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处暑的台风散去了不少热燥,水亭深处暑全无,但愿好天气能避去一些宅在家的困乏。最新流行的网剧《延禧攻略》,又带火了一批古装热潮。有一篇网文蹭热度,探讨电视剧的画面配色,称其曰“延禧莫兰迪色”。这论调有点滑稽,小编觉得就色调有必要校正一二。莫兰迪擅长低纯度的不饱和色彩,作品多以白色调和;而中国传统色彩多以墨色调和,明度和纯度都比莫氏要跨越几个层级。《尚书》记载:“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中国的色对应观,是一种高亮的调子,色调饱和不蒙灰。此剧在后期处理上做了降饱和度处理,画面整体色调笼罩了一层“粉”色,故易引起歧义。举个实例,刚入宫的小秀女的粉装,实则中国传统色“十样锦”,出自唐代女诗人薛涛草木染信笺的少女情怀;貌似最接近莫兰迪的苔绿紫色,也是传统中国色系中的丁香色;荷绿加月影白的搭配,更是水墨控制的一深一浅。若要小编形容,蟹壳青最能诠释此剧的基调。即便是绿,也是调和泥土的青色,不那么打眼,却处处透着水墨的干湿浓淡。 观中国古典小说,很多对颜色的描写很能看出一些旖旎情致。《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纯而不艳、灰而不脏的中国传统色调是醇厚积淀下的自然之色。翻着书页又看到这么一段,“一日宝玉着一件俄罗斯人用孔雀毛线织成的毛氅去赴宴,结果烧穿一个洞。因病卧床的晴雯闻此事,拿过来一瞧说:“这是孔雀金线,咱们用孔雀金线织密点,就能混过去。”怡红院丫鬟晴雯的女红技巧几近神技。也当真只有她的巧心思,既有眼识又有手艺,才造就了著名段落“晴雯补裘”。类似这种用丝线修补残缺的补绣工艺,明清时代的官补应当就属此类技艺。 《补衮图》页 清 周恺绘 满人将入关前的袍服传统带到清代官服“外褂内袍”的风格中,褂的基本形制已然形成。圆领、对襟、平袖端,对襟上的五颗扣,长度及膝或小腿,颜色多为石青色,遇丧、忌辰则为元青色。这种外褂在前胸、后背上缀绣补子,得称补褂。这种服饰传统用以区别官职差别,是从明朝始现,并一直延续到清亡。官服的袍有朝服和吉服之分,换言之,补褂是套在朝袍或吉袍外的装饰,与内袍形成统一的褂袍配饰。 一品文官 仙鹤补子 二品文官 锦鸡补子 三品文官 孔雀补子 四品文官 云雁补子 如此看来,补子一定是点睛之作。在整体色调的基础上,局部透出一点繁复的色彩和纹样,这种繁简对比之下的隐约流动了阶层的趣味。很多研究历史的文章都将关注点聚焦于古代服饰制度中的等级,如飞禽代表文官、猛兽代表武官。随着官职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当时就规定了君臣服色及服装图案。基本上,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文官,一品仙鹤补、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懈廌。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另外,一些舞、乐、工、吏杂职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如正月十五的“灯景”补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补子等。明代逢上元灯节,内臣宫眷皆须穿戴灯景补子蟒衣,以应节令。刘若愚《明宫史》称:“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内臣内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清与明大同小异,略有不同。 五品文官 白鹇补子 七品文官 鸂鶒补子 六品文官 鹭鸶补子 八品文官 鹌鹑补子 九品文官 练雀补子 如此丰富绮丽的图案纹样,小编其实很想用眼神确认再三。但织物是考古中最难保存的实样,少数从墓穴挖出来的,也是破损腐朽变色的残片。真迹难寻啊!类似清昭连《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复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宁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褂上还缀着上品的锦鸡补服。”这种用文本形容的美好装饰,如今很多只能从明清官像画中一窥服饰鞋帽的秀。但好在图像文献记载的史实,尽可能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研究发现历代官补几种特色。 清乾隆·缂丝锦鸡方补 一品武职 麒麟补子 一类是官服的装饰。明代补服的补子是一块的绸料,一般是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约40-50厘米见方),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文官绣单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无论如何,这还是少数阶层的专属物。受朝廷限制,官补的织造必然是有指定的供应商。既不能大量制作,在选材和纹样上也严格遵循礼制。唯有技艺上可以铺陈,显示出各地各家织造的特点和风貌。 二品武职 狮补子 三品武职 豹补子 四品武职 虎补子 五品武职 熊补子 六品武职 彪补子 七八品武职 犀补子 九品武职 海马补子 另一类补子,则是阿英《女儿节的故事》:“内廷宫嫔,旧例从初一起,就要衣鹊桥补服。”中讲述的补修衣物的法子。之前的专栏对织锦、刺绣、缂丝均有不同程度的介绍。立夏写刺绣中曾提到,宫廷绣匠的工作分配。各朝皆有类似“丝绣作”、“尚衣局”、“御用监”、“工局”等处分别管理不同的绣匠,组织绣品生产。如:辽时皇宫和官方设有“燕京院使”;金时设有“文绣署”;元代设有“纹绣总院”和“绣局”;明代设有“御用监”。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级官员的服装全部用宫廷补绣技艺制作。清代在内务府设的染织局中设有染作、衣作。清乾隆年间,是宫廷补绣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宫闱或是民间,衣着皆喜补绣,每年所需绣品用量很大。在前门一带,有专供皇室王府、贵爵服务的官办绣花作坊。有前店后厂式的“源聚茂”绣局、“永聚”绣局、以及“源兴”、“同顺利”等绣店。清光绪年间,还设置了京师工商部女子绣工科,以推广宫廷补绣技艺。 清光绪·红缎缀平 金绣云鹤纹方补官衣 清道光·石青 地缂金纹一品补服 这些绣坊除了承接补修旧衣的业务,更是在其基础上拓展出一种新工艺样式(亦称:丝绫堆绣),是一门专为宫廷需求而产生、承世的传统手工技艺。据说,宫廷补绣典故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的荆楚一带。当地有一种风俗,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或戴于头上。这种风俗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贴绢是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堆绫则是用丝绫或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所谓“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就是形容这门工艺在装饰衣裙上的细腻和灵动。至清代,堆绫工艺在宫廷盛行。至今故宫还收藏着大量用堆绫拼贴工艺作装饰纹样的袍、褂、椅垫、荷包等物。 清·元青绸缀纳纱 二方补绣鹭鸶补服 清晚期·石青色云纹 缎地平金蟒补袷朝服 这批实物的宫廷补绣在原材料的运用上是极具多样性的。主要材料囊括了:丝绸、花绫、绢、凤尾纱、棉布等。考虑到不同衣服的材质和使用功能,这一类补绣工艺主要得力于技法的丰富。在各类织物上,匠人们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艺结合。综合来看,主要有平补、棉补、辅助工艺(分割法、托裱法、贴线法、抽丝法、绘画法、刺绣法(平绣、柳绣、打籽绣))三大类。 清乾隆·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 吉服袍为清代皇后吉服,也称龙袍。龙袍用五彩丝线和二色圆金线刺绣花纹,龙袍所绣花纹运用了套针、齐针、接针、滚针、钉线、戗针、打籽、平金和盘金等多种针法。 诸上所述,一针一线一世界、一锦一绣一霓裳。无论是哪一类补绣,只要用心将原有织物加以改进和装饰,并创新性地融入新技法,使之成为一件全新的作品,这就是从补绣到宫廷补绣所呈现的美学价值。织绣之美,在于以针代笔的包容性。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的织物,不同的织物适应不同的绣法。譬如,炎炎夏日就适合纳纱工艺(纳纱多用于夏日穿着的服饰上,纱质的面料通透挺括,穿起来凉爽舒适),纳纱绣则是在隐约透泽的经纬间的精细与考究;冬日的袍则采用夹棉。故宫所藏乾隆帝的一件九龙吉服袍,在袍服的内衽上,绣有一条行龙,并饰有十二章纹,辅以满地的五彩祥云。通身丝绵上缀以细密的缂丝织工,两面绣工均见纹饰,图案色彩极其典雅。没有半分懈怠,通体华彩。 清嘉庆·香色纳纱 八团喜相逢单袍 清乾隆·石青直径纱 地纳四团金龙单衮服 所以小编在想,古时织绣于女红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既有乱世里安之若素的平淡与坦然,也不排斥万众瞩目的底气和张力。当下,在这个即将结束的夏季专辑的末尾,似乎深谋若谷,深悉小节才是应对一生的不二法门。
已然,静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