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禅 | 佛是烦恼 烦恼是佛

 地藏菩萨mohesa 2018-08-23

赵州从谂上堂说:“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当时有一僧发问:“不知佛是谁家烦恼?”

赵州答:“与一切人烦恼。”

僧又问:“如何免掉?”

赵州说:“为什么要免掉?”

——《五灯会元·卷第三》

评析

这一公案与六祖“烦恼即是菩提”同义。反复破除相对的执着,举凡好坏、大小、凡圣、智愚,一破到底。


无论在烦恼中还是在快乐中,其本性不是烦恼和快乐。本性只有一个,就是菩提,即是佛。关键是知与不知,觉与不觉。虽处烦恼,“知”时即是“觉”,即是佛;虽处快乐,不“知”即是迷,即是凡夫。

释义

明珠是夜明珠或水晶球。若胡人看着明珠,则出现胡人的身影;若汉人看着明珠,则出现汉人的身影。不论是胡是汉,对明珠丝毫没有影响,不碍它依然是明珠。


赵州从谂接着把一枝草当成佛的丈六金身,把丈六金身的佛当成一枝草。乍看,这与前两句毫无关联,其实他把一枝草与丈六金身互用,正是平等看待世界的好坏、大小、凡圣、智愚,不起分别执着心。丈六金身是佛的庄严身,一般人只有八尺高,佛则有一丈六尺高,而且呈紫金肤色。但对赵州而言,看一枝草好比看到丈六金身的佛那样的庄严;而丈六金身的佛在他眼中,也与一枝草平等无二。因此,对明心见性的人来说,胡人来也好汉人来也好,对明珠本身则无增无减;见佛也好见草也好,对于智者来说,二者没什么差别。


赵州又说:“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如果执着丈六金身是佛,此即烦恼,因为心中有这尊丈六金身的佛,就是分别心、执着心,烦恼即因佛而起。另外一层意思是,佛与烦恼平等,执着佛固是烦恼,不执着佛但也不信有佛,亦是烦恼。


此时有一僧发问:“佛是谁的烦恼呢?”赵州答:“佛给所有人烦恼。”意思是因为有个佛的观念让人执着,所以给人烦恼。另一层涵意是,众生自己就是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烦恼由自心产生,等于是佛给他烦恼。


僧又问:“如何免除佛给我们的烦恼呢?”赵州说:“不需要免除啊!不执着它就好了。”你若要免除,又增加一层烦恼;如果不在乎它而超越它,那么佛与烦恼就全部消失了。

一般人遇到好事就想追求,进而攫取,结果好事多磨反增烦恼;遇到坏事就想逃避,逃之不及益增烦恼。如果了解这个公案,就不会遇好则追,遇坏则逃,而会适切地、适当地接受它或促成它,心中一片坦荡荡。

赵州和尚简介

赵州和尚,“赵州”,讳从谂,姓郝氏,曹州郝乡人。晚唐高僧,驻锡赵州观音院(今赵县柏林寺)四十年。化行燕赵,弘扬佛法,为南禅顿教盛行北土之先驱,堪称一方宗主。后人尊为“赵州古佛”,世称“赵州和尚”。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寺灭佛,勒令僧尼还俗,吏称“会昌法难”,此时,从谂隐迹徂徕山,草衣木食,仪法愈峻。会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诏告天下,弘扬佛法。从谂遂出山复申前志。所到之处,僧俗仰慕,士庶景仰。年至八旬,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及至赵州,应四众恳请驻锡观音院。


从谂在观音院为四众说法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一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从谂答:“与一切人烦恼。”僧问:“如何免得?”从谂道:“用免作么。”众皆悚然信伏。


从谂对祖师西来大意,每多即景发凡,多以赵州物事指示,以晓学者。从谂云:“石幢子被风吹折。”问道:“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从谂答:“也不作凡,也不作圣。”问:“毕意作什么?”从谂曰:“落地去也。”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答:“庭前柏树子。”又道:“和尚莫将境示人。”从谂道:“我不将境示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道:“庭前柏树子。


从谂属禅宗六祖慧能所传之法系。慧能传南岳怀让,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南泉普愿,普愿传赵州从谂,是为南岳下三世法嗣。因其禀赋异,授受正,造履深,诱导溥,故其居观音院弘法传禅垂四十载,十方之来瞻礼问道者门无虚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其法嗣有洪州新兴严阳尊者,扬州光孝慧觉神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新建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其为徒众授法之微言妙旨,初无沾滞,于西来大意,无不吻合。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曾作《鱼鼓偈》曰:“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从谂居赵州四十年间,镇州王熔曾多次延请法驾至节镇府,然每称病不行。后乞求愈恳,从谂才于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一造镇府。王熔不胜庆幸,急欲营造寺院供养,从谂止之曰:“动一茎草,当即离去。”王熔惧而遂止。从谂居于窦行军之园。王熔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加真际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群情欢悦,而大师颇不为意,一日,从谂对其徒曰:“吾将返真矣!”果于乾宁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圆寂,住世一百二十岁。



编辑: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