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国良:关于中职教育的N个思考——为何男孩子总爱瞎捣蛋

 张班级管理 2018-08-28

当你看见有些男孩子不是打打闹闹,就是乱跑乱跳,甚至还常常惹事生非的时候,请你先别骂他们!更别将这类“捣蛋儿”视为“混蛋球!”


先谈谈我为何要以这个为主题:


说实话,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我犹豫了很久。就主题而言,或许我以《如何对付爱捣蛋的男孩》为题,就现状谈对策,为大家支支招,会更受老师们欢迎。 


然而,我为何要放弃这一想法,而选择现在这个主题呢?其实,并非我对中职学校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比目皆是”的现状不了解,也不是我对 许多老师正为此类孩子而闹心、纠结的苦衷不理解。


理由是:在我看来,关于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无论你有多么强的责任心,还是有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你是采用细心呵护的方法,还是采取严加管制的措施,都得从他们的本性和特质上去做深入分析。也只有彻底悟透他们为何那么喜欢瞎捣蛋时,才会知道怎么做才是科学的。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怕什么,偏来什么;想管好,偏管不好”的局面。


换句话说,懂孩子的深度不同,看孩子的角度就不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接下来,我就开门见山地阐述我的观点。


我认为,在面对这类孩子时,我们常觉得提心吊胆或操碎了心,那是责任心强的表现,是值得赞美的。但若是我们见了瞎闹腾的男孩子就觉得很闹心、很讨厌,甚至还会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混蛋”、“灾星”,那很可能是我们对“男孩子本应怎样?”这个道道没悟透彻,从而导致看孩子的角度出现了偏差。


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先把男孩本性悟透彻,再来思考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


或许有很多老师会说:“男孩本应怎样嘛,哪个老师会不知道呢?天生就比女孩好动、淘气呗!而且十有八九是荷尔蒙这个鬼精灵在作怪!”


是的!这是常识,老师们几乎都知道!可问题也偏偏就出在这里。恕我直言,据我观察,在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中,“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的人并不在少数。换个角度讲,凡是对“男儿本性”没悟透彻的老师,往往会将男生的一些特点看作缺点。假如你不是十分相信的话,且听我举几个例子,或许你就会认同了。



其一:为何男孩普遍比女孩好动、顽皮、不安分?比如,就他们所普遍具有的很强的“攻击性”(如打架斗殴、爬墙、冲校门等)、“破坏性”(如将洗浴间的水龙头折断、往雪白的墙壁上踢上几脚等)而言,是特点还是缺点?


先听听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的说法。


他说:“男性身上的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等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的气质为什么与女性生来不同。睾丸素是男孩好动,好与人争强,敢冒险,渴望成为最强壮、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


再听听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的说法。


他说:“攻击性是我们的生物本能,潜藏在每一个男孩体内。在一个崇尚积极进取精神的社会里,攻击性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中性词……”。意思是说,如果攻击性指向一些不为社会所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破坏公物等,它就是消极的。如果攻击性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克服困难等,那么它就是积极的。


他还说,“男孩与女孩之间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大多是男孩的特点,而不是缺点,我们要学会把男孩的‘不同’转化为男孩的‘资产’。这是拯救男孩的重要原则……”


 ◎


老师们,男孩淘气、爱捣蛋是荷尔蒙惹得祸,这点我们都知道,可你知道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睾丸素是女性的15倍这个特点吗?


“15倍呀!可以转化成‘资产’的呀!”如果我们当校长、当老师的都知道的话,那如何理解很多学校连课间活动时间,也不允许孩子们跑跑跳跳或大声喧哗之现象呢?又如何理解有些学校甚至连一日三餐也要做出禁止学生发出声音的规定呢?


很显然,如下三种解释是合乎逻辑的。第一种解释是,我们对男儿本性知之不深;第二种解释是,我们虽知也认同,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第三种解释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患了“因噎废食”这个毛病,只要他们在闹腾,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出事了!”然后就在如何扼杀他们的“捣蛋因子”上,狠下苦功了,对吗?


那试想,上课时,我们不允许他们乱动弹,甚至头晃一下就要招致老师的指责;而在课间活动时,又不让他们喊几声;就连就餐时,也还要来个“禁声”管理,那他们怎么憋得住呢?他不趁你没看见,就往墙上踢几脚,或是把那无处散发的劲使在那水龙头或消防窗上,又怎会甘心呢?


再进一步去想,有“攻击性”倾向的男孩子,的确常常会惹事生非,但有几个孩子是故意为之呢?譬如,有一面雪白的墙壁,课间短短几分钟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脚印,那很可能就是有个男孩说:我能踢一米多高耶!紧接着,就有一群男孩不服气,要与那男孩一竞高低而出现的结果……说白了,是他们那争强好胜的捣蛋因子在作怪!


老师们,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后,是不是就不会惧怕他们瞎闹腾了?是否就会认为“这样的男孩才像男孩”了?是不是就会在如何教会他们驾驭自己的攻击性上大做文章,而不是竭力去消灭男孩的攻击性了呢?



其二:为何在课堂上不是吵闹就是睡觉的学生中,男孩总是多于女孩,甚至于要多得多?原因又在哪里?


据我在某省一所中专做问卷调查时得知,认为这一问题出在:“中职生大多本就是厌学者”的老师,占39%;认为问题出在:“玩心重的男孩,心思没放在学习上”的老师,占47%;认为“授课方式有问题”的老师占7%。后来我让大家摆开来谈谈时,却发现,说来说去,无非是两个“当然!”一个是,“厌学的男孩子精力无处消耗,而你又不让他吵闹,他当然就只能睡觉!” 另一个是:“玩心重的男孩,玩起来往往就会忘乎所以,当然也就无心学习!”


有趣吧!听起来,这两个“当然”,是多么有哲理啊!可问题是,就算这些老师分析得都不错,但是不是依然只将视线瞄在男孩子的表象上了吗?换言之,是否依然没有“由表及里”地去探究男孩的本性?即我在前文中讲过的“是什么”的问题呢?我的回答也同样是那两个字:“当然!”


一起来听听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给出的答案吧!


他说:“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和坐立不安。”


老师们,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后,是否就明白了为何中职学校这类男孩特别多的根源了呢?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像男孩”的男孩,才被他们以前的老师“说得太多”,而“说”成了学业上的落伍者吗?至少与“说得太多” 有关系吧?那他们目前这种“非吵闹即睡觉”的现象,是不是同样也因为是我们“说得太多”,而令他们的大脑厌烦、分心、瞌睡了呢?


如果你我能认识到这些,是否就会反思我们自己做错什么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你说得不无道理,但知易行难呀!”是的!我承认,想要让这类孩子在上课时不吵闹不睡觉,或是少吵闹少趴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的看法是:“不容易不等于没办法,看准了、悟透了,就一定有办法!”至于究竟怎么做才好,恕我暂且不展开,因为在后面关于厌学方面的文章中,我会详谈,更因为这篇文章实际上还是谈“入口”问题,而不是直接谈做法。



其三:现实中,有些老师常说某某男孩有“多动症”,并动辄建议家长把孩子带回去求医。那你的根椐是什么?会不会把男孩子的“多动”现象与“多动症”混为一谈了呢?你有把握将这个区别说清楚吗?如果你说不清楚,人家是否会怀疑你是故意找个茬将学生推到校门外去呢?


毫不隐瞒地说,在男孩教育问题上,我虽然一直在瞎琢磨,也发表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也还是知之甚浅。不过,好在两年前,我看到过一本书,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男孩教育真经,书名叫《拯救男孩》。在这本书中,著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可以说“一语惊醒梦中人!”


原文是这么说的:“多动症表现有三大特征: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情绪冲动,其中,注意力涣散是其核心特质。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能根椐‘多动’一个特征就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比如一个男孩虽然活泼好动,上课经常违反纪律,但他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这就不是多动症,只不过是对课堂学习没兴趣而已……”


以此推理,假如你就是那个只要看到男孩“好动”,就以为他患了“多动症”的老师,那是不是因为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而犯下了自以为是的错误?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把男儿当作家族的“种子”来看待的,因而在这个“独苗苗”家庭见多的时代,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护种子”、“催种子”现象。


比如,为了不让这些独苗苗磕着、碰着、伤着,家长们恨不得做个金钟罩,将孩子罩起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恨不得将孩子塞进书包里、。如此一来,本可以自然地野一把的男孩子、原本有时间去野一把的男孩子,究竟还剩多少呢?而这么做的后果又会怎样呢?恕我直言,恐怕“男孩弱化”现象,迟早要成为国难!


各位老师!如果从这一角度上看,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具有男儿特质的男儿,岂非幸事?如果我们能不讨厌他,而是对他们的特点、特质进行深度研究,并将他们这些看似令人闹心的缺点,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岂不是民族的幸事?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