并没有注意到,等他问我的时候我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坐在我怀里,更意识到我的故事讲错了。

那一天我依然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差不多讲完的时候,他问我:爷爷,你讲的不是真的吧!你是编的吧!我怕狼。

我在故事里把狼讲得那么坏,坏这个意识,让他对故事里的狼感到害怕了。而他把这种害怕感带到了他的行为里,当他一个人去阳台上或者去一间屋子里的时候,他会让爷爷或奶奶和他一起去,他说他害怕狼。

故事带给他恐惧感,更严重的是,他后来再不听我讲故事了,我有意给他讲明丽色彩的故事,他也会对我说,爷爷,不要讲了,我不听故事了。

我反思这件事:故事的谎言,搅乱了他纯洁的世界。狼的可恶,在他的世界里铺下一片灰色的领域,拿动物来编织成人的谎言,以故事的形式扭曲了这个世界,也扭曲了孩子的感觉世界。

这让我想到:谎言就是谎言,在孩子面前,任何谎言都是可耻的。

可我讲狼的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瓜葛,现在想起来,这是多么简单的逻辑,给他讲他喜欢听的故事,这是多么好的出发点,于是编织故事(谎言),因为编织得很像还有些沾沾自喜。这样的谎言我们随时都会编织给孩子。

离开孩子的时候,告诉他说去为他买好吃的;

把他想吃的东西藏起来,告诉他被人拿走了,没有了,甚至说飞了;

认为孩子不老实时,对他说,警察来了,或者说狼来了;

认为孩子任性的时候,对他说,再这样,不要你了,或者说没有人喜欢你了。

等等,等等。

这些谎言,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一样的,在他的世界里涂抹了一片灰色或者黑色。让他过早地接受了一种虚假的存在。对于孩子而言,他的世界还没有从正面完全阳光起来,先阴了一大片。

记住:在孩子面前,谎言就是谎言!

做爷爷的,有条件为孩子句句说实话,字字说真话。

所有的人都该对孩子说实话说真话!

 

10、兑现和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

 

兑现和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是从孩子刚一出生就应做到的。

从孩子的时间看,这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们错误地认为他听不懂话的阶段。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我们说的话不能做出反应,我们错以为孩子听不懂我们说话。

这个错觉,导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我们不把心里的话说给孩子听。

所以,特别容易养成我们的一个习惯,随意取消给孩子的诺言。尤其是那些不说出来的话,更容易认为孩子不知道,任由自己处置心里的所想。不把它当回事。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感觉,都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替他想替他感觉替他实现。当我们想到应该为他做什么事情时,那应该就是他的感觉,如果我们想到了,却不立即做到,等于我们在为孩子伤害自己的感觉。这个道理,很少人明白。

其实,在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大约从出生到一周岁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和照顾他的人是一体的。从孩子生命的自然依赖性看,这样的一体性,是理所当然的。孩子用他的弱小向我们表达了他的这一生命愿望,可是我们很少肯于接受孩子的这一生命信号,普遍的情形是自以为是地把孩子当成单独的生命体。

我们的这一惰性行为,表明了一种习惯,对自己的凑合态度。这种习惯性的态度,被我们引用在了孩子身上。

王艺辰出生后,一直喝奶粉。每次他要喝奶粉的时候,或者说他感觉到饿的时候,如果他的第一声饥饿的哭声没有能唤来奶瓶,第二声啼哭就会让人手足无措又后悔没有能提前为他准备好。很快他让奶奶和姥姥养成了习惯,提前为他凉好开水,温度适合,看好时间,一到点就冲了奶粉很快就可以让他喝上。从医院回到家,一周后,他爸爸买回来一个衡定保温壶,加热后的开水,可以一直保持42度的水温。什么时间他饿了,可以随时冲奶粉喝。有了这个保温壶,王艺辰再不用为饥饿不能及时得食而大哭了。

我从这件事受到启发,孩子这个时候,感觉十分简单,需要做的非常少,很容易替孩子想到,替孩子做到。就是说,自觉为孩子兑现他需要的,从他刚出生时候就应该开始了。

第二个阶段是在孩子会说话的时候,这段时间持续到孩子三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自己有了语言能力,他可以说话了,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能够听得懂大人的话,听得懂的意思包含着孩子对我们说的话有了记忆、分辩和喜欢还是不喜欢的语言能力。

在这个阶段,我们愿意和孩子直接交流,即对话。用对话的方式与孩子在一起,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关系。孩子会体会到我们和他说话的感觉。这种体会,慢慢渗透在他的语言表达里,养成了他的说话方式和习惯,养就孩子的说话感觉。

在这个阶段,我们常常以为孩子还没有发达的记忆力,所以,会很随意地取消对孩子说过的话。这是对孩子影响很深的错误行为。

在这个阶段,凡我们应该为孩子做到的,或者凡对孩子说过的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兑现话语,决不能落空。

不然,孩子会从他不具备自觉记忆很容易过度到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负责任的状态里去。我们时时处处实现我们和孩子说过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第三个阶段,从三岁到孩子十六甚至十八岁的年龄阶段。

这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语言责任感。三岁开始,孩子的语言世界有了他自己的创造性,也是他形成自己言语世界的开始。对于孩子而言,他的语言世界的最基本的保证是真诚。

真诚与干净和纯洁比较起来,真诚带有理性思维的色彩,而干净和纯洁是天然的。就是说,孩子在客观世界里,不管他学会了怎样的应对世界,但他自己的语言世界应该一直真诚的。这一真诚能保证他应对现实世界。所以,从幼儿园到中学,孩子所处的环境都应该是真诚的。而家长不可能去改变幼儿园和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在孩子的第一环境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坚持兑现给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十分要紧。

和王艺辰的一起成长,很重要的一个“一起”就是兑现对他说的每一句话。 

11、和孩子在一起

 

和孩子在一起,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看到我,或者你或者他抱着一个孩子的时候,可以肯定地说:我抱着孩子,你抱着孩子,他抱着孩子;但是否,我(你、他)和孩子在一起,这是不能肯定的。

当我和王艺辰坐在一起,或者和他在一起玩游戏,一起在外面的小广场上玩,我不敢说我完全和王艺辰在一起。

和孩子在一起,这个思考是在王艺辰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抱着他,他在我怀抱里很安静,但没有睡着,我知道他没有睡着。如果我把他放下,他就会表示他不高兴。我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就那样抱着他。可一会,我想的是别的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我抱着他,想那件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事。这让我很快有所反省,王艺辰是在我的怀抱里,我在抱着他,但我并没有和他在一起。

我抱他的回数不多,他三岁回来上幼儿园,我会时常抱他。

从我这方面看,我还记得我抱他时“和他在一起”的情景:他也许睡着了,闭着眼睛,均匀地呼吸着,鼻翼翕动着,我看着他,不时地调整一下胳臂的角度或位置,他依然安静地躺在我的怀抱里,可我感觉到应该换一下位置他会更舒服些,我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眼睫毛,看着他的嘴唇,我不时地笑。我的笑,当然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开心,这种开心表达的其实是和他在一起的感觉。

等到他回来上幼儿园了,我还时常抱他,这时候的抱他,并不是怕他累了,担心他不能走太多的路,而是用抱的方式表达我真的和他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在我抱着他的时候,(他已经差十六公斤了)是特别开心的,这种开心包含着抱他累的感觉。

王艺辰特别喜欢让我抱他,常常是刚一出门,他就对我说:爷爷,抱!抱!抱!我很快就抱起他。

因为我知道,他是在用抱的方式表示他愿意和我在一起。

和王艺辰在一起,是心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里,王艺辰与我有着相同的感觉,他也在一心一意地和我在一起。

他上幼儿园之后,有些时候,会在家里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先把他安置在椅子上,我告诉他,你坐好,等着爷爷给你盛饭。他答应我,摆出一副坐好的样子。我走进厨房去给他盛饭。我刚一离开他,就会问他:坐好了吗?他回答我,坐好了。我并不回头看他,在我给他盛饭的时候,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又回答我,坐好了。如果,我盛饭不为别的事耽搁,问他三遍,就可以把饭盛好再回到他身边。见他果然坐得特别好。我就给他点赞。

和孩子在一起,很多时候,是需要把在一起的感觉表达出来的。我问他坐好了没有,他回答我坐好了,这就是把和王艺辰在一起的感觉表达出来的方式。

我去给他盛饭,虽然离开了他,但我依然和他在一起,他一个人坐在椅子里,虽然看着我走进了厨房,然后看不见我,但他在感觉里依然和我在一起。我们两个同时把这种在一起的感觉说了出来。

这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与“我在抱孩子,我在看孩子,我在照管孩子,我在领孩子”是有所不同的。

今年五月份的一天,我们带王艺辰出去了一趟,十一点多回到家,我让王艺辰的奶奶带他玩,我去为他炒菜。他们两个去了我的书房。我在厨房里开始准备炒菜。刚把炒瓢放在炉子上准备开火,听见王艺辰在书房里的哭声。我跑进书房,看见王艺辰蹲在地上痛哭不止,奶奶抱着他,直说对不起。

王艺辰从椅子上跌到了地上,我摸了摸他摔痛的地方,头顶一侧起了一个包。奶奶告诉我,王艺辰从椅子上站起来,要过去探桌子上的台灯。奶奶就在他身后,在她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王艺辰已经从椅子里跌了下去。

我想告诉她:和孩子在一起,你就是孩子的大脑,要替孩子想到一切,想到所在环境下的一切。想到了,才能做到真正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不是自己在孩子身边,甚至拉着孩子的手,就是和孩子在一起了。但我没有说。

当我们在替孩子想到所在环境里的一切时,孩子自己也会处在和我们在一起的感觉里。这样,孩子才是快乐的,而不会出现什么危险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 

12、别以为是在为孩子做事

 

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把为王艺辰做的整理出来,这既是我的所做,在我看来,起码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经验。

一、记录王艺辰。

我为这个记录命名为:我和王艺辰的记录。

这个记录每天都写。记这一天里:1、王艺辰的一切;2、我与王艺辰有关的一切。可长可短,不拘形式。

王艺辰不在家的三年里,我或者记录对他的想象推测,记我自己的一些事,与他相关的一些事,记我间接知道的他的一些事,记他的成长。

这个记录分阶段:一岁前的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王艺辰还不会说话,刚会走路,这是他不能自己行为的时间段;一岁到三岁为一个阶段,记录他在会说话和自己能行为阶段的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王艺辰在这两年时间里,不在家,我能直接看到他的记录很少,但我从间接里得到的信息里,想到并推断他的成长。我不得不说的是,一个孩子从刚会说话会自己行为会自己走到三岁这段时间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阶段。王艺三岁回来上幼儿园,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多了,我从他三岁时的言行,推断他这三年时间里的成长,和他的生命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再回头看我的记录,我肯定了孩子的世界是干净而纯洁的,干净和纯洁与简单是两回事。

可以通过两个试验,让认为孩子世界简单的人十分尴尬:

1、让这些人调整出自己干净纯洁的世界。这是他们永远也休想做到的。

2、退一步,不改变自己了,只把孩子的世界记录下来,真实地记录下来。又一个做不到。因为从他们自己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有着很远的距离,他们永远也走不到。

记录孩子,实际上是记录自己如何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

幼儿园三年是一个阶段。由于现在的幼儿园过早地进入了孩子教育——这是对孩子生命的极度不尊重——并且,幼儿园的集中和统一管理模式,孩子的世界开始扭曲,开始变形,记录可以照出幼儿园管理和教育的严重失误,从而,可以提醒家长如何给孩子以补正。尽管这种补正可能收效甚微,但它是极有意义的。

第四个阶段,小学六年。简略地说(我后面会详细说到),是培养孩子自主的阶段,因为他要慢慢学会自己独自上学放学回家(不能独自,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他要自己在学校里上课听课写作业,做老师和学校布置的事情。

后面的两个阶段,在我现在的考虑中,是孩子被教育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

二、尽力做到让王艺辰快乐。

孩子世界的主题是快乐。他在自己不能行为的时候,惟一的需要就是给予他快乐,当他能够自己行为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意义也只有一个,快乐。

当我肯定了王艺辰的世界的这一品质后,我为他所做的,就是让他的世界充满快乐。

当他能够自己行为后,吃喝的满足对于他的快乐已经降格了。他在成长,这是一个明显的见证。每天他有更多的时间要用在有人和他一起游戏上。游戏,从他的游戏是在模仿他感兴趣的现实世界。当我能够进入到他的游戏世界里的时候,他就会特别快乐,如果不合他的游戏之意,他就会不高兴。

我明白,当我和王艺辰在一起的时候,1、能和他一起进入他的世界,2、成为他世界里的一个角色,3、按他的游戏之意给予更完美的表演。这样他就会很高兴,很快乐。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王艺辰的所有行为,意义只有一个:快乐。我不会认为他有错。孩子从来没有错。

我必须给家人做出一个标示,让所有人也能明白他的快乐是惟一重要的。这件事做起来有些困难,王艺辰爸爸,还有王艺辰的奶奶,他们都没有“快乐是孩子的生命主题和孩子没有错”的认识,当他们看到王艺辰所谓的不合规矩的行为时,先自己吓坏了,认为要对他及早教育,及早管教。他们都有相当权利和充分的条件对他进行各种样式的管教。我如何说服他们,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不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做到做王艺辰快乐的助手而不是相反。

王艺辰的奶奶在这件事情上,很容易受到我的影响,但王艺辰的爸爸就难了。我把自己写的记录,不断地发给他,发在他的微信里,有些时候,适时地点明他几句。不管他能听多少,能否改变,真正改变,我坚定了要去做这件事。我常对王艺辰的爸爸说,千万不可把孩子耽搁了。他知道我的意思。

三、在不同的阶段,为王艺辰准备和他一起成长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与王艺辰成长相适应的文化常识,我必须是这些文化常识的传导者。

2、与王艺辰成长相适应的游戏或学习工具。我必须是这些工作的熟练操作者。

3、成为王艺辰在每个成长阶段的一个助手和朋友。

从我自己的身份看,我的爱他,爱必须要有所体现。一个爷爷爱孙子,是自己想到孙子需要爷爷做什么。我从来不认为我这是在为王艺辰做事。

能够想到为孩子做什么,不认为是在为孩子做事,这是为王艺辰做这些事的一个根本。

 

第四部 

孩子没有错 

1、孩子没有错

 

这句话不只是对我自己说的,而是对所有的人说的。

我先划定一个年龄界限,在这句话里的孩子,指的是从他出生到他十三岁这个年龄阶段。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里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我今天刚听到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用他母亲的手机,上网游戏,从手机里绑定的银行卡划出去了两万多元。说这个话的人问我两个问题,孩子有没有错?这个孩子该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这个孩子对钱的多少没有概念;他只对手机的游戏感兴趣,觉得好玩;由此可以知道,他没有从妈妈手机上划出去那么多钱的错还是不错的意识,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快乐行为,他也许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害怕,但他的快乐大于他的害怕,成人的认为,与他的快乐感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第二个问题,不是我的方法可以在那个孩子身上凑效的。严加管教,耐心劝说都不是好办法。唯一的好办法是,改变孩子的兴趣点,不让孩子失去他的快乐。其实这并不难,但急于求成的父母自己不愿去花时间改变孩子的兴趣。

我们从一般的意义上看这件事,如果说这个孩子做了错事,而对于孩子而言,这件事的错,是我们赋予他的,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意识思维把孩子的行为套进来的。从孩子本身看,他没有错的意识。也许他有害怕,但害怕和错不是一个概念。

孩子所做的这件错事,其错全在于家长。

从孩子的成长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从孩子一出生直到他十三岁,是和孩子一体的。所谓的一体,就是替孩子感觉和认识,替孩子判断和决定。替孩子感觉,规避了孩子可能遇到而不能判断的危险。替孩子认识,慢慢培养孩子事物存在的鉴别能力,替孩子判断,意义在于建立孩子比较和分析能力,替孩子决定,培养的是孩子自我主使的能力。

孩子在一到十三岁时,身心的发育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但他们具有感觉、意识、思想、情感的生命机制。把他们的如此生命机制开启起来,在开启之后,让这些生命机制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是生命的自然性。

我们来看看一到十三岁孩子的生命机制的开启是怎样的。感觉是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具有的,一个孩子的生命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感觉的世界。孩子对自身以外的世界的感觉,只有两种,快乐和不快乐,舒服与不舒服。孩子的感觉里,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的对立概念。

这种单纯的感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积淀,这个积淀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意识的启动过程。当感觉积累到特别丰富,并且这些丰富的感觉,在孩子那里,慢慢地被分门别类,只有通过这样的两个过程转化为孩子的意识。

而意识对于对与错的判断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从年龄上看,十三岁,孩子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意识能力。又如何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对与错的判断。

当我们明白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就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必须在一定阶段与孩子是一体的。

(在这里,我必须补充的是:当孩子遇到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全都懂得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可多数情形是,这些人半懂半不懂,模模糊糊,更可悲的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的。还有更可悲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不明白孩子的生命自然性,即使孩子的爸爸妈妈等人自己明白也改变不了孩子的社会性可悲)

回头再看看那个十一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在他还没有意识,或者说意识性很弱的年龄阶段,不替他去意识,不替他判断,不替他主使自己。直到孩子的行为触及到了我们成人的社会性规则,就让孩子承担他行为的全部责任,并且是错的承担,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现在来看看错这个概念。错,是成人对事物存在的不合理性的理性判断结果。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具有理性的生命品质吗?对于事物存在的合理不合理,他能建立这样的认识吗?判断属于思维能力,而孩子还处在自我的感觉世界里,成人强逼孩子升高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岂不有拔苗助长的可悲和可笑。

本来是我们的错,却在认为是孩子错了之后,自己竟然心安理得地当起了清白的家长和审判孩子的判官,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糊涂和无知让孩子背上无辜的错之名,这是多么地可笑。

孩子没有错,就自己而言,看着王艺辰的一些行为,不仅不觉得是错,并且看到的是他的创造力,我为他感到高兴。这是我和他一起快乐,体会他的快乐的一个方面!

但我也会对他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说,这个动作应该这样做。

孩子没有错,我先对自己说,再对王艺辰的爸爸说,再对王艺辰的奶奶说。但我不对王艺辰说,因为他从来没有错,为什么让他去过早地接受错与不错的概念呢! 

2、生命的自我成长

 

王艺辰再有半个月就四岁了。他现在,体重17公斤,身高1米左右。

看着他,我在想一个问题:在这差不多四年里,照顾他吃喝睡的所有人,给予他这方面的呵护和爱,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自己特别有功。对于孩子成长的“无功”心,应该这样来看:

1、因为与孩子有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自己一样,甚至比照顾自己还要用心和细心,不会把照顾孩子看成是功劳。

2、孩子自己实现了成长。这从根本上拒绝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照顾孩子上的“有功”心。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看着很高兴,但这完全是为孩子的长大而高兴,而不是为自己对孩子的照顾高兴。可是,很少有人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从根本上说是自己实现的。

我又从王艺辰的说话和行为上,再想他的成长。说话和行为,表达的是他生命的另一种成长。我同样看到了,他生命的自我成长。

王艺辰的成长告诉我:生命具有自有的成长基因。

王艺辰的说话,感觉,为快乐而行为,从根本上说源于他自有的成长基因。可是,在他这一生命成长上,我看到了不同的情形:

1、否认他的自我成长。

与此相应的作法是:

用规矩管教规范他的成长。这是我从他爸爸那儿看到的所谓教育。那一次,我纠正了他两点:我告诉他不能用手指着王艺辰和他说话;大声喝斥不该用在孩子身上。

把规矩管教当成作爸爸的责任,并且管教应越早越好。

不给孩子好脸色。

2、夸耀自己管教有方。

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不管什么原因,都认同孩子是管教出来的这一普遍认识。并且,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对自己在管教孩子方面是有成就的。可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成长,完全取决孩子自有的成长基因。

我从王艺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

树为什么是树,比如说杨树和枣树。一、它们是树,具有树的成长基因,所以,它们只能成为树,而不可能成为兔子或者鱼。二、杨树不管是单独生长还是成林生长,它都会一直向上,而不会像枣树那样发出很多枝丫形成树冠。这是因为枣树有枣树的基因,杨树有杨树的基因。只要给栽种的杨树或枣树一定的水和养分,它们就会成长为杨树或枣树。

人的生命也一样。

生命的成长基因具有向上和积极的品质。从身体看,成长基因让孩子的身体朝着高和匀称的方向成长,让孩子的精神生命朝着美好的方向成长。

成长基因的向上和积极的品质,决定了孩子对是非和善恶的自我分辩能力,并且,让孩子具有对恶与非的拒绝能力。

我们的教育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作用,认为孩子的正当行为全都出自于教育,殊不知教育的自我夸大,是对孩子自我成长的一种漠视和破坏。

有一段时间,王艺辰会说几句不该说的话。我很清楚,那是他模仿的话。所谓不应该说的话,用了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脏话。可对于王艺辰来说,他对那些所谓的脏话是没有“脏”的意识的,他是在模仿。我顺便说到一点题外话,我们发现小孩子模仿说话,对于所谓的脏话他模仿的特别快,也特别像,而正面的话就不如模仿脏话那么快,这是因为人性的一个弱点是,希望下坡而不喜欢上坡。下坡是很便宜的,

王艺辰的爸爸一听到他说不该说的话,就觉得事情严重了,他只有来回管教这一个方法。

过了不久,王艺辰不再说这样的话了。他不知道,王艺辰不再说这样的话,最重要的是他自有的成长基因发挥了作用。

明白生命的成长基因,对于关心孩子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用担心孩子会不善,孩子会自我拒绝不善。孩子的模仿其实是一种快乐的表达。孩子还没有善与不善的意识和判断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维护孩子的快乐世界里,一方面给孩子的以快乐的引导,一方面,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3、孩子在成长

 

我对自己说,孩子在成长。从我看见王艺辰的那一刻起,我就对自己说:孩子在成长。在后来的无数时刻里,我看见他,我就对自己说:孩子在成长。

我想对所有呵护王艺辰成长的人说这句话,请记住,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见他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孩子在成长。

我还想对所有的人说,请记住这句话:孩子在成长!

因为如今的我,不,应该是这许多年来,我一看到小孩,就感觉到他们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可怜!因为没有人可怜他们,整个社会不知道他们可怜!尤其当我看到有小孩在爸爸妈妈面前哭,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对那小孩说:孩子不哭!你多么漂亮,一哭就不漂亮了。可在不漂亮的爸爸妈妈面前,在这个不漂亮的社会里,我们的很多小孩只能不时地哭泣。

孩子在成长,对于我们而言,第一个意义: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他最快乐的事。他从几十公分,几公斤慢慢长高慢慢长大,在这样的成长里,他是快乐的;从咿咿呀呀到会说话,从被抱着,到能站起来,能自己行走,从知道爸爸妈妈,到知道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在这样的成长里,他是快乐的;从给他什么饭他吃什么饭,到他会说想吃什么,从爸爸妈妈为他搬来凳子让他坐下,到他给爸爸妈妈搬来凳子让他们坐下,从他跟着爸爸妈妈对遇到的人说叔叔或阿姨好,到他看见爸爸或妈妈脸色不好时就说爸爸(妈妈)我爱你,在这个成长过程里,他是快乐的!

从他听得懂你不高兴时的喝骂,到他会把从你那儿模仿来的骂人的话恰如其分地用在某一个场合;从他把地上的瓜子皮拣起来放进垃圾筒,到他把茶几上的果盘扔到地上;从你给他买什么,他要什么,到他哭着让你给他买喜欢的一样东西;从他的一切你都知道,到有一天他不把自己做的某一件事告诉你;从他一切都听爸爸妈妈的,到有一天他怎么也不肯承认昨天做过的一件事;等等。在他的这一成长过程里,他是快乐的。

你见过庄稼的成长吗?农民从禾苗开始,看着玉米或小麦慢慢长高,慢慢开花,慢慢结实,慢慢成熟。不论是玉米,还是小麦,它们从种子发芽到出土,再到长大,都是自己在成长。农民为它们所做的,不过是施肥、浇水、锄草。农民不会做拔苗助长的事。所以,庄稼在阳光下能够快乐地生长。

庄稼因为大风大雨而有倒伏,对于倒伏的庄稼,农民不去扶它们,风雨一过,倒伏的庄稼自己或慢慢直立起来,继续生长,或不能直立起来,以倒下的姿势继续生长。从没有见过小麦因为倒伏而变成了荒草。

我们所认为的不合规矩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也是成长。让孩子在所谓的不合规矩的行为里,去自我成长,成长是快乐的,他在不合规矩的行为里,是快乐的。

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意义在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他快乐的成长!

这句话的第二个意义:对孩子的成长做必要的快乐引导。

告诉他这样,告诉他这样以外还有那样。反复地告诉孩子这样,在反复中,语气越来越亲切,因为反复,你真的会越来越亲切。告诉他这样以外还有那样,让他去选择,如果他选择那样,就再告诉他这样。

所谓的快乐引导,第一方法论就是告诉他这样,反复告诉他这样。还要告诉这样以外还有那样。不要直接否定那样,说那样不好,这样和那样,让孩子自己选择。

陪着孩子,用这样的方法陪着孩子,自己去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比如说,自己说话轻声,不说不该说的话,比如说到做到,比如说自己要把事情做好,要专心做事,这样的引导充满着快乐的成分。而不是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快乐去单一地追求所谓的成长。

做孩子快乐成长的见证者,做孩子快乐成长的同伴,做孩子快乐成长的朋友,做孩子快乐成长的感动者!

让孩子快乐成长! 

4、别让孩子糊涂

 

如果我们拿学霸评价中国如今的孩子,我们会得出极其错误的结论。从某一个角度说,中国当今的孩子多是糊涂的。把书本知识考出怎样的高分,都不影响中国孩子当下糊涂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糊涂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去问卷一下高中生,如何解释自己的生命(不用说别人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能真正说出对自己认识的有多少人?结果会让我们感到可怕!

别让孩子糊涂:知道自己,就不糊涂;知道生存的世界,就不糊涂;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不糊涂;知道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就不糊涂。

这似乎和六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关系,不,人生糊涂始,正是从孩子开始的!

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纯洁的,快乐的,没有错的。

他那干净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干净成熟;他那快乐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把快乐写成主题;他那没有错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成为永远无错的世界;就被我们的强行占领而变得似是而非了。

孩子以他干净的世界去感觉和认识生存的世界,以他的纯洁世界去感觉和认识,以他的快乐世界去感觉和认识,以他的无错的世界去感觉和认识;结果碰到的却是与自己大相径庭的世界。干净和纯洁,快乐和无错碰到了污浊和可怕。孩子顿然失措了。

当他那不成熟的世界被客观世界的各种存在撞来撞去之后,就不成其形了,所有的美好都破碎了,孩子不知道如何弥合自己的世界,更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样。

孩子糊涂了!

从孩子的糊涂开始,世界糊涂了,人类糊涂了!具体到一个家庭而言,孩子糊涂了。如果一个孩子认识到了这样的糊涂,他不想再糊涂下去,也许他有些离经叛道,对于他自己而言,对于那个孩子的父母而言,都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因为,如果有一个孩子能够坚守自己世界的干净纯洁和快乐,就有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也开始坚守自己的干净纯洁和快乐。

让孩子把自己的干净、纯洁和快乐的世界建立起来!

当他的这个世界具有了一定的抗风拒雨的能力后,再把我们的世界摆放到他面前!

不要把我们的规矩训导早早注入到孩子的快乐世界里去!

孩子的世界就不会陷入糊涂。

王艺辰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午后两点了,他还要继续玩,不想睡觉。我躺在他身边给他读书,讲故事,我发现,越读越讲他越睡不着。奶奶在他的另一边,对他说,再不睡就被警察记录了。他转过去对奶奶说:奶奶你是不是在骗人!接下来用一只手的食指指着奶奶说:“爸爸怎么给你说了,不能说谎,记住了没有!”

我想起了他爸爸教育他的情景:瞪起眼睛,声音很高,用一只食指指着他,他在学他爸爸的话:爸爸怎么给你说了!记住了吗!

他把这个情景演习熟了,用在了这个中午,用在了他不想睡觉这件事情上,用在了奶奶说谎骗他的这件事情上。

他爸爸的规矩教育把他弄糊涂了。不让他说假话,奶奶怎么说假话。

他来充当奶奶的爸爸,学他爸爸的说话!

我一边赞叹他学话学得像,一边感叹他被弄糊涂了。

孩子的干净、纯洁和快乐是他自卫的最好武器,而我们在孩子正在拿着自己的武器武装自己的时候,去用自己的所谓教育强行把他们的武器夺走了。让他们变成完全的软弱,他们糊涂了,不快乐了。

然后,我们用学知识学文化把他们引到沉重包袱的世界里,把柔弱的孩子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怎样可怕的世界!而这个世界里的第一个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5、孩子的智力和快乐

 

一个人的智力,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等于零。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智力是相等的。

智力是什么,从人的生命体看,是脑力。

在人的大脑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中枢神经;感觉是基本的神经,接着是意识,然后是思想,最后是情感,智力,实际上是这些大脑中枢神经的综合。

智力不属于人的生命体的神经系统,而是所有神经系统的一个综合存在。

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实际上是各个神经中枢从启动到重复加速到发展再到不断叠加最后成熟的过程。

生命的开始,其实是各种神经中枢被启动。生命的中枢神经启动是被动的。先由感觉接收了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就是感觉的表达。

启动生命的客观世界,首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于生命而言,启动是千篇一律的。在这千篇一律的生命启动下,第一个孩子各有自己的成长机制,这是生命的自有。被动的生命启动和自有的成长机制,最终合成了一个孩子的感觉世界,意识世界,思维世界和感情世界。

孩子的如此世界,汇成了他智力的生命图。生命的智力由感觉、意识、思维和情感组成,或者说这一切是生命智力的必然因素,那么,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感觉,他在这样的感觉积淀里就会形成自己怎样的意识和思维,形成怎样的情感。

我们可能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但往往伤害孩子的感觉,这等于伤害在孩子的意识,伤害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在对待孩子的全面成长上,我们常常是南辕北辙,自以为聪明。

我前面说过,孩子世界的主题是快乐,快乐与孩子的感觉、意识、思维和情感的关系是十分明白的,快乐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好,好的感觉自然积成的意识就好,思维和情感自然也明丽向阳。而这一切的好,自然会组合成孩子的智力好。

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培养孩子智力,实际上,就是给孩子以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去感觉这个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识、思维和情感。

但我们对这句话有一个误解。智力是对文化知识的接收和理解力的综合。所以,用文化知识建立生命的智力王国,是可悲的。先伤害了孩子的感觉世界,就是说,把孩子的意识思维和情感思维降低到了最低的水平,然后把孩子送到文化知识的学习班上强行灌输,这还不可悲吗?记住,人的生命体里,没有智力机制,它是生命机制启动后的一个有机融合。

所以,对于孩子的伤害,不管是感觉的伤害还是情感的伤害,都会让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阻滞。

快乐,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根本保证。  

6、谁给孩子指的下坡路

 

我第一次听王艺辰说不该说的话时,不吃惊,更不担心。

他会说话了,他的说话,一方面是他自己的生命能力的表达,他有说话机制,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会说话。会说话,是他的生命机制的启动,在这样的启动里,有他自己的创造,比如说一千个孩子,说话的声音就会有一千种,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在这里,孩子的创造能力表达为模仿,模仿实际上是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我不担心,是因为我知道,他所面对的语言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成人认为的正常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要表达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话,还要表达这个世界存在的话。比如说爸爸妈妈,喝水,吃饭。阿姨叔叔,月亮,汽车等等。二是我们认为的非正常语言环境。语言环境里的两个方面语言,不是他的对也不是他的错,他在学习,他在模仿。不过如此。我第一次看到王艺辰竟然能把听来的非正常的话用在相宜的场合,我肯定的是他对语言的分辨能力,他能知道把学来的话,用在相应的场合里,我看到的是他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他没有对错意识的模仿的正常与非正常。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从模仿说话看,我们有意要孩子模仿的话,他很多学会了,但有不少他一时学不会,但那些不该说的话,我们是不会有意教他的,但孩子在悄然中对那些话更敏感,也有更好的记忆,模仿得十分形象和恰切。

我的思考结果是,人的生命是两元性的存在,一是自觉性,二是贱性。生命的自觉性引导人向上向前往高处发展,生命的贱性引导人向下向后往低处坠落。生命的二元性构成了人性的存在。模仿非正常语言实际上是孩子生命贱性的表现。

打一个比方,自觉性让人走上坡路,贱性要人走下坡路。这两种路同样是走,但走上坡路会吃力,走下坡路会感觉很轻松。

我们常说学坏容易,其实这容易的意义应该是这样的:人性的弱点是喜欢轻松,所以,说正常的话从表达看,不如说非正常的话轻松。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开玩笑是说话的开心方式。

小孩子说脏话骂人等等非正常的话,根本的原因是在模仿语言时,他感觉到更开心更快乐。

如此说来,用担心吗?

不用!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里,正面的东西和正面的环境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如说即使说话不注意的大人,也不会有意去教孩子说不该说的话,孩子生活在正面环境下远大于负面的环境下,他会接受正面而不是负面。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机制,这种成长机制是一个人向上向前的根本保证。

孩子在会说话会自己行为的时候,所谓的非正常表现,一是说不该说的话,二是做不合规矩的事。所谓不合规矩的事,不过是乱扔东西,把正常的秩序给搅乱搅坏,不知道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

孩子的这种非正常言行,是生命贱性的正常表达,这从他自己而言,他的如此言行,不过是更愿意走下坡路的开心和轻松的表达,因为孩子的自觉性还很微弱。从另一方面看,孩子的如此言行,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模仿。

如此看来,孩子在言行上走下坡路,是他在这个时期的正常行为,是他生命二元性的正常启动,如果说,我们觉得他在走下坡路,其实,这条下坡路是我们的错误意识,如果我们认为有错,那也是由我们指给孩子的一条路。

所以,应该从先从我们自身做起,孩子的所谓不规范言行自然而然就会改变。 

7、你喜欢孩子是什么样的

 

我喜欢王艺辰是他自己!

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哭声时,我从电话里听到的是他的声音,他那时候的哭声是他生命的自然之声。

他有相当一段时间,紧紧地拥抱着他自己的生命,他在守着自己,护着自己。在这个阶段里,他的感觉有一半处在没有开启的状态,他感觉不到客观世界的舒适,客观世界的不舒适开启了他的感觉,并且,他对客观世界的不舒适表达十分强烈。

在这个阶段,他是自己的,他属于自己。

很快,他的另一半感觉也启动了。这是在比较中启动的。

这从他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很分明。每天都要给他穿衣服,那些舒适的衣服,并不给他特别强烈的感觉。因为他对出生前的记忆只有舒适,出生后凡符合他这一记忆的客观存在,在他的感觉里像湖水的平静一样。但有一天,给他穿的衣服,让他感觉到不舒服,他就会有反应,甚至是强烈的反应。一次,两次……他的感觉开始有了记忆,他的记忆机制是由那些不舒适的衣服开启的,他记得那些穿起来舒适的衣服,也记得哪些衣服不舒适。

舒适!他终于感觉到了客观世界的舒适性存在。上面的话,表示的是:舒适感晚于不舒适感的开启;舒适感是由与不舒适感比较中产生的;比较是他记忆开启或产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阶段,他的感觉世界完全的建立了。对客观世界的所有存在他都会感觉,都有感觉。

但在这个阶段里,他依然属于自己。

正像穿衣服一样,我们给孩子穿什么衣服,给孩子吃什么东西,让孩子什么时间睡觉,给孩子听什么,看什么等等,他只能被动接受,接受本身就是被动的,并且,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被动接受,正是因为被动接受,他才依然是属于自己。

从王艺辰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一个孩子,在他一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不属于他自己的阶段。(王艺辰三岁前由姥爷姥姥带,从普遍的意义看,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孙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操心的少,甚至不在这方面操心,正由于此,我才常常说,孩子需要爷爷奶奶的世界,需要姥爷姥姥的世界,更需要爸爸妈妈的世界)

当孩子会说话,会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对他的意愿会随时出现在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孩子自然由不得自己朝着爸爸妈妈为他规定或者愿望的方向去成长,孩子不再属于自己的阶段开始了。

在这个阶段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不同在于:当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爸爸妈妈带孩子的意愿重在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快乐。

这两个方面说起来都没有错,但分歧是存在的。

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为了孩子快乐,自然就随孩子处在之意的多一些,爸爸妈妈会用一个词语来否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娇惯。而爸爸妈妈对于孩子,即使和孩子一起玩,也很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希望的意愿。把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心意始终贯注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对于孩子的自我,爸爸妈妈普遍的方法是:诱导,训诫。于是,孩子的快乐就时常受到限制甚至毁坏。

从爸爸妈妈的方法和意愿看,一方面对孩子的自我不尊重,一方面扭曲了孩子的感觉世界。

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孩子将来的事,在孩子一至六岁的阶段,他需要的是快乐。让孩子把将来的包袱提前背在身上,不管这样的爸爸妈妈有多普遍,都是对孩子的不懂和不尊重。从爸爸妈妈的做法看,诱导在孩子的阶段,很容易失效,因为,孩子对于爸爸妈妈所诱导的所谓向上性,在孩子的感觉世界里,正和负,上与下,是与非,正如各种颜色一样,他既分不清,也不愿去把它们分清楚。

这很像苹果或者红枣等水果一样,它们在刚刚坐果的时候,都是青白色的,没有人会为它们涂红色或黄色,等它们长到了一定的季节,苹果自然就会泛起红色,枣子就会红起来。

从爸爸妈妈所用的方法看,训诫的意义是:滥用了爸爸妈妈的权力,其实是一种无奈和无为的表现;以剥夺与牺牲孩子快乐为代价把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让孩子扭曲了他的感觉世界。

为什么爸爸妈妈普遍地会采用训诫的方式,从根本上说,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与孩子在一起,一当和孩子在一起,急于求成的心性很容易表现出来,更由于时间少,一当面对孩子的自我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所谓的立即凑效的方式。因为孩子小,一切要依赖于爸爸妈妈,所以面对训诫甚至惩罚,只能表示屈从。孩子未必听得懂爸爸妈妈的训诫,只是因为不会不能反抗,就是说孩子不能把声音提高到八度,也不能向爸爸妈妈挥手,他除了屈从再无可选择。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或不听话,或逆反,或喜欢做爸爸妈妈严禁的事情,或喜欢背着爸爸妈妈说话和行为,这一切都不是出自于他们的自我,全都来自于爸爸妈妈的训诫,是训诫的必然结果。

原因很简单,在训诫里,爸爸妈妈在孩子的眼睛里改变了形象,不再是孩子纯洁感觉的爸爸妈妈,一个可怕的爸爸妈妈,一个和善的爸爸妈妈,交替出现在孩子的感觉世界里,这不相称的形象变来变去,最容易让孩子的感觉变得糊涂起来,结果只能是孩子跟着扭曲。

更不可思议的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意愿,与爸爸妈妈自己的形象,或者矛盾,或者不相称。孩子对这种不相称的感觉是孩子扭曲的根本原因。

所以,爸爸妈妈在诱导或训诫孩子的时候,先应该想想自己与对孩子的希望是否相符。爸爸妈妈的本真形象是孩子生存的第一世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需要爸爸妈妈,需要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从孩子本身看,如果爸爸妈妈多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的无欲无为,会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要明白:在孩子的感觉世界里,诱导,训诫,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孩子而言,类似于拔苗助长的那只大手。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答案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8、孩子是你单方面对话的对象

 

对话,是双方的语言表达。双方的意义,是两个具有说话能力或者说话能力相当的人。对话的意义是通过表达各自的感觉、意识、思维、思想和情感,实现两个人的沟通与趋同。

如果留心,就不难发现,我们普遍地把与孩子的单方面说话认为是对话。从客观上看,这种认为是由于孩子不具备与我们对话的语言能力,所谓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孩子的感觉、意识和思想情感还不具备或者不成熟。

但和孩子的对话是成立的,并且是必须的成立。如何和孩子对话?就是和孩子对话成立的必须性存在。

因为知道孩子不具备对话的能力,所以,和孩子对话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应该把自己分解成自己和孩子两个角色。一方面是自己在和孩子对话,一方面是代为孩子和自己对话。

在孩子只有感觉还没有形成意识和思想情感的年龄阶段,他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情感其实也是有,只不过他的有是通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代为所有的,或者是有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与好一起启动和建立的。

(所以,孩子长大之后,他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情感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影响)

在这种特别对话形式里,孩子渐渐长大,健康长大。

这样的对话在两种环境下很自然地成立:一是爱的环境下,当我们与所爱的人对话时,对话的双方既是自己,也是对方的替代者,在自己说什么话时,首先想到的是对方会如何回应自己的话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度量自己要说的话;二是和孩子相处的环境,孩子既是我们爱的对象,更是我们呵护的对象。

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对话形式,对于他的爱心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替代性对话里,有着很深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不断成长过程里,积累了孩子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情感。在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时时处处从与自己相对的对方考虑去说话去行事,这对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普遍的现实存在是,孩子是我们单方面对话的对象。

这有一个很常见的事例可以证明:多少孩子在小的时候,被父母用这样的话骂过:你是木头呀!你是猪呀!爸爸(妈妈)怎么和你说的!(在孩子上学后,老师也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和你说话,还不如说给墙听)

在这样的骂声里,孩子是被当作木头、猪和墙对待的。当孩子被如此骂了之后,他们果真就变成了木头和墙,因为他们不再敢于说话,不敢不成为猪和墙。

即使表示爱孩子的对话,其实也多是单方面的。爸爸怎么和你说了?妈妈和你怎么说了?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然后才能怎么样……看起来,这样与孩子的对话有着很好的口气和委婉的表达,但最终依然是单方面的。在这样的对话里,(一)是只肯定了自己,(二)用命令的口气取消孩子的说话权,(三)用引诱的方式让孩子一味听从自己。

这样的对话,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凭着自己的感觉自以为是。当有一天发现孩子的言行里有着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又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孩子自己不好那里去。

孩子哪里能有错!

可我们不懂这些,也不问自己为什么!

不和孩子单方面对话,是从孩子刚一出生就应该注意的! 

9、在孩子面前的坦诚

 

谁在孩子面前坦诚?

这是我和王艺辰相处的体会。面对王艺辰,我彻底地真实,完全地坦诚。这几乎是由不得我自己的行为。

我不会和他说一个字的不实之词,不会找任何借口表示自己不能为他做任何事;我不会因为他自己感觉到累,恰恰相反,我只感觉到了和他在一起的快乐。和王艺辰在一起,我不会掩饰自己,我的私心因为他显得明明白白。在王艺辰这里,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而坦诚的。

我体会到爱的真正意义。因为他的生命世界是那么干净和纯洁,对他的爱自然而然地纯净无私。我能感觉到他生命的纯洁和干净,这感觉构成了我对他的爱的全部意义。

血缘之说,亲情之说,隔辈之说,等等,相对于对他的爱,都显得相当苍白和幼稚。在我对他的爱里,它们似乎都不与我对他的爱沾边。

由此,我想到他的爸爸妈妈,姥爷姥姥,还有奶奶,如果从血缘和亲情看,都应该有这样的爱,都应该在他面前是彻底地坦诚和真实。

事实上,并不如此;而并不如此,是一种普遍的事实存在。不能说孩子的这些亲人对孩子不爱,事实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保留着一定的自我成份。这样的保留,能是完全的爱吗?尤其在孩子的感觉世界里,会不会给孩子一个有所保留的错觉。

孩子的有所保留感觉和意识,能是孩子先天之有吗?或者说是孩子适应的自我能力吗?可我们宁愿相信是孩子之过,而不肯承认和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

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所保留是对的,是必须的,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因此,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和孩子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别的人更是如此。因为只有保持这样的关系才能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所保留。

换句话说,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只是血缘关系上的角色,在他们身上,有一半甚或一大半,是披着名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

因为,那一半或者一大半,不属于和孩子坦诚在一起的部分。

这是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吗?

从一个方面看,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他在自己的将来更有能力去应对,没有必要在他尚为孩子的阶段就过早地背负起将来的包袱。

从另一个方面看,人类的历史性堕落,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烙印了这可怕的世俗之情。

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不想让自己的后辈亲人吃这个可怕世界的亏,所以就尽早把孩子推到这可怕尘世污浊里,让他为这个可恶的世界推波助澜。

当我们不能坦诚面对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有意让孩子接受非真诚的练习时,我们还要说孩子有错吗?

对于成人而言,面对孩子,是我们惟一的一次生命真诚回归,如果连这惟一的一次时机也轻轻放过,我们自己真的是无可救药。

可无论如何,孩子永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10、没有记忆就没有错

 

如果我们没有记忆,我们还会有错吗?这是一个不用问的问题。

可我们在孩子身上,却看不到他的这一点。

所以,在我们眼里,孩子一无是处的,处处是错。

可这错,完全与孩子没有关系。当你指责他的时候,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你非要让他明白你在指出他的错误,他只能从口头上服从你的指责批评,更要不得的是,孩子只能以牺牲他自己的快乐世界为代价接受你的他错了的评价。

从一般情形看,孩子在六岁前是没有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没有错,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孩子没有错,所以,他不需要记忆。

人类的记忆是用来干什么的?

记忆是用来记取教训的。

这从我们常指责孩子的一句话时可以得到证明:你怎么不长记性!(我怎么和你说的?)

这句话,根本的意义在于,长记性就是不再犯错误。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从来不会对孩子,或者一个人做得非常好的一面说:你做得真好,记忆太好了。

记忆防止我们出错!

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从人类的历史看,我们很容易为其定义,快乐。如果失去快乐,生命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

而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只在短短的孩子时代,(本来人到七十不逾矩,可如今,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越来越不知回归,所以,八十九十还没有快乐可言)人生没有错,就是快乐的。错让我们的生命有了自责和愧疚,错让我们受到指责和惩罚甚至为之丧命。没有记忆的生命就不存在错,没有错的生命只有快乐没有烦恼;没有记忆,客观的指责和惩罚就不会构成生命的负担和包袱。

孩子的生命,用他的特别保持了他的快乐,因为在孩子生前的十个月的孕育期里,他的生命属于完全的快乐。他知道该如何保持他的快乐,所以,他没有记忆。

可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残忍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在他的生命里过早的打上了错的烙印,把孩子世界的这片净土很快地污染了。

我在前面写到孩子的成长是从他的感觉开始的,而孩子的感觉是由客观世界给予他的不舒适启动的。如果没有这种不舒适的存在,孩子的感觉永远是快乐的朦胧状态,永远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可怕。我们的生命就会是永恒的快乐!

如今,我们依然不能从孩子的生命看到人类的出路,这是我们的可悲,却让孩子一代接一代成为人类错误的试验者。

我一直在想德国为什么把不能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写进法律规定里。人类其实对于自己的生命是有所认识的,像德国的这一法律条文,惟一的依据是六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如果对一个没有记忆的生命去进行教育,等于伤害生命。

生命的快乐本身就是教育,是生命的自我教育。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快乐,而生命本身是快乐的,还需要什么教育。只有当生命被迫进入到了现实的世界里,只能遵从现实世界的很多尘俗,为这些尘俗,才有了对人的教育,教育人如何去适应尘俗,去服从尘俗。由此可见,教育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对六岁前的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没有记忆,是生命的浑然状态,没有错,就是没有时序性,没有快慢感,不可把孩子在时序和快慢上的无知看成是孩子的错。不可颠覆孩子的浑然状态,让他们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第五部 

关爱之过 

1、不为孩子提前准备

 

孩子出生那一天开始,爸爸妈妈自然而然成了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忙于当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顺利成为姥爷姥姥。

成为孩子呵护的人,轻而易举就职了,不用选举,也不用考取。可以这样说,由此而就职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不合格,属于凑合型人才。孩子的成长赖于生命的自我成长机制。

不为孩子提前准备,指的是不为了解孩子生命的本质提前学习。

这样的学习,不是婴儿护理常识之类的学习。而是对生命的最初状态认识。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自己行为时,他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是生命学问,最单纯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命学问。

如果对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做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中心是孩子初生至一岁的生命状态和本质是什么样的。能真正有所认识的恐怕占不到百分之五。

而可悲的是,所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没有一个认为自己对孩子不懂,不会照顾孩子,更没有一个敢于承认自己不会爱孩子。他们甚至认为爱孩子就是会爱孩子。

更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多么可怕。

事实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不称职就上岗了。在无奈的血缘关系里,这是对孩子生命的极不尊重。这多像教中小学学生的老师是不合格的一样,选用不合格的人充当老师,从根本上看,是对学生的蔑视。孩子对此是无奈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不是孩子挑选的结果,而是孩子生命的自然天成之果;即使给予孩子挑选的权利,他也不具备挑选的能力。这就给了所有孩子的关系人一个可以自以为是的机会。

而孩子的关系人,没有谁不在孩子那里感觉骄傲。

在这样的骄傲里,孩子被完全忽视了,他的生命被完全认为是无知的。

这是我们在孩子这里,犯的第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被我们的形式之爱掩饰了。形式之爱!什么样的形式之爱?

1、吃、穿及冷暖的精心照顾;

2、借用别人的经验照顾自己的孩子;

3、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愿望去成长。

这些对孩子的照顾的方法,没有人认为是有严重缺陷的。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孩子的生命任我们揉搓。所有的孩子是无知的,照顾他们可以是千篇一律的。

这些严重的缺陷,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我们的形式之爱掩饰了它。

懂得孩子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2、把孩子置于关爱之外

 

孩子出生后,看着这个新生的生命,每一个人都会有着喜悦的心情。

可喜悦的是什么?是孩子?是一个家庭里的新人?是自然的亲情?是爸爸妈妈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是祖父辈的隔代亲?也许还有别的。

可很少为孩子的生命而喜悦。爸爸妈妈想到的是儿子或女儿,爷爷奶奶想到的是孙子或孙女,姥爷姥姥想到的是外甥或外甥女。

可在我们自己如此想的时候,孩子只以自己的生命存在,他既没有生命之外的任何感觉,也不会有我们如此给他定位的意识。

这就是说,在孩子刚一出生之后,他最重要的存在已经被我们置于关爱之外。

孩子的生命!

孩子的生命是什么?谁都不去想,谁也没有去想过。

于是,让孩子在医院里出生,把孩子的生命安全交给了医院和医生,而医院、医生和孩子之间,只具有孩子生命不安的医护关系,而这种关系常常陷在不耐烦的冷然里。而我们却很放心孩子生命安全的被忽视。

然后呢?我们只知道孩子不会说话,只知道孩子要吃要拉,只知道孩子冷热要适度。孩子的生命在我们的知道里,就不过是四个字:吃、拉、冷、热。

我们的理由是,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言语就是没有思维。孩子哪里要什么思维呀!他有感觉,只有感觉,有很强的感觉力。我们把孩子的感觉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置于关爱之外。

实际上,我们是在把孩子的生命置于关爱之外。

这是一件很显明的事情。我们在成为成人后,知道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如果在一个环境里,没有人看我们,没有人听我们,没有人与我们对话和交流,没有人与我们一起做事,那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一句话,我们会有一种生命被置于荒原的感觉。

可对于孩子呢?因为他还不会言语,还不能自己行为,我们就可以忽视他的生命存在吗?

最近,我每天七点时分在一个地方晨运时,都会看到一个应该是爷爷辈分的人用小车推着一个小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时因为他一路走,在不停地和小孩说话。他没有什么话题,看见什么就和孩子说什么。有一天下午,我在外面遇到了他,他又推着那个小孩。他也看见了我,竟然对小孩说:“晨运的爷爷来了。”我于是和他说话,知道他所带的小孩才四个月,可我听到那小孩已经有了明显的说话意识。

我很想和他多说会话,告诉他其实是在关爱孩子的生命。可我没有说,而是对他微笑着告别。因为我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是关爱孩子生命的一个印证,但如果我说了,他也许会不以为然的。

我想,很多人都会对关爱孩子生命这一说法不以为然的。

孩子,从言语能力看,可分为几个阶段,不会说话的阶段,模仿说话的阶段,为感觉(意识)而说话的阶段。

关爱孩子的生命,首先是言语的关爱。孩子的生命,第一特征是言语。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尤其要和他说话,而不是认为他不会说话,就不和孩子说话。到了模仿说话阶段,我们和孩子的对话应有所准备,有意识地和孩子对话。而在第三个阶段,和孩子的对话就该具有理性思维了。在这三个阶段里,我们分别都有对话的自觉性存在。而不是随便和孩子相处。

然后,是和孩子一起行为,尤其是在孩子不能说话的阶段。多和孩子一起行为,而这时期的行为,是要配合我们的童心的。在孩子模仿说话的阶段,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做事,所谓的做事,包括游戏、模仿做事、做手工等真实做事。第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成为孩子行为的辅助者和评价者,让孩子成为行为的主体。

想想吧,这样的生命关爱,比起给孩子吃好穿好等关爱,应该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3、以孩子为镜

 

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一面镜子。

镜子的意义在于照出我们的形象,但孩子这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本质。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让一个成人彻底地亮出自己;只有孩子可以,他可以让我们坦承自私,让我们亮出自己的世俗和丑陋。

成人的一生,只有这一次机会,可以借此自现真相。

孩子是一面镜子,有两个意义:

1、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是不干净的;

2、孩子带我们回到真正快乐的童真期。

但这两个意义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为零。

因为,我们一直视孩子为无知。事实是我们对孩子是真正的无知。对于孩子那个无言的世界,我们留心的不多。因为,我们的自私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最典型的特征是从来都是俯视孩子,从来都以长者和智者同孩子说话,从来都是在忙自己的事,等等。自私和孩子是相悖逆的。

因为了自私,孩子的快乐成了我们的负担,自己体会不到和孩子相处的快乐,还要把负担的感觉带到孩子的世界里。

所以,孩子的镜子意义在我们的自私里荡然无存。我们因此也不会理解孩子为什么是一面镜子。

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我们自然就会看到自己的自私和世俗。当我们必须地成为孩子的第一客观世界时,我们就不能把自私和世俗带到孩子的世界里去。

孩子不管是躺在我们的怀里,还是坐在我们面前,他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在照亮着我们自己的本相。

因为,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自然之爱的关系。

这种爱让我们自觉到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在孩子面前,我们每时每刻都能看到自我的那一面存在。

是我们对孩子的无私之爱把孩子变成了镜子,从而在孩子面前,不再自我,不再世俗。是我们的自我反省。

然而,我们从来不会从孩子反省自己,不会从孩子那里看到自己的自私和世俗。以自私的自我,以世俗的自我,去关爱孩子,这是很普遍的。

所以,关爱之过也是很普遍的。

真正关爱孩子,一定以孩子为镜。从孩子这面镜子里看清自己。从而让自己回归到孩子的童真世界里去,和孩子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4、请和孩子保持平等关系

 

这里的话是说给我自己的。

我很清楚,我自己很容易把自己和王艺辰的关系看成祖孙的关系,这种亲情或家庭伦理关系,很容易滋生各种各样曲折心理。当年我第一次把手伸向王艺他爸爸的记忆,多少年来一直警示着我,让我越来越明白生命的平等,在家庭伦理关系里,有多么重要。

我第一次抱着王艺辰看着他的脸,我感觉到的,是他和我一起说话、告诉我一件什么事的未来生命。这个感觉很特别,正是这个特别的感觉,让我明白,要抱紧他,照顾好他,每一个人的生命开始的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关爱,抱紧他,照顾好他,是让他快快长大。长大后的他,是我对他生命的感觉。

就这样,我特别喜欢抱他。如今他已经四岁了,他不让别的人抱,也不会在他爸爸能够看见他的时候让我抱,只要是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他就会对我说:爷爷抱我,爷爷抱我!而我呢,我会立即弯下身去抱起他。就在昨天早晨,我抱着他往车站走,我们两个一边走一边有了这样的对话:

“艺辰,你为什么要让爷爷抱呀?”

“你是爷爷呀!”

“好!等你长大了,长得像你爸爸那么高,你还让爷爷抱吗?”

“不!”

“是不是知道那时候,爷爷抱不动你了?”

“不是!是我那时候不想让爷爷抱了。”

我对他说:“等到了爷爷抱不动你的时候,爷爷一定还想抱你,可爷爷也一定抱不动你了,那时候,爷爷想抱你的时候,我们就拥抱一下,好吗?”

他说:“好!”

我又说:“你一定是觉得长到像你爸爸那样高的时候,爷爷再抱你,你会感觉不好看的,是不是这样!”

他在我身上笑起来。

我想,我还能抱他多长时间,他想让我抱他,是他的一种心情。他从来不说他累了,他走不动了,他只对我说一句话:爷爷!抱!抱!而我很想让他对我说抱抱的话,那样我就可以顺势抱起他。

当我抱起他的时候,他就可以和一般高了,我们说话的时候,眼神是平行的。

在和王艺辰相处时,我不会让他按我的所想去玩,而我会让自己按他的所玩和他玩。我把自己打扮成他的同龄人,和他一起玩他的想玩。

我们两个坐在地板上,把两个小圆球滚过来滚过去,我们一起把玩具狗传来传去,谁接不住,就惩罚谁,惩罚的方式是打屁股,我会假装自己接不到,让他惩罚我。等他接不住时,我也惩罚他,但我用虚拟的手势惩罚他,告诉他,我在虚拟打屁股。他喜欢狗,我们两个爬在地板上学着狗叫,他说我是大狗,我说他是小狗。他想骑马,我会把绳子绑在肚子上,让他骑在我后背上,手里牵着那根绳子。

我常带他晚间到楼下去玩一会,小区广场上有很多小朋友。他和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有时候玩得好,有时候玩得不太好,可他是开心的。他几次告诉我,他还是愿意和小朋友玩。

这让我明白了,不管我如何装扮自己,都不是他的同龄人。他对我的感觉是十分明白的。

这让我更用心于要尽力尽心和他平等。

这平等是我在他的世界里,而不是我强逼他到我的世界里来。

和孩子相处,因为孩子小,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生命的存在,只把他当成需要我们呵护的孩子,很少从生命这一角度去想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孩子相处。

生命的平等,对于孩子而言,我没有有爷爷“降尊纡贵”的意识。为什么,我们要在孩子面前抬出自己的各种身份让自己高高在上呢? 

5、将来的设计是孩子的负担

 

将来,是孩子的将来。

如今的爸爸妈妈把孩子的将来看得越来越近:

看到六岁后,算是目光远一点的;把上小学的孩子要怎么样,会怎么样,提前到孩子两岁、三岁去考虑去设计。

如今只能看到三岁,甚至两岁。孩子刚会说话,就要他“出人头地”,三岁时就要超出别人很多。

把自己的希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指望着孩子会怎么样。这种病态的家长心理如今特别普遍。

两岁不是一岁孩子的将来,六岁也不是三岁、四岁孩子的将来。这个将来是我们为孩子设计出来的。甚至是把别家的孩子树立为自家孩子的将来。所以,孩子的所谓将来,根本不属于孩子,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设计出来的。

这种设计是在病态心理下的糊涂行为。

这样的病态心理与时下的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样的时下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很多人都看到这现实的可悲和可怕,但都还要把自己手里的柴草投进这可悲可怕的大火里,让它燃烧得更可悲更可怕。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时下病有一个贴切的比喻:一边忍受着痛风的痛苦,一边大吃海鲜大喝啤酒。

孩子有将来,那是属于孩子的将来。在孩子成长的经历中,他会有很多自己的将来,所有孩子的将来,都属于孩子自己编织出来的。

这里我记录王艺辰的一个细节:

上幼儿园后,我和他奶奶常在下午五点半去幼儿园接他回来,因为幼儿园离我们家很近,接他回来先到我们家里待一会,开始的时候,待的时间短,他爸爸很快来接他回自己家。慢慢的他在我们家待的时候长了些,越来越长些。他晚上要回自己家。慢慢地,他有了晚上愿意在我们家住下,有两天他对我说:爷爷,今天晚上我不走了,我想住在爷爷家。我说好呀,我特别欢迎你住下。可到了晚上,他爸爸来接他回去的时候,我故意问他:今天和爷爷说什么了。

他故意不看我,走过去和他爸爸说话,他把话转到了别的事情上面。他爸爸也意识到了他的转移话题。然后,他又说:爷爷奶奶,我明天还来呢!爷爷奶奶再见。就这样绕过了我的问话,和他爸爸回了自己家。第二次他又说:爷爷,这一次是真的,我一定今晚住爷爷家。到了晚上,当着他爸爸的面,我又问他,今天说的话能兑现吗?他端着脸,对我说:

“爷爷,我喜欢在谁的家里就说什么话,你就别在意了。”

我也不笑,对他说:“艺辰,你应该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他很快领会了我这句话的意义。

他有很多这样的言行。

我在想一个问题:他的话,实际上是他的所想,是谁教给他的吗?他在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为他会说话时的设计,能设计出他这样的言行吗?

我不为王艺辰诸如此类的言行有什么惊奇,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类似于此的言行,他们从不会说话成长到会说话,会行为,如果说三岁是孩子一岁时的将来,这就意味着,孩子自有其将来,孩子的将来不是我们可以设计的,也根本设计不得。

但我不否认,孩子在客观世界里所受的影响或者熏陶有意义。

但不管是社会教育,还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与孩子的将来都只能是一个客观存在,如果把这个客观存在当成孩子将来的重要因素,是很可笑的。

正是因为我们很可笑地把本来属于孩子的将来变成我们的设计强加给孩子,一个个孩子全都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童年,那些所谓的将来成了孩子不该有的沉重包袱。

为孩子设计将来,这样的关爱实在是莫名其妙。 

6、花钱买关爱

 

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专门私人医生,诸如此类的很多私人专门所有,并且,他的一生有着不用他自己操心的一切。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大量的金钱包裹着,以至他的一生都可以随意躺在钱堆上做梦。这样的环境已无关爱可言,他所拥有的是可以尽情的穷奢极欲,在如此家庭里的孩子,过的不再是人的生活,他本身也不再具有生命成长的正常所有。

这里只有钱,关爱被金钱埋没了。

我在这里说的话,前提是关爱。

关爱孩子,关爱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其实是十分简单的。让孩子处于他自己的快乐世界里,不要打扰他的世界。而我们尽可能地陪伴着孩子,完全地陪伴着他。这是关爱!

可如今,这样的关爱已经不存在了。六岁前的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世界,中国以金钱为中心的现实,有偿教育的教育市场,已经罪恶之手伸到了胎儿那里去了。教育的资本化,扭曲了对孩子的关爱,让所有孩子的家长,产生一个错觉,对于孩子的关爱,就是尽早让他受到教育。而受教育是需要投资的。舍得为孩子花钱投资,就是关爱。这是多么可笑和可悲。

和孩子的陪伴,越来越被视为零价值。因为不需要任何投资的父母陪伴,不具有教育产业化的效益。社会在这方面的广而告之,几乎被普遍认同。从孩子会说话起,陪伴他的是各种六岁前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性质越来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这些机构里,没有和孩子的亲情陪伴,而充当陪伴角色的是所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教育。这是一个可怕社会性现象。

而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或无奈或有意接受了这种现象的社会观念。从而对于自己与孩子的陪伴越来越不自信,慢慢地把孩子从自己的关爱里推了出去。任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辅导,并认为如此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于是相互攀比着花钱购买对孩子的关爱。认为在这方面花的钱越多,自己的关爱就越多。殊不知这是在花钱请人毁坏孩子的生命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看,爸爸妈妈的这种作法,既是对孩子的不理解,更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这样的扭曲是深层的。不可忽略的是,花钱买关爱,其实并不是为孩子投资,而是为自己的无暇陪伴孩子买保险投资。

我很久以前,对那些把孩子送到家教班的家长说,其实是你们想放松一下自己,把孩子打发到家教老师那儿去,你们就可以轻松一下上午或者下午。

如此看来,这种扭曲之心,哪里还有什么关爱的影子。

从结果看,花钱买关爱,是关爱已经不存在了,关爱已经没有了,这很可怕! 

7、用关爱监督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王艺辰出生前,我想如何当爷爷。这想当然是很多的,但从最终看,我所想的是我自己。几十年的岁月,我有了自己的习性,这习性具体地说,是言语和行为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它们基本上已经定性,这定性的自我,有几许合乎爷爷的身份?

爷爷是谁?爷爷是相对孙子而言的角色!爷爷面对的是自己惟一的孙子,如果我不懂得他的惟一,我又如何配得上爷爷这个身份。孙子的基本意义是弱小的生命存在,他的生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什么存在,面对着孙子的这个世界,或者说面对孙子,我的定性的自我,适宜于他吗?适宜于他的世界吗?

第一个思考有了:我必须为王艺辰的生命世界改变我自己。

因为我的定性的自我是对于成人的世界形成的,用这样的自我来面对他的世界,如果我不肯改变,一定当不好爷爷!

改变自我的什么?

对于成人世界,我们的态度和处世方法,核心的东西是思想。因为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是成人,面对怎样的事,那些事都是成人世界里的事。只有思想能够认识成人世界里的人和事。每一个人的思想是惟一的,这惟一的思想决定了他对待人对待事的态度和方法方式。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的自我改变要改变什么。首先是态度,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是成人世界里的一种处世态度,可以说是必要的,也可以说是应该的,可孩子的世界,既不需要这样的态度,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态度。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我的改变目标再贴切不过。

为什么是这样?

孩子幼弱;他的生命一片洁白。

他需要“孺子牛”一般心甘情愿的呵护和关爱,更需要感受客观世界的舒适。在他的身边是一群孺子牛,而不是瞪着大眼睛的凶神恶煞。我虽然在定性的自我里,不是凶神恶煞,但凶神恶煞的本相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因为在一些时候,我们必须用这样本相对面对成人世界。可孩子的世界是绝对不要凶神恶煞的。

我想好了自我的改变,为王艺辰的成长甘为孺子牛,他的快乐就是我“甘为”的一切。换句话说,我必须用自己的“甘为”让他的成长充满快乐。这是改变自我的根本性必要。

我没有想到的是,甘为孺子牛的改变那么容易。当我第一次看到王艺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在回归,朝着少年的纯洁回归,朝着人的自然善良回归。在和他一起成长的时间里,这样的回归那么自然那么顺当。

我不和他高声说话,他的一切言行,我看到的全部是他的快乐。如果和他在一起,他有不快乐的表达,我就会责怪自己,并且很快想办法让他从不快乐里走出来,让他快乐。我不会认为他有错。

总之,我不会拿成人的思想去面对他,看待他。我只看到了他干净而纯洁的生命世界,我不允许自己用成人的思想来看待他。我觉得如果我那样,就是一种愚蠢,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

我从他爸爸那里看到了成人的态度和方法方式如何借用关爱的名誉把自己打扮成义正词严。

有一天,王艺辰和我们在一起,他无意间说了一句骂人的话,他爸爸在屋子里躺着,很快从屋子走出来,先是用一个手指指着王艺辰,脸色十分难看,我看到王艺辰已经吓得哆嗦起来,双肩抽搐,眼睛里充满恐惧。我看到了他心里的恐惧感。我意识到他已经在他爸爸的如此态度和方式方法下习惯了这样的恐惧。

我当然要呵护王艺辰,可我刚告诉他把他的手指放下去,不要指着孩子的脸说话,不等我还要说话,他就把王艺辰拉进了屋子里,然后关上门。

我没有跟进去,但我知道,我遇上了麻烦,我为王艺辰的“甘为”白费了。我要让他爸爸改变,这可不像我的改变那么容易,那么自然。但我想,我不管有多么不容易,必须去做。我把写给王艺辰的记录,发给他,我在那些记录里,写的是如何面对孩子的生命世界。

我知道,他爸爸生怕他很小就学坏了。我还知道,他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他不知道那不是孩子的学坏,而是孩子的模仿,如果说孩子模仿了骂人打人的言行,不仅不是错,也不会学坏,相反,这种模仿是他在将来需要的处世手段。我更知道,他不懂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他在用骂人的话表达他的快乐。

我在那些记录里,告诉他,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根本不必要地担心孩子学坏,毁掉了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时时处处生活在成人态度的方式方法的阴影里,孩子就会失去自信,就会没有自我。一个可怕的后果,孩子在成长中失掉了生命的自主性和自在性,变得胆小怕事,不能应付周边的一切存在。

我不知道他看过没有看过我的发送,尤其是我写的《我和孙子一起成长》,我一节不落地发给他,他看或者不看是他的事,我要为王艺辰坚持做这件事。从事实看,他是有所改变的。我检查他的方法是,只要我和王艺辰在一起,我就会问他,你那老虎爹又骂你了吗?我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让王艺辰用自信去面对他爸爸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我还告诉王艺辰,爷爷支持你和爸爸讲道理,他如果骂你,你就问问他,做爸爸的可以骂人吗?

我见过王艺辰爸爸用成人的态度对待王艺辰之后,为了能消除他的恐惧心情,我用“老虎爹”这个称谓和王艺辰说话。比如说,我会问王艺辰:你那老虎爹昨天对你好吗?很快,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一提到他爸爸,他就会说:我那老虎爹。然后,他敢于当面叫他爸爸老虎爹。我告诉他爸爸,你最应该和孩子成为朋友。我不知道他懂不懂我的用心,可有一次,他竟然对我说:今后不要叫他老虎爹。我想,我没有必要理会他,等到他真正懂得了孩子,为孩子改变了自己,我才会和王艺辰在一起的时候,用正规的称谓说他。

我不否认关爱孩子的用心,但我否定借关爱孩子之名,行断送孩子快乐的成人态度和方式方法之实。这是多少孩子的亲人做的愚蠢事。

关爱孩子,明白如何关爱,从孩子的生命世界出发,去关爱孩子,才是真正的关爱。拿成人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对待孩子,那不叫关爱,只能叫南辕北辙。 

8、拿开我的意愿

 

王艺辰喜欢玩纸飞机。一个月前,我和他一起叠纸飞机,然后一起玩飞行。他让我和他一起飞,他喊预备起,我们一起把飞机飞出去;过一会,他又说:我飞一次,他飞一次;很快,他又让我站在他的远处,他向我飞,我向他飞;他让我和他比赛飞行。不管玩多长时间,他都不会厌烦。

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热衷于叠飞机。他要我在他叠成的飞机上为他签上名号:王艺辰造。

他知道去哪儿拿来叠飞机用的纸,他不让我帮他叠,他想自己叠。可到了他不知道怎么叠的时候,他就喊:爷爷,来帮我。我对他说,我只做场外指导。他对我这个场外指导感觉很好。我想让他把飞机叠得好看一些,告诉他如何对齐,如何压折线。最后折叠飞机翅膀时,我告诉他怎么折叠出对称的飞机翅膀。可他说他不要那样,他要叠出自己的飞机。他叠出的飞机,翅膀都比较小,留出一个很大很秃的机头。

他对自己叠出的飞机十分满意,每叠出一架,他都会一边笑一边试飞。

我看出他的笑有两层意思:他为自己能叠飞机而高兴;更要紧的是他按自己的兴趣叠出了飞机。

为了证明第二层意思,我有意对他说可以对他的飞机进行改造,为了让他同意,我说改造后可以飞得更远,他同意了。可当我把飞机的两个翅膀对叠之后,机头尖尖的,这是我的意愿。他看着我改造的飞机,对我说,他不要这样,他还要他自己叠的那样。他的话证明了他高兴的第二个原因。

他四岁了,他有了自己做事情的欲望。这很明显,之前,他虽然有想法,但常常让我帮他实现他的想法。现在,他想自己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他开始排斥我的意愿,他想独立完成一件事。虽然他需要帮助,但他不需要我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

他很欣赏自己。我有意说他叠的飞机很丑,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并且还是个秃头飞机。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每说一句他叠的飞机不好看,他都会大笑。还要称他叠的飞机是“我的飞机”。

他用排斥我,来肯定他自己。

我想到我自己:

我当然比他叠得好看,还知道如何叠飞机能飞得远。

我把自己的这一点能耐当成意愿,想强加给他,或者强迫他也能做到。

可我忽略了他的意愿,他的意愿是自己叠出飞机。他还想叠出与我不一样的飞机。

而他的意愿要比叠出的飞机好看和飞得更远重要得多。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着关爱的成份,但这样的所谓关爱,伤害了孩子的欲望。伤害他的自我意识。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不管是和他玩,也不管是一起做什么事,或者由我们发起的一种游戏,我们都必须让孩子成为主体,让他在整个过程里有他自己的意愿,并且努力去实现他的意愿。而不是用我们的意愿替代他的欲望。

真正的关爱孩子,先要拿开自己的意愿! 

9、别这样教孩子

 

孩子三岁后,会遇到这样的教育:

人若犯你,你就犯人。

我们的社会规定孩子三岁可以上幼儿园(这是公立幼儿园的规定,那些三岁前上私立幼儿园的小孩子会更早遇到这样的教育),孩子在幼儿园有了同学,免不了会有打闹,小孩子的打闹,属于玩,至于弄伤了,哭了,这是无意之果,上升不到“打人”这个层面。

受伤、哭的一方,也不会有仇恨感,哭是自己弱的表示,受伤的疼痛会让孩子害怕。害怕的情绪需要缓释。

所以,老师或者家长,对此不宜大惊小怪,更不宜小题大做。

可我们常常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不能理性对待孩子的委屈。

不理性,其实是不明白,不知道教孩子“犯人”的糊涂在哪儿。

1、小孩“打人”,不叫欺负,确切地说,是玩,或者叫不会玩。这种不会玩,也是一种玩,正如小孩子喜欢扔东西一样,喜欢跑喜欢蹦一样,喜欢爬高一样。他在玩。“打人”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的两个人或者多人玩法。

欺负一词的意义,是我们强加给“打人”孩子的,对他不公平。第二个方面,这对于“被欺负”的孩子,给他的是一个误导,等于在他干净的心灵里,注入了不干净的东西。

2、小孩的受委屈,“被打”的小孩会有害怕和哭的表示,甚至受伤,但他的感觉是疼痛,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这些感觉,与委屈是不相同的,委屈是我们给予他的疼痛和害怕的定义,委屈带有很强的心理意识,这种负面的心理意识,不宜让孩子过早接受和具有。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意识。

3、心疼孩子,因为看到孩子哭,看到孩子害怕,看到孩子受伤,自然就会心疼孩子。可我们常常把这种心疼感转移成对“打人”孩子的痛恨。所以,把“打人”的孩子说成是坏孩子、坏人,这种转移出来的情感,会深深影响到“被打”的孩子。

4、让孩子学坚强,首先因为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了亏,再把孩子的吃亏看成是孩子懦弱和胆小,然后想到,要及早让孩子勇敢和坚强,必须在这方面培养孩子的勇敢。于是教孩子“人若犯你,你必犯人”。要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必须打他。

5、这种教育,常常会带着对孩子的责备,把孩子的“被打”看成是他自己软弱,责备孩子不勇敢。这样的结果是让孩子过早失去自信。

6、这种教育是对自己孩子的糊涂。孩子“被打”,原因很多,孩子身体和体力不及别的小孩,孩子生性胆小,孩子善良,孩子好静,等等,这样的孩子和一些好动胆子大的孩子在一起,“被打”的可能大一些。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与小朋友相处时,不知所措,越来越不自信。

王艺辰和他的同班小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也看到过他的害怕和不快乐。我当面看着他去面对那个“打人”的小朋友,看王艺辰实在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时,我对那个小朋友说:你应该好好和王艺辰玩。再把王艺辰拉到离小朋友远一点的地方。

事后,我和王艺辰对话:你的小朋友不会好好和你玩,你应该怎么办?

他说,下次我也打他,我把他踢倒。

你能打过他吗?能把他踢倒吗?

我能!他说。

他个子比你高,力气比你大,你打不过他的,也踢不倒他的。对不对?

他不说话。

我接着说;爷爷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些小朋友不和你好好玩,你可以远离他,就是不和他一起玩。记住,远离那些不和你好好玩的小朋友。

他说:好!远离他们。

我说:对了!远离不和你好好玩的小朋友。

如今,孩子要面对很多不良环境,让孩子在这些不良环境里学勇敢,这是很愚蠢的关爱。应该让孩子学会远离不良环境。 

10、真正和孩子在一起

 

和王艺辰在一起,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他四岁了,在这四年里,多数时间他在姥姥家。三岁回来上幼儿园,多数时间和他爸爸妈妈在一起。

和王艺辰在一起,不是指让王艺辰在我的面前和身边,更不是指在所有的时间里,我和王艺辰待在一起。

和王艺辰在一起,是我和他在一起。我和他在一起的我,可以是时间里的我,也可以是时间外的我。

我与王艺辰在一起,有两种时间,一是他在我身边,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一是他不在我身边,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

他不在我身边的时间里,我把自己和他在一起的一切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首先是我的感觉和想象,也是我的一个又一个细节。我在自己的感觉里和他在一起,在想象里和他在一起,我自己一天里一些行为细节表达了我和他在一起。当我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时,我就知道了我怎样和他在一起。

这样的和他在一起,让我有了很多思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生命,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怎样成长的,更看到了这个成长里,充满着多少社会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让我改变着自己。

这种他不在我身边的和他在一起,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和他在一起。

这引出了一个思考,怎样才是真正和孩子在一起?

当你把孩子引入你的感觉中的时候,当你对孩子有所思考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在成长中受到怎样的影响时,当你为孩子改变自己时,那才是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

王艺辰在客观时间里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在这不多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有些时候,并没有和他在一起,虽然他就在我的身边,甚至就在我的怀里。

从时间看,王艺辰在我身边,可我虽然和他坐在一起,或者拉着他的手,可我却是在我自己的时间里。当我拒绝和他玩一次买卖狗或螃蟹的游戏时,当我要他把扔到地上的什么东西拣起来时,或者,在我带着他从我的书房里走出去时,把他拿着的笔要回来放回原处,我都是在我自己的时间里,没有和他在一起,甚至把他推到了离我很远的地方。

我再详细地说一次,我带他走出书房,其实内心深处是担心他弄乱了这里的一些秩序。当我看到内心深处的自私时,我只感觉到羞愧。

我改变自己,当他在我身边时,我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和他的时间合二为一,或者说,必须把我的时间完全归零,我全部置身于他的时间里。

和孩子真正在一起,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归零,让自己走进他的时间里。

完全进入孩子的时间之后,我模仿他的言行,这种模仿自然带着我的本色,也就是创造性,我这时候,就改变了;然后,我用改变后的自己,去感觉着他,去看他在想什么,和他一起想。这才是真正地和他在一起。

但我还会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我和他在一起,就是说,我会让自己把他的所想实现和更好地实现。这更好的实现,会让他感觉到我是真正地和他在一起!

这才是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

只是在孩子面前或身边,照顾着他的安全和吃喝,这虽然也是和孩子在一起,但这样的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