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普鲁士在萨多瓦会战中赢得了对奥地利人大胜,形势一片大好。甚至还有直接进攻维也纳的机会。在主战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何没有继续乘胜追击和扩大战果,而是决定主动与奥地利议和? 俾斯麦之所以决定见好就收,根本上是由统一德国的外交大战略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他过人的外交智慧。具体来说,主动与奥地利议和,有助于防止法国或俄国借机干预德意志内政。也可防止奥地利的实力被过分削弱,使德国失去在东南欧牵制俄国的重要力量,并为日后的德奥同盟留下回旋余地。 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的俾斯麦 虽然普奥两国曾在对丹麦的战争中通力合作,帮助普鲁士赢得了1864年普丹战争的胜利,但这次合作并不能消除两国争夺德意志内部主导权的根本矛盾。俾斯麦十分清楚,若不能解决德意志诸邦国的主导权问题,统一事业也将无法完成。早在1848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驻邦联议会公使时,他就已经认识到普奥两国日后必有一战。 奥地利为了实现其内部日耳曼化的集权政策,它需要按照维也纳的方式重新活跃奥德关系。奥地利对邦联享有强有力的霸权。此时,我们就是奥地利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尽管我们退缩忍让,但拥有1700万居民的德意志普鲁士仍然太大,不能让奥地利有它所希望那么多的活动余地。……按照奥地利所提出的要求,普奥两国不共戴天。因此,我们两国不能长远地友好相处。我们抢着把对方嘴边的空气吸走,总有一个必须退让,或者是另一个被迫退让。 普奥战争前的德意志政治势力 蓝色为普鲁士及其盟友 红色为奥地利及其盟友 虽然普丹战争的胜利曾一度让俾斯麦重新考虑两国协调的可能性,但普奥在统一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奥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和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始终对立。普奥两国已然无法在各自划定的“德意志”境内并存,这才使俾斯麦最终决定对奥地利宣战。因而,普奥战争的性质不是一场普通意义的侵略战争,也不是一场征服性的战争,而是一场外交性的战争。 既然普奥战争是一场外交性的战争,那么俾斯麦显然要为战争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阻力,俾斯麦与意大利建立军事同盟,并通过外交活动换取了英、法、俄三国的中立承诺。当俾斯麦第三次会见法皇拿破仑三世返回后,他便制订了明确的对奥战争速战速决的计划。 一副讽刺漫画 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那毫无收获 但俾斯麦仍然不愿率先动手。1866年初,他利用哈布斯堡宫廷进驻布达佩斯,努力消除匈牙利贵族政治猜疑之机,向奥地利提出了另一个避免战争的政治方案。如果奥地利愿意放弃哈布斯堡掌握德意志霸权的传统要求,将重心转移至匈牙利或东欧部分。那么普鲁士也将放弃与意大利的秘密结盟,并放弃所有对德意志以外地区的霸权要求。 显然,长期自视为德意志霸主的奥地利不可能答应这一条件。1866年4月,奥地利开始扩军,并强烈反对普鲁士对德意志邦联的改革,将普鲁士斥之为侵略者。随后,普王威廉一世也于5月9日宣布军事总动员,普奥战争一触即发。 厉兵秣马的普鲁士人在军事水平上胜于奥地利 1866年6月14日,奥地利正式对普鲁士宣战,拉开了普奥战争的序幕。但普鲁士在开战后不久便迅速掌握了战争主动权。6月19日,普军攻克法兰克福。到6月下旬,北德意志地区大部已沦入普鲁士之手。7月3日,普军在萨多瓦会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后,奥地利败局已定。 然而风云突变,普军赢得萨多瓦会战次日,拿破仑三世便改变了中立态度,表示要进行调停。面对有利的军事形势,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毛奇以及大多数军方人士均表示要乘胜追击。在7月5日的军事会议上,威廉一世提出:普军应继续吞并整个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以开辟从普鲁士往南通向巴伐利亚的走廊。毛奇和腓特烈·卡尔亲王则更为激进,希望继续向维也纳进军。毛奇甚至还做好了渡过多瑙河的准备。 萨多瓦会战(又称克尼格利茨会战)示意图 俾斯麦则一改战前的强硬立场,极力主张与奥地利议和。然而,因胜利而志得意满的国王和军方对俾斯麦的议和要求不屑一顾。国王直言,他的宰相将要剥夺普军的荣誉。毛奇和将官们则说这位大外交家,要破坏普鲁士利剑赢得的成果。卡尔亲王则根本不屑与俾斯麦争辩,他召集自己的参谋班子,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准备对距维也纳市中心仅6公里的弗洛里斯多夫要塞发起进攻。 俾斯麦仍然保持冷静,努力使战争服从他统一德国的整个战略计划。他告诫普王,应当履行的不是法官的职责,而是执行德国的政策。奥地利反对普鲁士的斗争,并不比普鲁士自己反对奥地利的斗争更应受到惩罚。主要的任务在于创造在普鲁士国王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统一,或者为之开辟道路。 普鲁士国王 威廉一世 俾斯麦的意思很明显。此时普鲁士已经终结了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内的霸权,实现了战前目标。如果超越这一目标,继续推进就会使法国支持奥地利。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主动议和,则可以避免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使计划坐收渔利的拿破仑三世彻底失算。更重要的是,俾斯麦不愿因过分削弱奥地利而使普鲁士失去在东南欧牵制俄国的力量。 然而,顽固的威廉一世仍然坚持战争。眼见政治因素尚且不能使老国王改变主意,俾斯麦只得又从军事角度进行劝诫。因为继续战争正中拿破仑三世的下怀。若普军继续推进,拿破仑三世正可趁此出兵莱茵,严重威胁普鲁士的后方安全。另外,即便拿破仑三世不乘虚而入,普鲁士若坚持作战亦是弊大于利,容易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而最终失去胜果。 普鲁士王太子腓特烈·卡尔 俾斯麦还在一次军事辩论中责问将军们: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王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 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让普军返回国内,加强莱茵防务,使波拿巴三世无计可施。 正是基于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考虑,俾斯麦才竭力阻止普军继续进攻维也纳。幸运的是,在王太子的劝说和俾斯麦的辞职威胁下,老国王终于同意罢兵休战。不过,余怒未消的威廉一世仍在俾斯麦的奏折上忿忿批道:我的首相在敌人面前弃我不顾,而我又不能替代他。我便同我的儿子讨论了这个问题。因为我的儿子附和首相的意见,所以我不得不痛苦地在我军取得如此辉煌胜利之后去尝苦果,接受如此可耻的和约。 普奥战争后的德意志格局 普鲁士及其盟友为蓝色 奥地利及其盟友为红色 8月23日,普奥两国签订《布拉格和约》,结束了为期7周的普奥战争。战后普鲁士如愿以偿地确立了德意志的霸主地位。不久后建立北德意志联邦,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争的胜利也使普鲁士在欧陆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两千万人的命运就此永远改变,普鲁士已一跃成为在欧洲执牛耳的大国。而俾斯麦正是那个帮助普鲁士成为欧洲执牛耳者的首功之臣。(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