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漫漫,求索无限。 深究医理,任重道远。 绪论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6、西晋王叔和《脉经》 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 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二)八纲: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实辨证可为治疗提供依据,补虚泻实。 阴阳—辨证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附: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 1.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2.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3.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 4.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 5.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十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 6.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 8.金元时期: 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9.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中“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 10.脉诊研究: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28脉体系。 11.舌诊研究: 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 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 刘以仁的《活人心法》。 民国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 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 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 12.四诊的综合性研究: 清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 林之翰的《四诊抉微》 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 何梦谣的《四诊韵语》, 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13.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 王执中的《伤寒正脉》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 明程国彭的《医学心悟》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要。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14.杂病辨证: 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论述精当,切合实用。 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15.外感病辨证: 元末明初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 清·杨璿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 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 薛生白的《湿热条辨》 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 16.传染病诊疗专著有: 明·卢之颐的《痎疟论疏》,专论疟疾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为白喉专著;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壁》、《麻证新书》、《麻证集成》等为麻疹专著; 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较详细地论述了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 |
|
来自: 真诚快乐c9ehmt > 《学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