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起于夏。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为禹,即今人熟知的大禹,大禹因治水面使夏部落兴起,受舜禅让继帝位,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大禹时期,禅让制依然存在,故大禹在临逝前,并不想将帝位传与其子启,而欲传另外一个叫做皋陶的人,可皋陶还没来得及接受大禹的禅让,就先大禹而去。大禹悲痛之余,见皋陶之子伯益亦品德出众,远近闻名,便起了让伯益接续帝位的念头,遂派人请伯益出山。伯益为了以示谦虚,躲入了乡野,以拒大禹的好意,但根据后来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伯益此举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已。而此时大禹的儿子启并不满意父亲的安排,按照后世的长子继承制,启本是王朝的最佳继承人,可是当时尧舜禅让的举动令百姓皆将禅让制视为正统。但启非常不甘心,夏后氏辛苦得来的江山哪能随意让给别人。因此,他趁着伯益躲起来的时候,于大禹病危之际直接将王位接了过来,开启了古代中国'家天下'的传统。 面对启承大禹统治天下的局面,伯益却是另有打算。伯益为皋陶的长子。皋陶者,又名大业,传说项高阳氏的女儿名为女修,女修有一天吞下了一颗玄鸟蛋,于是生下了皋陶。与尧、舜、禹三人合称'上古四圣',由此足见皋陶在当时的地位。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到了舜时,当了舜的士师,就是司法长官。舜让皋陶当大法官时,曾对他说皋陶,夷滑夏,寇贼奸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意思大致就是让皋陶严明执法,当一个公正无私的大法官。而皋陶也不负舜的期望,公正执法,成了中国神话中第一个公正的法官。其任职期间创刑,造赋,倡导明刑教以化万民,为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在历史上被人们喻为'圣臣'。关于皋陶,还有那只出了名的独角异兽獬豸,也就是一只独角羊。据说这是皋陶所养。皋陶断案时能帮其辨认真伪。因其与法的不解渊源,獬豸成了中国法律的象征。东周时楚国文王就按照獬豸的模样做了一个帽子,官员们一一模仿,后至秦汉遂成了一个风尚,至于后世执法长官的官服上印有獬豸,那更是常有的事了。獬豸成为法的象征与皋陶有关,也足见皋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有趣的是,为了突出这种贡献,皋陶还被后人描绘成了拥有青绿色皮肤、嘴唇似鸟喙的人,因为这谓之至诚的样貌。 后来禹治水时,皋陶利用法律的手段使大禹的治水过程更加顺畅,在治水的功劳里也有他一份。皋陶因在律法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后又帮助夏禹治水,所以声名在外,因此后面才有禅让皋陶的事件。只是得民心的皋陶得不到天意,他还没接受禅让就死了。皋陶有三个儿子伯益就是他和少典氏族人女华的长子伯益,亦作伯、柏、柏益、伯,又名大费,禹时的大臣,在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伯益还在大禹继位后,辅佐大禹开垦荒地,教育民众。在地势低注之地种植水稻,还发明了凿井技术。而在政治方面,伯益建议大禹以恩威并举的策略对待当时叛乱的三苗族,大禹接受了他的提议,放弃武力征伐的策略,实行文教德治,终使苗归顺。另外,据说伯益在其跟随大禹治水时,关注治水队伍所经过的山川水道,以及遇到的珍花异草、奇灵怪兽、异俗趣事,无一不仔细记录下来,成了后来《山海经》的素材。此外,伯益还有一项能力,这项能力虽说不起眼,却成了其后人崛起的机会,那就是畜牧。伯益有这等功劳,无怪于大禹要对舜说:'非子能成,亦大费为辅。'(《史记·秦本纪》)到了皋陶去世时,大禹为其父皋陶的贡献,也算是给伯益一个奖赏,因此给皋陶的每儿子都封了姓,次子仲甄封于六(今安六安),以假为姓。皋陶长子就是伯益,大禹令伯益继承了少吴的赢姓,当了东夷(大概在今山东日照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伯益就是赢姓人的第一个祖先。不过,赢姓并非始于伯益。伯益授赢姓是'继承',也就是说,赢姓最早并不是始于伯益,其最早可追测到五帝时的少吴帝。少吴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其即位之日,有五凤从东方飞来,集合到了少吴帝的宫廷上,故其以风鸟为族神,崇拜风鸟图腾。后少吴去世,黄帝集团的颛顼替代了少吴在东夷部落的首领权。颛顼就是伯益的先祖。因此,赢姓最早可追测到少吴。但若要从血缘角度来说,赢姓则应归于皋陶族,只是皋陶之子封姓之后,'假'姓和'赢'姓作为凤鸟部族的两大系统分散开来,所秦后人都以赢姓伯益为祖。 后来,在历史的演化中,赢姓部族逐渐分化出十四个氏族,分别为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这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赢姓十四氏',而秦国秦人是属于赵氏和秦氏这两支,当然,这是后话,伯益作为颛顼和皋陶的后代,其母亲属于少典氏,'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可见少典氏在当时也算是望族。其祖母女修属于高阳氏,高阳氏是黄帝之孙和少典氏有得一拼。由此看来,秦人祖先的背景是雄厚的。而皋陶作为伯益之父,其以法律名显于中国文明的历史,若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看来,这还真有点意思,毕竟秦国以法治国,以法强国,就是到了秦帝国时,赢政也不差司政重法,这多少有点遗传自祖先吧。当然,这只是趣说,法律本是治国根本,无所谓归于何人何族,只是我们从中多少看到了秦人的刚毅。皋陶作为法律的代言人,却也从未放弃过对于道德的追崇,对此儒家经典中有语:舜有天下,选于众,举陶,不仁者远矣(《论语·膝文公上》)。而关于这,秦人却继承得少了,也由此成了秦帝国长久的痛。这就是秦人那背景雄厚的祖先,当然,秦人祖先一直都不是以身份显名于历史,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那过人的能力。皋陶和伯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只怕不在禹之下。 不过,背景雄厚易受人妒忌。当时,为了争夺大禹继承人的位子,伯益所率领的东夷部落联盟还曾因此与夏启进行了一场恶斗。按当时的禅让制,伯益继位是理所当然的,这从当时的一个事件上也可看出。当时,启继承了禹的位置,遂在钩台(今河南禹县南)大会各地部落联盟首领,可是启的继位受人质疑。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族,就因启破坏了禅让制的传统,而拒绝出席钧台之会。有能力的人,他敢继承禹的位置,自然料到会道到反对。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毫不迟疑的亮出了他的兵器,因此'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大败,族众从此沦为牧奴.夏启借这场战争向天下人表明:天下归启,禅让制已经成为历史。 这种行径传到了伯益的耳里,伯益就继位问题向启递交了挑战书。因此,夏启集结了军队,往东夷之地进发,以应战伯益。关于战争的经过,因夏朝历史过于久远而没有记载,其结果却是明确的。夏启与伯益率领的东夷部落联盟的战争,终以伯益的失败告终。伯益在这场争存继承人的战争中失败了,其人被杀,其族人将其葬于大台山上。这次东夷和夏之争的规模非常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异常惨烈。东夷地区在此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在华夏部族的大肆摧毁下几近灭亡。193年,考古学家于山东日照市境内挖据出的尧王城遗址,便是当时巨大破坏的证据。不管东夷部族败得如何,赢人仍在火中重生,如其图腾的凤鸟,以涅槃的气势席卷而来,终有一天在古代中国的另一头——西方翱翔而起,并在中国大地上响起了震撼的鸣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