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合篇意义及概念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这回这个篇名多一个病字,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咱们就怎么转抄过来。 这个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那些病合篇了呢? 这一篇非常特殊在那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 本篇的这些病证都是比较危重的,就是指我点到的这一系列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这是合篇讨论。 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 第一、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 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辩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 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前面说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关于肺脏的病。 二、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脉,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这就算比较全的了。 三、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了一个我们看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邪哭。 四、接下来,他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这是与《伤寒论》有重复的。 五、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举了肾的死脏脉。缺了肾中风、肾中寒。 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其中缺少了肺的病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 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专家,谭日强,他发表了一本著作,《金匮要略浅注》198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这一篇,他在[校勘]上作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意见,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在这里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五脏中风 * 五脏中寒 * 五脏死脉 * 三焦病变 张仲景在《金匮》里面,也体现了对清代兴起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比如说,肺痈的临床分期,相结合,是个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 * 下面就是积、聚、谷气的鉴别 & 《金匮》多出了一个谷气,谷气和我们刚刚讲过的宿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在讲具体条文的时候再讲。 & 有关的概念特别是积滞为有形之邪,有形的所以它形成的是癥块、痞块。聚,无形之气,推之移动,在它原文里说的和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学的,以及《难经》所表述的,都是一样的。 & 关于三焦病变,积、聚、谷气的鉴别,都是重复以前的内容,张仲景认为,在五脏病变里面,这些必须要熟知。 有关概念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关于五脏中风、中寒大家自学。 * 关于五脏病证的举例 我们若讲五脏的病证,就是肝着、肾着、脾约,再就是我给大家补出来的心脏伤的问题,心伤和邪哭,把五脏病证讲清楚。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