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被父母巨大的期待压垮了吗?

 廿山 2018-08-29

原标题:你被父母巨大的期待压垮了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插图来自豆瓣电影《如父如子》剧照

忒提丝(Thetis)是古希腊神话的海洋女神,是海神涅柔斯(Nereus)和海洋女神多丽斯(Doris)的女儿,是他们女儿中最贤惠的。宙斯和波塞冬都追求过她,但她预言自己将生下比父亲和宙斯更强大的孩子,后来宙斯(Zeus)得知这秘密以后,便把她嫁给了密尔弥冬人的王佩琉斯(Peleus),他虽然是英雄,但他只是一个凡人。

忒提丝和佩琉斯后来生了个男孩阿喀琉斯(Achilles)。忒提丝做为一名女神是不死的,但他的儿子阿喀琉斯是半神血统,本来难免一死,可是忒提丝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她一样长生不老,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她将刚出生的阿喀琉斯倒浸在冥河之中,结果阿喀琉斯真的全身刀枪不入,惟有脚踝,即忒提丝手握住的地方是例外,成为他的致命弱点(还有一个说法是她将儿子放在火中淬炼,希望烧掉他身上凡人的部分)。

长大后的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英勇无比,成为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杀敌无数,帮助希腊转败为胜,但最后他被人射中脆弱的脚踵而死。

如果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这个神话,我们会看到父母的巨大期待是如何伤害孩子的。

我不禁想如果忒提丝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凡人,不要他当英雄,她的儿子阿喀琉斯是否会活得更平安长久呢?(当然也不会有“阿喀琉斯的脚踵”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了)

对照自己的育儿经历,我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尤其是那种非常大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这个期待反过来也令父母自身感到痛苦。

女儿小巴掌出生后,她的体重一度成为我很焦虑的事情。看着别人的孩子一个月长三五斤,长得圆滚滚胖乎乎的,而自家孩子一月只长一两斤,几个月下来,生长曲线一直在15%线徘徊(即有15%的宝宝低于这个水平),体检时医生也会念叨她偏瘦。

那时我特别焦虑,天天盼着她长肉,总希望她多吃点,总期待她的生长曲线能达到50%线。

我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告诉有育儿经验的好友,她的孩子也曾被医生说太瘦,甚至有医生下过营养不良的诊断,但孩子的身体却一直很健康。好友对我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追求体重,你要求小巴掌体重要达到多少多少,这是你给她的压力。”

一句惊醒梦中人,我开始认真梳理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担心孩子体重轻,表面看来我是害怕她身体不健康,其实我更害怕她没有达到那个婴儿生长发育的标准,害怕医生的评价,从而使自己有”我不好”的感觉,这个“我不好”具体来讲有“我没有养好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等。

我自己无法摆脱一个好妈妈的标准——即把孩子养得胖胖的(孩子瘦小,则妈妈没有尽责),于是将这份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也因为这份压力,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她虽然体重偏轻一些,但吃得好,玩得好,笑容也很多,各项大运动发展也没有落后,整个人看起来也非常机敏可爱。

而且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我忽略了:我从小就是偏瘦小的体型,如果她遗传了我的基因,体型一定也是瘦小的。

想明白这些,我终于不再纠结孩子的体重问题,也放下对她增加体重的要求和期待,我和孩子都轻松快乐许多。

后来,我看到在记录生长曲线的一款App的帮助一文中写道:宝宝存在个体差异,所以生长曲线只要平均趋势符合都是正常情况。需要注意的是,50%线只是平均值,千万不要以此作为自己心中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

是啊,这个世界上有生长曲线高于50%线的宝宝,一定也有生长曲线低于50%线的宝宝。不要让孩子还这么小就承受“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压力,也不要让数据、指标等评判标准去阻碍我们去看到孩子真实而生动的存在。

在心理咨询中,我遇到很多孩子因承受着父母巨大的期待而内心异常痛苦,他们的父母因为自己的需要以及内心的恐惧,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有个女孩很喜欢画画,也画得不错,想走艺术发展的道路,可是她的父母却一直觉得学艺术没有前途,希望她可以当老师当公务员。高考选专业的时候,父母偷偷改了孩子的艺术专业,让其读了师范类大学。大学期间又逼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考公务员,希望她毕业后可以在家乡福利优厚的政府部门做公务员。

女孩的父母经历过饥饿、动乱的年代,内心没有安全感,追求事业稳定,有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这是她父母的需要,并不是这个孩子的需要。

有个男孩,从小父母对他非常严厉,在学习上以很高的标准要求他,每次考不好总少不了打骂。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进名牌大学,然后在职业上获得很好发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因此,除了学习,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限制他的交友,限制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父母之所以这样对他,是因为他们家族因为贫穷在小镇上长期被人看不起,遭人欺负。

当他名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不适应职场环境,不知道怎么处理单位里的人际关系而抑郁到无法胜任工作被辞退时,他不敢和父母说实话,也不敢回家,每天在电话里假装自己还在公司上班,还得到领导重用,而父母在电话那头期待他努力挣钱,在大城市里买车买房。

这两对父母都把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给了孩子,他们把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满足自己,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曾经推荐过一本书——《无声告白》,它讲了一个父母的期待是如何压垮甚至毁掉孩子的故事。

少女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却处处倍受排挤,因为当时处在美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种族歧视还未消解,黄皮肤的华人在人群中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十分醒目。她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自然又平凡的白人女孩,但充满梦想和野心,从小就在物理和化学等男性主导的学科上表现优秀,她渴望成为一名女医生,但没有成功。

某一天,莉迪亚溺水身亡,当尸体被打捞上来时,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她的父母,她的哥哥和妹妹都陷落到崩溃的边缘。她的死,谁能负责呢?是自杀?还是他杀?

其实是来自父母的巨大期待杀死了这个少女。

莉迪亚身上既有爸爸的特质,也有妈妈的特质,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将自身无法实现或者无力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她的身上。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总是关注她在学校里的交友情况,给她买一些交友指南;妈妈则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因为大四时怀孕中断了医生梦,成为家庭主妇,于是每天紧盯着女儿的功课,逼着她学这学那,送她一堆科学著作,她都十六岁了,还要检查她的作业。

你是否也像莉迪亚一样正背负着来自父母的巨大期待呢?

有的父母自己很成功,但他们会像海洋女神忒提丝一样害怕孩子不如自己成功;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但他们会像莉迪亚的父母一样害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失败,或者期待孩子获得自己不曾得到的成功。

其实他们都把孩子当成自我的延伸,将孩子的成功和失败看成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将孩子看成满足自己需要和梦想的道具,而不是一个与自己分开的,独立的,不同的个体。

为人父母的考验在于能否真正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不会把孩子的好与不好,世俗意义上获得的成功与失败与父母自身的价值感挂钩。

这要求父母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的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同时在面对外在的价值评判体系时,父母能有勇气直面“我不好”的感觉。

而这意味着父母本身要具有一个稳定而独立的自我,对自我价值也有明确的认可:“我很确认自己的价值,我孩子的表现和价值如何是他自己的事情”或者他们至少认同这样一点“一个人自我价值的获得只能靠自己挣得”。

有这样清醒认识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放下很多的控制和评判,尊重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自由,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而不是自己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期待孩子应该是怎样。

而这样的陪伴是非常高质量的,可以让人生出自信和富足感。

他们对孩子也许也会有期待,但这个期待是让孩子能够做ta自己,成为ta自己,而不是扭曲自己满足父母的需要。

当一个人可以做自己时,就能迸发出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绽放出自己内在的光茫,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无声告白》的书封上有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是孩子,正背负着父母的巨大期待,愿你能够挣脱父母的期待,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是父母,愿你能够放下对孩子的巨大期待,让ta成为ta自己,同时请你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让你成为你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