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一法师的字究竟好在哪?需要从这几方面看!

 书法心法 2018-08-23

关于李叔同书法

李叔同出生天津,家里一代巨富,身世非常好,所以受到的基础教育非常良好,善文章书法,真可以算得上是“二十文章惊海内”。

李叔同的学书风格受到时局影响,推崇康有为碑学一路,所以早年一直以魏碑为主,所写魏碑气势雄强,笔力遒劲,非常得法,甚至可以用作我们临习的范本。

这是在出家之前的作品,好像除了一个“高”字,也并没有其他的溢美之词可说了。

当然,学碑并非只学魏碑,对篆隶的功夫也是非常足的。

这种早年写碑的功底,就为变法之后“圆润遒劲”的点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后学林散之的自述中,也曾说到自己的字得益于早年学碑的基础,练就了入木三分的笔力,所以无论如何写,点画都是实而不虚的。

弘一40岁出家,但是在三十七八岁的时候,因为受了日本“断食”修行的影响,所以闭关尝试,有所收获,这个时期弘一的字已经开始向晚年书风渐进了。

这种由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书风变化,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在用笔上逐渐化繁为简,这就使得书风变化期间的一些墨迹,看似水平不如前,也不如后。

好似“破茧而出”,虽有新生,却非常脆弱。

去世前三四年的作品,已经臻至化境。

这种作品传达出来的气韵,绝非出家前可比。

徐渭说:高书不入俗眼

意思很简单,不懂书法的人会从“形态”“结构”上去判断一个人字的好坏,连“质”都谈不上。而懂书法的人,自然会从更深一层的“神韵”来思考,也会看到点画中的“质”。

所谓“质”就是笔力的高低,点画的质量水平,不学是看不出高低的。

首先说点画质量,圆润遒劲,这需要对古碑的功底非常深,才能去控制“线条”的质感。每个人都会用毛笔写横,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质感”,而且一笔下去,用笔功夫深浅是可见的。

简单粗暴,任你有天才一样的天赋,也得需要量来积累用笔功夫。

图中蓝圈,代表的是“连断”的处理,笔断意连的处理,笔势横纵的处理。

这些都是“法”,弘一的“无法”,也是“有法”的。

董其昌说“运笔要提得笔起”,这一点是很多人都难以逾越的门槛,尤其在行草书中,能做到这一句话的人,历朝历代都是少数。

即使我本人,也是“求而不得”,很难做到。这需要功底和思想都到一定境界才能去自然运用,也只有到那个程度,才能算是“会用笔”。(不反对那些说写里两年就会用笔的人,毕竟追求不同)。

提笔起,意不能断,点画要清晰,质感要古拙或俊秀,变化要丰富,心态要自如。差一点,提起来的就有问题,还不如不提好看。

难度可想而知。

这些用笔的细节就不在说了,看结构吧。

结构非常“洒脱”,或者说是“自如”,结构非常松,而且笔画断开,但是内中有“气”在连着,有呼应的感觉。

这也得益于弘一法师结构扎实,才能在笔断意连的时候,还能把结构处理的那么“空”。

这个就不多说了,懂得自然懂,不懂说了也没用,屋漏痕就是如此。

如想知弘一楷书源头,请看《阁帖》历代名臣魏晋小楷篇,多看几张就知道弘一法师字的出处了。

以上说的这些,也只能算是讨论弘一的水平基础。

弘一法师的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静”“和”“空”“自在”,这句话只代表自己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的,但是我自己看弘一的字,就是这个感觉。

根本不用去欣赏他那些“法度”“线质”“结构”,刚说那些只不过是为了给“杠精”一个解释。

弘一的字真正高妙之处还是在“神韵”上,当然这个和他本人的一些个人传奇色彩是分不开的。如果把这些字换一个落款,功底有,气韵有,出名是一定的,但是总觉得会差点什么,少了那种“境界”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