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你们知道吗?他还有一段苦逼的炒股史。 他曾经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赔了两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10年的收入之和。 呢么就有朋友想问了,牛顿究竟买了那家公司的股票。 英国国王乔治一世曾经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家公司,拥有英国在南美洲地区的贸易专营权,可以说是非常牛逼了。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英国政府对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 到了1718年,英国国家债务总额累积达到了3100万英镑。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于是政府和公司就开始造势,说他们在这个地区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之类的东西,是如何如何赚钱等等。随后,公司股价暴涨,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 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英国公众超乎寻常的投资狂热瞬间被唤起。 当时的南海公司股票可以说是一票难求。于是,接下来,公众开始想方设法寻找第二家、第三家南海公司,一时间,类南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从1720年1月份到6月份期间设立的类似公司达161家。由于这些类南海公司的设立,极大地冲击了“南海公司”股东的利益,其中包括了许多英国议会议员,甚至还有当时的国王乔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英国议会于1720年6月11日,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严格限制股份公司的申请,同时还取消了业已授予一些公司的特许权。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挽救“南海公司”,1720年金融恐慌,最终也波及到了“南海公司”。 在1720年8月25日到9月28日,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900英镑下跌到190英镑,到12月份最终仅为124英镑。当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政府逮捕了某些人,另有一些董事自杀,然而这些老常认为都是用来堵公众的嘴的。 “南海泡沫”事件使许多地主、商人失去了资产。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参股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南海公司的骗局,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众人。 牛顿本人也因为此事而留下了一句名言:
牛顿这句话说出了,在疯狂资本利润追逐下,人性的贪婪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整件事情的时候,不禁要问,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追逐利益而置国家经济和信用于不顾呢? 南海骗局已经过去300多年。但利用特权套利,蠹弊国家经济的现象,却一直存在。 谁才是“敛财者”提到危害我国经济,大部分“平头百姓”可能最想说的就是房地产。 有人说,就是因为房价的暴涨,让钱无法流入实体经济,因为高房价,阻碍了多少年轻人去追逐梦想。好像,房地产就是万恶之源,只要房价跌了,经济就会好转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下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流转情况。 无论赚不赚钱,维护资金链其实才是开发商的核心内容。从拿地、在建、到销售过程,都是在做资金的闪转腾挪。越大的开发商,项目越多,就越不能停下脚步,获得的收益都要源源不断地重复投入到购买土地的过程中,后期的资金链就会越来越吃紧,如履薄冰。 然而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一举一动都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的,他背后是谁? 是银行! 其实银行,才是背后的资金支持者, 其实银行,才是你最大的房东。 据统计,在房地产相关资金的实际操作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中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至少在60%,而国际通常水平是30%~40%,美国是20%。 这样比例的融资后果是什么呢,开发商不断收割着买房的小韭菜们,而银行又收割着看似巨无霸的房地产商,所以老常和很多朋友在讨论有关房地产事情的时候,老常都会说,其实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点没大家想的呢么高,根本称不上是暴利。 据2018年7月19日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统计,选取的总样本为中国内陆及港澳台地区的120家上榜企业,从数据上看中国银行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中国10家上榜银行平均利润高达179亿美元( 约人民币1230亿元 ),远远高于全部入榜中国公司的平均利润(31亿美元),也高于美国上榜的8家银行平均利润(96亿美元)。 这10家银行的总利润更是占了120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总利润的50.7%;而美国银行总利润仅占126家美国入榜公司的11.7%。 有人说,银行,就好比是一把剪刀。 人群的财富差距形成了剪刀差,站在刀背上的人利用杠杆,实现财务暴富,刀刃下的人则被不断收割,造成资产缩水;经济结构也是剪刀差,实体经济无法获得优质的低息贷款苟延残喘,而虚拟经济因为获得大量投机资金变成了臃肿的胖子。胖子越来越胖,最终会因为过于负重而无法前行,最终灭亡。 不便多言,点到为止。 |
|
来自: 昵称11935121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