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电影情结

 清水悠悠水地 2018-08-23

儿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对电影是特别酷爱的,一说起看电影马上就能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得老高老高——也许这电影是不知看过多少遍的《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白毛女》《鸡毛信》《平原游击队》等。

若是哪村晚上放电影,那么这一天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期待的兴奋,每个细胞都处在高度亢奋中,所有的不满、忧郁、矛盾都一扫而光。在傍晚的余晖里,小孩们催着牛儿快回家。匆匆吃完简单的晚餐,孩子们聚集在村头的晒谷坪上,兴奋地打着招呼,不知疲倦地在村巷之间嘻逐。

“开路喽!”不知是谁的一声号令,男女老幼组成的“杂牌军”就向放电影的村庄浩浩荡荡“开拔”了。一路上,来自原野那和着泥土和稻香味的晚风抹去了孩子们一天的劳累,兴高采烈的孩子们高声谈笑着、善意地争吵着,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快活起来了。这时从山那边隔着空旷的田野传来了邻村少年那清脆的“牛鬼哨”(注:当地人对少年用舌头卷住手指而吹出的口哨的称呼,哨声尖利,传得很远),原本并不怎么觉得动听的“牛鬼哨”,这时人们觉得是那么的悠扬悦耳,富有韵味。

电影散场后,快活的孩子们伴随着一阵阵的“牛鬼哨”渐渐向四面八方散开去,踏上归程,但孩子们并不急着赶回家,而往往在中途乘着看电影的余兴,围坐在水利堤坝、河边桥头或田间地头兴奋地谈笑着、评论着。“李向阳好'牛鬼’哦,一下搞倒了两个。”“那汉奸是个蠢货!帮日本鬼子打中国人,真想拿弹弓打瞎他的眼!”时不时有人模仿一下电影里头的某个精彩的情节,引出一阵笑声,还有人五音不全地唱一段电影里的插曲,于是引来同伴的一阵“责骂”:“什么鸟水平!给我来唱一下。”其实他水平也“臭”得很,又引出一阵轰笑。大家谈啊笑啊,谁也不愿第一个离开这快活的人群,好像还想等到下部电影的到来,直到有人极不情愿地打出了一串串的哈欠,孩子们才动身离去。

“平安无事啊。”不知是哪个小鬼学着电影里吆喝了一句,逗起村中的一只狗“汪汪”地叫了起来,然后其它狗也跟着吠起来,这更显出小山村的宁静。

随着家家户户一阵“吱呀”的关门声,喧闹了半夜的村庄和田野恢复了它本来的静谧,只有田垌里的虫“啾啾”地叫着,偶尔依稀从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山村的“电影晚会”终于落下了帷幕。

第二天,传出一个趣闻:有几个小少年起了个大早,去昨晚放电影的银幕下找子弹壳。“咦?昨天晚上打得那么激烈,怎么没看到子弹壳呢?”路过的大人见状一阵疯笑。

“你们来晚了,人家早就捡走了。”一个大人逗得这帮小孩直后悔来晚了,直互相埋怨。

如今看电影是想看就看,随时可以满足,但却再难找到儿时在农村看电影时的感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