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的头痛,病位不同,方药大不同——平时你注意区分了吗?

 白马wz 2018-08-24

小编导读

在《伤寒论》一书中,仲景对病证方药的对应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往往寥寥数言或一两句话就陈述了一个方证。所以,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咂摸体会,否则往往会在临床治疗中发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

今天,经方大师胡希恕带来了两个头痛的病例。同样发生头痛,但却因为头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同,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药。一起来看看大师的治疗风采——


吴茱萸汤治疗巅顶头痛案

2012年3月20日晨,朋友老秦一早来电,谓有一友人头痛呕吐多天,中西药不愈,要来求诊。

患者,女,30岁,巅顶头痛多天,时时呕吐,口淡,苔白滑。间平时能食辣否,曰可。即书吴茱萸汤,处方如下:

吴茱萸6克  党参30克  大枣20克

三味,并嘱自加生姜一大块。患者怏怏而去。

中午时分,老秦来电,处方就是这三味了吗?这病人很辛苦,头痛得厉害,刚才诊病毕陪她去食早餐,刚吃了两口粥便要吐了。言语之中怀疑这三味药是否有效。答曰,不是三味,是四味,不要忘记加生姜,服药应可取效。

3月23日未见复诊,致电老秦,是否对此三味药无信心?老秦遂将吾之意转告患者。患者即来电说:“服此几味药后,头痛呕吐悉除。唯平时常会眩晕,改日请你调治。”



莉娜按


“干呕,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神农本草经》言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可见吴茱萸在治疗头痛上有良好的效果。吴茱萸汤证的头痛以“虚寒”为主,伴“呕吐”,与葛根汤“项背强几几”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方原是四味,黄师本案,其妙处更在于不妄加减,以致架床叠屋。

剧烈头痛案

悉尼一朋友之父,剧烈头痛,颈项强,无发热,无呕吐。急诊入院住进ICU,后怀疑脑膜炎,转到传染科隔离治疗,要求抽脑脊液检查,家属本不想抽,给我电话。我尽量说服家属,说明抽脑脊液的道理,家属最终同意,但操作失败,检查其他血象未发现问题。又转到神经科,疼痛依然,诊断不明,出院。

家属要求我开中药,我开了3剂葛根汤(他服了4剂)。今天来电头痛颈项强已无,昨日已经食海鲜了。附处方如下:

葛根60克  麻黄12克  桂枝12克  白芍60克

大枣15克  甘草20克  泽泻90克   生姜12克  3剂(如果药店没有苦丁茶,可到茶叶铺买)



莉娜按: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又如《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阅此两条,虽冠以“太阳病”,但并不能光从“太阳病”着眼。葛根汤虽是解表的方剂,但并非只能用作解表,这就是所谓表里不一,方药却同。

此方赖麻黄止痛,《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八大证中有一半是疼痛。

《金匮要略》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冒”就是指“眩晕”,“苦”则表示难受程度很高。黄师此案怀疑脑膜炎,未排除颅内压高引起的头痛,故用大剂量泽泻以泻水饮。

苦丁茶属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冬青种,中国古书多称之为“皋卢茶”,是绿茶的一种。李时珍有苦丁茶“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极重之。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肠(即治结肠炎),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肺)”之说。

“几几”是颈背部肌肉僵硬痉挛的一个生动模拟,葛根汤是仲景治疗颈背部疼痛的专方,此方头痛的部位、性质与吴茱萸汤有明显不同,注意鉴别


好 · 书 · 推 · 荐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作为2011年出版的《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的续集,基本沿用了原书的风格。所谓'亦步亦趋',一则为忠实仲景原意,践行'方证对应'的意思;一则为仕途合作,师亦步、徒亦步的意思。

此书以介绍黄仕沛老师的54则经方验案为主,并载录了黄师的经方医话,以及外出查房的记录。本书通过临床的事实,诠释'方证对应'之理,不尚空谈,是此书最大的特点。此续集有别于前一部的地方在于,在师傅的讲解之后,作为徒弟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形成一种良性的反馈,成为中医师承方式的有益探索。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电子好书

END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