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文学 | 董明: 异化的鹦鹉

 cxag 2018-08-27



  异化的鹦鹉  

董明 / 文

   

                                                         

蒙蔽于笼子里的生物,最易异化。


关鸟的笼子,有竹子编织成的,也有用铁丝焊铸而成的,总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外观好看,结构结实。其使用时间之长,至少可以使一代鹦鹉的寿命在笼子中度过。


鹦鹉初次接触没有生命的鸟笼时,并不习惯,关久了,也就逐渐从不接受到接受了,尤其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驯化之后,几乎所有的鹦鹉对鸟笼子不仅没有了抵触与反感,甚至到最后,反而情注于笼子,视鸟笼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了。适应之后,鹦鹉便把鸟笼布置成舒适的巢居,于是,鹦鹉从此就有了居住在豪华宫殿里的感觉:以为灵魂从此就可以居此永度安宁了。因此,整日慵散而幸福着,在安逸中等待主人的添食喂养,然后学舌人语。当然,鹦鹉每日过得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主人的心绪好坏,若是主人心情差了,轻则惹来一顿训斥,或有意饿几日,重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煮了食之。所以,鹦鹉每日在努力学习人语的同时,皆要细心留神地观察和阅读主人的每个脸部表情,乃至身体动作。


自从有了“家”的感觉之后,鹦鹉的天地空间其实早已被压缩至一方小小的鸟笼子里了。不仅如此,鹦鹉的一生乃至其后代,均会以笼为“家”,度完了青春,再度终生。 


天长日久,身居此中的鹦鹉全然忘记了自己原本生活过的那方任其自由飞翔的天地——美丽的大自然。包括昔日在那山林中的一切美好印记,自从被捉进鸟笼子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点一点地被主人的思想从记忆中抹去了。鹦鹉记忆中的那个曾栖身于广袤山林中的家园,随着搬至狭小的笼子中后,从此便注定此生与大自然无缘了!


樊笼,最终演绎成了所谓的“家”,最后成了自己肢体活动的唯一空间,成了鹦鹉一生中青春和生命的全部——而用于自由飞翔的翅膀,竟然成了鸟笼子里的摆设!


但是,几乎所有的鹦鹉,梦里总能听得见来自那遥远的森林、溪涧、洲屿甚至是亚马孙丛林里的鸟鸣的声音,还有山涧的溪水闪着自由的片片鳞光叮咚流过的汩汩声;当然,最为心动最为羡慕的依旧是梦中的彩蝶在溪涧姹紫嫣红的百花丛中自由飞舞、相互追逐嬉戏的身影,若影若幻,恍如仙境……


最为可悲的是,出生于鸟笼子里的鹦鹉的后代,它们的眼里除了囚居着自己的笼子之外,就是主人整日驯化它们唱歌学人语的那张多变的脸。它们不知道美丽的大自然,因此它们没有参照物可去对比,而无从对照的它们,原以为世界就如主人所灌输的那样。它们无法甄别什么是真,什么是伪。它们整日学习主人的思想,“克隆”主人的声音,成为主人喉咙的传声筒,最后学会本应该在自然中才使用的用以清除害虫的喙,去啄别人,去啄主人不喜欢的人或物。


因为,此时的鹦鹉,已经丧失掉了依靠自己的大脑去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是非不分,满脑子装的尽是主人的话语、口令和思想,所言所行皆非自己的东西,思维的方式早已异化为别人的思维模式了,而非鹦鹉自己本身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的鹦鹉,其实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异化,而是坚持所异化的东西为正确的,视非正常状态中的事物为合理性的,并且认为自己很正确,似乎代表着一种正义。其实,是在充当着工具,到最后往往沦为制造悲剧的始作俑者的牺牲品或祭品,受害的正是鹦鹉自己——悲剧的主角。


鹦鹉的歌喉生来并非是学人语的,而是当其生命置身于自然之中,面对森林、面对大山、面对河流时,用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来歌唱!上帝赐予的一双翅膀,原本是用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而不是让其成为鸟笼子里的装饰和点缀。而如今,鹦鹉光艳亮丽的羽翼,似乎已成为主人拿来炫耀的羽扇;鹦鹉本身的语音功能,业已在长期的驯化中,退化成了主人声音的“克隆器”了。


即使有一天有人冒险打开了关鹦鹉的鸟笼子的门,鹦鹉啊,你那双僵硬的翅膀还能振翅高飞吗?还能飞向那遥远的大森林吗?



监制/李皓   责编/王春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