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风雅|炉瓶三事

 兰蒲草堂v6pk0c 2018-08-28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均,闭閤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杨万里所写的《焚香》诗中,叙述了用隔火之法焚龙涎香,将龙涎香饼放置在隔火的「银叶」上,借助银叶下灰中炭的微烤,让香气慢慢挥发出来。


这种取香不取烟的焚香方法可避免烟气,使香气更为舒缓自然,增添低回悠长的雅兴,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隔火焚香法,需有一套焚香工具,明代瞿仙朱权《焚香七要》中提到,焚香所需要的香具包括: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


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焚香器具形成了特定的组合方式,被称为「炉瓶三事」。



炉瓶三事由香炉、香盒、箸瓶组成,此三件为一套。香炉用以燃香,香盒贮香丸、香饼、香木,箸瓶盛放香匙、香箸。



在明清时期炉瓶三事是香事中所用的风雅之物,文房清玩的典型设施。


《红楼梦》第五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炉瓶三事在众多明清金属工艺品中,恐怕没有比铜炉更具有吸引力的了。这些造型精巧的焚香器具不仅各式各样,而且还各有用途,且具不同文化内涵。诸如“炉瓶三事”,许多人就不甚了解,实际它是旧时北京通行之语,“炉瓶三事”即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是焚香的必备之物。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香炉为焚香之器,所焚之香,并不是今天这样的成束的线香,而是香面或香条。故焚烧时必须要用铜箸与铜铲,箸瓶就是用来盛放箸铲的,香盒即是用作贮藏香面或香条的。如果是焚线香,则不需要箸瓶、香盒这两种器物了。但是好香多不制成线香,故箸瓶、香盒必定成为焚香所不可缺少的两件器物。




我国古代的熏香,早期的香料是具有香味的茅草,时称熏草或者蕙草,与其相适应,熏香的器具是腹身浅薄的豆式熏炉。西汉中叶以后,龙脑与苏和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土,这类香料不像茅香那样可以直接燃烧,必须在下面承以炭火,因此熏香的器具也随之变化,为了下容炭火,便出现了深腹的博山炉,与炉腹相适应,炉盖也做成高耸的山峰形状,山峰重叠之处,雕出细致烟孔,于是便有了发烟舒缓的形态。在我国古代,熏香不仅用作礼神,而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种鸭状的香炉最受闺中喜爱,“却爱熏香小鸭,羡它长在屏帏”,“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缀锦阁里,贾母几上的香炉是否是这种鸭子的形状呢?可惜,书中没有说明。按常规,香炉分为封闭的与开敞的两种形式。前者无盖,称香炉,后者有盖,称熏炉,二者统称香炉。在宋代,炉盖往往做成莲花或者狻猊——也就是狮子的样式,宋词中的金猊、金兽便是指此。与宋不同,明清两朝最常见的则是角端。角端是传说中的瑞兽,可以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形似鹿而独角,因为角生于鼻上,故名角端。缀锦阁的香炉很可能是这种形状。


元、明以前,炉、瓶、盒三件器物,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组合方式。


宋代香事中,与香炉组合的是香盒。香盒小巧精美,加上盒中香丸、香饼的淡雅气息,使人心灵感受到宁静平和,深受宋代文人所喜爱。


在宋代绘画中,常见香炉与香盒一起摆放在香几、书案上。


秋窗读书易 |


南宋刘松年《秋窗读书易》中,书桌上摆放着香炉与一个精巧的香盒,没有盛放焚香工具的瓶。


水亭琴兴轴 |


宋人《水亭琴兴轴》中,一文士坐于水榭中观赏风景,其前置一香几。香几上有香炉、香盒。



除了香炉、香盒的组合,香炉与瓷瓶的搭配,也是以文人雅趣为主旨的一套组合。与明清「炉瓶三事」中瓶的用途不同,宋代与香炉组合的瓶中插的不是焚香工具,而是依照季节划分时令花草。


宋代诗人葛绍体《洵人上房》中,描述了几件与宋代士人生活中的风雅之物:


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情。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构成了宋人士人幽趣、风雅的生活。



在宋人的审美品位中,焚香用的香箸、香匙,不适合与养心的香炉、花瓶同时摆放在书房的养眼处。


盛放香箸、香匙的箸瓶与香炉组合,从元代开始兴起。在元人绘制的《画冬室画禅》中,桌上摆置香炉、箸瓶,瓶内插着香箸、香匙方便焚香使用。


画冬室画禅 |


元人将香箸、匙放入小瓶中,应该是受宋人食具摆设的影响,元人孔齐《至正直记》中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箸瓶、渣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箸置瓶中」。


元人绘制的《听琴图》中,一童子手捧着香盒立在香几前,左手捏一颗香丸放入香炉中。香炉边有两个小瓶,其中一个小瓶内插着焚香的工具。另一个应该是用来插花的花瓶。


听琴图 |


到了明代,香炉、香盒、箸瓶及香箸、香匙的固定组合已经定型,「炉瓶三事成为明人居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陈设品。


明人有意效仿宋时香炉与瓶花搭配的幽雅,也常将瓶与炉瓶三事摆放在一起。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对文人书房的陈设有这样的描写:


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瓶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然而 炉制惟汝炉、鼎炉、戟耳彝炉三者为佳。大以腹横三寸极矣。瓶用胆瓶、花 觚为最,次用宋磁鹅颈瓶,余不堪供。……



明代是中国香文化最普及的年代,生活中香的使用相当普遍,在厅堂、卧室、书斋、庭院中都有炉瓶三事的影子。


甚至外出郊游,「炉瓶三事」也成游具中的必备之物。


 ‖ 厅 堂 ‖ 


/



在富贵人家的厅堂中,几案上的「炉瓶三事是典型的陈设。有客人来访时,焚一炉香待客,香烟袅袅,一室芬馥,使厅堂更有气氛。


宋元时期的《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了一首降真香方,适用于厅堂宴客焚烧,焚之自然有一种清气。


降真香:虚堂清夜宴客焚之。降真一斤,沉香四两,龙脑一分,蜜和之。


 ‖ 庭 院 ‖ 


/



明人焚香的地点,已经遍及整个住家。香不只作为居室之用,也常出现在庭院之中,文人在庭院乘凉、抚琴、赏花,总有香相伴。



七夕的乞巧节,古代女性也会在庭院之中设置香几,焚香祈福,中秋节时焚香拜月。


 ‖ 书 斋 ‖ 


/



炉瓶三事是文人书斋中最重要的陈设品。在读书过程中,有一炉香相伴是闲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明人毛元淳在《寻乐编》中说:


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


芬芳馥郁、轻烟袅袅的焚香,为书斋生活平添几分情趣,雅室兰幽,怡神宁志。


 ‖ 卧 室 ‖ 


/



明人卧房的摆设必有香炉以焚香,熏一炉香让卧室更添气氛,香的可以令人忘忧解愁,令人心情变好,一夜好眠。


古人对香气有很精妙的细分,卧房中有专门的香,五代著名词人毛文锡《赞浦子·锦帐添香睡》:「锦帐添香睡,金炉换夕熏


词中的「夕熏」就是卧房中使用的合香产品,最著名的帐中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帐中香


来源:香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