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你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你早已熟悉了日常的工作流程。但工作的时候,似乎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打起精神、全力以赴——我们把这样一个职场阶段称为「职业倦怠期」。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它来的时候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你甚至都未必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状态。今天,我们就想来聊聊我们该如何度过职业倦怠期。 一、寻求新的挑战Riceman:我们之所以感到倦怠,很大可能是因为这份工作对我们来说太平淡了,不够有挑战。事实上,如果你的工作内容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而你一直在工作中有成长,那「倦怠感」其实是一个对你有利的信号,它在告诉你,你该去寻求新的挑战了——这就像你的身体通过产生疼痛来给你传递疾病信号一样,这是一种良好的反馈机制。 新的挑战可以是:在工作中主动寻求难度更大的项目。这里的关键在于「主动」二字。在我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年,我接到的的项目需求很小,很快我就开始觉得在不停地自我重复,于是我开始在和老板的谈话中反复表达接手新项目的意愿,也开始主动参与到一些我更感兴趣的项目中去,给同事出主意、在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帮一把手(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些尝试一开始并没有立刻起效,我依然在我原先的项目组呆了几个月,但没过多久,因为一些人事和战略变动,我便开始接手新的、更有意思的项目了。 新的挑战也可以来自一份新的工作。很多人在遇到职场瓶颈和倦怠期的时候都会想到跳槽。我注意到,很多朋友对「跳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些人似乎觉得,只要换一份工作,去一家更好的(通常指更有名的)公司,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跳槽带给你的只是一个表面的变化——环境、工资、甚至是职称,但你的工作内容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我把这种跳槽带来的感觉称为「虚假的新鲜感」,等新鲜的劲头过去,很快你就会回到原来的倦怠状态。所以,跳槽不是应对职业倦怠的万能药,只有当跳槽带来新的工作内容迫使你去学习和进步,那才能真正地帮助你走出倦怠。 二、做业余项目(side project)Riceman:前面聊的是在工作中寻找的新的挑战,当然,新的挑战还可以来自工作之外。事实上,我就是在我的第一个职业倦怠期,产生了做《UX Coffee》这档中文设计播客的念头。这个业余项目给我带来的掌控感和满足感,是我在工作中很难获得的。 如果你在一家职责明确的大公司工作,当设计需求给到你的时候,产品早就有了明确的定义和规划,留给你发挥的空间往往很小。又或者,你是一个爱画插画的设计师,但日常的 UI 设计工作中却很少有机会去真的动手画画。这时候,业余项目就可以成为你工作之外的一个出口,去弥补你在工作中少有的对项目的整体掌控感,或对艺术和创意的追求。 除了做和你本职工作相关的业余项目,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些不那么相关的事情。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在业余时间做的副业包括但不限于:刻各种各样形状的橡皮图章(没错,说的就是主播张挠挠);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穿搭经验成为时尚博主;给自己的宠物猫建一个 Instagram 账号专门发猫猫的日常(已经有好几万粉了!);开一家没有店铺只做周末外卖的自制奶茶店……业余项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作为一个工作以外的出口和补充,你不必刻意追求什么结果,享受过程,为自己而做。 三、庆祝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Hoka:大家可能知道一个心理学术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它代表了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事情。对职场人而言,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在「成长」,也就是一步一步地学会完成原本完成不了的事情。而有时候我们感觉倦怠,是因为感觉目标太难、压力太大,或者时间太长,难以获得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学习校长爸爸的策略——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 游戏设计师可能是世界上最了解「目标」的重要性的人。Riceman 和我前一阵子沉迷《星露谷物语》(一个类似牧场物语的种植养成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你可以给自己不断设置小目标。在游戏里,我们设定的最重要的长期目标是「在冬天来临前解锁一个温室」,这个目标比较有挑战性,需要我们玩一个多月才能达到。所以根据这个长期目标,我们又给自己设定了中期目标,比如「我这个星期要赚到10000金币」,再分解成小目标 「我今天要收获一波菜」。每个小目标完成,我们都会互相鼓励一下,然后继续完成下一个小目标。在这些小目标的引领下,我们成功在秋天结束前解锁了温室。 在工作里也是一样。比如如果我们拿到了一个任务「在三个月里重新设计一个 app」,这个时间线好长,任务量也大,无从下手的话,我们很容易觉得压力太大,从而感觉到倦怠。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前两周做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第三第四周设计出一个长线的愿景,和产品经理、工程师一起设定优先级,在之后两个月里进行设计。设计时,也可以先从导航开始设计,然后完成首页的设计,再设计其他页面。设定完这些目标,每个星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看到成果,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四、寻求朋友、导师的帮助Riceman: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低谷的时候,我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来。这时候,他人的帮助、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往往能给你一些疏导和启发。 在职场上,我有过很多困惑。但很多时候,在和同事、朋友聊天之后,我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曾经、或正在和我有一样的困惑,那种「原来你也一样」的感觉会让我的心里多几分释然。 除了朋友、同事,在职场上还有一种特别的角色,可能会对你走出职业倦怠有所帮助,那就是导师。职场导师在美国尤其是硅谷的科技公司里越来越常见。导师不是你的老板,也可能和你不在一个部门,甚至不在同一家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导师(mentor)和你(mentee)会进行一次一对一谈话,你们可以聊聊你最近工作中的一个具体的困难、你的职业规划,或者是行业内的热点话题。理想情况下,导师和你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你们的交流对彼此都有帮助。在我实习和正式工作的前两年,我都遇到了非常好的导师,他们和我分享了很多经验,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陷入低谷的时候,和他们的交流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五、休息和放假Riceman:当你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下滑,你很可能会产生像这样的念头:「我的效率太低了,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工作,才能保证我的产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因为实际上,工作时间越长,你的效率就越低,你对自己也就会越不满意,你对工作也会越来越疲倦,这样,一个职场倦怠的恶性循环就很容易产生了。 而打破这个循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休息。人都会疲倦,面对疲倦,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休息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理由不让自己休息了——月底就要发布新版本了,我不能休息;马上要绩效考评了,我不能休息;组里有另一个同事正在休假,现在正是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休息……实际上,在「身心疲倦」面前,这些所有的理由都不成立。你不必为自己休息的时长或是时机内疚,因为说到底,你为公司提供的是你最终的产出,而不是你工作的时长。 在休息这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最重要。有的人每天需要睡9个小时才能保证白天精力充沛,而有的人则只需要睡5个小时。有的人通过睡觉休息,而有的人是通过唱歌、跑步、打游戏来休息。同样的,也只有你自己最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放假——五一和国庆是法定假日,却未必是你的大脑想要休假的日子。找到你自己的节奏给自己放假,才能好好休息(从而帮公司赚更多钱)。 六、赋予工作更高的意义Hoka:最近在看前世界第一的网球选手阿加西的自传《网》,觉得他的心路历程很有启发。阿加西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逼着他打网球,甚至还自制了发球机,所以他每天平均要打2700板球。在其他小孩上学、玩耍的时候,他只能做一件事情——打网球。这样的童年经历,造成了他对网球又爱又恨的心态。他很难感受到网球的快乐,就算赢了球也不开心。这种心态使得他一度跌落谷底。但很快,发生了一件事情,帮助他实现了之后的王者归来。这件事就是他去了南非,见到了曼德拉,并且在曼德拉的鼓励下建立了教育基金,开办了一家网球学校。他告诉自己,每次在比赛中挥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网球学校里的孩子们。他为自己的「工作」赋予了更高的意义,这份使命感帮助他克服了心魔。他说,「网球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带来改变,这比赢得大满贯更有力量。」 对我们来说,可能暂时没有办法成立一个自己的基金会,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寻找工作更高的意义。在点击率、转化率这样的 KPI 之外,我们可以去理解工作对公司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我的工作如何把世界变得更好了?这份使命感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内搜索「UXCoffee」,关注 UX Coffee 设计咖 微信公众账号:
图片素材作者:zara magumyan 「设计师专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