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语词源字典

 耀星5v2gk8048x 2018-08-25

quintessence(精华):被视为万物精华的“第五物质”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世间除了常见的水、火、土、气等四种物质外,还存在第五种物质。这种物质是万物之精华,构成了天体,并弥漫在所有其他物质中。亚里斯多德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以太”( ether )。拉丁语将这种物质称为 quinta essentia (第五物质)。该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 quintessence 。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致力于提炼这种物质,认为它能治百病,并且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现在,该词一般用来比喻“精华、精髓、典范”。

quintessence:[kwɪn'tes(ə)ns] n. 精华,精髓,典范,第五物质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优词词源英文版:quintessence 词源,quintessence 含义。

quote(引用):给书中的章节编上号码

英语单词 quote (引用)和 quota (配额)拼写如此接近,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实,它们拥有相同的词源。单词 quote 来自拉丁语 quotare ,本意是“用数字来区分”、“给书中章节编上号码”。而拉丁语 quotare 则来自拉丁词根 quot ,表示“多少”。当我们引用别人著作中的观点时,会在注释中标注出引用内容所在的章节编号。因此, quote 一词就衍生出“附列某本书的章节编号作为注释或参考”之意,继而衍生出“按章节编号引用”、“引用”之意。

英语单词 quota 同样来自拉丁词根 quot (多少),表示“指定的数量”、“配额”。

quote:[kwəʊt] n. 引用 v. 引用,引证,报价

quotation:[kwə(ʊ)'teɪʃ(ə)n] n. 报价,引用,引证

quota:['kwəʊtə] n. 配额,定额

quack(庸医):大吹大擂的江湖郎中

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江湖郎中”,西方社会中也有此类人物,在英语中称为 quacksalver ,缩写为 quackquack 原本表示“鸭子的嘎嘎叫声”, salve 表示“膏药”, salver 表示“卖膏药的人”。之所以将江湖郎中称为 quacksalver ,是因为这些江湖郎中在沿街叫卖膏药时,大吹大擂的样子很像鸭子在嘎嘎叫,所以被形象地称为 quacksalver

quack:[kwæk] 庸医,江湖郎中,鸭子的嘎嘎叫声 adj. 骗人的,冒牌医生的 vi. (鸭子)嘎嘎叫,吹嘘,大声闲聊

queen(王后):国王的妻子

英语单词 queen 常常被译为“王后”或“女王”。该单词来自古英语 cwen ,原本仅仅表示“妻子”,专指“国王的妻子”,因此衍生出“王后”的含义。后来,由于在英国历史上,曾经有女性担任国家元首即“女王”一职,而英语中又没有与 king (国王)对应的阴性词,因此女性国家元首也被称为 queen ,该词也就产生了“女王”的含义。在印欧语系中,只有英语和北欧语言等少数语言缺乏与“国王”对应的阴性词。

在需要严格区分时,英语通过以下词组来区分与 queen 相关的各种头衔:

queen regnant (女王):执掌政权的女性君主。

queen consort (王后):男性君主的妻子, consort 表示“配偶”

queen regent (摄政太后):未成年君主的母亲,临时执掌政权。

有意思的是,国王的妻子被称为 queen consort ,虽然不执掌权力,但享有与国王一样的待遇和级别,而女王的丈夫却很少被称为 king consort ,而是被称为 prince consort ,对应中文是“亲王”,所享受的待遇和级别都比女王低。

queen:[kwiːn] n. 王后,女王,皇后,蜂后 vt. 使……成为女王或王后 vi. 做女王

quarantine(隔离):对来自疫区的船只强制采取的40天隔离制度

在14世纪中期,一场毁灭性的瘟疫在欧洲蔓延,这就是所谓的黑死病( plague )。它于1346年首先出现在黑海地区,然后沿西南方向向地中海传播,并在随后几年内蔓延至整个欧洲,毁灭了欧洲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1347年,威尼斯启动一项措施,强制要求所有来自疫区的船只在港口外停泊40天后才允许靠岸。这段隔离期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 quarantina giornispace of forty days )。其中, quarantine 源自 quaranta (40),意思就是“40左右”。后来,人们就用 period of quarantine 表示任何期限的隔离期,而 quarantine 就成了“隔离”的代名词。

quarantine:['kwɒrəntiːn] n. 隔离期,检疫期,隔离,检疫,封锁 vt. 检疫,隔离 vi. 实行隔离检疫

quixotic(不切实际的):塞万提斯名著《堂吉坷德》的男主角

堂吉坷德是17世纪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迷恋骑士小说的小乡绅。在骑士已经绝迹100多年后的年代,把自己幻想为中世纪的一名骑士,雇佣了附近一名农民做随从,披甲持盾,肩扛一柄生锈长枪,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出门行侠仗义,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把风车当成巨人,要与它决斗;把一群罪犯当成受压迫的绅士,杀散了衙役解救了他们,结果反而被他们一顿暴揍。因此,在英语中,人们就用堂吉诃德的名字来表示与脱离现实的幻想家,从他的名字 Quixote (吉诃德)中衍生出形容词 quixotic ,表示不切实际的。

quixotic: [kwɪk'sɒtɪk] adj. 不切实际的,幻想家的,堂吉诃德式的

Quisling(卖国贼):投敌叛国的挪威总理吉斯林

维德孔·吉斯林( Vidkun Quisling )是二战前挪威的著名军人和政客,曾担任挪威国防部长。后来他退出内阁并于1933年组建法西斯民族统一党,担任党首。吉斯林赞同纳粹思想,曾与希特勒晤谈。1940年德国进攻丹麦与挪威,吉斯林充当德军的开路先锋,挪威被德军攻占之后出任挪威傀儡政权的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斯林于1945年5月9日被捕,在审判后被以叛国罪的罪名枪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也就成了“卖国贼”、“内奸”的代名词。后来,从 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 quisle (当卖国贼)。

quisling: ['kwzl] n. 卖国贼,内奸

quisle:['kwizl] vi. 叛国,当卖国贼

quasi:类,半

来自拉丁词 quasi, 看起来似,类似。其中第一部分 qua 来自 PIE * kwo, 构成指示代词词干,词源同 quality, quantity, how, who, what, which,why. 第二部分 si 来自 PIE * swe, 自身,自己,词源同 self. quasar, quasi-science.

quiz:答问比赛,测验

该词始用于18世纪末。据传,1780年爱尔兰都柏林有一位叫 James Daly 的剧场经理,在喝醉酒时和朋友打赌说,他能杜撰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并使它在24小时内进入英语之中。他派人把能找到的街头顽童都找了来,雇他们夜间在大街小巷,在每堵墙壁和一切通道上用粉笔写上四个神秘的字母 QUIZ 。翌丑,都柏林全城轰动了。人们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互相询问这四个字母意指什么。一时之间 quiz 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 Daly 赌赢了, quiz 尔后果然进入了英语词汇的行列。由于 quiz 是以戏弄人问世的,所以最初作“恶怍剧”、“戏弄者”或“询问”解,“测验”、“答问比赛”、“智力竞赛”等今义则是后来延伸取得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 quiz 很可能源自意为“什么”或“谁”的拉丁文单词 quis ,因和英语单词 inquisitive (好问的,爱打听别人隐私的)或 inquisition (彻底调查或审讯)相联系,故而被赋予“询问”一义的。

quixotic:愚侠式的,不切实际的   

该词源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1547 - L 616)所写长篇小说 Don Quixote (《堂吉诃德》)。该书主人公 Don Quixote 是个穷多绅,因阅读骑士小说人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而三次出游。他嫉恶如仇近乎狂热,但终日耽于幻想,所以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直至临终时才恍然大悟。 Don Quixote 以后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或“狂热的嫉恶如仇者”的一个代名词。从 Quixote 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形式 quixotic 常用以表示“不切实际的”或“愚侠式的”。 Quixote 在西班牙语原指¨腿裙”(盔甲的一部分)。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 Vidkun Quisling (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Quisling 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 Quisling 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 Quisling 式的内奸。从那时起 Quisling 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 q 的词,如 questIonable (靠不佳的), queru-Lous (抱怨的), quavering (颤抖的), quivering (颤抖的), quibbling (含糊其词的), quagmire (泥潭,困境), qualm (疑惧), quackery (江湖骗术), queasy (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 George Orwell ,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 HGWells ,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 quisling intellectuats (卖国知识分子), quisling government (卖国政府), quisling newspapers (卖国报纸)等。嗣后,从 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 quisle (当卖国贼),派生出 quislingism (卖国,通敌)。

quintessence:精髓,完美典型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除空气、火、水、土以外,还存在第五要素,它构成天体,并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以太”( ether )。中世纪拉丁文把“第五要素”译成 quintaessentiafifth essence ’,中世纪法语作 quinte essence ,15世纪时英语从法语借用了这个词,作 quintessence 。到了16世纪该词逐渐转义为“精髓”和“完美典型”。例如: The poetry of Keats is the quintessence of beauty. (济慈的诗乃美之典型。)/ Sh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sweetness, (她简直是和蔼可亲的化身。)

quibble:遁词,含糊其词   

源自拉丁语 quibuswhomwhich ’。旧时律师在翻阅拉丁文法律文件时,常在有疑点或含糊不清的地方的页边写上 quibus 一词,表示质疑。16世纪从 quibus 产生了英语单词 quib (夸已废弃不用),它的意思是“模棱两可的话”或“双关语”。 17世纪时 quib 演变为 quibble ,它既可用作名词,表示“遁词”、“托词”,也可用作动词,表示“含糊其词回避问题实质”,有时也表示“(为小事)争吵”。

quick:迅速的

当体说 I am hurt to the quick (我的心被深深刺伤了),你是在使用 quick 的原义,就如圣经中的一个短语 the quick and the dead (生者与死者)的 quick 一样。 quick 一词在古英语里拼作 cwicu ,原义是 livingalive (活着的,活的),所以在从前 livestock (牲畜)叫做 quickstock mercury (水银)称 quicksilver ,因为它好像是有生命的;而 hedge (树篱)叫做 quick fence ,有别于 stone fence (石栏)和 wooden fence (木栏),那是因为 hedge 会生长的缘故。 quick lime 是“生石灰”, quick wine 是“冒泡闪亮的酒”, the quick 则指“(有感觉的)活肉”,尤指“(指甲下的)嫩肉”。此外, quick 的原义还反映在 quick with child (感到胎动)一语中。

以后, quick 的词义从 livingalive 逐渐转为 lively (充满生气的,活泼的),到了13世纪才转为表示 swift (迅速的)。这一变化过程是比较自然的,正如人们今天在口语中也常常用短语 look alivelivelystep lively 等叫人行动敏捷点一样。一般认为,早先列车员或公共汽车售票员常爱对乘客说“ Step lively ”或“ Be quick ”是促成这一词义变化的因素之

queue:一队人,排队,辫子   

英语中的 queue 于16世纪直接借自法语,拼法和法语完全一样,而原法语词 queue 则来源于拉丁语 cauda (尾巴),所以 queue 在英语中的原始词义也是“尾巴”,18世纪时转指“辫子”,此义至今仍在使用。到了19世纪初 queue 在法语中从本义引申出“(人、车等的)行列”,“长队”一义, queue 在英语中也被赋予了此义,且在以后转类为动词,表示“排队”。美国英语 stand in line (排队)相当于英国英语 queue upqueue 在美国英语中几乎不用。

quack:嘎嘎(鸭叫声),江湖郎中

英语有两个 quack ,一指“嘎嘎”(鸭叫声),这是个拟声词,仿鸭子的叫声构成;一指“冒牌医生”、“江湖骗子”或“江湖郎中”,这是个缩略词,在16世纪原作 quacksalver ,直接借自早期现代荷兰语 quacksalver (现作 kwakzalver )。 quacksalver 意指“庸医”或“江湖医生”,因为此类人总是沿街地叫卖药膏( salve )及“万应药”等假药,并像鸭子那样嘎嘎叫( quack )地吹嘘这些药能治百病来骗钱害人。嗣后 quacksalver 被缩略为 quack 。早在1830年 quack 在美国英语也被称作 medicine man

quiz:测验

quiz 可以指课堂上的“测验”、“小考”等,比 test (测验)还要小些;也可指广播、电视节目等中的“智力测验”、“一般知识测验”等。如 Follow Me (《跟我学》, BBC 的电视教学节目)中的“ London Quiz ”(伦敦知识测验)

据说“ quiz ”一词是18世纪末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根据柏林一家剧院的经理 James Daly 创造的。一天,他和别人打赌说他可以在一夜之间造出一个新的、毫无意义的、却又不能为人们接受的词来。他花钱雇了一些顽童,连夜在都柏林城中的每一面墙壁上用粉笔写上“ quiz ”的字样。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了这个词,但谁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于是这个毫无词义的“ quiz ”不久就有了“智力测验”、“恶作剧”等词义。

quotation:语录

quotation 的动词是 quore (摘引),是从拉丁词 quot 来的,意思是“ how many ?”起初, quote 的含义是指“将一卷书分成章节。编上页码”;后来又用来指“按章节页码列举语句”,即“语录摘引”;最后又指用引号将所引语句突出出来,即“引语”。因此直接引语的引号英语叫( quotation marks ))。

quota:分配额,限额

quota 分配额,限额

quota 直接借自拉丁语,乃中世纪拉丁语短语 quota pars 之缩略语,该短语意为 how great a parthow great a share, 意思即是多大一份。在现代英语中 quota 仍然指份额,分配额,也指限额,定额。

quadruped:四足动物

词根词缀: quadru- -pe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