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吟土间 | 西沙群岛行

 昵称37581541 2018-08-29

2018年8月1924日,应海南某单位的邀请,我有幸登上了祖国南海的西沙群岛进行了相关的土壤调查采样工作,分别登上了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和甘泉岛(图1)。


得到这次珍贵的机会还应该感谢本所同事赵玉国研究员,2018年6月1415日他因为其他事务在身,请我替他去海南做了土壤剖面调查采样技能讲座,进行了野外实地培训。讲座结束的时候,海南同仁希望我8月初能一起去西沙群岛进行土壤调查采样,这真让我欣喜若狂。后来我告诉赵玉国研究员这一消息,他当即直嚷应该是他去!


西沙群岛没有开放,登岛需得到三沙市政府的批准;加上8月份南海台风频繁,我们出发的日期一改再改,直到8月18日才成行。我8月18日下午从南京飞到海口,19日上午与其他同仁一起从海口飞到了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


岛上土壤


其实,我国对南海群岛的土壤调查研究一直在进行。早在1947年4月和5月当时中华民国地质调查所席连之和陆发熹两位前辈就登上了西沙群岛。1974年11月本所龚子同、蒋柏藩、张绍德、吴志东和王振荣五位前辈登上了西沙群岛进行了2个月的土壤调查。更引以为豪的是,2016年7月下旬,本所同仁徐胜祥和王宁登上了南沙群岛的美济礁调查采样了2天。


依据龚子同等前辈撰写的西沙群岛土壤资料,西沙群岛高温多雨,加上鸟粪众多,因此岛上主要成土过程包括生物积累和分解、盐渍和脱盐、磷富集和淋溶,形成的土壤主要是磷质石灰土(包括磷磐、普通、粗骨、潜育、耕种、盐渍、幼年7个亚类)和滨海盐土(包括盐土和沼泽盐土2个亚类)。这次的环境背景点调查集中在磷质石灰土上,其特点是成土年龄相对较短,14C断代表明大致为720~2700年;土壤质地粗,系磨圆度很小的珊瑚、贝壳碎屑;植被郁闭度大、鸟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有机质可达170~300g/kg,而植被差的地方,则不足50g/kg;强碱性且富含钙磷,pH在8.5左右,CaCO3介于300~900g/kg,全磷(P2O5)可达250g/kg。


我们在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和甘泉岛上各调查了一个土壤剖面(图2),样地所处的地形多是岛中盆地或洼地,植被是热带常绿乔木海岸桐和常绿灌木草海桐(图3),成土母质是珊瑚-贝壳组成的砂或碎屑岩(图4)。地表通常覆盖厚约3~10cm的鸟粪和枯枝落叶层,之下是厚约1020cm的暗棕色腐殖质层,再向下或有一层厚度10cm以上胶结紧实的坚硬磷磐(图5),或是结构发育弱的雏形层,或是松散的珊瑚-贝壳砂或碎屑岩。从剖面形态特征来看,赵述岛剖面1828cm是坚硬磷磐,应属于发生分类的硬磐磷质石灰土(估计是系统分类的磐状富磷岩性均腐土);永兴岛和甘泉岛剖面没有发现磷磐,但有雏形层,属于发生分类的普通磷质石灰土(系统分类的磷质钙质湿润雏形土);北岛剖面发育最弱,腐殖质表层之下就是珊瑚-贝壳碎屑岩,属于发生分类的粗骨磷质石灰土(系统分类的磷质湿润正常新成土)。非常可惜的是在甘泉岛上,我看到了武汉岩土所同仁挖的一个小土坑里有厚约30cm以上的磷磐层,但由于不是背景点,加之时间紧张,就没有进行调查采样。


另外,同事王一明副研究员在微信中看到我去了西沙群岛,就委托我帮采集新鲜的珊瑚砂样,他说以前从南海珊瑚砂中分离出了两个很好的菌株。我在赵述岛、北岛和甘泉岛的浅滩(4060cm深度)分别采集了一瓶珊瑚砂样品(图6,中和右)。由于穿着救生衣非常不方便,就脱下了救生衣下海采样。两位年轻渔民怕我被海潮冲走,就陪我一起下海,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看护着我。有时候海潮确实蛮大的,弯腰采砂的时候就被冲倒了几次,喝了几口苦涩的海水,海水冲进眼睛里还是蛮难受的。


交通



海南岛往返永兴岛有两个途径:一是乘坐公务航班,海口是8:40起飞,永兴岛是12:40起飞,大概飞一个小时;二是乘坐“三沙1号”,大概需要一夜。我们则是8月19日和8月24日乘坐公务航班往返海口和永兴岛的(图7)。


图7 航拍的七连屿


即使最大的永兴岛其实也很小,现在也就约4km2,加上为了保护环境,岛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电瓶车(图8)。我估计最大的永兴岛上的电瓶车大概也就10辆吧。岛上严格限制电瓶车的数量,基本不让购置新车。海南同仁单位放在岛上的科考电瓶车坏了也只能通过轮船托回海南修理后再用。8月21日到赵述岛的时候,也是请船老大向岛上他的一位熟人借了一辆电瓶车用。在林中调查采样的时候,只能肩扛手提物品徒步而行了。 


图8 永兴岛上的电瓶车


岛和岛之间交通只能靠渔船了,租用的渔船大概80吨(图9),管吃管住,租金大概是1.3万元/天。船老大姓石(图10,右),船员估计10人,是他的兄弟、儿子和侄子。8月22日上午渔船从永兴岛到赵述岛开了约一个半小时,下午从赵述岛到北岛开了约半个小时。但8月22日从永兴岛到甘泉岛则开了6个多小时。


在永兴岛和赵述岛,渔船可以直接停靠在码头上,我们可以从渔船上直接翻过船舷上岸。但北岛和甘泉岛没有码头,渔船只能在100米深的地方抛锚,我们只能乘坐船上带的小船,到接近海滩的地方(图11)下水,跋涉大概50100米才能上岛。由于海浪较大,加上没有经验穿了拖鞋,在淌水的时候踉踉跄跄,东倒西歪,不时摔倒在海水里。由于手机全放到了一起登岛渔民身上的自封袋里,就没有留下我们洋相百出的镜头。



食宿等


岛上是烈日炎炎,又非常湿热,气温介于30~35℃,湿度在80%以上,感觉衣服和身体一直是湿漉漉的,就是想不停地冲澡,洗的衣服挂在房间的空调下面才能干透。

 

就餐方面,我们多是在渔船上与渔民们一起吃(图12)。海南方面与船老大签的租船协议中就有渔船管吃管住的内容。渔船从文昌港出发的时候,就装了足够一周的蔬菜(豆角、苦瓜、大白菜)、猪肉和几笼鸡鸭(图13)。船上的早餐非常简单:稀饭 一盘小咸鱼干 一盘炒鸡蛋(图14)。而午餐和晚餐较为丰富:米饭 两盘蔬菜(豆角、苦瓜) 一盘海鱼(渔民捕获的各式各样的海鱼) 一盘鸡肉或鸭肉或猪肉,另外有红星二锅头、啤酒、红牛(图12)。我一直都没有喝酒,但看到渔民们个个都是好酒量,二锅头多在半斤以上,啤酒至少五罐以上。

 

我们偶尔也到永兴岛上渔民村里转转,那里有几家小饭店,我们一共就餐了四次:8月19日第一天登上永兴岛的午餐和晚餐,8月23日回到永兴岛的晚餐,8月24日要离开的早餐。由于小饭店准备的饭菜不多,加上这个季节就餐的人也较多,所以要早点去才有吃的。我们7个人吃的一般是:一盘炒红海螺,一盘石斑鱼,一盘其他鱼,一盘蔬菜,一盆海鱼汤,主食是一盆炒饭。餐前每人有时也先弄个刚摘下的青椰子喝汁。海螺和海鱼都是新鲜的,口感相当不错,饭菜价钱也不算太贵,7个人一餐大概450500元。


图1船上晚餐

图1船上早餐


住宿方面,绝大部分夜里都是住在永兴岛上气象监测站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条件比较简单,每层楼一个公用卫生间加淋浴,一个公用厨房(图15)和几间客房,里边有一个衣柜,三张高低床(图16)。


8月22日到甘泉岛工作,由于岛上没有住宿条件,晚上只能在抛锚海里的渔船上宿夜。船上的柴油发电机噪音很大,难以入睡,但夜钓还是挺有趣的(图17),但船抛锚的地方海深约30米,加上海浪作用,船一直晃动不停,加上我们钓鱼水平太臭,经常是钓被海底的珊瑚缠住,从20:00到第二天凌晨1:00,钓绩相当悲惨:1个人钓到5条,1个人钓到1条,3个人一无所获(我是其中之一)。钓上的海鱼都不大,最大的红灯鱼约1斤,最小的大眼睛鱼估计也就2两吧。船老大安慰我说:不是李老师技术不行,是因为离我们船大概200米的地方,停了一艘500吨的钓鱼船,船的四周全是大型探照灯,晚上全部打开照射船四周海面,鱼有趋光性,结果全部吸引过去了。钓鱼船的费用是每位钓客每天交1000元,管吃管住,钓的鱼上岸后自己带走。


船上渔民白天休息,晚上坐上小船下海抓鱼。22日晚上他们抓到了几条刺泡鱼(图18)。2018年我到台湾学术交流的时候,曾在一个饭店里看到一只吊在大厅里圆鼓鼓的刺泡鱼标本,觉得非常有趣。渔民说刺泡鱼和鸡肉一起炖汤是一道名菜,营养和药用价值很高,加上刺泡鱼不好抓,因而在市场上价格不菲。


18 渔民抓获的刺泡鱼


南海虽然降雨量非常高,高达1500 mm以上,但淡水还是紧缺,饮用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因此用水非常珍惜。监测站楼里的卫生间用后不能按马桶冲洗,而是舀洗衣淘米或淋浴等留下的废水冲。另外,大家一般都是自觉地晚上临睡前才冲个澡,衣服统一用洗衣机洗。甘泉岛上有口古井(图19),据说是清末(1909年)李准巡海时发现泉水甘甜可饮,因此命名甘泉岛。但现在井水不适合直接饮用,但可被用来岛上浇树浇花。离此古井大概100米左右,有一口废井(图20),估计没发现水就废弃了。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保护海洋资源,西沙群岛的珊瑚、大贝壳和大海螺等是不允许采带(图21),但可以带少量的小贝壳和小海螺。由于保护的非常严格,每个岛的海滩上到处都是干的珊瑚、海螺和贝壳,我们每人也捡了一些作为纪念(图22)。



我国在西沙群岛上进行的其他科研活动也很多,这次在赵述岛上我看到了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安装的小型气象仪和中科院地理所安装的监测设备(图23),另外在甘泉岛上还遇到了武汉岩土所胡明鉴研究员的团队,谈了一会,互留了手机号码,但可惜忘了合影。




我大致比较了这次调查的四个土壤剖面,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产生了一个新科研想法,并与海南同仁进行了交流,但愿能够心想事成:这样本所和国内其他单位土壤同仁也有机会登上西沙群岛!


注:1)本文没有提及本次考察的同行姓名和单位,2)一些地方无法拍照而无法展示美丽西沙群岛,望予谅解。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沙群岛土壤考察组. 我国西沙群岛的土壤和鸟粪磷矿[M]. 科学出版社,1977

[2]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考察组. 西沙群岛自然环境条件和主要土壤类型[J]. 土壤,1975,(1:57-60

[3] 张少若,梁继兴,林电. 西沙群岛土壤磷的分布、形态和性质[J]. 热带作物学报,1995,16(1): 48-54

[4] 王瑞, 唐文浩, 宋玉梅, 等. 西沙群岛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特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 5837-5840

[5] 张甘霖. 我国土壤学家的南海情结[N].中国科学报,2016-12-05,第6版 专题



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德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